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燈彩

中國燈彩

中國燈彩民間又叫“花燈”,多於傳統節日、婚壽吉慶之時懸掛,以烘托喜慶氣氛。相傳,漢代“元宵不禁夜”,宮廷、民間張燈結彩,以示萬民同樂,以後相沿成司。

中國古代文化-古代工藝-中國燈彩

中國燈彩中國燈彩

溫州樂清、永嘉等地,盛行著一種叫“首飾龍”的龍燈。它和其它的龍燈不同,全身不是呈龍形,而是依照魚

中國燈彩中國燈彩
船結構,整個首架是以一條弧形木條做基礎,上面用竹條和篾絲糊紙紮成一隻龍船。船長3米,款米,高米3左右。前有龍頭,在龍頭口狀部分,含珠垂須,作為龍的象徵性標誌,後有龍尾,中間“龍身”上有5-7層樓閣。上插各色小旗,每層左右和後方系複壁結構,內壁貼透光白紙,外壁貼淡綠色或五顏六色的細紋刻紙圖案,當龍腹內點燈時,燈光映得四周刻紙奇彩紛呈,耀眼奪目。整隻龍船飾有70多個製作精巧的亭台,在各層亭台中又配飾著近300個精彩的綢塑人物。組成80多出戲,內容大多取材與《三國演義》、《說岳全傳》。民間稱為“龍船燈”,又叫“樓船”。整個龍燈還裝有木製齒輪傳動裝置,把所有吸取人物分別聯結在一塊。通過燈下的一人搖手,由一個人操作,可牽動全部綢塑人物,各自表演不同的動作,妙趣橫生,逗人喜愛,顯示出濃厚的地方色彩和獨特的民族藝術風格。首飾龍屬於觀賞性龍燈,專供人們觀看,一般不做舞蹈表演。當首飾龍出動時,還有一隻和龍燈配套的燈,俗稱“龍船月”,因它的形狀像上弦的月亮,故名。它的體形很小,沒有亭台樓閣,也不貼剪紙圖案,只在燈的左右繪上一點龍鱗,以做象徵。

每年元宵節前,各地要雇扎燈藝人,花兩個月時間,才能製作好一隻龍燈。快到元宵節時,龍船燈便和其它龍燈一起出來活動。活動時間一般是從正月初十開始至十六,一共七晝夜。人們扛著首飾龍,到各村各家巡遊,並敲著大鑼大鼓,演唱著吉祥頌詞。到第七夜,各村的首飾龍照例要集中到附近的一處廟宇中,進行“收殤”(用火焚化),所謂送龍上天,並以芝麻、綠豆撒之。在收殤前,還要讓村民評論各龍燈的工藝高低,特別是龍船燈尾部一張大型的細紋刻紙(俗稱“龍尾花”),誰如能評上第一,就被稱為“龍船哥”,是很大的榮譽。

燈板龍

中國燈彩

燈板龍

流行於樂清永嘉等地。這是一種國內罕見的而又獨具一格的木質龍燈,民間相傳,至少已有八十多年歷史。它是由一條條厚薄不同的狹長木料(俗稱“檔身”或“檔板”)連結起來,在板與板的連結之處還以木雕戲曲人物的座柄為栓。兩頭分別裝有鏤雕、浮雕和漆繪兼施的龍頭龍尾、屈伸自如。檔板上裝篝燈和旗桿,桿系三角小旗和銅鈴;檔身下裝木柄,供握持負行。檔身和檔板多有圖案,或雕或繪,現樂清縣柳市鎮呂岙村還保存了一條光緒年間製作的燈板龍,這條木龍是已故著名木雕藝人葉阜如製作的,龍身共十八節,節和節之間用一條板連線起來,名叫“燈板”。龍頭、龍尾全部用樟木之類的優質木材精心雕刻而成。人們為了把龍燈裝飾得更加美麗,每節雕上樓台亭閥和許多小型圓雕的戲劇人物,整個有近六十組戲曲劇目,如《牛郎織女》《白蛇傳》《濟公傳》《西遊記》等。雕刻精工,並且描繪上彩,成為彩木雕。每節之上,裝有燈籠,入夜燈亮,巡遊於村落,燈光映著人物和花鳥,配合整個龍燈,顯得更富麗堂皇。

抬高閣

抬高閣,俗稱拜抬閣,是蒼南縣金鄉鎮農曆九月十五廟會中特有的一種民俗。該日相傳是英烈大帝的生辰。早兩天,英烈大帝的賬房玉孫廟神,先請鮑蓋廟神下殿,然後廟眾請各所平浪王下殿,巡視全城,肅清街道。十四日,各所廟神由各所廟眾組織抬出遊行。廟內有三牲祭禮,全城張燈結彩,下午與晚間,抬高閣使這次廟會活動達到高潮。高閣由各所平浪王廟負責,每所有二三架。一架高閣分三層,高閣底部基架是由堅固木架搭成,其上豎鐵骨為“龍心”,盤繞三層,最高層叫“上盤”,一般是一至二歲的小孩站坐其上。小孩的身體固定在鐵架上,上體可做諸多動作。在四五米高度的“龍心”上有“爬雲梯”、“翻筋斗”等驚險花樣。中層稱“中盤”,小孩一般5歲左右。下層稱“下盤”,因離地頁較近,孩子年齡不限制大小,他們的身體沒被固定,可轉動自如。各盤約三五人。他們都穿著古裝袍服裝飾,表現戲曲典故中的人物場景,如“唐僧取經”、“牛郎織女”、“目蓮擔經”等等。建國前抬高閣遊行時,左右有精壯男子手持長竿衛護。遇到高閣上的小孩想哭,便用長竿叉上盛有果品的籃哄小孩。晚間的高閣花燈懸掛,更是光彩奪目。其他,如橋墩、礬山兩地也有抬閣習俗。橋墩的“抬閣”,叫“中閣”,其形式是在圓桌中心挖孔,豎一矮矮的“龍心”。礬山的“抬閣”叫“平閣”,形式更是簡

中國燈彩中國燈彩
單,一大圓桌,上面站著古裝打扮的小孩。現在抬神遊行逐漸消亡,抬高閣仍在流行。

抬架

樂清蒲歧抬架始於何時,至今未明,但蒲歧抬架,頗負盛名。原因是裝飾奇特,扮演奇特,一架由十名以上的健壯男子抬扛,上面由三至七名童男童女扮演各種古戲人物,粉墨華裝,人上有人,手、杯、刀、槍均可立人,活動自如,形象逼真,嘆為觀止,今人還裝上電珠,電光閃輝,更添風采。當地有一個抬閣謎語:“遠看仙人騰雲,近看三國封神,都說是銅身鐵骨李全孝,仔細看看都是蒲歧人。”是最好的寫照。建國後,蒲歧善扮抬閣者,多次被邀赴縣城和外地指導扮演,頗獲讚賞。

魚燈舞

魚燈舞在樂清,通常以十二盞魚燈組成一隊,俗稱“十二化龍”。魚燈是仿照江海中幾種魚類形狀製成,紙糊蔑

中國燈彩中國燈彩
骨,以彩色繪鱗,上留口子,中間插蠟燭照明,下裝木柄,供巡行或舞蹈時握持。洞頭海島的魚燈舞比較出名。他們表演各種魚類的個體和群體的泅水等動作,舞蹈造型十分豐富,有黑魚燈、鯧魚燈、黃魚燈、龍蝦燈、螃蟹燈等等;並製成10條獸面魚燈,即金龍魚、銀龍魚、雙合魚(一身兩頭,合二而一)、虎頭魚、象頭魚、麒麟魚(1對)等,保留了古代濃厚的神話色彩。

跑馬燈

跑馬燈亦叫“走馬燈”、“調馬燈”。馬燈,是仿照馬的形狀用蔑扎紙糊而成,也叫“竹馬燈”。分馬頭與馬身兩段,捆縛在扮演馬燈舞者腹前和背後,人居中間,走起來像騎馬一樣,俗稱“馬頭軍”。一般為8匹,其中白馬6匹,胭脂馬(紅馬)2匹。元宵節前後,在城區大都由十歲到十三歲的男孩組成,每人胸前有一紙紮馬頭,下掛著一個小鈴,背後有一紙紮馬尾,用帶系在身上,跑起來能上能下左右擺動,馬鈴叮叮作響,手中拿著一根竹竿當馬鞭,晚上,馬頭、馬尾中部都點上蠟燭。表演時,由一個或兩個孩子扮演馬童,呼引馬隊,出場表演。孩子們邊跑邊唱,加上舞蹈動作,走成“三角”、“連環”、“剪刀”等各種隊形,樂隊齊奏,曲調婉轉動聽。跑馬燈大部在住宅前空地上或中堂上表演。演完後由主人賞給柑桔、炒米、蠟燭等,也有給錢的,賞銀牌的。清郭鍾岳有詩云:“歌唱新年樂意騰,滿城爭演上元燈。滾龍走馬喧通夕,火樹銀花燒不盡。”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