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制度

佛教制度

佛教制度:泛指與佛教相關的制度,主要包括佛教對修行者(佛教徒)的制度,寺院制度,以及政府的宗教管理制度。佛教有出家,即到寺院修行的制度。出家男眾名為比丘,出家女眾名為比丘尼。在家弟子俗稱為居士,是梵語‘迦羅越’的義譯,原指多財富的人士。因早期佛教發展得到很多富人的資助,轉而為居家修道之士的稱呼。此外還有受戒制度、寺院制度、度牒、僧籍、寺籍等都屬於佛教制度。

佛教徒的稱謂

(1)僧伽、沙門、禪師、法師、律師
僧伽是梵文音譯,簡稱僧,含義是僧眾。沙門又譯為桑門,含義是止息惡行,本是天竺古代所有宗教徒的通稱,由於其餘宗教未傳入中國,就成了佛教徒的專稱。禪師廣義泛指僧人,狹義專指三階教禪宗淨土宗等專一講究佛教實踐活動的僧人。法師指研究佛教理論的學問僧,即三藏僧。律師指專習戒律、主持出家人受戒儀式的僧人。

佛教制度鑒真和尚
(2)比丘、和尚
比丘是受具足戒出家人的稱謂,後專指男性。比丘是梵文音譯,又作苾芻,本是亞洲熱帶地區雪山所產的香草,被認為具有五種優點和寓意:“一,體性柔軟,喻出家人能折伏身語粗獷故。二,引蔓旁布,喻出家人傳法度人連延不絕故。三,馨香遠聞,喻出家人戒德芬馥,為眾所聞。四,能療疼痛,喻出家人能斷煩惱毒害故。五,不背日光,喻出家人常向佛日故。”(《翻譯名義集》卷1)釋迦牟尼要求僧眾具備這些優點,於是用來作為僧人的稱謂。世俗稱比丘為和尚,有人理解為和氣高尚,實屬望文生義。和尚一譯和闍(shé),含義是親教師、師父。

(3)比丘尼
比丘尼是受具足戒女性出家人的稱謂,俗稱尼姑。尼、姑二字分別在梵語和漢語中代表女性。

佛教制度沙彌
(4)沙彌
沙彌是未受具足戒男性出家人的稱謂,含義為勤策男,由於未成年者居多,俗稱小和尚。

(5)沙彌尼
沙彌尼是未受具足戒女性出家人的稱謂。

(6)優婆塞
優婆塞是在家男性佛教徒的稱謂,含義為清信士、近事男、近善男,又稱居士。
(7)優婆夷
優婆夷是在家女性佛教徒的稱謂,含義為清信女、近事女、近善女。

受戒制度

(1)取得和放棄出家人身份的程式

佛教制度佛教制度

請求出家的男性,年齡不得小於七歲,先到寺院找一位比丘作為自己的依止師,經全寺僧人同意,即成為弟子。依止師為弟子剃髮,授沙彌戒十條,弟子便成為沙彌。依止師對沙彌負有教育和撫養的責任。沙彌年滿二十,由本寺住持(長老)、依止師邀請附近十位大德長老設壇授具足戒250條,便成為比丘。五年後才能離開依止師,單獨修行、遊方。

請求出家的女性,年齡、手續同上,但須找比丘尼作依止師,在尼姑寺院出家。年滿十八,受式叉摩那戒六條,成為式叉摩那尼(受戒尼)。二十歲時,先從比丘尼後從比丘受比丘尼戒348條,便成為比丘尼。這叫二部受戒。

如果想退教還俗,只消對任何人聲明一下即生效。

(2)取得和放棄在家佛教徒身份的程式

在家佛教徒的基本條件是受持三歸,即全身心歸依佛、法、僧三寶。受持三歸者須請一位法師依照《三歸儀軌》講解意義,自己表示盡形壽(有生之年)歸依三寶,當天或以後從師受五戒,成為五戒優婆塞(夷)。還可進一步受菩薩戒,共重戒十條輕戒28條,成為菩薩戒優婆塞(夷)。如果想放棄居士身份,只消對任何人聲明一下即生效。

度牒、僧籍、寺籍

(1)度牒

度即剃度,牒是文憑。度牒是中央機構祠部發給合法出家人的身份證明書,僧人作為免除賦稅、徭役、兵役的憑證和雲遊四方的通行證。官府發放度牒始於唐宣宗大中十年(856)。唐宋時期,打算出家的人先到寺院當行者,服各種勞役,垂髮不剃,從師受沙彌戒。他們在政府規定的度僧時間到來時,經政府甄別身份,考試背誦經文合格,可領到政府發給的度牒,被指定隸屬某寺,正式剃度為僧人。然後,他們再等機會前往政府許可傳戒的寺院受比丘戒,由政府指定的授戒師主持受戒儀式,領取戒牒。凡未經政府許可,沒有度牒,私自剃髮為僧尼,叫做私度,要受懲罰。清代乾隆時廢止度牒,由寺院頒發戒牒。

(2)僧籍
僧籍是國家統一編制、管理的僧尼戶口簿,記錄僧尼的法名、性別、年齡、籍貫,死亡和還俗予以註銷。

(3)寺籍
寺籍是政府編制的記載寺院歷史和狀況的簿籍。

寺院制度

1.山門
山門是寺院的大門,因寺院多在山林而得名。一般為三道門並立,中間是大門,兩旁是小門,象徵三解脫門,即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故又稱三門。山門常修成殿堂式。山門殿內兩側塑金剛、力士像,相當於門崗值班警察,手持金剛杵守護佛法。明代小說《封神演義》說是哼哈二將鄭倫、陳奇死後封神而成。

2.天王殿
天王殿是寺院的前殿。在香客、遊人被金剛、力士凶神惡煞的樣子恐嚇一番之後,天王殿所塑諸像一方面以滿臉堆笑的彌勒佛對他們加以調劑、安撫,一方面繼續以天王、韋馱營造威嚴氣氛。

佛教制度大肚彌勒佛
(1)大肚彌勒佛,塑像在天王殿正面。
(2)四大天王,又稱四大金剛,塑像在彌勒佛四周。四大天王被《封神演義》中國化,賦予風調雨順的吉祥意義。南方增長天王魔禮青,青色甲冑,手持寶劍,掌管風(與劍鋒諧音);東方持國天王魔禮紅,白色甲冑,手持琵琶,掌管調(琵琶調弦);北方多聞天王魔禮海,綠色甲冑,手持雨傘,掌管雨;西方廣目天王魔禮壽,紅色甲冑,手持蛇,掌管順(蛇身鱗片須順捋)。
(3)韋馱,塑像在彌勒佛背後,用木板隔開,背靠背,面對大雄寶殿,是護法天神。一種造型是雙手合十,寶杵橫放於兩腕,筆直站立;另一種左手握寶杵拄地,右手插腰,左腳略向前立。前者立正,後者稍息。

3.伽藍殿(東配殿)
天王殿後面是一個院落,東西兩側各有一個配殿,東配殿是伽藍殿。伽藍是梵文音譯僧伽藍摩的簡稱,原指僧舍基地,後成為包括土地、建築物在內的寺院的總稱。此處伽藍特指"祗樹給孤獨園"。佛教說給孤獨長者購買波斯匿王太子祗陀的花園,修建精舍請釋迦牟尼居住說法,祗陀太子僅出售花園地皮,將花園中樹木全部奉獻,於是以二人名字命名為祗樹給孤獨園。伽藍殿供奉的塑像正中是波斯匿王,左邊是祗陀太子,右邊是給孤獨長者,以紀念他們施捨樹木、花園為釋迦牟尼修建伽藍的善行。兩側常供18位伽藍神(寺院守護神),《釋氏要覽》卷上給他們編的名字是:美音、梵音、天鼓、嘆妙、嘆美、摩妙、雷音、師子、妙嘆、梵響、人音、佛奴、頌德、廣目、妙眼、徹聽、徹視、遍視。也有加供關羽的,智顗說見關羽白日顯聖而建立玉泉寺,關羽也被算作伽藍神,內外有別,在殿中特作一小龕供奉。

4.祖師殿(西配殿)
西配殿是祖師殿,供禪宗祖師。正中是東土初祖菩提達摩,左邊是六祖慧能,右邊是百丈懷海。

佛教制度大雄寶殿
5.大雄寶殿
大雄是對佛的道德法力的尊稱。大雄寶殿是寺院的正殿,供奉佛像有多種情況。

(1)一尊佛像(釋迦牟尼阿彌陀佛
釋迦牟尼像常見造型有三種。第一種是結跏趺坐像,盤腿打坐,雙手仰放於下腹前,右手放在左手上,兩個拇指的指端相接,名為“禪定印”,表示禪定;右手覆於右膝,手指頭下垂觸地,名為"降魔印",表示令地神出來證明自己已經成道,使魔王停止擾亂並懼伏(一說“觸地印”,表示成道前為了眾生所作出的種種犧牲,大地能夠證明)。這一種是"成道相"。

第二種也是結跏趺坐像,左手平放腿上,右手向上,拇指與中指或食指、無名指相捻作環狀,名為"說法印"。這一種是“說法相”。第三種是立像,左手手掌向外,指端下垂,名為“與(施)願印”,表示能滿足眾生願望;右手當胸,手掌向外上伸,名為"施無畏印",表示能解除眾生痛苦。這五種手印合稱釋迦五印

阿彌陀佛又稱接引佛,塑像造型常作接引眾生的樣子,右手下垂,作與願印,左手當胸托金蓮台,是眾生往生極樂世界後的座位。

(2)三尊佛像
A、三身佛佛教說佛以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三身傳法。法身指先天具有的如來藏、真心、本覺,以此為成就佛果的因(根據、基礎),法身佛是毗盧遮那佛。報身指以法身為因,證得果報之身,報身佛是盧舍那佛。盧舍那含義是光明普照,表示功德圓滿,證悟真理。報身的淨土是蓮花藏世界,因而報身佛坐蓮花座,每個蓮花花瓣代表一個三千大千世界。應身指佛為解救六道眾生而變現出天人鬼龍等等形象,應身佛是釋迦牟尼生身,又名釋迦文佛。塑像中尊是法身佛,左尊是報身佛,右尊是應身佛。

B、橫三世佛塑像正中是娑婆世界釋迦牟尼佛,其兩側是脅侍文殊菩薩普賢菩薩。左尊是東方淨琉璃世界藥師佛,典型造型是結跏趺坐,左手平放腿上,持缽,右手曲臂揚起,持藥丸。其兩側是脅侍日光菩薩、月光菩薩。右尊是西方極樂世界阿彌陀佛,典型造型是結跏趺坐,雙手重疊足上,手中放一蓮台。其兩側是脅侍觀世音菩薩、大勢至菩薩。

C、豎三世佛塑像正中是現在世釋迦牟尼佛,左尊是過去世燃燈佛(一譯錠光,佛教說他出生時身邊一切光明如燈),右尊是未來世彌勒佛。

(3)五尊佛像
供五尊佛像多見於宋遼寺院,屬於密宗。五尊佛指東西南北中五方佛,又叫五智如來,代表五種智慧,綜合體現佛的全部。塑像正中是法身佛大日如來(毗盧遮那);左邊第一位是南方寶生佛,代表福德;左邊第二位是東方阿閦(chù)佛,代表覺性;右邊第一位是西方阿彌陀佛,代表智慧;右邊第二位是不空成就佛,代表事業。

6.法堂(講堂)
法堂設在大雄寶殿後面,是僧眾演說佛法、歸戒集會的場所。堂中設法座,又稱獅子座(佛教說佛說法如獅子吼),是一個上設座椅的高台。法座後懸掛象徵釋迦牟尼說法傳道的畫像。法座前設講台,台上供小佛坐像,象徵聽法諸佛。台下設香案,兩側列置聽法席。法堂中左設大鐘,右設法鼓。法師上堂說法,鳴鐘集合僧眾,擊鼓勉勵僧眾向善。有的法堂設二鼓,東北角的稱法鼓,西北角的稱茶鼓,用以召集僧眾飲茶。

7.藏經樓
藏經樓設在殿堂的後面或側面,是寺院的圖書館。佛教典籍分為經律論三類,總稱三藏。因此,學問僧也被稱為三藏。經,梵語音譯為修多羅,是佛所說的教法和佛認可的教法的文獻。律,又譯作離行、滅惡,梵語音譯為毗尼,是關於佛教戒律的文獻。論,梵語音譯為阿毗曇或阿毗達磨,是佛的大弟子和歷代義學高僧闡述經義的著作。

8.羅漢堂

佛教制度五百羅漢
佛教有四大羅漢、十六羅漢、十八羅漢、五百羅漢的說法。四大羅漢是被釋迦牟尼派往東南西北傳播教義的四大弟子,即迦葉、君屠缽嘆、賓頭羅、羅睺羅(又作羅雲,被說成是釋迦牟尼之子)。十六羅漢的名字最早見於玄奘所譯《大阿羅漢難提密多羅所說法住記》:賓度羅跋囉惰闍(長眉羅漢)、迦諾迦伐磋、迦諾迦跋厘惰闍、蘇頻陀、諾矩羅、跋陀羅(主管洗浴)、迦理迦、伐闍羅弗多羅(金剛子)、戍博迦(宦者)、半托迦、羅睺羅、那伽犀那、因揭陀、伐那娑斯、阿史多、住荼半托迦。清朝乾隆時,加上降龍羅漢嘎沙鴉巴尊者(迦葉尊者)和伏虎羅漢納答密喇尊者(彌勒尊者),成為十八羅漢。五百羅漢沒有登記名字,《十誦律》卷4、《妙法蓮華經·五百弟子授記品》、《佛五百弟子自說本起經》等,只提到是佛的五百個弟子。

五代時期崇奉五百羅漢蔚然成風,因塑像眾多,故特設羅漢堂,著名的有北京碧雲寺、四川成都寶光寺上海龍華寺、湖北漢陽歸元寺、雲南昆明筇竹寺。羅漢堂中常有濟公像。濟公(1148-1209),俗名李心遠,南宋台州(浙江台州)人,法名道濟,住杭州靈隱寺、淨慈寺。他不守戒律,飲酒吃肉,詼諧幽默,打抱不平,舉止癲狂,世稱濟顛,被說成是降龍羅漢轉世。羅漢堂中的濟公塑像沒有和五百羅漢安排在一起,江南地區在過道里,北京碧雲寺在房樑上,給遊人留下的印象反倒深刻。

9.塔
佛教傳入中國後,出現佛塔建築,影響所及,又出現一些和佛教無關的塔,如料敵塔(河北定州北宋瞭望敵情的塔)、導航塔(浙江杭州錢塘江畔的六和塔,原為宋代六和寺塔)、風景塔(陝西延安寶塔山)、紀念塔(河南鄭州二七紀念塔)、廣播電視發射塔、水塔等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