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客都

世界客都

世界客都,一般指廣東省梅州市。在客家人遷徙的歷史中,梅州逐漸成為客家人主要聚居區,並成為客家文化的代表區域,故得“世界客都”之名。有時亦指江西的贛州或者台灣的桃竹苗地區(桃園/新竹/苗栗)等客家人聚居地。客家四州為梅州、贛州、汀州、惠州。梅州的客家人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不斷建造和擴展風格獨特的民居住宅,形成一個個古樸典雅、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其中梅縣區的鬆口鄉村、南口鄉村、雁洋橋溪村、長教村、南福村,大埔縣的車龍村等,為客家鄉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

文化表現

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從戰亂的中原開始南遷,前赴後繼,在閩西、贛南的崇山峻岭間開拓出一條條“客家之路”,最後來到“客家的家園——梅州”。源於中原文化而又與地方民俗緊密結合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便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傳承與發揚。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地處閩、粵、贛三省交界處,全市總人口500萬,其中97%為客家人,是全世界最大的客家人聚居地,享有“世界客都”之稱譽。

如今,梅州已成為集“文化之鄉”、“華僑之鄉”、“足球之鄉”、“山歌之鄉”、“金柚之鄉”、“中國客家菜之鄉”和“單樅茶之鄉”等美譽於一身的充滿神奇魅力的“世界客都”和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廣東最受歡迎自駕游目的地。

梅州歷史悠久,名勝眾多,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山清水秀,風景優美,旅遊產品種類多。全市現有國家4A級旅遊區及全國農業旅遊示範點2個:以茶文化為主題的梅州雁南飛茶田度假村,以展示南藥文化並融合養生保健為主題的梅州雁鳴湖旅遊度假村;國家3A級旅遊區2個:五華縣獨特的溫泉泥浴湯湖熱礦泥山莊,有“丹霞盆景”之稱的平遠五指石風景名勝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1個:葉劍英紀念園;國家森林公園2個:興寧市的神光山旅遊區和梅縣區雁鳴湖國家森林公園;國家文物保護單位2個:葉劍英元帥故居,丘逢甲故居。另有24個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個省級風景名勝區、2個省級旅遊度假區、各類景區景點55個。還有古樸典雅的客家民居圍龍屋、土圍樓,優美動聽的客家山歌,獨具風味的客家美食,豐富多彩的客家特產。這些旅遊資源和旅遊產品,無不彰顯出客家文化獨特的魅力,交織出千姿百態、異彩紛呈的客家大千世界。

原生態山歌之旅

關鍵字:客家山歌

客家山歌歷史悠久,隨客家先民由中原一帶南遷而來,上承《詩經》遺風,以“賦、比、興”為主要表現手法和“雙關”見長,以客家口語文字組詞,故有“自古山歌從口出”之說,在我國民歌中獨樹一幟。在梅州旅遊觀光,無論走到河堤、廣場,或公園、茶館、景區景點,都可聽到原汁原味、優美動聽的客家山歌,給人以高雅而舒心的享受,使你久久難以忘懷。

客都文化之旅

關鍵字:客家圍屋

“世界客都”梅州是著名的“文化之鄉”,客家文化底蘊深厚,天人合一的圍龍屋則是客家歷史文化的一個縮影。在梅州市區及城郊40公里以內的地域,至今保存著幾百座大小不一的圍龍屋。圍龍屋始於唐宋,盛於明清。梅縣區南口鎮的圍龍屋群、梅縣區丙村鎮群鋒村的仁厚溫公祠圍龍屋,梅江區三角鎮的承德樓圍龍屋(星園酒家),以及城區的客家公園、院士廣場已成為海內外遊客涉足的熱點。梅州還是“中國客家菜之鄉”,在你觀賞和感嘆圍龍屋精巧的同時,還可品嘗客家美食,盡情領略濃郁的客家民俗風情。

最美的客家鄉村之旅

關鍵字:客家大屋

梅州的客家人結合當地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不斷建造和擴展風格獨特的民居住宅,形成一個個古樸典雅、特色鮮明的美麗鄉村,其中梅縣區的鬆口鄉村、南口鄉村、雁洋橋溪村、長教村、南福村,大埔縣的車龍村等,為客家鄉村的典型代表,具有很高的歷史文化價值和觀賞價值。在2006年11月“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系列評選活動中,梅縣區雁洋鎮長教村、南福村被評為“自然生態類最美鄉村旅遊示範區”,大埔縣西河鎮車龍村被評為“人文歷史類最美鄉村旅遊示範區”。

遊覽客家鄉村,可乾農家活、吃農家飯、住農家屋、享受農家樂。

綠色休閒之旅

關鍵字:客家山水

梅州山清水秀,空氣清新,風景優美,是休閒度假的好去處。在山水之間的雁南飛、雁鳴湖、五指石風景名勝區及五指峰天文台,登山觀日、看天文、聽山歌不失為一種高雅的休閒方式;去豐順龍鯨河激流蕩舟,到千江溫泉和五華熱礦泥泡溫泉、泡泥巴也是一種獨特的休閒享受,只要您想,梅州的山山水水都能滿足您的需求!

國家5A級旅遊景區——梅縣區雁南飛茶田度假村

國家4A級旅遊景區——梅縣區雁鳴湖旅遊度假村

國家3A級旅遊景區——五華縣五華湯湖熱礦泥山莊

國家3A級旅遊景區——平遠縣五指石風景名勝區

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梅縣區葉劍英紀念園

省級旅遊度假區——豐順縣千江溫泉度假村

豐順龍鯨河漂流一一豐順縣

五指峰天文科普園一一梅縣區

山歌之鄉鬆口一一梅縣區

客家圍龍屋一一梅江區

千年古剎靈光寺一一梅江區

客家民居——梅縣區南口鎮南華又廬

客家城市

客家四州是指廣東梅州、廣東惠州、江西贛州、福建汀州。四州之中,汀州現在主要為福建省龍巖市及三明市繼承,其長汀(寧化石壁村)被稱之為“客家祖壁”,然而當地寧化方言與當今中國各地及海外客家籍華僑使用的主流客家話差異較大,寧化話本身不能作為客家方言的衡量標準。而中國唯一純客家地級市是指廣東省河源市。[來源請求]

梅州

今廣東省梅州市的前身是清雍正十一年(1733)設立的嘉應州,及潮州府的大埔、豐順兩縣。南齊永明元年(483)析義招縣置程鄉縣,北宋開寶四年(971)程鄉縣升格為梅州。明洪武元年(1638)復降為程鄉縣,歸惠州府管轄。今梅州市管轄梅江區、梅縣、蕉嶺縣、平遠縣、興寧市、五華縣、大埔縣、豐順縣,六縣一市一區。由於民國時期粵東北一帶曾設為循州行署區,故梅州民間視循州為此七縣的前稱或別稱。除大埔、豐順兩縣以外的五個縣域,通稱為嘉應五屬。

梅州梅縣的客語方言,被認為是可以作為客家語系衡準的方言,但各地客家語可根據梅州轄區範圍內的客語方言作為判斷是否屬於客家語系的衡量標準。梅縣話是一種行用於廣東梅州一帶的漢語方言,歷來被公認為客家話的代表。梅縣話或稱梅縣客家話在語言學上被稱為客家話的“代表語言”或“語言代表”,中國國際廣播電台是中國唯一國家級從事對外國廣播的國家電台,其客家話廣播是以梅縣話廣播;中央人民廣播電台是中國國家電台,其客家話廣播是以梅縣話對全國國內廣播;與此同時中央人民廣播電台其對台灣廣播的客家話亦以梅縣話廣播。

梅州地區的客家方言大致可以分為:程鄉片區、興寧片區、琴江片區、揭嶺片區、大埔片區,在豐順還有接近客家方言的少數民族畬族語言分布。除了上述6種梅州轄區內的本地客家方言,梅州還有一些人口使用與梅州本地客家方言語腔差別較大的外來客家方言;即是革命時期從東江流域寶安、東莞、惠陽、博羅等地遷來的移民帶過來的客家方言,主要分布在豐順、大埔、梅縣、興寧等地,包括有尖米話、圍頭話、水源話等。[來源請求]

梅州閩語人口:梅州市並非純客家地區,其轄區內豐順縣原屬潮州府,分布有大量講閩語系方言的當地居民。豐順全縣16鎮都有閩語系方言的村落分布,其中留隍鎮潮語人口超過8.5萬,且大部份是只懂潮語而不懂客語的純潮語居民。湯坑、黃金、潭江、豐良、埔寨、砂田等並非純潮州語鎮,但也有不少潮語居民雜居。豐順全縣閩語(含潮州語、漳州語)人口約有11萬人,在豐順全縣戶籍人口中的比例為19.8%。,因而造成豐順的閩語人口客家認同率低於其他客家地區。此外,在大埔縣古野鎮莆田村、光德鎮九社村等村間有漳州、潮州語分布。除此之外,在梅江區、梅縣、興寧等地,也有大批在抗戰時期從潮汕地區遷來的移民,但其在當地生活的後代已操客家語生活。

惠州

今廣東省惠州市系由1963年設立的惠陽專區拆分而來。北宋真宗天禧四年(1020)已定名惠州,明洪武元年(1638)升格為府,初轄歸善、博羅;東莞(含今深圳)、增城(含今龍門);海豐、河源(含今新豐)、龍川;興寧、長樂、程鄉等10縣,為最早的惠州十屬。另代管潮州路。明洪武二年(1639)以原潮州路(潮州三陽)設潮州府,程鄉縣劃歸潮州府;又將原屬廣州路的東莞、增城兩縣劃回廣州府管轄。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以後管轄歸善、博羅、海豐、河源、龍川、長寧、永安、連平、和平、陸豐等10縣,亦稱惠州十屬。1963年設惠陽專區,轄惠陽、博羅、東莞、寶安、河源、龍川、龍門、海豐、陸豐、新豐等縣。

惠州市方言比較複雜,其中屬於客家語系的方言包括:惠陽話、平婆話、尖米話、博羅蛇話(水源音)、老惠城話、龍門話。惠州地區不屬於客家語系的方言主要是閩語、畬族活聶話和廣州話、增城話。閩語在惠州市轄下各縣域均有分布,但惠州境內的閩語居民都能通曉客家話,而梅州的閩語居民卻不能使用客家話(指豐順縣境內那部分),兩者形成很大反差。惠州地區全境居民都能通曉廣州話,[來源請求]但以廣州話為母語的居民幾乎不存在;增城話是粵語系的一個分支,主要分布在惠州市龍門縣永漢鎮、麻榨鎮。

龍門縣歷史上長期屬於廣州府管轄。根據徐旭曾的《豐湖雜記》記載,龍門縣雖屬廣州府,然而其方言應該歸屬客家。分布在龍門縣北片各鎮的龍門話,即是應該歸屬客家語系的龍門縣方言的代表語言。但有些人認為這種龍門縣跟正宗客家話差別太大,言其或可歸屬廣州語系。此外,龍門縣還有增城話(永漢鎮、麻榨鎮)、路溪話、水源話(平陵鎮、龍江鎮)、畬族活聶話、惠陽話等語言分布。

贛州

今江西省贛州市系由原贛州府、南安府、寧都直隸州合併而成,通稱贛南地區。一般認為贛州市轄下僅市區(章貢區)、信豐市(縣級)兩地為非純客家縣域,其餘16個縣域均為純客縣。贛南地區客家方言大致有:於桂方言、寧石方言、瑞金方言、龍尋方言等四類。其中於桂方言、寧石方言、瑞金方言均為老客話,龍尋方言為新客話。寧石方言與閩西清寧話比較接近,興國縣為寧石、於桂、龍尋三種方言並存的縣份。

漢高祖元年(公元前206年)設南野縣,屬楚國九江郡。漢高祖四年(公元前203年)改九江郡為淮南國,南野縣屬之。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於此贛州市(地級)境內設三縣:南野、贛、雩都。南野即今南康、大余、崇義、上猶(以上原屬南安府)、信豐、龍南、全南、定南及(以下原屬吉安府)遂川、井岡山市、萬安、寧岡;贛縣範圍包括今章貢區、贛縣、興國;雩都即今於都、會昌、尋鄔、安遠及(以下原屬寧都州)寧都、石城、瑞金。漢興平四年(194年)分豫章郡設廬陵郡,贛南地區屬之。南朝梁大寶元年(550年)贛南地區西部原南野縣地(西晉為南康郡)劃屬嶺南之東衡州始興郡,南朝陳太建十三年(581年)析始興郡東部置安遠郡,此時期贛南地區屬嶺南管轄。隋開皇九年(589年)改安遠郡(南康郡)為虔州,屬洪州總管府。洪武十八年(1385年)贛州府、南安府屬江右布政使司嶺北道。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寧都縣為直隸州,轄瑞金、石城兩縣。

汀州

汀州府歷史沿革概述:唐開元廿四年(736年)置汀州,初轄新羅、雜羅、黃連三縣。新羅縣治在今上杭縣境內,汀州州治原為新羅縣下轄的長汀村。唐開元廿四年(736年)以新羅縣長汀村為縣治,置長汀縣,長汀縣即為州治。唐天寶元年(742年)改汀州為臨汀郡,改雜羅縣為龍巖縣,改黃連縣為寧化縣(縣治在今清流縣)。北宋淳化五年(994年),劃新羅縣西南境武平場置武平縣,劃新羅縣南境上杭場置上杭縣(即今永定縣),原新羅縣治仍為新羅縣(即今上杭縣)。北宋元符元年(1098年),析寧化縣置清流縣,清流縣以原寧化縣駐地為縣治,寧化縣另建縣治。南宋紹興三年(1033年),劃蓮城堡及古田鄉六團里置蓮城縣(今連城縣)。明成化六年(1470年)析清流、沙縣、將樂、寧化地置歸化縣,屬汀州府,即今三明市明溪縣。

如今汀州作為地級行政區已不復存在。舊汀州府轄縣包括:長汀、連城、上杭、武平、永定、寧化、清流、歸化,均為純客語方言區。今已分屬福建省龍巖市、三明市管轄。其中龍巖市包括市區在內(新羅區)的全境均原屬於舊汀州(臨汀郡),三明市轄下僅寧化、清流、明溪三縣為客語方言主導區,此三縣原為黃連縣地。三明市轄下的寧化縣被譽為客家祖地,但寧化縣方言(寧化話)與當今客家方言的代表口音(梅縣話)差別較大。龍巖市是以客家文化為主流的地級市,但三明市則不是。

舊汀州八縣轄下全部為純客住縣,分為四種語腔:上杭話、長汀話、連城話、清寧話。清寧話與贛州地區的寧石方言較為接近,與客家語系的代表口音梅縣話差別很大;連城話自成一體,與周邊汀州各縣的客語均不同;長汀話是一種介於上杭話與清寧話之間的過渡語腔,沒有明顯的本地特色;上杭話則接近粵東梅州一帶的客家語,與客家語系的代表口音梅縣話最為相似。

河源

今廣東省河源市系由1963年設立的惠陽專區拆分而來。秦始皇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統一嶺南,並設立龍川縣、傅羅縣;時河源市地域東源、紫金大致屬傅羅縣,龍川、和平、連平大致屬龍川縣。南漢乾亨元年(917年)分設禎州、循州,時河源市地域東源、紫金大致屬禎州,龍川、和平、連平大致屬循州。明洪武元年(1638年),今河源市地域全境屬惠州府。民國時期,設循州行政督察區,龍川、和平、連平、大埔、興寧、五華、梅縣、蕉嶺、平遠,行署駐興寧;同一時期東源、紫金兩縣屬惠州管轄。1963年設惠陽專區,龍川、和平、連平、河源、紫金、惠陽、博羅、龍門、寶安、東莞、海豐、陸豐隸屬之。1988年,龍川、和平、連平、河源、紫金等東江上游五縣整合為河源市,1993年11月原河源縣郊區改建為東源縣。

河源市全境為純客語區,是中國唯一通行客家方言的人口達到99.9%的地級市。[來源請求]雖也有少量閩語在其間呈方言島狀分布,但河源地區閩語居民都能使用客家話。河源地區的客家方言主要有粵東音系和水源音系兩種。水源音系呈方言島狀分布於河源市全境,其中河源市區水源音最為典型,當地通稱槎語;河源市全境使用水源音系的人口約占全市總人口四分之一,其餘都屬粵東音系。河源地區的粵東音系遍布全市各縣域,一般都歸為粵台片新惠小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