乾支紀月

乾支紀月

乾支紀月是指在農曆中用乾支記錄月序。部分書籍只用地支紀月,每月固定用十二地支表示。把冬至所在之月稱為“子月”(農曆十一月),下一個月稱為“丑月”(農曆十二月),以此類推。故古歷中的《夏曆》以“寅月”為正月,又稱建寅之月或建寅正月等。 乾支紀月以農曆每月初一日作為分界點。

基本信息

乾支紀月起源

乾支紀月是由十二辰紀月發展而來,據《五行大義》中記載:大撓“采五行之情,占斗機所建,始作甲乙以名日,謂之乾,作子醜以名月,謂之枝。有事於天則用日,有事於地則用月。陰陽之別,故有枝幹名也。”由此知乾支發明之初就是:乾用於紀日,支用於紀月。

在古代早以十二辰紀月,即為月建。在以鐘錶盤面理解日月五星的運行時,我們就可很清楚的看到月建是日月相會時的辰位。古代曆法選冬至日且日月相會日(月朔日)為對應於“子”刻度,月針繞行一周約27天多,但此時作為太陽視運動的年針已前行了約一個刻度,月針需再前行2天多才能趕上太陽進行日月相會,這時就相會於“醜”刻度,這樣日月相會日就會逐步發生在十二刻度中,以此確定月建。

正月建寅

關於乾支紀月法,在《史記·律書》有記載,”以十二月配十二子十母十二律……“,這裡的子即是支,母就是乾,律就是鐘律。

接著來了解斗建的意義,斗建是《史記·曆書》集解所說的“隨斗杓所指建十二月”。公元前4000~前1000年間,北斗七星比現在更接近北天極,處於恆顯圈內,每天晚上都可見到。在中國古代,發現不同季節的黃昏時,北鬥鬥柄的指向是不同的。因此,把斗柄的指向作為定季節的標準。《鶡冠子》說:“斗柄東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這就是指當時不同季節里黃昏時看到的天象。春秋戰國時期,天文學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有了十二辰紀月,人們將地面分成十二個方位,分別以十二地支表示:正北為子,東北為醜、寅,正東為卯等等。古人發現可以用斗柄的指示來確定辰位,於是在日月相會日(朔日)觀察斗柄指的辰位來確定月建。即:夏正十一月朔黃昏時斗柄指北方子,十二月、正月指東北方醜、寅,二月指東方卯,……十月指西北方亥,下一個十一月又回到北方子。這就是古代天文曆法中經常提到的“十一月建子、十二月建醜、正月建寅”等十二月建。

古代以十二地支紀月,只是不同朝代以每年開始的月份不同。

正月建寅,二月建卯,三月建辰這個是夏曆(注意,這裡的“正月”“二月”“三月”等不是指農曆的正月之類,是指作為一年的歲首)。而商曆是正月建醜,二月建寅,三月建卯。周曆是正月建子,二月建醜,三月建寅。秦歷是正月建亥,二月建子,三月建醜。至漢代恢復用夏曆,就是正月建寅為歲首(武則天改過用周正,建子)一直沿用至今。

唐以後,五代曆書月名開始注以乾支,北宋時又將十乾十二辰配合以紀時,至此年月日時分別全以乾支註記。

可惜的是,在古代乾支歷的紀年、紀日多與陰陽曆法配合(如目前使用的農曆),只在曆書中註記或民間用於象數、風水和命理學中,它在曆法上的作用一直未能得到很好的認識。

所以,大多數日曆中都沒有完整標記乾支歷,需要方法來推斷出乾支月份。每年的各月地支已經固定,只要推算月的天干一配就行。五年一循環,周而復始。有歌訣為證:

甲己之年丙作首,乙庚之歲戊為頭;

丙辛必定尋庚起,丁壬壬位順行流;

更有戊癸何方覓,甲寅之上好追求。

為了便於推算,把它們的關係歸納於此表:(注意表中十二地支月轉為數序月,並非指農曆月份)

年天干正月二月三月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
甲、己 丙寅 丁卯 戊辰 己巳 庚午 辛未 壬申 癸酉 甲戌 乙亥 丙子 丁丑
乙、庚 戊寅 己卯 庚辰 辛巳 壬午 癸未 甲申 乙酉 丙戌 丁亥 戊子 己丑
丙、辛 庚寅 辛卯 壬辰 癸巳 甲午 乙未 丙申 丁酉 戊戌 己亥 庚子 辛丑
丁、壬 壬寅 癸卯 甲辰 乙巳 丙午 丁未 戊申 己酉 庚戌 辛亥 壬子 癸丑
戊、癸 甲寅 乙卯 丙辰 丁巳 戊午 己未 庚申 辛酉 壬戌 癸亥 甲子 乙丑

此外,也可以公式計算乾支歷月份:首先推算該年乾支歷寅月的天干,其餘月份可按天干號類推,該年寅月的天干號為:取公曆年份除以5的餘數減2後乘以2再減1.當該數是負數時加10。

例如:公曆1991年(乾支歷辛未年)正月的天干:1991/5=398餘1,正月的天干序號數為=(1-2)*2-1= -3 ,因是負數則加10,得7.即乾支歷辛未年正月天干為庚,正月乾支為庚寅,二月為辛卯,三月為壬辰,余類推。

史書上的用法

新唐書·本紀六 肅宗、代宗

(上元)二年……,九月壬寅,大赦,去“乾元大聖光天文武孝感”號,去“上元”號,稱元年,以十一月為歲首,月以斗所建辰為名。賜文武官階、勛、爵,版授侍老官,先授者敘進之。停四京號。

元年 建子月癸巳,曹州刺史常休明及史朝義將薛崿戰,敗之。 己亥,朝聖皇天帝於西內。 丙午,衛伯玉及史朝義戰於永寧,敗之。 己酉,朝獻於太清宮。 庚戌,朝享於太廟及元獻皇后廟。 建丑月辛亥,有事於南郊。 己未,來瑱及史朝義戰於汝州,敗之。 乙亥,侯希逸及朝義將李懷仙戰於范陽,敗之。寶應元年 建寅月甲申,追冊靖德太子琮為皇帝,妃竇氏為皇后。 乙酉,葬王公妃主遇害者。 丙戌,盜發敬陵、惠陵。 甲辰,李光弼克許州。吐蕃請和。 戊申,史朝義陷營州。 建卯月辛亥,大赦。賜文武官階、爵。五品以上清望及郎官、御史薦流人有行業情可矜者。停貢鷹、鷂、狗、豹。以京兆府為上都,河南府為東都,鳳翔府為西都,江陵府為南都,太原府為北都。 壬子,羌、渾、奴剌寇梁州。 癸丑,河東軍亂,殺其節度使鄧景山,都知兵馬使辛雲京自稱節度使。 乙丑,河中軍亂,殺李國貞及其節度使荔非元禮。 戊辰,淮西節度使王仲升及史朝義將謝欽讓戰於申州,敗績。 庚午,敦子儀知朔方、河中、北庭、潞儀澤沁節度行營,興平、定國軍兵馬副元帥。 壬申,鄜州刺史成公意及党項戰,敗之。 建辰月壬午,大赦,官吏聽納贓免罪,左降官及流人罰鎮效力者還之。 甲午,奴剌寇梁州。 戊申,蕭華罷。戶部侍郎元載同中書門下平章事。 建巳月庚戌,史朝義寇澤州,刺史李抱玉敗之。 壬子,楚州獻定國寶玉十有三。 甲寅,聖皇天帝崩。 乙丑,皇太子監國。大赦,改元年為寶應元年,復以正月為歲首,建巳月為四月。 丙寅,閒廄使李輔國、飛龍廄副使程元振遷皇后於別殿,殺越王系、兗王亻閒。是夜,皇帝崩於長生殿,年五十二。

查《壽星萬年曆》,唐肅宗之元年

冬至所在月(761.12):

初一壬午大雪,十三癸巳,十七冬至,十九己亥,廿五丙午,廿八己酉,廿九庚戌

大寒所在月(762.02):

初一辛亥,初三小寒,初九己未,十八大寒,廿五乙亥

雨水所在月(762.03):

初一辛巳,初三立春,初四甲申,初五乙酉,初六丙戌,十八雨水,廿四甲辰,廿八戊申

春分所在月(762.3):

初一辛亥,初四驚蜇,初二壬子,初三癸丑,十五乙丑,十八戊辰,十九春分,二十庚午,廿一壬申,

穀雨所在月(762.4):

初一庚辰,初三壬午,初五清明,十五甲午,二十穀雨,廿九戊申

小滿所在月(762.5):

初一庚戌,初三壬子,初五甲寅立夏,初五乙丑,十六丙寅。

大寒所在月初一辛亥,已稱建丑月,初三才小寒

春分所在月初一辛亥,已稱建卯月,初四才驚蜇

穀雨所在月初三壬午,已稱建辰月,初五才清明

小滿所在月初一庚戌、初三壬子,已稱建巳月,初五才立夏

由此可見,唐代地支紀月自朔日始,非自節氣始。

對應表

農曆的乾支紀月,每個地支對應一個農曆月(閏月使用上月乾支),從初一日到三十日(小月為廿九日)。 下表是地支紀月時對應的農曆月份、近似節氣,近似公曆月份、以及年天干和月地支構成的月乾支:

農曆地支節氣中氣近似公曆甲或己年乙或庚年丙或辛年丁或壬年戊或癸年
正月寅月立春-驚蟄雨水2月丙寅月戊寅月庚寅月壬寅月甲寅月
二月卯月驚蟄-清明春分3月丁卯月己卯月辛卯月癸卯月乙卯月
三月 辰月 清明-立夏 穀雨 4月 戊辰月 庚辰月 壬辰月 甲辰月 丙辰月
四月 巳月 立夏-芒種 小滿 5月 己巳月 辛巳月 癸巳月 乙巳月 丁巳月
五月 午月 芒種-小暑 夏至 6月 庚午月 壬午月 甲午月 丙午月 戊午月
六月 未月 小暑-立秋 大暑 7月 辛未月 癸未月 乙未月 丁未月 己未月
七月 申月 立秋-白露 處暑 8月 壬申月 甲申月 丙申月 戊申月 庚申月
八月 酉月 白露-寒露 秋分 9月 癸酉月 乙酉月 丁酉月 己酉月 辛酉月
九月 戌月 寒露-立冬 霜降 10月 甲戌月 丙戌月 戊戌月 庚戌月 壬戌月
十月 亥月 立冬-大雪 小雪 11月 乙亥月 丁亥月 己亥月 辛亥月 癸亥月
十一月 子月 大雪-小寒 冬至 12月 丙子月 戊子月 庚子月 壬子月 甲子月
十二月 丑月 小寒-立春 大寒 1月 丁丑月 己丑月 辛丑月 癸丑月 乙丑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