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

中外

中外,指內心與外表;中國和外國;裡面和外面。語出《逸周書·諡法》:“行見中外,曰愨。” 孔晁註:“表里如一。”

基本信息

詞目:中外

拼音:zhōng wài

注音:ㄓㄨㄙ ㄨㄞˋ

基本解釋

1、[China and foreign countries] 中國和外國。

中外賓客。

中外所同。——蔡元培《圖畫》

講中外之故。——清· 梁啓超《譚嗣同傳》

2、[inside and outside] 裡面和外面。

中外不得相救。

中外交薦。——《明史》

引證解釋

1. 表里,內心與外表。

《逸周書·諡法》:“行見中外,曰愨。” 孔晁註:“表里如一。”

2. 宮內和宮外。

《管子·君臣下》:“是以中外不通,讒慝不生,婦言不及宮中之事,而諸臣子弟無宮中之交。”

《史記·李斯列傳》:“中外若一,事無表里。”

唐韓愈《順宗實錄一》:“二十餘日,中外不通,兩宮安否?”

3. 朝廷內外,中央和地方。

《漢書·元帝紀》:“以用度不足,民多復除,無以給中外繇役。”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言語》:“ 孔融被收,中外惶怖。”

宋司馬光《與吳相書》:“竊見國家自行新法以來,中外洶洶,人無愚智,鹹知其非。”

明 梁雲構《袁節寰晉大司馬奉命乘傳錦還序》:“先生(袁可立)已去國,能約車從,戒無為輪蹄煩中外。”

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孫樞輔滯塞外,久請陛見,中外洶洶,以為志在君側。”

明馮夢龍 《東周列國志》:“主公嗣位,非國母之意也。萬一中外合謀,變生肘腋,鄭國非主公之有矣。臣寢食不寧,是以再請!”

清湯之旭《尹思袁公(袁任)墓志銘》“當司馬公(袁可立)在前明時,宦歷中外,既負士大夫重望,逮乞休歸田,築別墅、池林、山榭,逶迤十餘里,不絕名花美石,極一時之勝。”

清葉廷琯《吹網錄·劍池生公講台字皆宋人書》:“﹝邵必﹞善篆隸, 仁宗朝歷官中外。”

4. 猶里外。

《史記·匈奴列傳》:“ 冒頓縱精兵四十萬騎圍 高帝於白登 ,七日, 漢兵中外不得相救餉。”

5. 中原和邊疆;中國和外國。

《後漢書·南匈奴傳》:“ 宣帝之世,會呼韓來降,故邊人獲安,中外為一,生人休息六十餘年。”

瞿秋白《亂彈·財神還是反財神一》:“一切種種中外大小的財神菩薩才是 中國 的主子。”

6. 家庭內外,家人和外人。

漢班昭《女誡》:“戰戰兢兢,常懼黜辱,以增父母之羞,以益中外之累。”

漢蔡邕《司徒袁公夫人馬氏碑銘》:“夫人營克家道,扶翼政事,聰明達乎中外,隱括及乎無方。” 北齊顏之推《顏氏家訓·風操》:“因爾便吐血,數日而亡。中外憐之,莫不悲嘆。”

7. 指中表之親。

漢蔡琰《悲憤詩》:“既至家人盡,又復無中外。”

南朝宋劉義慶《世說新語·賞譽下》:“ 謝胡兒作著作郎,嘗作王堪傳,不諳堪是何似人。咨謝公 。 謝公答曰:‘ 堪,列之子,阮千里姨兄弟,潘安仁中外。’”

唐張固《幽閒鼓吹》:“某與賀(李賀)中外,自大同處,恨其傲忽,常思報之,所得兼舊有者,一時投於溷中矣!”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