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沉香閣

上海沉香閣

沉香閣,又名慈雲禪院,坐落在上海市沉香閣路29號。它和玉佛寺、龍華寺、靜安寺、圓明講堂等五所上海的佛教寺院於1983年4月同時被國務院列入全國142所漢族地區重點寺院。沉香閣始建於明萬曆年間,重建於嘉慶二十年(1815年),改名為慈雲寺,但民間仍稱它為沉香閣。整個寺院頗具規模,前有彌勒殿,山門石坊;中有大雄寶殿、沉香佛殿,還有造鶴軒、前殿禪堂及左右廂樓。閣的建築形式莊重典雅,在整座寺中顯得非常突出。閣在清代為邑城官員祈晴禱雨之處,上海在未建萬壽宮前,皇帝皇太后生日也在這裡朝賀。因而香火旺盛,譽滿上海城。

基本信息

簡介概況

沉香閣沉香閣
沉香閣舊時又名慈雲禪寺,建於明萬曆年間,閣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兩廡有伽藍殿和應慈法師紀念堂。沉香閣是尼庵,有20位比丘尼,1988年沉香閣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142座重點開放寺院之一,是座有特色的比丘尼寺院
沉香閣位於上海市黃浦區沉香閣路29號,占地2378畝,是上海唯一一座供奉沉香觀音的寺院,是老城廂中重點古蹟。盛於清代,排行於龍華、靜安、玉佛三大名剎之後,是佛教活動場所。沉香閣原由豫園主人潘允端所建。潘於明萬曆二十八年(1600年)督辦漕運疏浚淮河打撈沉船時覓得一尊精美觀音佛像,甚為喜歡,又於當夜夢見其母囑託,即派人護送佛像回上海建閣供奉。因佛像由名貴海瓊水沉香木雕制,芳香十分濃郁,故名“沉香閣”(據考,該佛像系隋代大業年間南洋赤土國回贈隋煬帝之禮,在淮河中遇風浪沉沒,已臥伏河底近千年)。明代之後,沉香閣遷址重建,曾改名為“慈雲禪寺”,擁有叢林寺院規模,內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閣、伽藍殿和應慈法師紀念堂等,與龍華、靜安、玉佛三大名剎齊名。今沉香觀音雖非原像,但仍形神兼具、儀態萬方,為佛中珍品,香火終日興盛。閣內現還開設尼眾班,已成為全國最大的比丘尼寺院之一。1981年國務院頒文,將沉香閣列為全國142個重點開放寺廟之一。1989年為上海佛教協會收回,修復沉香閣和大殿。1992年沉香閣被列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內部架構

沉香閣入口

沉香閣沉香閣
沉香閣前有四柱三門重檐翹角牌樓,上有沙孟海書題“沈香閣”三字,因古字無“沉”,沈、沉相通,故“沉”字寫成“沈”字,以示佛寺之古老。沉香閣占地2378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兩廡有伽藍殿和應慈法師紀念堂。
重檐翹角
天王殿中彌勒頭戴天冠,右腳置於左腳上,此是彌勒在兜率天修行時菩薩相,為彌勒真身像,與一般寺院大肚彌勒迥異。兩側為四大天王,立姿,與一般佛寺坐姿不同。韋馱雙手合十捧金剛杵立於彌勒像背後,也與拄杵姿勢兩樣。
天王殿
大雄寶殿正中為“華嚴三聖”。中為盧舍那佛,兩旁文殊、普賢立侍左右,還有梵天、帝釋兩天神左右護侍。這種供式也為江南寺院所罕見。兩側是十八羅漢,翹首張目,舉臂揚掌,栩栩如生。盧舍那佛為如來之報身像,其上藻井有348尊小佛,寓含比丘尼348戒。沉香閣是尼庵,有20位比丘尼。“華嚴三聖”背後是渡海觀音,手執淨瓶,立鰲魚上,左為善財童子,右為龍女。
大雄寶殿
觀音閣飛檐翹角,古奧典雅,閣上有橫匾,上題“南海寶筏飛渡觀音大士閣”。底層為丈室,樓上供沉香觀音,觀音高1米許,坐姿,屈一足,垂首於膝,首微側,作凝思狀,稱“如意輪觀音”。每當雨天,沉香芳馥四溢。
觀音閣
1983年,沉香閣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1988年被國務院列為第一批全國142座重點開放寺院之一。1992年沉香閣被列為上海市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4年又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其它相關

景點級別:AAAAA
景區類型:休閒、拜佛
交通網路: 32路(福佑路麗水路口)終點站,569路(河南南路明星街口)終點站,在人民路上(新北門)801、920、926、930、錦江觀會金.山衛鎮金衛村1148號龍寺光巴士。在河南南路上(福佑路站)設站的有66、929、方川線。
停車信息:
附近有停車場,10塊/小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