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鎮

中石鎮

中石鎮位於富順縣城東24公里處,轄10個村民委員會,132個農業社和1個社區居委會,幅員面積26.4平方公里。中石鎮交通方便,堰和路水泥路面基本貫通,場鎮街道已全部形成水泥路面,建有大型的綜合農貿市場,共修建村(社)道100餘公里,實現了村、大部分社通公路。建有200多用戶的光纖電視網,程控電話達到500多部,實現了村、大部分組通電話,鎮內有自貢移動和聯通公司分別建立通訊發射基站,網路覆蓋全鎮各個角落。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中石鎮中石鎮農光村
中石鎮東臨瀘縣,南接古佛鎮,西靠龍萬鄉,北抵隆昌縣胡家鎮。幅員面積2640公頃,轄10個農業村,個社區居委會。現有人口2.38萬人。鎮政府駐地中興場。

中石鎮因中興保、石盤團合併而得名。清置在城鄉中興場保;民國元年,設中興團;民國23年,並中興、石盤團稱中石鎮;民國29年,分屬中石鄉及致和鄉一部分;民國38年,致和鄉一部分併入仍為中石場;1951年,分為朝陽、楊沖、堯山、張河、中石鄉;1955年,並五鄉稱中石鄉;1958年,改中石鄉為中石公社;1984年,改公社為鄉;1995年,鄉鎮建制定名中石鎮。
中石鎮下轄村:
千佛村 華福村 農光村 富強村
羊坪村 麻柳村 松林村 火車村
白花村 石碾村
中石鎮人口數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

總人口 21241
10962
女 10279
家庭戶戶數 5952
家庭戶總人口(總) 21144
家庭戶男 10891
家庭戶 10253
0-14歲(總) 4973
0-14歲男 2646
0-14歲女 2327
15-64歲(總) 14388
15-64歲男 7429
15-64歲女 6959
65歲及以上(總) 1880
65歲及以上男 887
65歲及以上女 993
戶口本地住在本地 20938

經濟發展

中石鎮中石鎮白酒廠
中石鎮以農業結構調整為主線,以規模化、市場化、產業化經濟為突破口,形成特色、產業互動,改造基礎設施。2003年,國內生產總值6789萬元,農業總產值1926萬元,鄉鎮企業總產值4443萬元,增加值818萬元,財政收入348萬元,農民純收入2313元,糧食產量達到1.10萬噸。
中石鎮鄉鎮企業主要產品有平板玻璃、白酒、水產品,鞭炮等。農光村羅慶泗、羅慶通等人聯合了9戶農民組建了富順縣河川玻璃廠,成為自貢市首家農民股份合作制企業。建廠近10年來,該廠生產的優質玻璃供不應求,遠銷雲南、貴州、廣西、青海等省外,他們從最初的單一生產平板玻璃發展成為
中石鎮中石鎮
一個即生產平板玻璃,又能制鏡、生產壓花和磨花玻璃的玻璃生產綜合企業,中石鎮被譽為“玻璃生產大鎮”。中石鎮充分發揮蠶桑生產的優勢,大力發展蠶桑生產。全鎮曾經達到年養蠶5000餘張,收入130多萬元。但由於絲綢行業受到國際市場的衝擊,極大的挫傷了養蠶戶的積極性。眾國加入世貿組織,鎮黨委、政府抓住這一難得的歷史機遇,提出了“振興中石鎮的蠶桑業”,鎮政府在華福村領辦了50畝成片桑園,當年全鎮成片桑園種植300畝,形成全鎮成片桑園500畝,四邊桑100萬餘株,可養蠶6000餘張,收入可達150餘萬元。

農業發展

中石鎮中石鎮農業
中石鎮種植業主要以水稻、小麥、紅苕、玉米、高粱、油菜;經濟作物有蔬菜、水果、花生、花卉;養殖業主要以生豬、黑山羊、蠶桑為主,還養雞、鴨、鵝、兔、等。全鎮年產水產品250噸,年出欄肥豬1.8萬頭,存欄1.1萬頭。中石鎮種植優質稻466.9公頃,加強筍竹管理,95.48公頃筍竹及部分小桑園被驗收合格,全鎮180.09公頃筍竹和桑園享受8年退耕還林優惠政策,每年惠及農民50多萬元。鞏固千佛、百花村養兔大戶,鼓勵支持發展小群鴨,抓好生豬養殖龍頭,大力發展養殖業。
中石鎮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動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變,把再生稻作為農業增產,農民增收的大事來抓,由於再生稻投資少、見效快、易管理、無公害等特點,全鎮蓄留再生稻面積10000畝,占水稻總面積的75%,預計今年可產優質再生稻1500噸,創歷史新高,被民眾稱為“撿到的一季莊稼”。
中石鎮因地制宜,發展特色經濟。麻柳14社潘用林按年每畝賠產270元,承包了近10畝土地種植優質水果近600株;麻柳4組蔣家海已簽訂了為期十年的50畝土地種植韓國朝天椒;隆昌人張宜炳2001年租賃了鎮果園20多畝地率先在我鎮種植筍材兩用竹,目前長勢喜人。今年全鎮種植了300多畝筍材兩用竹,鎮政 府已作出決定,2003年全鎮發展筍村兩用竹2000畝。富強村退伍軍人陳孝奎租用房屋開辦禽畜養殖場,發展養殖業。
中石鎮轄區內有小型水庫二座,面積220畝,小型水庫五座,面積210畝,山平塘153座,面積386畝,總工程蓄水量220萬方。中石鎮對庫坎滲漏的馬槽丘水庫。有白螞蟻危害的新橋水庫 、沙井水庫、朝陽寺水庫進行了整治,共挖白螞蟻12穴。保證了水庫的蓄水保水,為農業生產的穩定提供了可靠的保障,充分發揮了水庫在農業生產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與此同時,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水 庫的水利資源,大力發展魚業生產,除利用塘、庫、堰養好魚外,全鎮還發展了稻稻魚工程300畝,使全鎮年產魚達到250噸左右,既改善了民眾生活,又增加了農民收入。

特色產業

中石鎮中石鎮養蠶業
石鎮在農業產業結構調整中,因地制宜發揮傳統優勢,引導村民栽桑養蠶,並依靠科技發展這一促農增收的支柱產業,蠶繭單產量高達42公斤,居全縣之冠,是全縣平均單產量的2倍。中石鎮在蠶桑恢復性生產中,以科技引領產業發展,栽桑面積和養蠶產量連上台階,成為全鎮促農增收的支柱產業。該鎮農民素有栽桑養蠶的傳統習慣,鎮黨委和政府引導農民逐年擴大栽桑面積和養蠶數量。全鎮以華福、洋坪兩村為中心發展小桑園1100餘畝,今年投放五季蠶種955張,運用科技指導管理並統一實行“小蠶共育”,平均單產38公斤並達到全縣最好水平,產值已達85萬元。該鎮還抓住省級“桑蠶繭產業扶貧”項目實施的機遇,已規劃連年栽桑的發展計畫,使全鎮達到總量5000畝、常年養蠶種1萬張、產繭380噸、產值680萬元、農民人均增收500元的目標。
為保證村民養殖的蠶繭暢銷,鎮政府與富興蠶業公司簽定了包銷協定,並確定了市場疲軟情況下的保護收購價,以確保養蠶村民的利益;富興蠶業公司為保障蠶繭質量,投資600萬元幫助村民改造栽桑土壤和養蠶條件。為保證桑苗和蠶蛋質量,政府出資從成都、綿陽等地統一組織運回桑苗、蠶蛋,建立高標準的科學栽桑養蠶示範地100畝。
新增桑園面積1000畝,養蠶新增206張。由於每張蠶蛋成本僅30元,農戶經過40多天飼養,出售蠶繭就獲得800多元(以40公斤單產計算),其資金和勞力低投入、高回報、見效快,極大地提高了村民養蠶的積極性。去年和今年,該鎮桑園面積分別新增了2000畝、1500畝,養蠶分別新增259張、278張。目前,該鎮栽桑養蠶養殖戶3000戶,占全鎮農戶近一半,全鎮共建有小蠶共育室20個、標準養蠶房5000個,平均每張蠶繭產量42公斤,居全縣之冠,是全縣平均單產量的2倍。如今,不少農戶已經成功地將一年傳統養蠶四季發展為科學養蠶五季。有50戶村民還掌握了養殖蠶蛋技術,自己養殖蠶蛋,大大地降低了成本。預計到2010年,所栽桑樹將全部可摘桑葉,可供養蠶14250張,年產值將達到855萬元。

科教文衛

中石鎮中石鎮教育事業
中石鎮國小入學率100%,國中生鞏固率95.2%,國小雙科合格率79.3%,國中畢業會考合格率80.2%,優生率32%,中考合格率99.5%,升入重點高中30人,普通高中140人,中等職業學校20人,升學率82%。《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教育面100%, 《中小學生守則》使用面100%,體育鍛鍊達標100%,國小教師學歷達標96%,國中92%。2所完小保持縣級文明單位和衛生單位稱號,
中石鎮保持縣級“校風示範校”稱號。成功舉辦學生田徑運動會、“三項”運動會和中小學生藝術節。被評為縣優秀青年志願者1名,優秀團幹部1名。教師輔導獲省級獎2名,縣級獎2名。學生競賽獲省級獎4名,市級獎3名,縣級獎5名。青年教師優質課獲縣二等獎1名,三等獎3名。
中石鎮改造危房5間、200平方米,完成8所學校學生飲用水改造工程。加強初級衛生保健、婦幼保健和防疫。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14846人,參保率65.2%。積極處置公共衛生突發事件,強化衛生執法監督,認真清理整頓醫藥市場,規範醫藥行業。維護、改造村道10千米,基本做到晴雨通車。改造舊場鎮500平方米;審批農戶建房156戶,新建或改建住房2萬平方米;完成紅層找水、打機井100口,改善飲用水質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