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杜鵑

中杜鵑

中杜鵑(學名:)體長26厘米。腹部及兩脅多具寬的橫斑。雄鳥及灰色雌鳥胸及上體灰色,尾純黑灰色而無斑,下體皮黃色具黑色橫斑。與大杜鵑及四聲杜鵑區別在於胸部橫斑較粗較寬。 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等茂密的森林中,偶爾也出現於山麓平原人工林和林緣地帶。常單獨活動,多站在高大而茂密的樹上不斷的鳴叫。主要以昆蟲為食。尤其喜食鱗翅耳幼蟲和鞘翅目昆蟲。 分布於西伯利亞至堪察加半島、日本、朝鮮、中亞、印度東北部、緬甸。越冬於中南半島至澳大利亞。

基本信息

體形特徵

中杜鵑 中杜鵑

中杜鵑的額、頭頂至後頸灰褐色;背、腰至尾上覆羽藍灰褐色;翅暗褐色,翅上小覆羽略沾藍色。初級飛羽內側具白色橫斑。中央尾羽黑褐色,羽軸輝褐色,羽端微具白色,羽軸兩側具有成對排列,但不甚整齊的小白斑;外側尾羽褐色,羽軸兩側也有呈對生排列而不整齊的白斑,端緣白斑較大。頦、喉、前頸、頸側至上胸銀灰色,下胸、腹和兩脅白色,具寬的黑褐色橫斑。

幼鳥頭、頸、背褐色、具白色羽端。頦、喉灰而具褐色縱紋。羽端棕色,胸、腹較褐。

虹膜黃色,嘴鉛灰色,下嘴灰白色,嘴角黃綠色,腳橘黃色,爪黃褐色。

大小量度:體重♂90-129g,♀71-127g;體長♂293-340mm,♀277-328mm;嘴蜂♂21-25mm,♀19-22mm;翅♂189-216mm,♀182-213mm;尾♂150-178mm,♀142-160mm;跗蹠♂20-24mm,♀18-22mm。

棲息環境

棲息于山地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闊葉林等茂密的森林中,偶爾也出現於山麓平原人工林和林緣地帶。夏季繁殖于海拔1300-2700米的丘陵山地。華北亞種繁殖於中國西北及東北,南至北緯32°;指名亞種繁殖在北緯32°以南地區,包括中國台灣及海南。

生活習性

中杜鵑在中國主要為夏候鳥,部分為旅鳥,春季多於4-5月遷來,秋季於9-10月遷走。常單獨活動,多站在高大而茂密的樹上不斷的鳴叫。有時也邊飛邊叫和在夜間鳴叫。鳴聲低沉,單調,為二音節一度,其聲似“嘣一嘣”。性較隱匿,常常僅聞其聲。主要以昆蟲為食。尤其喜食鱗翅耳幼蟲和鞘翅目昆蟲。

分布範圍

分布於孟加拉國、不丹、高棉、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寮國人民民主共和國、馬來西亞、密克羅尼西亞聯邦的、緬甸、尼泊爾、巴基斯坦、帛琉、菲律賓、泰國、越南。

產地不確定:馬里亞納群島北部。

中杜鵑分布圖 中杜鵑分布圖

繁殖方式

繁殖期為5-7月。繁殖期間鳴聲頻繁。反覆不變的重複同一單調的聲音,有時晚上也可聽見。無固定配偶,也不自己營巢和孵卵。常將卵產於短翅樹鶯、灰腳柳鶯、冠紋柳鶯、冕柳鶯、灰頭鷦鶯、縫葉鶯、白喉短翅鶯、灰背燕尾、黃喉鵐、樹鷚等雀形目鳥類巢中,由這些鳥代孵代育。卵的顏色也常隨寄主卵色而變化。但大小明顯不同,孵化期也多較寄主卵短。卵的大小為19-25×12-16毫米。

亞種情況

•中杜鵑華北亞種(學名:Cuculus saturatus horsfieldi)。分布於西伯利亞、朝鮮、日本、印度以至菲律賓以南島嶼、抵澳大利亞、索羅門群島以及中國大陸的新疆、東北、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山東、湖北、長江下游至福建、廣西、海南和台灣島。

•中杜鵑指名亞種(學名:Cuculus saturatus saturatus)。分布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緬甸、印度以至菲律賓以南島嶼、抵澳大利亞、索羅門群島以及中國大陸的四川東至長江口範圍以南各地等地。

種群現狀

該物種分布範圍廣,不接近物種生存的脆弱瀕危臨界值標準(分布區域或波動範圍小於20000平方公里,棲息地質量,種群規模,分布區域碎片化),種群數量趨勢穩定,因此被評價為無生存危機的物種。

物種保護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 2013年瀕危物種紅色名錄ver 3.1——低危(LC)。

杜鵑科的鳥類

杜鵑科,鳥綱、鵑形目的1科,分為6亞科:杜鵑亞科(Cuculinae)、地鵑亞科(Phaenicophaeinae)、鴉鵑亞科(Centropodinae)、美洲鵑亞科9Coccyzinae)、犀鵑亞科(Crotophaginae)、雞鵑亞科(Neomorphinae)。世界性分布。外形似鴿,但稍細長。嘴強,嘴峰稍向下曲。
大杜鵑
鴉鵑屬
噪鵑屬
中杜鵑
小杜鵑
八聲杜鵑
紫金鵑
噪鵑
綠嘴地鵑
小黑鴉鵑
褐翅鴉鵑
小鴉鵑
走鵑
烏鵑
紅翅鳳頭鵑
鷹鵑
鳳頭馬島鵑
藍馬島鵑
栗斑杜鵑
比島鴉鵑
四聲杜鵑
翠金鵑
斑翅鳳頭鵑
扇尾杜鵑
暗色長尾鵑
黑耳金鵑
霍氏金鵑
棕胸金鵑
紅喉金鵑
銅翅金鵑
菲律賓鷹鵑
黑杜鵑
黃喉金鵑
白腹金鵑
黃腹金鵑

白眉金鵑
小長嘴鵑
大斑鳳頭鵑
菲律賓烏鵑
白頂噪鵑
黑頂鵑
厚嘴杜鵑
長尾噪鵑
溝嘴鵑
非洲杜鵑
棕腹地鵑
短嘴地鵑
棕胸地鵑
紅嘴地鵑
栗胸地鵑
紅臉地鵑
蓬冠地鵑
鱗紋地鵑
大馬島鵑
紅胸馬島鵑
紅額馬島鵑
銹喉馬島鵑
紅頂馬島鵑
犀鵑屬
南亞鷹鵑
棕鴉鵑
黑臉鴉鵑
爪哇鴉鵑
黃頭鴉鵑
巨鴉鵑
紫鴉鵑
大鴉鵑
雜色鴉鵑
雉鴉鵑
摩鹿加鴉鵑
馬島杜鵑

淡色杜鵑
小鷹鵑
棕腹鷹鵑
栗胸鵑
灰腹棕鵑
大犀鵑
滑嘴犀鵑
溝嘴犀鵑
圭拉鵑
縱紋鵑
雉鵑
小雉鵑
小地鵑
栗胸杜鵑
斑雞鵑
棕翅雞鵑
紅嘴雞鵑
小走鵑
地鵑屬
火嘴地鵑
金鵑屬
橄欖長尾鵑
橫斑長尾鵑
烏鵑屬
蘇門地鵑
短趾鴉鵑
斯氏鴉鵑
婆羅洲地鵑
褐鴉鵑
摩鹿加杜鵑
萊氏鳳頭鵑
綠鴉鵑
馬島鴉鵑
黑胸鴉鵑
珊瑚地鵑
綠嘴鴉鵑

黑喉鴉鵑
加彭鴉鵑
藍頭鴉鵑
銅尾鴉鵑
塞內加爾鴉鵑
白眉鴉鵑
小美洲鵑
灰美洲鵑
黑嘴美洲鵑
黃嘴美洲鵑
珠胸美洲鵑
可島美洲鵑
暗嘴美洲鵑
灰頂美洲鵑
大蜥鵑
波多黎各蜥鵑
長嘴蜥鵑
牙買加蜥鵑
栗腹鵑
圭拉鵑屬
柯氏馬島鵑
黑腹棕鵑
小棕鵑
雉鵑屬
輝金鵑
走鵑屬
雞鵑屬
黃嘴鵑
南方馬島鵑
鳳頭鵑屬
蘇拉鴉鵑
赤胸杜鵑
大綠嘴地鵑
棕腹雞鵑
藍臉地鵑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