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中文系

中山大學中文系

中山大學中文系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在編教職工67人,其中教授22人,副教授20人,博士生導師18人。我系在學科建設方面取得顯著成績。目前,我係為博士、碩士授權一級學科(現有8個博士點、7個碩士點招生),擁有1個博士後流動站(中國語言文學)以及兩個省級重點學科(中國古代文學、漢語言文字學)、1個省級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和1個國家重點研究基地(均為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中心)。中國古代文學學科學術傳統深厚,學術梯隊整齊,是海內外公認的研究中國古代戲曲及文體學的重要基地。

簡介

中山大學中文系系徽中山大學中文系系徽

中國語言文學系是中山大學歷史悠久的學系之一。1924年廣東大學(中山大學的前身)創辦之初,便設有中國文學系。1926年廣東大學更名為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改稱中國語言文學系。1928年1月,文史科成立語言歷史研究所,以研究學術、發展文化為宗旨,內設考古、語言、歷史、民俗四學會。1935年春,文史研究所(原語言歷史研究所)改組為文科研究所,設中國文學部和歷史學部,同年9月招收研究生。1939年,中文系又稱中國文學系。抗日戰爭時期,中文系師生遷至雲南瀓江和廣東坪石、梅州市梅縣區等地,在艱苦條件下繼續辦學。1946年,語言學系成立。1953年院系調整,中文系又改稱中國語言文學系,設漢語言文學專業。中文系與語言歷史研究所、文科研究所、語言學系,在教學和科研方面有著密切的聯繫。1954年,語言學系合併到北京大學,該系部分教師轉入中文系。1958年,中文系增設新聞專業,次年,該專業併入暨南大學。1981年,中文系設立漢語培訓中心,1992年,該中心併入外國語學院。多年來,中文系本科只設漢語言文學一個專業。目前,在校本科生達500多人。近年來,研究生辦學規模迅速擴大,辦學水準逐年提高。目前在校研究生已近400人,其中博士生160餘人。89年來,畢業生遍布海內外,在不同領域表現卓越,贏得了較高讚譽。

知名校友

中文系人才薈萃,曾有許多著名學者在此任教。先後在本系任教的著名教授,早年有魯迅、郭沫若、傅斯年、郁達夫、成仿吾、顧頡剛、鍾敬文、趙元任、羅常培、陸侃如、馮沅君、王力、岑麒祥,晚近有容庚、商承祚、詹安泰、方孝岳、董每戡、王起、冼玉清、黃海章、樓棲等。這些著名學者為中文系的學科建設和人才培養,作出了重要的貢獻。

人才培養

培養目標

本科生的培養目標是:專業基礎紮實、知識面寬、實踐能力強、思想素質高的漢語言文學專業專門人才。要求學生具有富於進取的創新精神,良好的綜合素質,紮實的專業基礎、突出的寫作能力,較高的外語水平以及一定的電腦套用能力。學生畢業後能從事高等院校或研究部門的教學、研究工作,新聞出版單位的記者編輯工作,各級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的行政管理、高級秘書等工作。

基地建設

1994年12月,被國家教委批准為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學研究基地,經過多年的建設,已取得豐碩成果。2002年3月,經教育部專家組評估驗收和高教司批准,基地被評為優秀基地。2004年6月,經廣東省教育廳專家組評估和教育廳批准,中文系漢語言文學專業被評為廣東省名牌專業。2004年,中國古代文學課程被評為國家精品課程。

教學情況

中文系系刊《薪火》中文系系刊《薪火》

採取多項措施,加強本科教學。如加強對基礎課教學的投入,改革基礎課課程體系;認真編寫教材,更新教學內容;切實建設好一批省、校級重點課程。堅持固本培元,加強學生厚實的中國文化基礎;同時,開設多種類型的選修課,拓寬專業口徑,培養學生紮實的學術基礎與開闊的學術視野。我系一貫堅持倡三風(自覺地學習、刻苦地學習、創造性地學習)、抓三文(作文、古文、英文),取得了顯著成效。

長期在本科教學中實施“強化寫作訓練”和“全程導師制”計畫,要求一年級學生寫作百篇作文,二年級學生寫作8篇讀書報告,三年級學生寫作學年論文和參加教學實習,四年級學生寫作畢業論文。學生在學期間,其寫作和學習活動,均有導師進行全面指導。這個計畫已實施多年,頗有成效。我系的教學成果《強化寫作訓練,著眼提高素質》獲廣東省普通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獲,《抓好教學實習,培養綜合才能》、《培養高素質人才的重要舉措——全程導師制》分別獲廣東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二等獎。

科研情況

中國戲曲史是本學科最具特色的研究方向,由王起、董每戡在20世紀50年代奠基,迄今已成為全國戲曲研究的中心。近年來,以該學科為主體完成的《全元戲曲》(十二卷),已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在海內外引起較大反響,2001年獲全國古籍整理一等獎,2002年獲教育部第三屆人文社會科學優秀成果獎一等獎。該學科還出版了一批研究古代戲曲、小說及詩文的專著,在學界有較大影響。古代詩文與詩文理論亦是本學科重要研究方向,近年來在文體學研究方面成果突出,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良好聲譽。漢語言文字學學科設有三個研究方向:一是古文字研究方向,研究對象包括甲骨文、戰國秦漢文字及相關的語言文字、歷史文化問題;二是出土文獻與漢語史研究方向,研究對象包括古漢語辭彙、語法、音韻、訓詁等方面;三是現代漢語研究方向。該學科在研究成果、學術隊伍、人才培養等方面均有明顯優勢。該學科出版的《金文編》、《長沙楚帛書文字編》、《著名中年語言學家自選集·唐鈺明卷》等著作,得到學界的高度評價。中國現當代文學學科包括中國現代文學、中國當代文學、民間文學三個研究方向,該學科致力於打通現當代文學的時限、海內外文學的地限,文學和文化的界限,具有創新意義。該學科出版的《中國新文學史編纂史》、《1903——前夜的涌動》等著作,獲多項國家級和省部級科研成果獎。文藝學學科包括文藝理論與批評、美學、文藝美學等研究方向,已經取得一批富有特色的成果。語言學與套用語言學主要研究方向是語言學理論和套用語言學。該學科在方言學、漢語語法學、對外漢語教學研究方面,已經取得顯著成果。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學科主要研究方向是中西文學/文化批評理論比較研究,尤其關注婦女、性別與文化再現方面的研究,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研究特色,並產生了較大的社會反響。中國古典文獻學主要研究方向是元明清文獻和嶺南文獻。該學科在元明清戲曲、小說、詩文的整理與研究方面形成了自己的顯著特色。民俗學學科是與人類學系共同建設的博士點學科。該學科繼承了中山大學民俗學研究的優良傳統而又進行了創新,在學科建設方面作出了新的貢獻。該學科整理出版的《中山大學典藏民俗學叢書》,讓海內外學界得以重新全面審視中國民俗學最早生成時的勃勃生機。

對外交流

近年來,大力開展對外學術交流活動,已與日本、美國、英國、新加坡和香港多所高校建立了學術交流制度,並與高雄中山大學中文系開展定期的學術交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