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佛教通史

《中國佛教通史》【作者】: 賴永海 , 第一至第四卷,呈現與論述了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整體風貌與歷史發展,主要介紹、論述與評析了此一時期佛典的翻譯、義理的傳播和僧團的組建,以及佛教與王道政治的相互關係、佛教與傳統宗教、儒道思想的碰撞與交融等。第五卷至第八卷的主體內容是對產生於隋唐時期的天台宗、三論宗、三階教、唯識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等宗派的思想分宗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的論述與評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主要論述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第十二至第十五卷主要展現與論述明清民國時期的佛教。

基本信息

中國佛教通史

內容簡介

根據中國佛教思想的發展變化特點,結合中國社會歷史和思想文化的發展進程,這套由賴永海主編的《中國佛教通史》分四個時期對中國佛教的歷史發展進行整體的論述。 第一至第四卷,呈現與論述了漢魏兩晉南北朝時期佛教的整體風貌與歷史發展,主要介紹、論述與評析了此一時期佛典的翻譯、義理的傳播和僧團的組建,以及佛教與王道政治的相互關係、佛教與傳統宗教、儒道思想的碰撞與交融等。第五卷至第八卷的主體內容是對產生於隋唐時期的天台宗、三論宗、三階教、唯識宗、華嚴宗、禪宗、淨土宗、律宗、密宗等宗派的思想分宗進行了較為深入系統的論述與評述。第九卷至第十一卷主要論述宋遼金元時期的佛教。第十二至第十五卷主要展現與論述明清民國時期的佛教。

本書目錄

卷1

第一章 佛教東傳與東漢、三國時期的佛教

第一節 作為中國佛教源頭的印度佛教

第二節 佛教傳入中土的路線、傳說和史實

第三節 東漢時期的佛教

第四節 三國時期的佛教

第五節 東漢、三國時期的翻譯活動

第六節 《四十二章經》和《理惑論》

第七節 漢魏時期兩大佛學思潮

第二章 兩晉時期佛教的傳播

第一節 西晉社會與佛教的傳播

第二節 東晉社會與佛教在南方的傳播

第三節 十六國時期佛教在北方的傳播

第三章 兩晉時期的佛典翻譯

第一節 西晉時期的佛典翻譯

第二節 十六國時期的佛典翻譯

第三節 東晉時期的佛典翻譯

第四章 兩晉時期的佛教僧團

第一節 佛圖澄及其僧團

第二節 道安與道安僧團

第三節 廬山慧遠行歷及其廬山僧團

人名索引

卷2

第一章 南北朝佛教與王朝世族

第一節 南北朝佛教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 南朝帝王的佛教信仰及其佛教政策

第三節 北朝帝王的佛教信仰及其佛教政策

第四節 梁武帝其人及其佛學思想

第五節 南朝世族與佛教

第二章 西行求法高僧及其貢獻

第一節 兩晉西行求法高僧

第二節法顯大師西行及其貢獻

第三節 法顯的同行者

第四節 南北朝時期的西行求法高僧

第三章 大乘般若學的傳入與流行

第一節 鳩摩羅什與兩晉般若經典的傳譯

第二節 般若經典的基本內容與主要思想

第三節 兩晉時期的般若學者與般若學流派

第四節 僧肇及其佛學

第四章 南北朝時期的佛典翻譯

第一節 劉宋時期的佛典翻譯

第二節 蕭齊時期的佛典翻譯

第三節 梁、陳時期的佛典翻譯

第四節 真諦的佛典翻譯

第五節 北魏、東魏的佛典翻譯

第五章 兩晉南北朝時期流行的經典

第一節 《維摩詰經》的漢譯及其基本內容

第二節 《楞伽經》的漢譯及其基本內容

第三節 《大乘起信論》的翻譯及其基本內容

人名索引

卷3

第一章 涅盤學派

第一節 《涅盤經》的傳譯與修治

第二節 涅檠學派的傳承

第三節 《涅盤經》的思想

第四節涅盤學派的思想

第五節 涅盤學派與其他學派的交涉與影響

第二章 智論學派

第一節 《大智度論》的翻譯

第二節 智論學派的傳承

第三節 《大智度論》與智論師

第四節 智論學派與其他學派的交涉與影響

第三章 成實學派

第一節 成實學派的傳承

三、成實學派的延續與衰落

第二節 《成實論》的思想

第三節 成實學派的思想

第四節 成實學派和其他學派的交涉與影響

第四章毗曇學派

第一節 毗曇學派的傳承

第二節 毗曇學派與六朝思想

第三節 毗曇學派與早期的大小乘觀

第五章 地論學派

第一節 《十地經論》的翻譯

第二節 地論學派的傳承

第三節 《十地經論》的思想

第四節 地論學派的思想

第五節 地論學派與西魏、北周佛教

第六章 攝論學派

第一節 攝論學派的傳承

第二節 真諦譯《攝大乘論釋》的思想

第三節 攝論學派的思想

第四節 攝論學派和其他學派的交涉與影響

人名索引

卷4

第一章 南北朝禪學

第一節 晉宋時期禪經翻譯與禪法傳播

第二節 梁陳時期的南方禪法

一、梁陳南方禪法的傳承

二、寶志與傅翕的禪法傳承

第三節 勒那摩提與北朝禪學

第二章 兩晉南北朝律學

第一節 兩晉時期的律典傳譯與律學初興

第二節 南朝的律學與律典翻譯

第三節 北朝的律學

第四節 南北朝時期的菩薩戒

第三章 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史著

第一節 佛教經錄的編纂

第二節 佛教史學的興起及其主要著作

第三節 《佛國記》及其他西行遊記

第四章 東晉南北朝時期的僧官、度僧制度和寺職

第一節 東晉南北朝的僧官制度

第二節度僧制度

第三節 兩晉南北朝的寺職

第五章 東晉南北朝寺院經濟的興起

第一節 寺院經濟的起因與寺僧的供給模式

第二節 寺院的土地經營活動

第三節 寺院的商業、借貸等經濟活動及其效應

第六章 漢魏兩晉南北朝的三教關係與兩次毀佛運動

第一節 晉宋之際的因果報應之爭

第二節 晉宋齊梁時期的形神之爭

第三節 佛道二教的夷夏之爭

第四節 沙門不敬王者之爭

第五節 《老子化胡經》與佛道之爭

(三)佛教方面的回應

第六節 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滅佛與佛道之爭

第七節 佛道交融與玄佛合流

第七章魏晉南北朝佛教徒的信仰與生活

第一節 佛教懺法的形成

第二節 佛教素食傳統的形成

第三節 南北朝佛教的社邑與慈善事業

第四節 南北朝的《法華經》信仰

第五節 南北朝的藥師佛、觀音信仰和舍利信仰

第八章 漢魏兩晉南北朝的中國佛教文化藝術

第一節 漢魏兩晉時期的佛教造像

第二節 漢魏兩晉時期的佛教書法、繪畫

第四節 漢魏兩晉時期的佛教建築

第五節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雕塑

第六節 南北朝佛教繪畫

第七節 南北朝時期的佛教書法

第八節 南北朝時期佛教建築

人名索引

卷5

第一章 隋代佛教

第一節 隋代社會與佛教

第二節 隋代佛教的復興

第三節 隋代佛教的諸位大師

第二章 唐代社會與佛教

第一節 唐代佛教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 初唐諸帝的佛教政策

第三節 盛唐二帝的佛教政策

第四節 中唐諸帝的佛教政策

第五節 晚唐諸帝的佛教政策

第六節 唐代士大夫與佛教

第三章 唐代的佛典翻譯

第一節 初唐的佛典翻譯

第二節 玄奘西行求法及其佛典翻譯

第三節 盛唐時期的佛典翻譯

第四節 中晚唐的佛典翻譯

第四章 《圓覺經》、《楞嚴經》、《仁王經》的基本內容

第一節 《圓覺經》的傳譯及其要義

第二節 《楞嚴經》的基本思想

第三節《仁王般若經》的漢譯及其基本內容

人名索引

卷6

第一章 天台宗

第一節 天台宗的法脈傳承與分布

第二節 天台宗的本尊經――《法華經》

第三節 天台宗的前史及其思想淵源

第四節 智(豈頁)與天台宗的創立

第五節 天台宗的基本教義

第六節 灌頂對“天台學”與“涅?學”的融通

第七節 “台宗中興”與湛然對“天台學”的創新

第八節 中晚唐和五代的天台宗

第二章 三論宗

第一節 三論宗的興起

第二節 “三論”的基本內容

第三節 三論宗的佛學思想

第三章 三階教

第一節 三階教的形成

第二節 三階教的基本教義及三階僧的行持

第四章 唯識宗

第一節 唯識宗的“宗經”、“宗論”及其主要內容

第二節 唯識宗的創立

第三節 唯識宗的基本教義

第四節 唯識宗的興盛及其傳承

人名索引

卷7

第一章 華嚴宗

第一節 華嚴宗的本尊經――《華嚴經》

第二節 法藏與唐代華嚴宗的創立

第三節 華嚴宗的基本教義

第四節 唐代華嚴宗的傳承與發展

第五節 華嚴宗在隋唐佛教中的地位

第二章 禪宗

第一節 從達摩禪法到東山法門

第二節 慧能與南宗禪

第三節 南宗禪三系

第四節 後期禪宗

第三章 淨土宗

第一節 佛教淨土思想及淨土種類

第二節 淨土宗經典――“三經一論

第三節 淨土信仰歷代祖師與淨土宗的建立

第四節 淨土宗的基本教義和修行方法

第五節 淨土宗與其他宗派的交涉

第四章 律宗

第一節 隋唐時期的菩薩戒

第二節 隋唐時期《四分律》的傳承

第三節 唐代的戒壇

第四節 唐代律宗的形成與發展

第五節 義淨及其律學思想

第六節 唐代律宗與其他宗派的交涉

第七節 隋唐時期律學的對外傳播與交流

第八節 五代時期的律學和律宗

第五章 密宗

第一節 漢地密教經典及其傳譯

第二節開元三大士與密宗的創立

第三節漢地密宗的基本教義、儀軌

第四節 密宗在唐朝中晚期的繼續傳播

人名索引

卷8

第一章 西藏前弘期佛教

第一節 佛教的傳入及發展

第二節 前弘期的譯經及佛學思想

第三節 前弘期的寺院及寺院經濟

第二章 五代十國時期佛教的發展

第一節五代十國時期的社會與佛教

第二節 五代北方佛教及周世宗滅佛運動

第三節 南唐佛教與江南法眼禪系的興盛

第四節 吳越地區的佛教

第五節 契此和尚與彌勒信仰的影響

第六節 雪峰禪系與閩地佛教的發展

第七節 雲門禪系與嶺南佛教的展開

第八節 禪教一致與華嚴禪在江南的推展

第三章 隋唐五代的僧官與度僧制度

第一節 隋代的僧官、寺職和度僧制度

第二節 唐代僧官制度的完善

第三節 唐代寺職與師號、紫衣

第四節 賜額與度僧

第四章 隋唐五代佛教經錄和佛教史著

第一節 隋唐五代經錄的編纂

第二節 道宣的佛教史學著述

第三節 《大唐西域記》及其他西行遊記

第五章 隋唐五代的寺院經濟

第一節 隋唐寺莊的形成

第二節 “直歲”、“淨人”與“寺戶

第三節 隋唐佛教寺院的經營活動

第四節 隋唐佛教宗派的經濟基礎

第六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三教關係

第一節 傅奕反佛與唐初的佛道之爭

第二節 唐代的佛道先後之爭

第三節 唐代宮廷的三教論議

第四節 唐代的沙門拜俗之爭

第五節 儒家“道統說”對佛教的批判與吸收

第六節 宗密對儒道兩家的批判與會通

第七節 隋唐佛學對道教的影響

第七章 隋唐五代時期佛教徒的生活與信仰

第一節 隋唐佛教的信仰與儀式

第二節 隋唐的內道場與舍利信仰

第三節 隋唐佛教的社會慈善事業

第四節 唐五代的俗講與變文

第八章 中國佛教與東亞佛教文化圈的形成

第一節 隋唐五代與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二節 隋唐五代與朝鮮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三節 隋唐五代與越南等國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九章 隋唐五代時期的佛教文化藝術

第一節 隋唐五代的佛教石窟與造像

第二節 隋唐五代的佛教繪畫

第三節 隋唐五代的佛教書法

人名索引

卷9

第一章 宋代社會與佛教

第一節 宋代佛教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 北宋初期的佛教政策

第三節 北宋中後期的佛教政策

第四節 南宋的佛教政策

第二章 宋代士大夫與佛教

第一節 宋代士大夫參與佛教活動概述

第二節 兩宋朝臣的禪林交遊

第三節 宋代士大夫的佛教義學闡釋

第四節 宋代士大夫的佛教著述及其影響

第五節 佛教結社與宋代士大夫的修行活動

第三章 兩宋時期的僧官和度僧制度

第一節 僧官及其選任

第二節 寺職與師號

第三節 度僧與度牒

第四節 系帳與建寺

第四章 宋代佛典翻譯、藏經刊刻及佛教史著

第一節 佛典翻譯

第二節 藏經的刊刻

第三節 佛教史學著作

第五章 宋代禪宗

第一節 黃龍派的興起及盛行

第二節 楊岐派的興起與傳承

第三節 文字禪的形成與興盛

第四節 大慧宗杲的“看話禪

第五節兩宋之際的曹洞宗與宏智正覺的“默照禪

第六節 惠洪的行歷、思想及其影響

第七節道濟禪師的行歷及其後世的“神聖化”

第六章 宋代天台宗的發展

第一節 宋代天台宗譜系傳承

第二節山家山外之爭

第三節 宋代天台與諸宗交涉

第七章 宋代律宗的中興

第一節 宋代的律師及其撰述

第二節 宋代律學的特點

第三節 “禪律相分”和“禪律相攻”

第四節 “十本記主”允堪

第五節 律宗的“中興”者元照

第六節 兩宋時期律學的東傳

第七節 宋代律學的幾種普及性著作

第八章 宋代密法的興盛與唯識學的研習

第一節 宋代密法的興盛

第二節 宋代唯識學的研習

第三節 永明延壽與唯識宗的終結

人名索引

卷10

第一章 禪教合一與淨土信仰的普及

第一節 禪教合一的理論意涵

第二節 宋代禪教關係

第三節 淨土宗的傳承

第四節 禪淨合流

第五節 性具法門與唯心淨土

第二章 宋代的三教關係

第一節 宋代士大夫的排佛思潮

第二節 宋代理學的“援佛入儒”

第三節 宋代的三教融合論

第四節 宋元時期的佛道關係

第三章 宋代的寺院經濟

第一節 宋代寺院土地的多元化來源

第二節 宋代寺院的土地經營

第三節 宋代寺院的手工作坊及商業經營活動

第四節 宋代佛寺承擔的賦役及其社會功能

第四章 兩宋與東南亞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一節 兩宋與東亞佛教文化交流概述

第二節 北宋與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三節 南宋與日本佛教文化交流

第四節 南宋僧赴日傳禪及其影響

第五節 兩宋與朝鮮的佛教文化交流及其影響

第六節 宋代與越南的禪宗文化交流

第五章遼代佛教

第一節 遼代社會與佛教

第二節 遼代佛教的傳播與發展

第三節 遼代的寺院經濟

第四節 遼代的三教關係與民間的佛教信仰

第六章 回鶻佛教

第一節 西域回鶻之佛教

第二節 河西回鶻之佛教

第三節 元代回鶻佛教徒在內地的活動

第四節 伊斯蘭教的興起與回鶻佛教的衰亡

第七章西夏佛教

第一節 佛教在西夏的興衰

第二節 西夏的佛經傳譯

第三節 西夏與回鶻遼金印度間的佛教關係

第四節 西夏的佛教藝術

第八章金代佛教

第一節 金代社會與佛教

第二節 金代佛教的傳播與發展

第三節 金代的三教關係

人名索引

卷11

第一章 元代的社會與漢傳佛教

第一節元代佛教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 元代諸帝與漢傳佛教

第三節 元朝佛教的管理制度

第二章 元代禪宗W

第一節 海雲印簡與北方臨濟宗

第二節 南方臨濟宗

第三節 萬松行秀與北方曹洞宗

第四節 南方曹洞宗

第三章 元代天台宗的傳承

第一節 宋元之際天台譜系

第二節 元代天台教學

第四章 遼、元華嚴宗的弘傳

第一節 回歸唐代華嚴:文才與元代華嚴的闡釋

第二節 元代南北的華嚴學弘傳

第五章 元代的律學撰述與唯識的研習

第一節 元代律學

第二節 元代唯識宗

第六章 元代淨土宗的延續及禪教一致

第一節 淨土的宗派自覺與禪淨關係

第二節 元代的禪教關係

第七章 元代的寺院經濟

第一節 元代寺院經濟概況

第二節 元代寺院財產的主要來源

第三節 元代寺院經濟的結構及經營形式

第四節 元代寺院經濟對社會經濟的影響

第八章 宋元佛教徒的信仰與生活

第一節 宋元佛教徒的信仰與儀軌

第二節 宋元佛教的慈善事業

第三節 宋元佛教的放生習俗

第九章 元代與東亞的佛教文化交流及其影響

第一節 元代與東亞佛教文化交流概述

第二節 日本入元僧的修學活動及其影響

第三節 元代赴日僧活動及其影響

第四節 元代與朝鮮的佛教交流及其影響

第十章 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

第一節 南傳上座部佛教傳入雲南的媒介與時間

第二節 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發展

第三節 中國南傳上座部佛教的組織制度

第十一章 後弘期藏傳佛教及其主要派別

第一節 佛教在西藏的再度復興

第二節 藏傳佛教主要派別及其思想

第十二章 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

第一節 薩迦派在元代的興盛

第二節 藏傳佛教在內地的傳播

第十三章 宋元時期的佛教文化藝術

第一節 宋元時期的佛教石窟造像與寺廟雕塑

第二節 宋元時期的佛教繪畫

第三節 宋元時期的佛教書法

人名索引

卷12

導言

第一章 明代的社會與佛教

第一節 明初的社會與佛教

第二節 明中葉的社會與佛教

第三節 晚明的社會與佛教

第二章 明王朝的佛教政策

第一節 明初諸帝與佛教(從洪武到宣德)

第二節 明中期的諸帝與佛教(從正統到嘉靖)

第三節 明末諸帝與佛教(從隆慶到崇禎)

第三章 明代初期的佛教

第一節 明初佛教三大禪僧

第二節 明初的佛教諸宗

第四章 明中葉的佛教

第一節 明中葉的禪宗弘傳及著名禪僧

第二節 晚明佛教復興的先導者

第五章 明代藏傳佛教的發展

第一節 格魯派的興起

第二節 明朝政府對藏傳佛教的管理

第六章 晚明佛教四大師

第一節 雲棲襪宏(1535―1615)

第二節 紫柏真可(1544―1604)

第三節 憨山德清(1546―1623)

第四節 蒲益智旭(1599―1655)

第七章 晚明的禪宗中興及其論爭

第一節 明末禪宗概況

第二節 禪學之流弊

第三節 綱宗之辨析

第四節 文字禪之再唱

第五節念佛禪之風行

第六節 如來禪與祖師禪之合流

第七節 宗門之論爭

第八章 晚明佛教的諸宗復興

第一節 明末的華嚴弘傳與華嚴禪

第二節 天台宗的再興

第三節 晚明的唯識學復興

第四節 淨土教的興盛

第五節 佛教戒律的復興

第九章 晚明的居士佛教與三教關係

第一節 晚明的居士佛教

第二節 晚明的“狂禪”現象

第三節 佛道會通與攝道歸佛

第四節 性命之辨與仙佛合宗

第十章 明代的僧官制度與寺院經濟

一、明代寺院及其僧官制度

二、寺院住持的選任與僧職設定

三、寺院經濟的構成及其變遷

第十一章 明代的佛教著述與佛教史學

第一節 佛教藏經的刊刻

第二節 明代的佛教著述

第三節 明代的佛教史學

第十二章 明代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一節 與日本的佛教文化交流

第二節 明末佛教與天主教的辯論

人名索引

卷13

導言

第一章清代佛教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一節 清初及“康乾盛世”時期的社會概況

第二節 清代學術風氣的演變

第三節 清初遺民與儒佛關係

第四節 晚清社會思潮中的佛教

第二章 清入關前的佛教狀況

第一節 努爾哈赤與佛教

第二節 皇太極與佛教

第三節 清入關前的佛教政策

第三章 清初諸帝與佛教

第一節 順治帝與佛教

第二節 康熙帝與佛教

第三節 雍正帝與佛教

第四節 乾隆帝與佛教

第四章 清代的僧官制度與僧籍制度

第一節 清代的僧官制度

第二節 清代的僧籍制度

第五章 清代禪宗

第一節 清代禪宗概況

第二節 清初禪門之爭

第三節 清代臨濟、曹洞宗匠的禪學思想

第六章 清代淨土宗

第一節 淨宗三祖

第二節 禪、台、賢、律與淨土的合流

第三節 清末淨土信仰的特點

第七章 清代律宗

第一節 清代律學的復興

第二節弘贊的律學思想

第三節 清代寶華山律宗中興

第八章 清代華嚴宗

第一節 清初華嚴宗的弘傳

第二節道霈及其禪化華嚴

第三節 續法與清代華嚴再興

第四節 華嚴觀行及其信仰

第五節 通理與清代華嚴的影響

第九章 藏傳佛教的發展及其與清廷的關係

第一節 藏傳佛教的發展

第二節 清政府對藏傳佛教的管理

第三節 藏傳佛教制度

人名索引

卷14

第一章 清代居士佛教的興起

導言

第一節 清代居士佛教的思想淵源

第二節 周安士啟人淨信

第三節 彭際清歸心淨業

第四節 龔自珍與經世佛學

第五節 魏源與經世佛學

第二章 清末維新志士的佛學思想

第一節 康有為的佛學思想

第二節 譚嗣同的佛學思想

第三節 梁啓超的佛學思想

第三章 清代佛教的衰落與復興

第一節 清代佛教的衰落

第二節 楊文會振興佛教的理念和事業

第三節 楊文會與近代佛學思想

第四節 楊文會:中國佛教復興的巨擘

第四章 清代民國時期佛教的寺院經濟

第一節 清代前期佛教寺院經濟

第二節 清末民國時期佛教寺院經濟

第三節 清代藏傳佛教的寺廟經濟

第五章 晚清民國時期佛學研究的濫觴與成就

第一節 晚清民國佛學研究興起的概況

第二節 晚清民國時期佛教史的研究和撰述

第三節 民國時期的佛教思想研究

第四節 晚清民國時期佛教制度、典籍、文化研究的進步

第六章 近世佛教徒的信仰與生活

第一節 “蔣山法會”與明太祖整頓瑜伽教

第二節 經懺佛事與叢林儀軌

第三節 佛教的慈善事業與信仰習俗

第七章 ―年的台灣佛教

第一節 台灣佛教溯源

第二節 台灣佛教四大法脈叢林

第三節 台灣佛教五大重要事件

第四節 台灣佛教的變革與復興

人名索引

卷15

導言

第一章 民國時期的佛教與社會

第一節 民國佛教的社會文化背景

第二節 民國時期佛教政策的演變

第二章 民國佛教的革新和改良運動

第一節 民國初期的佛教復興

第二節 民國佛教的整理改良活動

第三節 抗戰時期的佛教界

第三章 歐陽竟無與民國時期唯識學復興思潮

第一節 民國時期佛教的薪火相傳

第二節 歐陽中興唯識學的思想理念

第三節 歐陽的法相、唯識分宗之說

第四節 歐陽法相、唯識學思想的影響

第四章 月霞與民國時期的華嚴宗

第一節 民國初期華嚴典籍的蒐集與刊刻

第二節 民國時期弘揚華嚴的著名學僧

第三節 民國時期華嚴復興的特點及影響

第五章 諦閒與民國時期的天台宗

第一節 龔自珍研治天台學

第二節 諦閒與民國時期天台的中興

第三節 恢虛弘化天台於北方

第四節斌宗法師傳播天台於台灣

第六章 印光與民國時期的淨土宗

第一節 民國淨土宗風

第二節 印光對淨土宗的弘揚

第三節 民國時期諸宗歸淨

第七章 虛雲與民國時期的禪宗

第一節 民國禪宗中興

第二節 近代禪宗泰斗虛雲

第八章 弘一與民國時期的律學與律宗

第一節 民國時期的律學與律宗

第二節 弘一對南山律學的弘揚

第九章 民國時期的密宗中興

第一節日本密宗的回傳

第二節 藏密在漢地的傳播

第十章 太虛與民國時期的人生佛教

第一節 太虛生平及佛學思想特點

第二節 人生佛教的倡導及實踐

第三節 太虛的遺願及其影響

第十一章 明清民國時期的佛教文化藝術

第一節 明清時期佛教彩塑造像及工藝造像

第二節 明清民國時期的佛教繪畫

第三節 明清時期的佛教書法

人名索引

參考書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