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

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

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於1954年5月3日在北京成立,1966年改稱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友好協會,1969年起改用現在的名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英語:Chinese People's Association for Friendship with Foreign Countries),簡稱對外友協,是受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領導的,以人民團體的名義,從事民間外交工作的機構。現任會長是李先念之女李小林。總部位於中國北京市東城區台基廠大街1號,在中國各省市、自治區、直轄市及部分市、區、縣設有地方對外友好協會。該協會經費來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撥款,其工作人員參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管理。

基本信息

簡介

李先念之女李小林現任會長:李先念之女李小林
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現稱“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簡稱“全國友協”)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從事民間外交事業的全國性人民團體,以增進人民友誼、推動國際合作、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為工作宗旨,代表中國人民在國際社會和世界各國廣交深交朋友,奠定和擴大中國與世界各國友好關係的社會基礎,致力於全人類團結進步的事業。全國友協貫徹執行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遵循和平共處五項原則,開展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民間友好工作,為實現中國的和平發展與和平統一大業服務,為建設持久和平、共同繁榮的和諧世界而努力奮鬥。全國友協的各項活動得到中國政府的支持和社會各界的贊助,已設立46箇中外地區、國別友好協會,與世界上157個國家的近500個民間團體和組織機構建立了友好合作關係。會址設在北京。在中國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及部分市、區、縣設有地方對外友好協會。友協每五年召開一次全國理事會會議,選舉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並組成常務理事會。第十屆全國理事會會議於2012年5月召開,選舉李小林女士繼續擔任會長。

主要任務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
■開展中外民間友好交往,組織代表團互訪,舉辦紀念慶典,倡議和主辦研討會、洽談會、論壇等交流活動,增進與各國人民之間的相互了解,建立信任,發展友誼。
■推動國際合作,建立交流機制,搭建合作平台,促進中外雙方在經濟、科技、人才等多領域的務實合作,為實現互利共贏、共同發展創造有利條件。
■開展中外民間文化交流,派出和接待文化藝術團體和人士進行友好訪問,舉辦演出和展覽,促進中外文化互鑒,加深了解和友誼。
■受政府委託,協調管理我國同外國建立和發展友好城市關係的工作,推動中外地方和城市的交流與合作。作為世界城市和地方政府聯合組織的成員,代表中國地方政府參與國際合作。
■作為在聯合國經社理事會具有全面咨商地位的非政府組織,廣泛參與聯合國的事務,積極參加其他國際非政府組織的交流活動,有效傳遞中國的信息。
■發展中外民間友好力量,建立對不同地區和國家的友協團體,聯繫各國對華友好組織、社會團體和人士,向為民間友好做出重要貢獻的組織和人士,分別授予“人民友好使者”榮譽稱號、“人民友誼貢獻獎”、中外兩國友好使者榮譽稱號和中外兩國友好貢獻獎。
■致力於維護世界和平、人類共同安全的事業,聲援各國人民爭取國家發展、社會進步、維護主權和安全的正義鬥爭。
■開展其它有關中國人民同各國人民友好合作的工作。

成立背景

楚圖南會長第一屆會長楚圖南
新中國成立不久,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並建立外交關係的國家為數很少,主要是蘇聯、東歐等共產黨領導的國家及少數非共產黨領導的一些國家,如亞州與中國相鄰的國家和歐洲、非洲一些國家。北美和南美沒有一個國家與新中國建交。源於新中國開展外交工作的緊緊迫需要,發展中國人民與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友好關係、促進文化交流。楚圖南受命籌組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經過一段時間的積極籌備,開始了同各國的文化、藝術、科學、教育、經濟界等領域的著名人士的民間外交工作。 早在革命戰爭年代,毛澤東、周恩來就把爭取國際同情,廣交國際友人作為黨對外工作的基點,為民間外交事業準備了幹部,奠定了基礎。建國初期,面對西方國家實行的封鎖,與我建交國家還不到30個,官方外交活動領域相對狹小,黨中央為民間外交工作的開展做出了重要安排,一批民間外交機構應運而生。1949年10月3日,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成立,郭沫若任主席。1949年10月5日,中國蘇聯友好協會成立,劉少奇任會長。1949年12月15日,中國人民外交學會成立張奚若任會長。1952年5月,中國緬甸友好協會、中國印度友好協會先後成立,鄭振鐸丁西林分別任會長。

成立

丁西林副會長第一屆副會長丁西林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簡稱全國對外友協)成立於1954年5月3日,是新中國成立最早的從事民間外交工作的全國性團體之一,至今已走過了半個世紀的歷程,在我國民間外交事業發展史中寫下了的光輝的篇章。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最早使用的名稱是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簡稱對外文協),是適應我國外交工作需要而誕生的。
1954年,在周恩來的倡議下,由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華全國自然科學專門學會聯合會、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全國民主婦女聯合會、中華全國民主青年聯合會、中華全國學生聯合會、中國人民外交學會、中緬友好協會、中印(度)友好協會等10個人民團體聯合發起籌組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簡稱對外文協),於5月3日召開成立大會,大會通過了對外文協章程,推選了會長、副會長、秘書長。楚圖南任會長。副會長有:丁西林、陽翰笙、洪深、趙毅敏,秘書長陳忠經,副秘書長吳化之。常務理事29人,理事116人。對外文協是獨立的、全國性人民團體,一度屬國家對外文化聯絡局(簡稱文聯局)主管,與文聯局同樓辦公(北京市東城區朝內大街220號)。文聯局黨組書記陽翰笙,副書記陳忠經。

第一屆主要成員

郭沫若理事第一屆理事郭沫若
會長:楚圖南(中共老黨員)
副會長:趙毅敏(中共老黨員)、丁西林、陽翰笙(中共老黨員)
秘書長:陳忠經(中共老黨員)
副秘書長:吳化之(中共老黨員)、朱伯深
常務理事:楚圖南、丁西林陽翰笙、陳忠經、廖承志竺可楨、錢端升、錢偉長、范長江、張奚若老舍等人
理事:王雲生、馬寅初馬思聰田漢郭沫若黃現璠、白壽彝、艾思奇華羅庚范文瀾茅盾賀綠汀夏衍曹禹、焦菊隱等116位社會各界名人。

發展

文協第一屆理事黃現璠文協第一屆理事黃現璠
1958年3月,文聯局改組為國家對外文化聯絡委員會(簡稱對外文委),主任張奚若,黨組書記張致祥。對外文協在對外文委領導下開展工作。
五十、六十年代期間,全國有十幾個省(市)設立了對外文協地方分會,業務上受對外文協(即總會)指導。
1963年1月,對外文協召開常務理事會,推選會長楚圖南,副會長丁西林陽翰笙夏衍張致祥鄒大鵬、朱光、陳忠經,秘書長周而復,常務理事47人,理事252人。

工作展開

對外文協以文化交流為突破口,開展同各國人民的往來,通過介紹燦爛的中國文化,由淺入深展示新中國的建設風貌,由近及遠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與亞洲各鄰國的友好交往日益展開,對非洲、歐洲、美洲、大洋洲的交流也有所開拓。隨著我國對外關係的發展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一些國家陸續成立對華友好組織,對外文協與各國交往已不局限於文化交流的內容。
1964年10月,李昌任對外文委主任、黨組書記。

改名

1965年由對外文委黨組報經中央批准,將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協會改稱為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友好協會(簡稱對外友協)。 1966年4月20日,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友好協會召開常務理理事會,通過了新章程,楚圖南繼任會長,增補了一批副會長(共30名),並設書記處。對外友協內設機構有6個地區業務部和交際部、辦公室。(遷入北京市西城區西長安街1號,與中蘇友協同院辦公。)

幹部下放

1966年5月,“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對外友協除接待少量外賓和舉辦一些國家的國慶活動外,工作逐漸減少。1969年5月,對外友協的幹部隨對外文委幹部下放河南“五七”幹校。

恢復

陽翰笙副會長第一屆副會長陽翰笙
1969年春,周恩來總理鑒於人民外交活動積案較多,不少工作陷於停頓,指示要成立一個人民外交機構,把民間團體的對外交往工作統管起來,一些部委的外事活動由對外友協承辦。根據這一指示精神,外交部領導指定由吳曉達負責先搞一個20人左右的班子,處理對外友協等幾個民間團體緊急的和重大的外事工作。經籌組,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友好協會於1969年5月1日開始辦公(最初在南河沿97號,後搬至東交民巷40號)。鑒於當時國內一些機構尚未恢復外事活動,對外友協的工作範圍除原對外文化友好協會的工作外,還兼管外交學會,以及文化、體育、政法等方面的外事工作。由於當時友協工作範圍不斷擴大,對外仍沿用文化友好協會的名稱已不適宜,1969年下半年經外交部領導同意後,口頭請示周總理批准,將中國人民對外文化友好協會改稱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並於10月14日正式見報(仍簡稱對外友協)。此後,對外友協是作為外交部的一個部屬單位,會內工作機構設幾個業務組和總務組等(在朝內大街220號,即外交部院內)。

會長更迭

柴澤民會長柴澤民會長
1971年以後,外交學會獨立辦公,社會、文化、體育等部門的外事活動逐漸恢復,對外友協的工作範圍也隨之調整。
1972年5月,經周總理批准,中國人民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中國亞非團結委員會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合併,對外友協遷入現址東城區台基廠大街一號。內設機構由組改為處:七個業務處(亞洲日本亞非歐洲、美澳、演出、展覽)和接待、秘書、總務處開展對外工作。至此時,楚圖南作為對外友協首任會長,任期長達十六年之久,為民間外交事業的開拓與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經中央批准,先後任命王國權、柴澤民為對外友協會長。會長王國權(任期1972、5-1974、6),會長柴澤民(任期1974、6-1975、8)。時任副會長有:丁西林、楊驥、林林、李恩求、丁雪松,秘書長丁雪松(兼),並設常務理事19名。

任務擴大

1973年起,對外友協的工作任務和範圍不斷增加和擴大。不但從事友好交往和對外文化交流,負責對外藝術展覽、演出工作,而且開展建立友好城市的工作,以及參加非政府的多邊的國際會議。
丁雪松副會長丁雪松副會長
1973年6月24日,天津市與日本神戶市締結為友好城市,成為我國與外國結成的第一對友好城市關係。對外友協負責此項工作的管理和協調。
1975年8月,中央任命王炳南為對外友協會長。(歷屆領導班子名單附後)王國權柴澤民任會長時間雖不長,但做了許多建設性工作。
1976年設定綜研室(1991年5月取消綜研室。1999年10月恢復綜研室,包括管理檔案室和圖書資料室。2002年取消綜研室,辦公廳下設綜合處)。
1976年粉碎“四人幫”以後,對外民間友好往來和文化交流工作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鑒於政府文化交流日益增加,為使對外文化交流官民分開,中央決定,對外友協原歸口承辦的官方的藝術演出團體、文化藝術展覽的派出和接待工作,於1978年8月劃歸文化部對外聯絡局管理。對外友協負責開展民間對外文化交流,派出和接待小型文化藝術團、組進行訪問演出和舉辦小型的藝術展覽等。

接待外國友好人士

友協接待的長住外國友好人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左)友協接待的長住外國友好人士-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左)
從五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即從“和大”到對外友協,在台基廠大街1號院內長期接待的長住外國友好人士有:
何塞·萬徒勒里(生卒1924-1988.9.17住期1952-1966)路易·艾黎(生卒1897-1987.12.27住期1953-1987.12.27)
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生卒1885-1970.3.9 住期1958-1970.3.9)
西園寺公一(生卒1906-1993.4.22住期1958-1970)
羅伯特·威廉(生卒1925-1996.10.15住期1966.7-1969.9)
艾哈麥德·凱爾
黨和國家領導人毛澤東、劉少奇、朱德周恩來陳雲陳毅、鄧穎超、李先念、宋慶齡、廖承志、鄧小平胡耀邦李鵬等都曾分別會見過這些長住外國友好人士。

名譽會長

第一任名譽會長宋慶齡對外友協第一任名譽會長宋慶齡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對外民間友好工作有了新的發展。為貫徹對外開放政策和外交總路線,為四化建設服務,開創民間外交的新局面,對外友協的體制更加明確。
1979年12月,設定顧問室(1983年3月撤銷)。顧問室顧問有:李鐵錚、吳化之、李茂齋、溫朋久、喬冠華。(八十年代,從領導崗位退下來的王炳南、王伏林、孫平化劉庚寅先後擔任顧問。九十年代開始,陸續聘請全國人大、全國政協的領導同志擔任對外友協顧問。)
1980年創辦“友好賓館”(2002年2月,中國飛天集團租賃,為期10年)。
1981年10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對外友協在體制和領導關係上有了新的變化。檔案規定:對外友協作為一個全國性的人民團體,和工、青、婦具有同樣地位,是國務院的隸屬機構,在領導關係上由外交部代管。並經中央批准增設了名譽會長,第一任是宋慶齡(1980.6-1981.5),第二任是鄧穎超(1982.4-1992.7)。
1983年,在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承志的倡議下,並得到日本友人西園寺公一和創價學會白雲會的協助,在“友好賓館”內開設北京第1家日本餐廳“割烹白雲”。
1983年1月機構改革時,經中央書記處批准對友協領導班子進行調整,王炳南繼任會長。
對外友協第二任名譽會長鄧穎超對外友協第二任名譽會長鄧穎超
1983年1月21日至30日,先後召開對外友協及地方分會工作會議和全國友城工作會議。鄧穎超名譽會長向大會表示祝賀。全國人大副委員長廖承志、國務委員姬鵬飛出席會議並講話。
1983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內部機構設定設七個司級單位:即6個地區業務工作部(亞洲工作部、日本工作部、亞非工作部、歐洲工作部、美大工作部、對外文化宣傳工作部)和辦公室(下設6個處)。
1983年2月9日,中央書記處書記胡喬木來友協參觀“對外民間友好工作展覽。”
1983年3月,設定老乾處(1998年改為離退休辦公室)。
1983年3月,中組部《關於對外友協機構設定和幹部管理問題的批覆》規定幹部管理許可權,並批覆:對外友協設機關黨委和人事處,人事處隸屬辦公室。
1983年5月,機關大門北側設立“圖片櫥窗”,定期介紹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開展的民間外交活動情況。
1983年6月,設定《友聲》編輯室,出版中英文《友聲》雜誌(雙月刊)。
1983年7月,王震任中日友協名譽會長、夏衍任中日友協會長。

創辦服務中心

王炳南會長王炳南會長
1984年召開第一次全國友城工作會議。
1984年7月14日,中央組織部《關於修訂中共中央管理幹部職務名稱表的通知》,規定有關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司級以上領導幹部的管理辦法。
1984年12月25日,對外友協、中日友協舉行第一次“中日友好打年糕”活動。中日小朋友150人歡慶新年,中日友協名譽會長王震等出席。
1985年1月,創辦“中國對外友好合作服務中心”,從事對外民間經濟、貿易、研修、培訓、留學移民等諮詢服務業務。

班子調整

1986年1月,中央對友協領導班子進行調整,章文晉任會長,王炳南任顧問。王炳南擔任會長職務12年,為民間外交事業做出了很大貢獻。
1986年,設立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保密委員會,下設保密辦公室負責日常工作。
1986年,孫平化任中日友協會會長。
1986年,為聯合國國際和平年,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承辦國際和平年活動,成立了以王炳南為主任的“中國組委會”。3月21日在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中國人民維護世界和平大會”,黨和國家領導人出席大會。隨後,開展了一系列有關維和活動。國家主席李先念出席了首屆環球火炬接力長跑北京地區起跑儀式。

獲獎

1987年5月,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在北京釣魚台授予國際和平年中國組委會“和平紀念章”,對外友協獲得“國際科學與和平貢獻獎”。

制定章程

1986年12月16日至20日,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召開第四屆全國理事會會議。政治局委員習仲勛、中顧委副主任王震、國務委員兼外交部長吳學謙、中央書記處書記王兆國、國務委員姬鵬飛、全國人大副委員長黃華、楚圖南、全國政協副主席周培源接見了全體理事。名譽會長鄧穎超發來賀詞。選舉了新的領導機構,制定了全國對外友協章程,明確規定了協會的性質、宗旨、任務和主要活動方式,章程中規定:“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性的人民團體”,它“以發展中國人民同世界各國人民之間的了解和友誼,促進相互間經濟、社會、文化、科技、教育等方面的交流與合作,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新章程將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簡稱定為“全國對外友協”,進一步明確了地方友協的隸屬關係,地方友協的稱呼有了新的規定,即各地友協仍屬當地同級政府管理,不再稱“友協分會”。全國對外友協對各地友協在業務上指導。
全國理事會選舉了會長(章文晉)、副會長,推選出名譽會長和顧問,增設了全國理事192名。有50個會員團體。日常工作機構6個地區業務工作部(亞洲、亞非、日本、歐洲、美大、對外文化宣傳)和辦公室(設6個處)開展對外工作。

友好日活動

1988年“中國工合國際委員會”掛靠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
1989年4月18日,舉行慶祝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35周年座談會。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出席並講話,印發了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楚圖南和章文晉會長撰寫的紀念文章。夏衍、劉華秋等出席座談會。
1989年5月5日,為慶祝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立35周年,在友協大院舉行第一次“友好日”活動。國務院副總理吳學謙,全國人大副委員長習仲勛、廖漢生,中顧委常委伍修權黃華黃鎮,全國政協副主席趙朴初、司馬義·艾買提,60多個國家駐華使節和在京外國朋友等600人出席“友好日”活動。
1989年10月,中央對友協領導班子進行調整,韓敘任會長。章文晉但任會長職務3年,為民間外交工作做出了貢獻。

會長

歷任名譽會長

陳昊蘇陳昊蘇會長
宋慶齡(1980.6-1981.5)鄧穎超(1982.4-1992.7)

歷任會長

楚圖南(1954.5-1969.5),曾任民盟中央主席、名譽主席。王國權(1972.5-1973.4),中日外交的奠基人。柴澤民(1974.6-1975.8),中國首任駐美大使。王炳南(1975.8-1986.1),外交部前副部長。章文晉(1986.1-1989.10),外交部前副部長。韓敘(1989.10-1994.5),外交部前副部長。齊懷遠(1994.5-2000.10),外交部前副部長。陳昊蘇(2000.10-2011.9),父親為中國外交部前部長陳毅元帥。李小林(2011.9至今),父親為前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主席,全國政協主席李先念;丈夫為國防大學政委劉亞洲空軍中將。

現組織機構

辦公廳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工作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工作部
亞非工作部
日本工作部
歐亞工作部
美大工作部
文化交流部
機關黨委
人事工作部
離退休辦公室
中國國際友好城市聯合會(下轄經濟合作委員會)中國友好和平發展基金會
機關服務中心
中國對外友好合作服務中心
中國·友好藝術交流院

組織制度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每五年召開一次全國理事會,選舉會長、副會長、秘書長,並組成常務會議。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實行單位會員和個人會員相結合的制度。中央各有關部門、社會團體、友協團體,以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所屬城市的對外友好協會可以成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單位會員。各會員單位推舉代表擔任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單位理事。如代表的工作崗位發生變動,會員單位應該另行推舉代表。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可聘請若干社會知名人士擔任特邀理事,特邀理事即為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個人會員。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員應該遵守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章程,為實現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宗旨而承擔一定工作,積極參加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組織的民間外交活動,並有權享受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提供的在國際交往方面的服務。

會徽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會徽由梅花圖案、文字“友好”、“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和“CPAFFC”組成。會徽可在辦公地點、活動場所、會議會場懸掛,在出版物和紀念品上印製,也可製成徽章佩戴。

經費來源

(一)國內外社會各界的捐助;
(二)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舉辦活動的收入;
(三)政府資助。

下屬友好協會

地區友協

中國-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友好協會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樓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主樓
中國非洲友好協會
中國阿拉伯友好協會
中國歐盟協會
中國東協友好協會
中國大洋洲友好協會
中國中亞友好協會

國別友協

中國俄羅斯友好協會
友好和平基金會辦公樓友好和平基金會辦公樓
中國印度友好協會
中國緬甸友好協會
中國巴基斯坦友好協會
中國保加利亞友好協會
中國波蘭友好協會
中國朝鮮友好協會
中國捷克友好協會
中國蒙古友好協會
中國越南友好協會
中國匈牙利友好協會
中國羅馬尼亞友好協會
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友誼館中國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友誼館

中國高棉友好協會
中國古巴友好協會
中國寮國友好協會
中國日本友好協會
中國泰國友好協會
中國埃及友好協會
中國敘利亞友好協會
中國德國友好協會
中國美國人民友好協會
中國白俄羅斯友好協會
文化交流部辦公樓文化交流部辦公樓
中國土耳其友好協會
中國馬來西亞友好協會
中國韓國友好協會
中國印尼經濟文化社會合作協會
中國孟加拉友好協會
中國葉門友好協會
中國黎巴嫩友好協會
中國以色列友好協會
中國蘇丹友好協會
中國烏克蘭友好協會
中國哈薩克斯坦友好協會
老幹部活動中心老幹部活動中心
中國沙特友好協會
中國-新加坡友好協會
中國葡萄牙友好協會
中國汶萊友好協會
中國尼泊爾友好協會
中國伊朗友好協會

國內地方友協

地區業務部辦公樓 地區業務部辦公樓 地區業務部辦公樓地區業務部辦公樓
地方友協是民間外交工作的重要陣地。全國友協成立後,各省、自治區、直轄市陸續成立對外友協。隨著改革開放的實施和不斷深化,各級地方政府高度重視民間對外交往工作,地方友協成為各地開展對外友好交流合作的主要渠道之一,各地級城市以及對外開放程度較高的縣級城市紛紛成立友協機構,目前我國各級地方友協已達300多個。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