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殲-9戰鬥機

中國殲-9戰鬥機

中國殲-9戰鬥機是文革後期的產物,殲-9的下馬一方面證明了,中國人具有設計出世界一流甚至超一流的空中優勢戰鬥機的能力,另一方面也證明了我們的工業,特別是基礎工業和已開發國家之間的距離。

研製過程

中國殲-9戰鬥機中國殲-9戰鬥機
結構而與殲9配套的910發動機在5年多的運轉調試期間,先後解決了壓氣機部件性能差和高壓壓氣機喘振裕度小的問題、起動及中轉速喘振等故障。1974年,發動機達到了100%轉速,進入高轉速運轉試車。

1974年11月,三機部在南京召開殲9飛機方案審查會,在調整指標後,由611所和132廠共同繼續研製殲9。這實際上是殲9的第3次上馬。

1975年1月10日,三機部以(75)三院字8號文《關於請求繼續研製殲9飛機的報告》上報國務院、中心軍委。檔案希望對殲9的指標作適當的下調,即最大馬赫數保持2.5~2.6,升限降為23000米。最大爬升率220米/秒,基本航程2000千米,作戰半徑大於600千米。

1975年2月18日,在當時主持國務院工作的鄧小平同志的親自干預下,國務院、中心軍委以國發[75]34號文批覆,同意繼續研製殲9飛機。指標為馬赫數小於等於2.5或2.6,靜升限23千米,航程2000千米,作戰半徑大於600千米。全所上下為34號檔案所鼓舞,激發了更大幹勁,滿以為有了中心檔案,殲9的命運要好轉了。

1975年12月23日,國家計委、國務院國防工辦以(75)工辦字395號文批准三機部上報的殲9飛機研製實施計畫。同意零批試製5架,1980年首架上天,1983年設計定型,幷原則上同意到1983年撥給研製費4億元。

結構介紹

中國殲-9戰鬥機中國殲-9戰鬥機
1976年初,611所在殲9Vl方案的基礎上進一步調整了殲9總體氣動力布局和設計參數,形成殲9VI—II方案。該機保持了殲9VI的鴨式布局設計,主翼為60度三角翼,機翼面積50平方米,鴨翼為55度三角翼,固定安裝角3度面積2.58平方米;採用兩側進氣,進氣道為二元可調節多波系混合壓縮式;該機裝一部205雷達,探測距離60-70千米,跟蹤距離45~52千米;6管30毫米加特林機炮,4枚霹靂4攔射飛彈,該飛彈按導引頭不同分為兩種型號:半主動雷達型霹靂4A,最大射程1B:F-米;被動紅外型霹靂4B,最大有效射程8千米;裝一台渦扇6發動機,地面全加力靜推力124千牛。

而此時的渦扇6發動機(即原來的910發動機)已經於1979年11月實現了高轉速長時間穩定運轉。1980年開始進入性能摸底試驗階段。

1980年10月,試驗中所得到的最大推力、耗油率均達到或超過了設計指標。1981年進行了加力燃燒室試驗,發動機加力推力達到了123.5千牛,達到了加力狀態的設計性能。1982年2月,首台渦扇6G進行了地面試驗,實測其最大推力和加力推力均達到預期指標,可以進行實機飛行試驗,為其進一步發展鋪平了道路。1982年10月通過24小時飛行前規定試車(整機試車共334小時)。

然而為了配合1973年殲9飛機設計指標要求達到“雙二五”的大幅度提升,以及1976年上馬的殲13飛機研製需要,1980年又擬定了對渦扇6發動機的改型方案,即渦扇6G。改進工作主要是在保持原發動機外形尺寸不變的情況下,將發動機的最大推力增加到138.2千牛。推重比提高到7.0,性能比渦扇6有了很大的提高,幷且在可靠性、維護性及耗油率方面保持不變。

停止發展

中國殲-9戰鬥機“梟龍”殲10均是殲9的發展型
1978年6月年底,根據部的指示,因研製單位項目調整,殲9項目下馬,資料入檔,這是殲9第三次下馬,項目也自此終結。從1964年到1978年,整整14年,在三上三下幷5次大幅度更改作戰指標之後,結果還是流產了。1980年,殲9項目徹底終止。

隨著殲9項目終止以及斯貝發動機的引進,與之相配套的渦扇6發動機研製工作於1983年7月全部中止,1984年初研製計畫被取消;同時配套的205殲擊雷達也於1981年停止研製;霹靂4空空飛彈在完成試驗樣機後長期處在“站崗放哨”狀態,1985年底掛機聯試後便停止發展,工作重點則轉向了引進。

縱觀殲9的整個歷史,雖經國務院中心軍委批准,部和院也曾三次下達研製任務,幷被列為國家“三五規劃”中的“必保項目”,而且論證不可謂不充分。手續不可謂不完善,經過14年的努力,型號三次上馬又三次下馬,到了1980年即將進入發圖階段時猝然擱淺,令人扼腕;自行研製的配套用渦扇6經過20年的努力,更是歷經四次上馬、三次下馬、五次轉移試製地點的曲折。

雖然已經瀕臨進入實機飛行試驗狀態,結果隨著斯貝發動機引進而放棄研製;自行研製的配套用霹靂4空空飛彈在完成試驗樣機後長期處在“站崗放哨”狀態,1985年底掛機聯試後便停止發展,工作重點則轉向了引進。

機型對比

中國殲-9戰鬥機中國殲-9戰鬥機
60年代初期大陸航空工業在仿製米格-19米格-21分別成功之後,就提出發展下一代新型戰鬥機構想。當時由於大陸仿製米格-2l而成的殲-7技術不夠精良.而在1962至1963年參加的幾次高空作戰中不斷暴露出滯空時間短、高空高速性能差、無超視距作戰能力、高空機動性差、作戰火力弱等缺點。在積極投入改進殲-7、殲-6性能的同時.三機部601所於1964年10月25日在瀋陽召開的。

米格-2l和伊爾-28改進改型方案預備會"上提出發展新一代戰機的兩種方案。一種為氣動外形參照米格一2l不作大的修改。而用兩台WPT發動機的米格-2l放大改進型。即日後發展成功的殲一8截擊機。另一種採用全新設計.裝一台推力為12400KG渦扇發動機。由於當時大陸航空發動機研製部門僅有俄式渦噴發動機的經驗,而從未生產過技術水準較高的渦扇發動機,因此與會人員擔心新發動機研製周期趕不上飛機的研製進度,故決定先上雙發方案同時在小範圍內展開對單髮型的技術論證工作,該機被定名為殲-9。

從1964年到1970年期間,由於殲-9一直處於論證階段,因此直到1968年殲-8出廠為止,殲-9僅完成了氣動外形定型工作。殲-9設計初期,該機被要求設計為一種升限20000米.最大馬赫數2.2,基本航程2000公里。重量為10噸的中輕型制空戰鬥機.性能相當於美國F-4B幽靈二式戰鬥機(國內一般譯作。鬼怪ll")。但後來對該機性能要求的提高,該機被要求為一種。雙25的單發方案,即最大平飛速度M2.5,升限25000米,總重量達14噸的中型戰鬥機。

1965年.601所捏出機衛為平面形狀的殲一9氣動力參數選擇,包括:前緣後掠50度的後掠翼、前緣後掠57度的三角翼、前緣後掠55度的後掠翼及雙三角翼方案。1966年國防軍事部門又提出殲一9最大馬赫數2.4,升限20000-21000米.航程3000公里,作戰半徑600公里,最長留空時間3小時.最大爬升率180~200米/秒的新要求。601所在對4種方案進行風洞試驗後.選中雙三角翼方案.並將前緣後掠角改為55度。這樣該機除採用兩側進氣外.機體總體設計均與殲-7、殲-8相同。這主要是從掌握成熟技術提高成功把握性考慮的。但該方案在經過風洞實驗後發現機動性能不夠理想.於是被重新提出的無尾三角翼方案取代即乙號計畫前一種方案則被定為甲號計畫。從外表來看.甲號計畫與現在已投入現役的殲一8Il十分相似.前一段有人稱親眼得見殲一8ll的風洞模型,筆者認為所見模型極有可能是殲一9甲採用兩側進氣無尾三角翼的乙型方案顯示出極為優異的機動性,但同時也帶來升降副翼的剛度和操縱功率及操縱困難等諸多問題。由於此時文革風暴橫掃大陸殲一9研製工作被迫停止。在1968年雖有幾次恢復殲一9乙研製工作的企圖.但終因乙方案技術難度大和企業生產計畫受衝擊而最終流產。1969年中,(由於越南戰爭、中東戰爭的影響和空軍的需要)航空工業部決定恢復殲一9的研製工作並提出兩側進氣的正常布局三角翼方案。為使601所及沈飛全力投入殲一8的研製工作。三機部決定把殲一9的試製任務交給成飛。

中國殲-9戰鬥機中國殲-9戰鬥機
1970年初,成飛在從601所抽出300人加入後建立,第一項任務就是研製殲-9。該所提出又-方案,機動性好,活動半徑900-l000公里,重量13噸,最大過載8G。升限25000米。M2.5"的殲-9乙II計畫。但由於空軍提出雙25太小.應為雙為.即升限25000米.M2.6的要求.殲一9乙ll的氣動布局難以達到要求,因此決定採用鴨式設計.腹部或兩側進氣方案。然而該升限指標太高,發動機難以滿足要求。殲-9乙ll的研製工作在一年後擱淺。1975年鄧小平重新上台之後,殲一9的研製工作再次恢復。到1976年3月。成都科研所提出的鴨式設計、機翼60度三角翼面積50,鴨式前翼55度、面積25m2,機長18m,兩側進氣.有多元可調多波系混合壓縮式進氣道。裝一台加力推力12000公斤的渦扇發動機。及偵測距離為60-70公里的測距雷達。並能攜帶兩枚中程空對空飛彈。此後由於601所提出了為殲一6研製新後繼飛機的殲-13方案,又因成飛承擔殲一7大改的任務。殲-9研製工作開始下馬,到1980年為貫徹鄧小平進行全面經濟改革調整國民經濟方針。殲-9研製工作全面停止。該機從1964年提出構想,至1980年全面停止歷時16年。中間由於軍隊及主管部門不斷更改設計要求及文革的衝擊,使該機研製一直無法正常運行,值得我們吸取教訓。

中國戰鬥機

中國IDF戰鬥機 | 中國LFC-16輕型高敏捷性戰鬥機 | 中國LFC16戰鬥機 | 中國東風113戰鬥機 | 中國雙座型戰鬥機 | 中國安-72運輸戰鬥機 | 中國戰鬥機殲-X | 中國殲-13戰鬥機 | 中國殲-5戰鬥機 | 中國殲-6系列戰鬥機 | 中國殲-7輕型超音速戰鬥機 | 中國殲-8戰鬥機 | 中國殲-8系列戰鬥機 | 中國殲-9戰鬥機 | 中國蘇-30戰鬥機 | 中國殲-7戰鬥機 | 殲-12戰鬥機 | 殲-7FS戰鬥機 | 殲-8IIM戰鬥機 | 殲-8高空高速戰鬥機 | 殲-9戰鬥機 | 殲-5戰鬥機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