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茭道村

上茭道村

上茭道村位於浙江省金華市武義縣東北部,屬茭道鄉。茭道原名茭稻。自宋朝設茭道驛,延至明隆慶元年(1567),巡按御史龐尚鵬題改公館,後稱茭道館,是歷代通郵要道。明《(正德)武義縣誌》載:茭道是武義十一集市之一,商業茂盛。《章氏宗譜》記載:明洪武年間章賓一從福建浦城登龍里余樂西遷至武義茭道村定居。章氏居茭道上首,子孫興旺後新成一村,故稱上茭道,原茭道村為下茭道。

基本信息

基本簡介

上茭道村上茭道村領導視察

至清光緒年間,上茭道村興旺,原茭道市廢。上茭道以章姓為主,陳、藩、趙、鄧、何等姓占22%。明、清時屬來蘇鄉十三都,民國時屬陽北鄉第九、十保。1950年屬茭道鄉。1958年改為先峰鄉,同年9月屬飛躍人民公社。1961年10月屬茭道人民公社,1983年屬茭道鄉,是鄉人民政府所在地。1992年有346戶、1025人,有田905畝,地118畝,山4836畝。
1933年,金(華)武(義)永(康)公路建成,上茭道處於公路三叉路口。西至武義縣城15公里,北離金華市城區27公里,南至永康市城區23公里。以後建成的上(茭道)松(陽)公路,這裡是起點。金(華)麗(水)溫(州)公路(330國道線)橫穿村中心,自金華至溫州長途客車過往甚多,上茭道更加成為繁華的交通要道。村中有私人貨車2輛,三輪卡34輛,隨叫隨到。

經濟發展

上茭道村上茭道村村中一景
上茭道村歷來以耕種為業,水田種糧食,山上種杉、松。1936年永康人胡欽海來村墾植油桐。他租墾附近各村荒山4000多畝,上茭道村民幫工開墾種植、管理。油桐結果時,胡欽海在村中開設崇實榨油廠,還研製一種螺旋式輕便榨油機,代替人力衝撞的土法榨油,年產桐油15噸,還培育出優良油桐新品種,動員各鄉村民栽桐榨油,由他收購外銷。1942年,欽海在上茭道辦崇實農校,專設一門油桐生產專業,把自置30畝油桐山給農校作為實習基地。由於辦實業成績顯著,得到省政府建設廳傳令嘉獎。日本侵略軍侵占武義時,崇實榨油廠停辦,崇實農校解散,油桐無人管理。抗日戰爭勝利後,胡欽海恢復油林生產。但因桐油銷路不暢,桐樹衰老,桐子山漸漸消失。
1949年後,仍以種糧為主。合作化後,精耕細作,種子改良,水稻單季改雙季,1978年畝產達414公斤,比1949年170公斤提高一倍多。80年代又積極推廣雜交水稻,實行科學種田。1992年,平均畝產達583公斤,1992年農業總收入108.7萬元,比1978年的15.6萬元提高6倍。人均收入910.72元,比1978年的121.40元提高6.5倍。
為了加強農業基本建設,1991年投資4萬多元,從方坑水庫支流至內園塔山水庫修建一條長1200米的水泥渠道,300多畝水田旱季保豐收。1992年投資興建東畈至直弄水庫,長630米水泥渠道。
人民公社化時把原桐子的山地改為種植、桔、茶葉等經濟林。實行土地承包到戶後,部分農民把承包的自留山、自留地也栽上桔、桃、葡萄等果樹,現已有收成的果園有100多畝。村黨支部書記趙志清和村長章志江,帶領村民積極開發經濟林,為興旺商品市場打下基礎。村黨支部、村委會首先制訂村戶入股開發果園的協定書,解決村民思想顧慮。鼓勵個人自留山改種果樹,誰種誰收,栽種品種自由選擇。每戶必留一個人口山為燒柴山,既解決燒柴難,又有利於保持水土。村戶入股開發250畝果園,圈到村民自留山的,原種樹木歸自留山主採伐,並補回集體山,個人以勞力入股,所需費用10萬餘元由集體入股,開發後建立專業隊管理。經幾個月努力,在鳳凰形山上種上紅玉柑、尹於胡柚、官川等果苗250畝。專業隊在管理上盡心盡職。目前生產良好。現在全村集體和個人共有水果基地460畝。

開放辦企業
在發展企業中採取引進和扶持並舉,利用集體和個人的空房子,引人才辦工廠。全村有30多間空房用來辦企業,並以出地皮、低收費等優惠政策扶持一些企業上馬。至1992年底,有武義東風工具廠、武義第二汽車配件廠、上茭道酒廠、武義金鼎五金壓鑄廠、武義鷹達刀具有限公司、茭道瑩石服務公司、武義第二汽車修理廠、玻璃拉絲廠、茭道乾餅廠等9個企業,合計年總產值649萬元。武義東風工具廠產品有100型、125型、150型角向磨光機;16mm、20mm衝擊電鑽,還有各種型號水磨機、沙輪機等,銷往全國21個省市。1991年集體投資5.2萬元,安裝一台地磅,年收入3萬元。1992年,村黨支部、村委會制訂八五規劃,動用50萬元集體積累,開辦一個藥用包裝品廠,年產量可達2750萬隻,為村里青壯年找到第二職業。全村個人辦的商店有41爿,使煙、飲食、修理、旅館、理髮等第三產業興旺起來。同時在公路三叉路口南面建立一個集市,每逢農曆二、七日,附近農民都來趕集市,農民把多餘農副產品、家禽家畜在市場出售,買回服裝、農具、小商品及海味等。上市人數上千,每市營業額上萬元。

村莊文化

茭道鄉是革命老根據地,1928年1月就成立中共茭道支部,上茭道村章有熙1927年11月任中共武義縣委委員,兼任茭道支部書記,1942年5月章有熙被日本侵略軍抓捕,在嚴刑拷打前英勇不屈,最後被害致死,1990年出版的新編《武義縣誌》為他立傳。抗日戰爭勝利後,胡欽海在上茭道恢復油林生產,並經常同中共黨組織聯繫,並為武義人民武裝部隊送情報,代制服裝、購買藥品等。上茭道村黨支部繼承黨的優良傳統,在發展經濟與精神文明建設中發揮先鋒模範作用,1986年、1987年均被評為武義縣先進黨支部。村黨支部書記趙志清為振興全村經濟獻計獻策,盡心盡責,受到村民的信任,1991年評為武義縣優秀黨員,1992年評為武義縣農村富民書記。
村中有1座縣辦國中,9個班級,學生470人,教師32人。1所國小,有5個班級,學生130人,教師7人,茭道鄉衛生院、鄉文化站均設在村中心。村民看書讀報,參加文娛、體育活動都很方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