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井鄉

九井鄉

九井鄉為一鄉村名稱,在我國四川省犍為縣、黑龍江省訥河市均有同名鄉村,由於受自然條件影響,以及當地政策規劃不同,在發展建設方面,各個鄉村存在差別。九井鄉全鄉面積29.5平方公里, 海拔高度:359米。轄個7村、55個組,

基本信息

1、四川省犍為縣九井鄉
九井鄉九井鄉

九井鄉位於犍為縣西南部韓家灘溪上游,東與榨鼓鄉接壤,南與沐川縣新繁鄉相連,西與雙溪鄉相接,北與清溪鎮為鄰,距縣城22公里。全鄉面積29.5平方公里,轄個7村、55個組,有農戶2317戶,總人口7858人。現有耕地面積6384畝,森林面積15615畝,森林覆蓋率達45.9%。2006年財政收入320萬元,人均純收入3281元,有一個水庫和21口山塘。
九井鄉,因古時曾在此開過9口鹽井而得名,清朝末年稱九井場,民國24年(1935年)為九井鄉。因地處通雷波、馬邊、屏山、沐川乃至雲南的必經之道,來往的馬幫布客均要在此小憩,商貿十分繁榮。場內有正街、興隆街、半邊街、場口街等四條街道,鋪築整齊的青石板路貫通場內。場上住戶曾一度達到上百戶,有茶館10餘家,飯館、旅館八九家,過往的商販、“馬邊擔子”的挑夫們,在休息之餘,都要嘗嘗古金山的麻涼粉、包全興的油炸粑、陳子高的九大碗。在場內和場周生長著30多根黃桷樹,有的樹幹均要3-4人才能合抱,而在場外,還星羅棋布地坐落著禹王廟、川祖廟、皇瓜廟、萬壽宮、南華宮等5座寺廟。一時間,九井場上商賈雲集,香客如流。然而,隨著歲月的更替,九井場的風貌與當時已經有了不小的差距,只剩下半壁禹王廟還留存著當年的痕跡。九井古場雖然逐漸消失了,但淳樸的民風保存了下來,這裡的百姓均熱情好客,重情義,講禮節,崇尚濃厚的人情,至今尚保存著婚喪嫁娶吃“九大碗”,過年殺豬吃“泡湯”等風俗。
現在的九井鄉人民生活富足,社會穩定,鄉域內交通方便、溪河密布,植被良好。鄉經濟以種養殖業為主,主要出產水稻、玉米、生薑、紅苕、蕉藕、竹木、生豬、小家禽、蠶繭等農產品,特色主導產業是辣椒、林竹和養鴨。鄉內天然氣礦藏豐富,已經開採“麻三井”、“麻五井”等五口天然氣井。
為了加快九井發展的步伐,重現當年九井繁華的風貌,九井鄉黨委,政府制定了的今後幾年的發展思路,總的是以發展種養殖業為主,依託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改善人民生活和生產條件,構建和諧九井。概括起來就是要做到“三個重點突破,三個常抓不懈,三個不斷推進”。“三個重點突破”是指一要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上有重點突破。在新農村建設示範村九井村發展旅遊觀光農業,以“一花、一廟、一塘、一樂”為看點,即櫻桃花,禹王廟,魚塘,農家樂;二要在產業結構調整上有重點突破。發展三個主導產業:林竹、畜牧、勞務,三個特色產業:小米椒、蠶桑、生薑;三要在為民辦實事上有重點突破。主要辦好集鎮建設、農網改造、村道建設、貧困戶住房改造、罐山村溢洪橋建設等幾件實事。“三個常抓不懈”是指安全工作、穩定工作、計生工作常抓不懈。而“三個不斷推進”則是指在社會事業、基層組織建設和政府服務質量上不斷推進。
2、黑龍江訥河市九井鄉
九井鄉隸屬訥河市管轄。位於市境東部,北瀕訥謨爾河,東與克山縣毗連,南與克山農場為鄰。鄉政府駐地距市區45公里。
鄉名源於駐地九井村名。清末,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有尹乃廷、單玉奇等5戶墾民來此合買官地九“井”(每井為36方)墾殖立屯,取名“五福堂”。翌年,因“五福”與“無福”諧音,故改名“九井屯”。中華民國時期,隸屬訥河縣第二區管轄。東北淪陷後,初隸訥南鎮區,1938年1月改設九井村。1945年“九三”抗日戰爭勝利後,隸屬訥南區,後改
隸第六區管轄。1949年9月,從第六區劃出增設第十三區,1955年5月改為九井區。1956年4月,撤區劃鄉,分設九井、謙益、育民3個鄉。1958年9月,將3個鄉合併成立運河人民公社,翌年3月改稱九井公社。1984年4月,改為九井鄉。
九井鄉轄境瀕臨訥謨爾河,地勢平坦,土壤肥沃,衛星運河橫貫全境,年平均灌田8萬畝。全鄉總面積33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3.3萬畝,是訥河市麥豆主產區之一。鄉辦工業有制磚、澱粉加工廠等,1992年鄉企總產值2285萬元。全鄉共轄九井、良種場、安仁、紅太陽、三合、育民、光芒、利國、祥雲、謙益、發展、雙興、豐年、青山等14個村。1992年末全鄉總人口3.7萬人,其中滿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約占1.6%。鄉政府駐地九井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