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8II戰鬥機

中國殲-8II戰鬥機

七十年代後,世界各國戰鬥機設計思想出現轉變,不再追求“更高、更快”,而是著眼改進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能,完善機載電子設備、武器和火控系統。這是因為,十幾年來局部戰爭實踐表明,超音速殲擊機的空戰大多在中、低空和接近音速的速度進行,空戰要求飛機具有良好的機動性,即轉彎(即盤鏇速率)、加速、減速和爬升性能。

布武器配備

中國殲-8II戰鬥機中國殲-8II戰鬥機
208雷達具體由780廠研製和生產。研製任務於198O年由總參謀部提出,當時即明確指出可選用國產204雷達進行改進,目的是使殲8Ⅱ具有一定的攔射能力。1981年7月21日,空軍司令部等單位匯報了204改雷達戰術技術要求。9月,在北京召開了204改雷達方案審定會,後將204改雷達改稱208雷達。年底780廠與601所、112廠簽訂了首批研製五部208雷達,提交兩部成品的協定書,開始了208雷達的研製工作。上級強調特別要在提高雷達的作用距離,降低使用高度以及在提高可靠性和可維護性上狠下功夫。1984年6月,由於有60多項元器件和材料無著落,175項元器件不能按契約期限交貨,科研和定型試飛雷達樣機很難按計畫完成。1985年,鄭州航空兵十九師進行了208雷達的科研試飛,發現了截獲率低,且在跟蹤狀態易丟失目標等問題。1986年5月19日,208雷達隨殲-8Ⅱ轉到630所,準備進行設計定型試飛,仍然存在空中掉高壓、截獲不穩和不能牢固跟蹤三個主要問題,未能進入定型試飛。到1987年5月18日,攻關試飛結束,終於解決了上述三個主要問題,隨即設計定型試飛。1988年3月24日,航定委以(1988)航定字第13號文批准208雷達設計定型。實踐證明,“機載火控雷達在配套飛機上的調整試飛是不可少的階段,必須抓早,抓好,走捷徑是不行的。”

但實際上該雷達不具備真正實用的中距飛彈火控制導能力,因此最早一批的殲-8Ⅱ戰鬥機的作戰能力仍沒有明顯提高,直接導致了該批戰鬥機未能裝備部隊。隨後,經過改進的殲-8Ⅱ02批次正式裝備部隊,按後來發布的命名規則定名為殲-8B。殲-8Ⅱ換裝了兩台渦噴-13A雙轉子發動機,單台推力6600千克。發動機推力的提高,可提高飛機的中低空機動性,也使起飛著陸性能得到改善;外掛增加至七個,可懸掛多種武器或副油箱,使飛機具有全天候攔射能力併兼有對地攻擊能力,並裝備了雷達制導的中程攔射飛彈。前起落架後裝一門23mm雙管炮。機尾下部安裝可摺疊腹鰭,結構與米格-23相當類似。殲-8Ⅱ單價約3500萬人民幣。

在殲-8Ⅱ的機體材料方面也有較大突破。625所按計畫在飛機垂尾和1至5框段前機身採用複合材料結構,這是中國首次在自行設計的殲擊機上大面積使用複合材料。該所還為批生產機種提供製件,使飛機減重近30%,同時配套的防擊、防靜電火焰噴技術也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為此625所在1985年榮立首飛集體功。

作戰性能

近年瀋陽飛機公司為了更有效的發掘殲-8Ⅱ的潛力,打開外銷渠道,獨自出資研製了殲-8ⅡM。對比原型,殲-8ⅡM的技術水平有了大幅度的飛躍,其突出的標誌是:

中國殲-8II戰鬥機中國殲-8II戰鬥機
先進的火力控制系統:殲-8ⅡM使用了俄羅斯ZHUK(即“甲蟲”。火控雷達,還採用了GPS導航系統、新型任務計算機、雷達告警裝置等。據稱ZHUK雷達的搜尋距離為80千米,跟蹤距離50千米,具有多種工作模式和下視能力,可同時跟蹤10個目標,攻擊其中2個目標。火控系統採用1553B匯流排連線。該機可使用俄羅斯R-27半主動雷達制導飛彈,這是公開展示的第一種具有中距作戰能力的殲-8Ⅱ系列殲擊機。

到了2004年珠海航展,沈飛表示殲-8ⅡM已經改裝國產某型號脈衝都卜勒火控雷達,可使用SD10等國產武器。該新型國產雷達比起以往的國產雷達,性能有大幅提高:對RCS為3平方米的目標,上視大於75km,下視大於45km。下視能力和對地能力比台灣IDF的APG-67F“金龍”要強,海I方式大於100km(50平方目標),海II大於80km,而且該雷達能同時探測跟蹤10個目標。2005年北京航展,全新改進的殲-8IIM是在殲-8F的基礎上改進而來,雷達具體可選用JL-10A或者1492型,可發射SD-10主動雷達制導飛彈以及反艦飛彈。發動機採用渦噴-13最新改進型號,不考慮渦噴-14“崑崙”。指導思想為走低成本路線,爭取儘快打開外銷市場。據稱沈飛人員表示該機還是不如台灣的IDF,但是比F-16A作戰能力能好一些,但機動性不如F-16。站長認為這主要是因為早期的F-16並不具備使用中距空空飛彈的威力。

目前兩台殲-8ⅡM採用兩台渦噴-13B發動機,加力推力68.670千牛(7007千克),使全機推重比達到0.981。
殲-8ⅡM遇到的最大問題,是其性能在國際市場上不具備強大競爭力。如前所述,瀋陽飛機公司完全是自費研製殲-8ⅡM的,這說明解放軍對此機並不感冒。這也是必然的,該機採用了大量的外國設備,對於解放軍來說,一來意味著受制於人,二來進口設備價格高昂,三來俄羅斯部分設備的性能實際上不比中國自己的好多少。因此瀋陽飛機公司將殲-8ⅡM完全定位於外貿機型,極力爭取外國客戶的訂購、投資。但據稱該機在爭取潛在客戶時,因為種種原因而被國內其他廠家的產品奪去了訂單,導致至今未能賣出一架。

發展前景

中國殲-8II戰鬥機中國殲-8II戰鬥機
80年代中期,中國從義大利進口了少量“阿斯派德”(即“蝮蛇”)防空飛彈,其性能不僅遠高於即將投產的紅旗61號飛彈,甚至優於正在發展的紅旗63號,這也是該彈下馬的一個原因。正是看中了它優異的性能,中央決定由上海航天局在其基礎上研製更新一代的中低空、中近程防空飛彈,暫定名為紅旗64號。這也就是霹靂-11最初的起源。新型號的發展採取一彈多型,三軍通用的模式,地空、艦空、空空三種飛彈同時研製。紅旗64與紅旗63號仍有很強的繼承性,如制導雷達(包括搜尋雷達跟蹤照射雷達)和大部分地面設備均採用了為紅旗63號研製的設備,少數進行了適應性修改。這些設備大多採用了80年代的新技術,如動目標顯示、頻率捷變、動目標跟蹤等,這不僅保證了系統的先進性,還大大加快了研製進程。除此之外,紅旗64號最大的特點是其具備了處理器智慧型模組技術,使全系統變成有人工干預能力的指令控制系統,使其抗干擾能力、目標識別能力、反應能力大幅提高。經過上海航天局多年的努力,紅旗64號外貿定型,並於同年以LY-60的名稱對外公開,而後在與國外同類飛彈的競爭中中標,獲得了巴基斯坦海軍21型護衛艦防空飛彈換型的契約,開創了中國艦空飛彈出口的先河。但是自用型由於各種方面的原因進展並不順利,幾次定型試驗均告失敗,嚴重影響了它的服役前景。

1992年9-10月,殲-8II在我軍靶場首次成功發射兩發“阿斯派德”,完成了中國首次中距空空攔截飛彈靶試。

2001年,空用型的紅旗64號經過多年研製終於以5發4中的成績率先完成了定型,標誌著這種歷經坎坷的空空飛彈即將完成研製,霹靂-11終於接近了最終的成功。這樣,解放軍空軍首次擁有了不受制於任何人的中距空戰能力。儘管與AIM-120等先進中距主動雷達制導飛彈有相當距離,甚至有較大的劣勢,但總算使得殲-8Ⅱ具有了最初構想時所提出的作戰能力。無奈的是空空飛彈研究院的SD10主動雷達制導空空飛彈幾乎在同時推向國際軍火舞台,相關自用型號進展也極為順利,恐怕霹靂-11隻能在高低搭配的架構下委曲求全。簡單的說,霹靂-11實際上就是義大利“阿斯派德”Aspide飛彈的中國生產型號。霹靂-11和“阿斯派德”有細微外觀差異,區別在於彈翼的切尖不盡相同,理論射程80千米,最大作戰高度20000米,最大速度M4,戰鬥部33千克。唉,二十年了,慘啊!

基本數據

中國殲-8II戰鬥機中國殲-8II戰鬥機
長21.59m
高5.41m
翼展9.344m
機翼面積42.2平方米
空重9820kg
正常起飛重量14300kg
最大起飛重量17800kg
速度2.2馬赫(1300km/h)
航程2200km
作戰半徑800km
起飛距離670m
著陸距離1000m
實用升限20000m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