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孔亞綱

下孔亞綱

下孔亞綱是已完全絕滅的古代爬行動物,通稱似哺乳爬行動物,或簡稱似獸類,是爬行動物中最近似哺乳動物的一類,是哺乳動物的先驅者。

下孔亞綱

下孔類動物在頭骨的顳區(側部)都有一對下位的顳孔,位於眶後骨和鱗骨之下,故稱下顳孔,下孔類即由此得名,以此區別於其他亞綱。
盤龍類是下孔亞綱中比較原始的一個目,某些哺乳動物進步性質在盤龍里即有萌芽,但只是到了進步的獸孔類(Therapsida)才迅速發展起來:牙齒開始分化;下頜上的齒骨顯著增大;口蓋上形成次生齶;枕髁由單個分化為兩個。進步獸孔類已經非常接近哺乳動物:眼孔周圍的前額骨、眶後骨已消失;上下頜間除了原有的爬行類式的方骨──關節骨關節以外又出現了其他輔助關節;四肢出現了肘向後、膝向前和肢體向下的哺乳動物姿勢;趾式已成2-3-3-3-3。但是這些動物的腦子仍然很小,頭骨也較原始。一般推測恆溫現象在下孔類里開始發生。
根據A.S.羅默(1966),盤龍目有3個亞目:蛇齒龍亞目(Ophiacodontia);楔齒龍亞目(Sphenacodontia)和基龍亞目(Edaphosauria),如基龍、異齒龍。獸孔目下也有三個亞目: 原始的始巨鱷亞目(Eotitanosuchia 或Phthinosuchia);肉食的獸齒亞目(Theriodontia),如犬頜獸和素食的缺齒亞目或異齒亞目( Anomodontia),如水龍獸(見圖)。
下孔亞綱下孔亞綱
下孔類的歷史始自石炭紀晚期,繁盛於二疊紀和三疊紀,三疊紀以後漸趨絕滅。其中,盤龍類主要發現於北美二疊紀早期和歐洲石炭紀晚期地層里。獸孔類自二疊紀中期出現以後,一直生活到侏羅紀,分布甚廣,歐洲、非洲、亞洲、美洲、南極洲都有其蹤跡。中國的獸孔類化石,如肯氏獸、卞氏獸、水龍獸、鄂爾多斯獸等發現於西北、華北、內蒙古、西南的二疊-三疊系和三疊-侏羅系中。

配圖

相關連線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