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磚結構

中國古代磚結構

人們對磚用作建築材料,往往以“秦磚漢瓦”來形容它的歷史悠久。事實上早在周朝已有關於磚的記載;考古發掘中,已發現戰國晚期的磚結構實物,但使用並不普遍。南北朝(5~6世紀)以前,除地下磚墓室外,地面以上未發現有磚結構遺物;自南北朝開始,地上磚結構逐漸增多,唐、宋以後磚結構建築物明顯增加,除修建了大量磚塔外,在南方一些城市還建造了許多磚甃城。及至明朝磚的生產和使用更為普遍,不僅用磚砌築宮殿府第,民間宅院也不少用磚建造。在明朝修建的長城的部分地段,也大量採用了磚城牆和磚砌築的城關。磚結構建築有磚墓室、磚塔、磚城、磚拱橋、磚窯洞、磚砌無梁殿等。

中國古代磚結構

正文

人們對磚用作建築材料,往往以“秦磚漢瓦”來形容它的歷史悠久。事實上早在周朝已有關於磚的記載;考古發掘中,已發現戰國晚期的磚結構實物,但使用並不普遍。南北朝(5~6世紀)以前,除地下磚墓室外,地面以上未發現有磚結構遺物;自南北朝開始,地上磚結構逐漸增多,唐、宋以後磚結構建築物明顯增加,除修建了大量磚塔外,在南方一些城市還建造了許多磚甃城。及至明朝磚的生產和使用更為普遍,不僅用磚砌築宮殿府第,民間宅院也不少用磚建造。在明朝修建的長城的部分地段,也大量採用了磚城牆和磚砌築的城關(見彩圖)。磚結構建築有磚墓室、磚塔、磚城、磚拱橋、磚窯洞、磚砌無梁殿等。
磚結構按結構形式分主要有板塊式、拱券式、穹窿式、筒體式及磚牆體等。

中國古代磚結構中國古代磚結構
板塊式磚結構 戰國末期,在墓葬中開始出現磚結構的墓室,全部用大塊空心磚塊建造,頂部平置的空心磚板塊支承於兩側豎置的空心磚板塊上,構成單跨簡支式板塊磚結構(圖1d)。據河南省漢墓中出土的空心磚板塊實物,長約1米、寬約0.4米、厚約0.1米,足見當時空心磚板塊的製作已達到很高的工藝水平;也說明遠在2000多年以前,中國已發明了燒制空心磚板塊的技術。板塊式空心磚墓室的進一步發展,將頂部改為用三塊空心磚板塊組成,邊上兩塊磚板塊斜放,正中一塊平放,使墓頂中部拱起(圖1e)。後又演變成兩側墓壁用小磚砌築,墓頂由楔形磚砌築成折線形(圖1a、b、c)。

中國古代磚結構中國古代磚結構
拱券式磚結構 自西漢末期到明、清的二千多年中,磚砌拱券結構形式被廣泛用於地下和地上各類建築中。戰國末期開始出現磚結構墓室以後,到西漢末年,出現了半圓拱券式磚結構的磚墓室(圖2)。磚拱券用泥漿作為膠結材料,砌築方式有用立磚砌築的單層拱券、雙層拱券和多層拱券;又常常在每層拱券上加砌臥磚,稱為伏;以後,這種券和伏交替的砌築方法成了磚、石拱券結構普遍採用的砌築方式。根據磚拱券跨度與荷載的大小,決定砌築券和伏的層數,多者達五券五伏,個別工程中,也有用七券七伏的。磚拱券自地下轉用到地上,經歷了一個漫長的過程。最初只用在磚塔及某些建築的門、窗、壁龕上,或作為塔層間的樓面承托結構,一般規模、跨度都不大。大跨度的磚拱券,用在城門洞、橋涵以及建築下部的承重結構,多出現在明朝以後。無梁殿便是明朝首創的磚砌拱券建築,其主體結構由磚拱券構成,室內空間為一大型磚拱,前後在垂直方向再砌出若干小磚拱券作為門或窗用,外部出檐、斗栱、檁枋等均以磚石仿照木構件式樣製做,上面覆以瓦屋面。較早實物以明朝初期建造的江蘇省南京市靈谷寺無梁殿為代表;北京市的皇史宬,也是很著名的無梁殿實例。

中國古代磚結構中國古代磚結構
穹窿式磚結構 在拱券式磚結構形成以後,又出現了穹窿式磚砌結構。這種結構最初用在墓室,最早的遺物見於河南省洛陽市及甘肅省武威縣的漢墓之中。以後地上的磚砌穹窿式結構也相繼出現,多見於伊斯蘭教建築,其中新疆自治區喀什市阿巴伙加瑪札主墓的磚砌穹窿頂,跨度在15米以上,穹窿壁厚50餘厘米,輕巧簡潔,是這一種結構形式的代表。
筒體式磚結構 常用於歷代磚塔建築中,分為單層筒體和雙層筒體(即筒中筒)兩種類型。中國現存最早的筒體磚塔,如河南省登封縣嵩岳寺塔,是單層筒體磚結構。該塔建成於北魏正光四年(523年),全高約40米,密檐式,平面呈十二邊形,中空,下部壁厚約2.5米,塔身自下而上作拋物線形的曲線,筒壁逐漸減薄以降低塔身的重心高度,提高抵抗風壓及地震荷載的能力,構造堅固,結構合理。自建成至今,經歷了1400多年和多次地震,仍巍然聳立。唐朝多建成方形磚塔,其中凡可登臨的磚塔,仍採用單層筒體結構,層間樓板多用木材製作。到五代末年,出現了雙層筒體磚結構,如建於五代末年至北宋初年(959~960年)的江蘇省蘇州市虎丘雲岩寺塔,全高約47米,平面呈八角形,由內外兩層筒體組成,因各層門、窗的設定,看上去又像由里外12個(中心4個,外圍8個)巨大的磚墩組成。塔層之間的樓板,由內外壁間逐層挑出的磚塊(稱迭澀)漸漸收攏承托,並將內外筒體層層連線成整體,加強結構的整體性和剛度。(見彩圖)

中國古代磚結構中國古代磚結構
磚城牆 用磚砌築的城牆,中國的代表性傑作當推明長城,明朝以前的磚城牆實物留存的極少。磚城牆由於牆體較厚,往往多採用包砌的辦法,即里外牆面用磚砌築,中間部分為夯築的土牆,僅在高大城樓的下面,才砌築實體的磚台。
其他磚結構 中國古代磚結構除上述幾種主要類型以外,還有實體磚塔、磚台基、民居建築中的承重牆體及磚砌下水管道、井圍等磚制構件。
明、清以來,常用的磚可分為城磚、方磚、開條磚等幾種,每一種又各有若干規格,磚的砌築方法,最初採用與土坯相類似的陡砌,後來採用平臥砌築。明朝比較常用一順一丁的砌法;清朝多用三順一丁或五順一丁的砌法。砌築用的膠結材料,早期使用黃土泥漿,宋朝以後漸漸使用石灰漿。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