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燈彩

北京燈彩

燈彩又叫花燈,是我國各地普遍流行的裝飾性的傳統手工藝術品。這種“光”與“彩”綜合的燈彩藝術,具有獨特的使用功能和審美價值。

簡介

北京燈彩
北京燈彩
 燈彩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等幾大類。以造型製作材料分,北京宮廷燈彩藝術品主要有紗燈、宮燈、走馬燈、立體動物燈、金屬燈、料絲燈等。燈彩的製作技藝是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剪紙、字畫的凝聚,成為既延續了傳統工藝又表示出濃郁文化積澱的綜合性造型藝術。燈彩與彩燈、宮燈不同,燈彩的主要功能在於燈藝,它以文化娛樂為主,與民俗,民間文娛表演相融合,內容包羅萬象。
古代展示燈彩藝術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後來逐步為每逢盛典、新婚、壽辰、節慶等喜事時,也要張燈結彩。燈彩成了吉瑞祥和的載體和象徵,寄託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願望,凝聚著人們對幸福未來的嚮往,寓示著人們戰勝邪惡的理念。
永樂十九年(1421年)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時,北京的各類花燈十分興旺。北京的燈節活動從正月初八開始,至十三進入高潮,到十七結束。由於和商業交易相結合,故又稱“燈市”。白天是繁華的集市,夜晚是歡樂的燈會。明時,北京出現了一批著名的手工業作坊,各種花燈,巧奪天工。清朝末年,曾經作為皇宮彩燈的宮廷燈彩藝術,逐步成為具有地方特色的北京民間燈彩。
20世紀50年代以後,北京燈彩逐漸稀少。近年來有所發展,但由於缺少傳承人、燈彩空間的缺失,使燈彩藝術瀕臨失傳。

歷史

燈彩在中國至今有近兩千年的歷史,其主要源於燈節,漢代及其以前是上元燈節的濫觴期,經歷代發展,至明清時的皇都北京達到高潮,成為極具特色的宮廷燈彩。北京燈彩最初由皇家御用監宮廷造辦處徵召全國各地的能工巧匠製作,內務府設有專司宮燈、花燈庫及工匠。北京燈彩是全國燈彩技藝的凝結,清末時燈彩藝人韓子興(1887—1975)曾在清宮裡專事維修製作燈彩,辛亥革命後,他自辦作坊,按照宮廷燈彩樣式生產,尤以球燈深受歡迎,人稱“球燈韓”。1957年他被市政府聘為北京市工藝美術研究所研究員。燈彩藝人李冬雪與他交結甚深,在燈彩製作上獲得真傳。

代表人物

李冬雪是天安門上掛的大紅燈籠的主要設計製作者,其燈彩代表作“頤和園大戲台”曾在鼓樓展出。李冬雪的親傳弟子李邦華如今也年近六旬,是北京宮廷燈彩製作的姣姣者,一些人稱他“燈彩李”,是目前北京製作和傳承燈彩技藝為數不多的藝師,如今他和幾位北京工藝美術大師一起研究恢復宮廷燈彩藝術,但又苦於難尋繼承人。

特點

北京燈彩融匯全國各地燈彩之精華,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宮廷藝術燈彩,是歷史悠久的中華燈彩的典型代表,形成了一套世代相傳嚴格的工藝技巧,其主要特色:一是材質精良;二是形式多樣;三是精工細作;四是題材富有高雅寓意,具有扎制規整,彩繪精緻,美化環境,安全適用,燈明火亮,高雅堂皇的富麗效果。

價值體現

北京燈彩的主要價值體現在其有著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蘊,是民俗風情節日娛樂的載體,尤其是其傳統製作技巧,如走馬燈就被西方科學家譽為氣動機的先驅,而元宵節華夏兒女團聚的象徵,也可激發民族精神。燈彩在燈節時還以燈為媒,帶動諸如飲食(元宵)、歌舞演出、燈謎等眾多商業經濟。北京燈彩的傳承與發展,必對北京和諧社會、推進人文奧運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但北京燈彩技藝的現狀不容樂觀。燈彩工藝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品,掌握難度大,且受節氣影響。燈彩一般只在元宵節前後用量多,其他節令用量很少。如今有了電器化燈具,許多傳統燈彩只是環境的裝飾品。由於傳統手工藝技術學好了不容易,手藝人勞心勞力而經濟收入偏低,年輕人不樂意學,所以,從業人和傳承人日益稀少,已經出現了傳承危機。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