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燈會

九曲燈會

九曲燈會九曲燈會又名“燈游會”、“轉九曲”,俗稱“轉燈燈”,多在元宵節舉辦。

燈會簡介

九曲燈會九曲燈會
九曲燈會又名“燈游會”、“轉九曲”,俗稱“轉燈燈”,多在元宵節舉辦。

歷史背景

陣法圖陣法圖

轉九曲又名九曲燈會,全稱《九曲黃河陣》,是一種民間流傳的《社火》形式。它原是古代的一種作戰陣圖。相傳是《封神演義》中的三霄娘娘擺《九曲黃河陣》時留下來的,《帝京物略》中記載:“正月十一日至十六日,鄉村人縛秸作棚,周懸雜燈,門徑曲折,藏三、四里,入者如不得徑,即久迷不出,曰“黃河九曲陣”也。由此可見,在明朝時,“轉九曲”的活動在民間已很盛行了。

陣法擺放

九曲燈會九曲燈會

擺法一:九曲擺法,是在一個廣場上,用三百六十一根桿子,按等距離的方位橫豎各置十九根,紮成一個正方形陣圖。每根桿上懸掛一盞彩燈,然後用細繩按一定的路線連線起來。全程二至三公里。陣圖中心的那根桿稱為老桿,無論從哪個方向數它都是第十根。老桿又粗又高(一般老桿高十二米,門桿高三米,木桿高一米二)要重點裝飾,有的在老桿上扎“混元氣斗”,中間有麒麟送子;有的老桿上製作一條盤鏇而上的巨龍,望去使人感到威武壯觀,引人注目。此外,還增設彩門,貼上對聯,掛上謎語。在九曲的中門上,搭一個牌樓,橫掛一塊大匾,曰:“九曲盛會”、“九曲燈會”或“九曲黃河陣”。兩旁標著“進口”、“出口”,以指示引人游轉的路線。
擺法二:選擇約6O平方丈大的平坦廣場,栽置360根高約1.5米的木桿。木桿縱橫有序,形成九個方形燈陣,曰“九曲黃河陣”。每根本桿頂上安一盞彩燈。燈陣中央栽一根10多米高的木桿,頂端置一盞最大最高的明燈,曰“老桿兒”。燈陣設有入口和出口兩個大門,九個燈陣的出口處各留一個小門。游“九曲黃河陣”者從入口進入,沿著布滿疑點的彎彎曲曲路線走下去,可游遍整個燈游會場。舊時傳說:人們游至“老桿兒”時,如擁抱“老燈桿,可消災免禍,增福添壽,吉祥如意。游者如果不知“九曲黃河陣”中的奧妙,轉來復去,象陷入迷魂陣一般不得出動,故驅使人們好奇而入,迷陣陷身,觀者大笑,趣味橫生。

陣法分類

九曲燈會的擺法和製作是多種多樣的,有十三省九曲燈和十六省九曲燈之分。
十三省九曲黃河陣,共有九個曲曲折折的陣勢。每個陣勢叫一曲,故名九曲。每陣設一門,共九門。此九門有的按方徑而設,即:東方門、西方門、南方門、北方門、中方門、太陽門、太陰門、羅猴門、豐都門;有的按黃河中下游的九州而設,即:幽州、冀州、雍州、青州、豫州、荊州、兗州、并州和揚州。

寓意

九曲燈會九曲燈會

一般轉九曲時,先由秧歌隊前面開路,邊敲鑼打鼓,邊扭秧歌,每進一門,都要唱喜慶秧歌。民眾尾隨其後,緩緩而行,或觀燈賞月,或猜謎測疑,歡聲笑語,別有風趣。有單人轉的,也有幾個人組成一夥轉的,當轉至中心老桿處,鄉俗道“抱老桿,一百三”。又說,誰能夠順利地轉完九曲,可以消災免難,益壽延年,道路暢通,大吉大利。若婦女抱一抱老桿,能使家中小孩長命百歲;沒生過小孩的婦女抱一抱老桿,能生“貴子”。如果遊人不按路線轉游,亂鑽亂跨,踩斷線繩,或碰壞彩燈,都是不吉利的象徵。故民間有“轉九曲五穀豐登,抱老桿去病消災”的說法。

九曲黃河燈會”,就是在縣城最大的空場子裡按著傳統流傳下來的圖形,沿線埋起五六尺高的木樁,搭起橫著的稈子,再用五彩繽紛的彩綢布圍成迴廊。每根木樁上紮起村民們自己用各種彩色紙糊的或鯉魚、或雄雞、或南瓜、白菜等花燈,讓節日裡休閒的人們在裡面轉來轉去的娛樂嬉戲。燈游會是本地特色,傳統古會。相傳是古時陣法遺存。舊由圓通庵主辦,現由北園村主辦。起會時,請來護城樓呂祖爺(呂洞賓)坐鎮三天。燈游會,共掛365盞紅燈籠。按九宮八卦排列,通道九曲十八彎,路面不平,似人生道路坎坷不平。內設九門寓意深,如吉祥門、慶豐門、富貴門等。會場正中,有一數丈高的大旗桿,下置大鼓一面,鼓槌一具。遊人到此,都要去擊鼓數次,祈盼吉祥。坊間人傳說:“每年轉轉燈游會,一年通順沒災病”。

平日遊人如織,當元宵佳節夜晚,盛況更加空前。遠望,九曲陣中燈光齊明,橫豎成行、紅旗招展、巨龍飛騰、焰火滿天、皓月當空;近觀,彩門上的各式花燈,五光十色,絢麗奪目,爭奇鬥豔,各占風采。

發展變化

“九曲燈會”裡面的鯉魚、或雄雞、或南瓜、白菜等花燈也經歷過了發展變化的的過程。前幾年是南瓜、白菜、西瓜等花燈中偶爾夾雜著從商店裡買來的相同形狀的紅燈籠。現在成了清一色的從商店裡買來的相同形狀的紅燈籠。轉燈會時再也看不到村民們家家戶戶自己動手用各種彩色紙糊的或鯉魚、或雄雞、或南瓜、白菜等花燈了。

民俗流傳,百年不衰。時至今日,每逢豐收年節,郊區東園、沙爾沁、麻池等鄉村,都要舉辦“轉九曲”活動,以示喜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