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戲曲學院

上海戲曲學院

上海戲曲學院是中國培養演藝專門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始建於1945年。學校由上海市與文化部共建,是國務院批准的全國首批碩士學位授予單位之一。 據2014年9月學校官網顯示,上海戲劇學院共有華山路、蓮花路、虹橋路三個校區,校園占地35.53公頃,建築面積24625平方米。學校設有8個學院(系),設定本科專業(方向)20個,有博士後科研流動站2個、一級學科博士授權點2個、一級學科碩士授權點4個。

基本信息

簡介

上海戲曲學院上海戲曲學院
上海戲劇學院是中國培養戲劇專門人才的高等藝術院校,前身是上海市市立實驗戲劇學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教育家顧毓琇與著名戲劇家李健吾、顧仲 彝、黃佐臨等創立,熊佛西先生為首任院長。1949年10月,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改名為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1952年全國高等院校實行院系調整,山 東大學藝術系戲劇科、上海行知藝術學校戲劇組併入後正式建院,更名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1956年正式命名為上海戲劇學院,系文化部直屬高等藝術院 校。2000年4劃轉為由上海市與文化部共建,2002年6月,原上海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院、上海市戲曲學校、上海市舞蹈學校併入上海戲劇學院。
建校以來,學院培養了近萬名文藝專門人才,其中戲劇表演方面的代表人物有:祝希娟、焦晃、趙有亮、馮紹峰.潘虹、奚美娟、王洛勇、李媛媛、陳紅、尹鑄勝、陸毅、李冰 冰、佟大為等;編導方面的代表人物有:余秋雨、沙葉新、胡偉民等;舞美設計 方面的代表人物:周本義、胡妙勝、金長烈、韓生、伊天夫等;在美術方面有旅美藝術家:呂振環、蔡國強等;電視主持方面的新秀有:和晶、陳蓉、董卿等;戲曲 演員代表有 :蔡正仁、梁谷音、岳美緹、張洵澎、計鎮華、楊春霞、張靜嫻、史敏、王佩瑜等;舞蹈演員代表有:凌桂明、石鐘琴、茅惠芳、汪齊鳳、楊新華、辛麗麗、黃豆 豆、譚元元、范曉楓、孫慎逸、方仲靜、姚偉等。他們當中相當一部分成為了影響中國乃至世界戲劇、電影、美術界的著名藝術家,同時學院還培養了西藏、內蒙等 少數民族的第一代戲劇家,為推動中國的文化事業做出了重要貢獻。戲劇戲曲學是我院的主要學科,1999年起被列入上海市重點學科。博士、碩士研究生教育層次以戲劇戲曲學為二級學科,共有十餘個研究方向。此外,碩士研究 生教育層次還設有藝術學 、廣播電視藝術學。
學校先後開設有京、昆、越、滬、淮、評彈、滑稽、木偶、兒童劇、話劇影視等各劇種的演員表演班和戲曲音樂、舞台美術、武功師資、戲曲創作、藝術管理等專業班,京劇專業在99年被評為市職教重點專業。在教學中實行"普遍培養、重點提高、因材施教、全面發展"的教育原則,已培養並向全國各表演藝術院、團及藝術院校輸送人才二千餘名,畢業生就業率及升學率達95%以上,不少人已成為享譽海內外的一流表演藝術家,其中榮獲全國省、市以上表演獎130餘人;全國戲曲表演最高獎"梅花獎"12人;上海"白玉蘭獎"18人;文化部"新苗杯"、"梨園杯"、"藍島杯"等百餘人;另有30多人擔任了副處級以上文化藝術管理領導職務。學校還立足上海面向全國,不斷為外省、市培養了多批戲曲藝術接班人。
學校經常參加國內外重大演出和文化交流活動,先後接待了來自亞、非、歐、美洲等二十多個國家的來賓,多次出訪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國家和港、澳、台地區。

藝術家的搖籃

學校重視教學與實踐的結合,重視教材編寫和劇目創作。先後出版了《戲曲龍套教材》《元代雜劇藝術》《中國歷代服飾》等專著,從2005年開始,學校根據文化部“國家崑曲藝術搶救、保護和扶持工作實施方案”精神,實施崑曲資料整理和保護的系統工程,著手編寫《崑曲精編教材300種》(現更名為《崑曲精編劇目典藏》)。該教材總計二十卷,每卷十五出戲,每種劇目由劇本、曲譜組成,現已完成前十三卷的出版工作,類似的教材建設由一所戲曲學校承擔,尚無他例。
學校曾改編、創作演出《牆頭馬上》《櫃檯》《紅樓十二官》等京、崑劇目。崑劇《牆頭馬上》創造了教學與實踐完美結合的成功範例,體現了崑劇藝術繼承中創新的精神,演出後引起轟動,被選定為國慶十周年晉京獻禮劇目,周總理等中央領導觀看了演出並給予高度評價,被譽為是繼《十五貫》之後崑劇振興史上的又一個重要的里程碑。2008年,學校新編的京劇《諸葛亮招親》,以古樸清新的風格贏得了新老觀眾的好評。2009年,學校和復旦大學上海視覺藝術學院聯合推出了根據梅蘭芳《穆桂英掛帥》演出本改編的新編京劇程派《穆桂英掛帥》。該劇作為新中國60華誕的獻禮劇目和第十一屆上海國際藝術節參演劇目在滬演出,以其新穎的唱腔和緊湊的劇情贏得了專家和觀眾的廣泛好評。
學校重視教學演出經驗的總結和提高,近兩年先後舉辦了著名京劇表演藝術家童芷苓,崑曲“傳”字輩名師倪傳鉞,京昆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言慧珠,京劇梅派名師楊畹農,京劇表演藝術家、戲曲教育家張美娟教學和表演藝術研討會,為保留繼承和發展藝術家們的藝術成果,深入把握和研究藝術遺產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學校以推廣戲曲文化為己任,多次組團出訪日本、澳大利亞、美國、法國、泰國、韓國、台灣、香港、澳門等國家和地區,並赴台灣、香港及新加坡講學,還為青海、福建、甘肅、湖南、浙江等省市委培了京、昆戲曲人才,為戲曲藝術的傳播和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師資力量

學校擁有雄厚的師資力量,既有老一輩藝術教育家言傳身教,更有一大批中,青年教師辛勤耕耘,同時引進和聘請全國一流的藝術家教育家來校執教。隨著形勢的發展和藝術市場的需求,學校在辦學範圍、教學思路、教學方法、課程設定、教學手段等方面均有所開拓、有所創新,經常在教師中進行教學法改革評比交流活動,曾二次獲上海市教學法評比一等獎。在教學中充分運用現代化教學法手段,使教學更形象、直觀,增強可比性、可視性,提高了教學質量。
學校重視學生全面素質培養,經常開展報告會、參觀等活動,陶冶情操,鍛鍊高尚品德。
上海戲劇學院附屬戲曲學校(上海市戲曲學校)--藝術家的搖籃。正以其優美的校園環境,雄厚的師資力量,先進的教學手段,豐碩的教學成果,為國內外藝術界所矚目。

現任領導

樓巍 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紀委書記
樓巍,男,漢族,1963年7月出生,浙江寧波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副教授。1985年7月畢業於上海工業大學自動化系,曾赴日參加中日教育研修。先後擔任上海工業大學自動化系助教、講師,通信系黨總支副書記,電控學院黨委副書記,上海大學自動化學院黨委副書記,校學生工作辦公室副主任、主任,校學生工作委員會秘書長,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黨委書記等職。2003年2月任上海大學副秘書長、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黨委書記。2003年12月任上海對外貿易學院黨委副書記,2004年2月任上海對外貿易學院副書記、副院長。2008年5月任上海戲劇學院黨委副書記,2008年11月起任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紀委書記。
樓巍同志還擔任ACM國際大學生程式設計競賽亞洲區預選賽秘書長,亞洲仿真會議組織委員會主席,上海市高校學生工作研究會理事。1999年獲上海市"育才"獎榮譽稱號。主要論文、著作有:《人工心臟瓣膜離體計算機測試系統》、《Simulation of Human Arterial Blood Pressure Regulation》、《步入大學》、《流動中的核心群體》、《高校學生工作者手冊》等作品。
韓生 上海戲劇學院院長
韓生,男,漢族,1960年12月出生,河北石家莊人。碩士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教授。1988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研究生,歷任上海戲劇學院舞美系副主任、主任。2004年12月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2006年4月任主持行政工作的副院長,2009年9月起任上海戲劇學院院長。
長期從事舞台美術創作與教學工作。主要設計作品有:話劇《大橋》,越劇《》、《蝴蝶夢》,贛劇《牡丹亭》,電影《蘭陵王》美術設計,超大型景觀歌劇《阿依達》舞美總設計,1988年應邀赴加拿大多倫多設計話劇《耶穌孔子列儂》,1999年應邀赴新加坡設計話劇《靈戲》,2001年中國APEC會議文藝演出美術總設計,2008年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設計創作工作等。撰寫《舞台設計的創意和表現》《數字藝術與演出創作》等專著。曾獲文化部第二屆、第四屆“文華舞台美術獎”,中國話劇舞台美術“金獅獎”,第二屆中國舞台美術展覽會“設計大獎”,“寶鋼藝術獎”,“寶鋼優秀教師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2008北京奧運會“工作榮譽獎”。先後被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家”、“曙光學者”、“上海市領軍人才”等,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任中國舞台美術學會副會長、中國話劇研究會副會長、上海舞台美術學會會長、上海市創意設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上海市創意產業協會專家委員會副主任、上海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
劉志鋼 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
劉志鋼,男,漢族,1950年7月出生,河北交河人。大學本科學歷,中共黨員。1978年畢業於上海師範學院中文系。歷任上海師範學院團委副書記、上海師範大學校長辦公室副主任、校長助理、總務長等職。1995年11月任上海師範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期間,1997年在中共中央黨校函授學院經濟管理專業本科畢業)。2004年12月起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
劉志鋼長期從事高等院校後勤管理工作的改革與發展研究。他撰寫的《試論政府行為在高校後勤社會化過程中的作用》、《高校後勤社會化過程中的資產問題》等論文獲中國高校後勤管理研究會1998年論文一等獎、2003年度論文二等獎。1993年獲得“上海市優秀教育工作者稱號”。
孫惠柱 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
孫惠柱,男,漢族,1951年10月出生 ,浙江餘姚人。博士研究生學歷,教授,博士生導師。1981年畢業於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獲碩士學位。同年任上海戲劇學院《戲劇藝術》編輯。1984年赴美留學,獲博士學位。1992年12月—1995年12月,任美國波士頓塔夫茲大學副教授,1996年1 月—1999年8月,任美國明尼蘇達馬開勒斯特學院副教授。1999年回國,任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教授。2004年5月—2006年4月,任研究生部主任。2006年4月起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
孫惠柱同志回國後在我校學科建設方面做了許多工作。在他的努力下,我院與紐約大學合作,成立了第一個“謝克納人類表演學研究中心”並且招 收了碩士和博士研究生。他不僅具有較高的理論學術水平,而且還在專業創作上成績顯著。他創作的話劇《中國夢》在社會上產生重要影響 ,被編入《當代話劇史》。
黃昌勇 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 
黃昌勇,男,漢族,1966年12月出生,河南潢川人。博士研究生學歷,中共黨員,教授。1987年畢業於河南信陽師範學院中文系本科,1991年獲杭州大學中文系碩士學位;1995年獲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學位。1995年7月起,進同濟大學任教:2001年任傳播與藝術學院副院長(主持工作);2003年任黨委宣傳部副部長(兼任新聞中心主任、中國文學中心常務副主任、文化產業研究所所長等職);2004年任黨委宣傳部部長(2008年6月兼任人文學院黨委書記)。2010年1月,經過公開選拔,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
黃昌勇主要從事中國新文學、文化理論與文化產業研究。承擔過《2009:上海文化產業發展報告》等課題。主要著作有:《左聯五烈士評傳》(合著)、《王實味傳》、《磚瓦的碎影》等。在《文學評論》、《文藝爭鳴》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五十餘篇,其中《新月詩派論》獲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優秀成果論文獎。
宮寶榮 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 
宮寶榮,男,漢族,1959年12月出生,江蘇揚中人,1976年4月參加工作,2002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博士,教授。1982年2月畢業於復旦大學外文系法語專業,獲學士學位;1982年2月考取中央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代培碩士研究生,1983年6月獲法國艾克斯-馬賽第一大學文學系碩士學位;1987年10月獲法國巴黎第三大學戲劇系博士學位;1996年10月獲法國巴黎第九大學管理系碩士學位。1987 年10月起任教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2002年任上海戲劇學院圖書館副館長(主持工作);2004年4月任上海戲劇學院戲文系副主任(主持工作);2007年5月任上海戲劇學院研究生部主任。2010年5月,經過公開選拔,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
主要從事外國戲劇、文學等研究工作,承擔過教育部、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辦公室、上海市教委以及上海戲劇學院等單位的科研項目,還曾被聘請為國家話劇院劇目顧問、中央戲劇學院校外專家、中國大百科全書戲劇分支主編、《辭海》條目撰稿人、上海辭書出版社《外國戲劇鑑賞辭典》主編等職,著作包括《法國戲劇百年》、《梨園香飄塞納河-20世紀法國戲劇流派研究》等。

上戲著名教授

余秋雨

上海戲劇學院教授,曾任上海戲劇學院副院長、院長、榮譽院長,國際知名的學者和作家。其文化散文集,在二十世紀九十年代至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大陸最暢銷書籍中占據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台灣香港等地也有很大影響。現任《書城》雜誌榮譽主編。

韓生

上海戲劇學院文學碩士。上海戲劇學院院長、中國舞台美術學會副會長、中國話劇研究會副會長、上海舞台美術學會會長、上海市文聯委員、上海戲劇家協會常務理事、上海電視藝術家協會理事。
長期從事舞台美術創作與教學工作。主要設計作品有:話劇《大橋》、越劇《家》、《蝴蝶夢》、贛劇《牡丹亭》,電影《蘭陵王》美術設計,超大型景觀歌劇《阿依達》舞美總設計,2001年中國APEC會議文藝演出美術總設計,2008年 參加北京奧運會開幕式設計創作工作等。撰寫《舞台設計的創意和表現》等專著。曾獲文化部第二屆、第四屆“文華舞台美術獎”,中國話劇舞台美術“金獅獎”, 第二屆中國舞台美術展覽會“設計大獎”,“寶鋼藝術獎”,“寶鋼優秀教師獎”,“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和“上海市教學成果一等獎”,“”田漢戲劇論文一 等獎,2008北京奧運會“工作榮譽獎”。先後被評為“文化部優秀專家”、“文化部優秀話劇藝術工作者”、“上海市領軍人才”、“曙光學者”等,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

上戲校史

上海戲曲學院上海戲曲學院
在上海華山路630號,坐落著一所藝術殿堂,新中國藝術發展的諸多“第一”在這裡誕生、從這裡啟程: 第一個電影百花獎女主角獎——祝希娟;第一批少數民族話劇影視演員——西藏表演班;第一個飾演百老匯男一號的中國演員——王洛勇;第一個用煙火禮花點亮奧運開幕式的設計師——蔡國強;第一所專業分布最廣、培養系列最長、藝術門類最全的綜合演藝類高等藝術院校……
這所殿堂,就是被稱為“藝術家搖籃”的上海戲劇學院。
歷史沿革:打造國家級藝術重鎮
上海戲劇學院的前身是上海市立實驗戲劇學校,1945年12月1日由著名戲劇家李健吾、顧仲彝、黃佐臨等發起創立,顧仲彝為首任校長。這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專門培養戲劇表演、導演專業人才的專科學校。1949年5月更名為上海市立戲劇專科學校。1952年全國高校院系調整,學校重新組合併改名為中央戲劇學院華東分院,直屬文化部領導。1956年正式定名為上海戲劇學院,長期擔任院長的是著名戲劇家熊佛西。
上世紀60年代初,學校形成了包括表演、舞台美術、戲劇文學、導演等四個系的辦學格局。70年代中,曾建立美術系。80年代至90年代,曾開辦電影導演班;95年開辦藝術設計、廣播電視編導專業,在中國首創電視主持專業並成立了電視藝術系。
2000年,學校由國家文化部管理轉制為“中央和地方共建,由地方管理為主”。
2002年,原上海師範大學表演藝術學院、上海市戲曲學校、上海市舞蹈學校三校併入上戲,作為戲曲舞蹈分院、附屬戲曲學校和附屬舞蹈學校。2004年學校相繼籌建了創意學院和繼續教育學院。2005年學校在戲曲、舞蹈和電視藝術等相關專業基礎上設立了戲曲學院、舞蹈學院、電視藝術學院。
至此,學校形成了三個校區(華山路校區、蓮花路校區、虹橋路校區)、四個直屬系(表演系、舞台美術系、戲劇文學系、導演系)、四個二級學院(戲曲學院、舞蹈學院、電視藝術學院、創意學院)、一個繼續教育學院,兩所中專的綜合藝術大學格局。
新世紀、新發展。在文化部舉行的原部屬院校領導座談會上,學校發展的動態和學校領導的講話受到部領導的關注和重視。作為國家藝術院校的第一方陣成員,上戲人認識到自己所負的使命——“打造國家級藝術重鎮”,是國家的要求、是人民的期盼、更是上海戲劇學院的追求。
人才培養:培養引領演藝事業的大家
上海戲劇學院自建校起,不僅授予學生戲劇的專門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是訓練他們如何做人。熊佛西給學校的定位是:“培養人才的目標首先應該注重人格的陶鑄,使每個戲劇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愛民族、愛國家、辨是非、有志操的‘人’,然後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
65年間,上海戲劇學院培養出萬餘名文藝專門人才,就是用這樣的理念、這樣的標準、這樣的目標進行的,其中一大批名字閃耀在上海、中國乃至世界的戲劇、影視、舞蹈、美術和設計界,如:著名話劇影視表演藝術家胡慶樹、焦晃、楊在葆、祝希娟、大旺堆(藏族)、曹雷、劉子楓、趙有亮、喬榛、童自榮、孫飛虎、潘虹、奚美娟、郭達、呂涼、李媛媛、孫淳、多布吉(藏族)、丁嘉莉、李幼斌、王洛勇、宋佳、寧才(蒙族)、尤勇、郭冬臨、于慧、寧靜、任程偉、郝平、李冰冰、任泉、馬伊琍、陸毅、佟大為、胡歌等;著名作家余秋雨、陳祖芬、葉長海丁羅男、秦培春、王仁傑、羅懷臻等;著名設計家:周本義、胡妙勝、劉元聲、龔和德、蔡體良、毛信科、陳箴、蔡國強、王阿忠俞曉夫周長江、沙曉嵐等;著名導演李翰祥、王扶林、胡偉民、馬科、熊源偉、張仲年、潘小揚、毛衛寧等;著名主持人董卿、和晶、陳蓉、吉雪萍、朱楨、王冠等;併入上戲後,戲曲、舞蹈等專業的後起之秀如張軍、田慧、楊亞男、翁耀升、彭兆倩等,也接連不斷湧現……在百花、金雞、金鷹、金獅、華表、梅花、金話筒、桃李杯、洛桑國際芭蕾比賽、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戲劇院校展示等國內外各類藝術活動參演和獎項獲得者中,上戲校友占據了很大的比重,贏得了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歷任領導和廣大教師為人才培養嘔心瀝血。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學校在楊進、蘇堃、費瑛等老一輩領導的努力下,在熊佛西、朱端鈞、吳仞之、孫浩然等教授的主導下,充分借鑑前蘇聯的戲劇教育模式,同時注重吸取中國傳統藝術精髓,採用斯坦尼表演體系教學,形成了中外合璧、古今交融的戲劇教育構架。斯坦尼表演體系講究演什麼像什麼,提出要學習、觀察、傾聽、熱愛生活。每次演出都要求學生預先深入研究過的人物形象的生活邏輯,重新創造生動的有機過程。藝術大師周信芳、蓋叫天、俞振飛、方傳芸、胡蓉蓉等一批戲曲和舞蹈名家在校擔任教學。《關漢卿》、《桃花扇》、《無事生非》等作品享譽戲壇;學校原創話劇《年青的一代》,被搬上舞台後迅速演遍大江南北,最終被改編成電影,在更大範圍內受到熱烈歡迎,影響了為理想奉獻青春的中國幾代青年人。
改革開放後,學校再次煥發藝術青春。海納百川、兼收並蓄的海派文化深刻地影響著學校的戲劇教育事業,使教學演出更上一層樓。而藝術思想的活躍使教學進一步提升——上戲學報《戲劇藝術》率先發起在國內開展戲劇觀大討論。這場討論,不僅在理論上解放思想、奠定戲劇藝術發展的戰略路徑,而且也使上戲作為國家藝術教育重鎮的地位得到提升。舞美系的一批教師求新求變,創作出一批享譽國內外美術界的優秀作品,以李山、王邦雄等為代表的“拾人畫展”在上海展出引起全國畫壇震動;戴恆揚、劉國才、馬勇民等人創作的油畫《在希望的田野上》獲得全國美術金獎。陳箴獲法國藝術院院士稱號,蔡國強二次獲“威尼斯雙年展”金獎。在重視現實主義教學傳統的基礎上,學校也注重借鑑世界文化前沿的藝術成果,外國劇目的教學和演出風格更加多樣,學校引領藝術發展潮流的氣勢一發不可收拾:既有莎士比亞的磅礴氣概,又有布萊希特的敘事方略;既有易卜生的社會強音,又有契柯夫的時代輓歌;既有迪倫馬特的荒誕不經,又有品特的神秘奇譎。田稼導演的《小狐狸》、陳明正導演的《哈姆雷特》、張應湘導演的《物理學家》、陳加林導演的《等待戈多》等一批優秀劇目相繼問世。其中,由徐企平導演、第三屆西藏表演班學生演出的話劇《羅密歐與朱麗葉》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引起轟動,受到中外專家一致好評。胡耀邦、萬里、鄧穎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親切接見劇組。由陳明正、龍俊傑導演,第一屆內蒙表演班演出的話劇《黑駿馬》融入了寫意、詩化、象徵等多元手段,從而一舉榮獲當年“國家優秀教學成果獎”。
熱情培養少數民族文藝人才,始終是學校義不容辭的光榮任務。迄今為止,已為全國少數民族地區辦過近二十個少數民族班,為藏、蒙、維吾爾、回、壯等十八個少數民族培養了四百多名專門人才。周恩來總理在看完《文成公主》後欣然為演出題詞,祝賀少數民族作品登上話劇舞台。由於上戲在民族教育方面的出色成就,三次被國務院評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先進單位”。兩任黨委領導作為先進代表,進京出席全國民族團結先進表彰大會,並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
在繼承發揚優良傳統的基礎上,學校不斷改革教學體制、注意培養新生力量。特別在師資隊伍建設中,聘請優秀藝術家做客座教授、引進優秀演藝人才充實教師隊伍、以科研促教學、實施優秀青年教師遴選和培養方案、推出工作室制度等,都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其中,余秋雨工作室和陳明正、周本義、凌桂明創新工作室的相繼建立,使學校優質教學資源正持續不斷被進一步開發和整合。
服務社會:奧運世博“上戲軍團”顯身手
長期以來,上海戲劇學院自覺承擔起社會責任,在服務社會過程中不斷提高學校的社會影響力和綜合競爭力。
2005年12月,國內第一座多媒體演藝虛擬空間合成實驗室在學校落成。從此排演大型文藝晚會可省去近一半的費用,導演們只需點一點滑鼠,搖一搖操縱桿,便能將演員、燈光、舞美、服裝等各種演出元素迅速整體呈現在同一個技術平台上,不用彩排就能看到舞台效果,從而找出最佳方案,改變了傳統的實地演藝彩排耗時、耗人、耗資的模式。這是上海市第一個文科重點實驗室,落成以來承接了包括外交部、文化部交辦的2006年上海合作組織開幕式文藝演出《和諧禮讚》、2007年世界盃女足開幕式、2010年世博會有關場館設計等重大活動的虛擬排演等重要項目。
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這台舉全國之力,集聚全國文化藝術精華的表演中,擁有眾多精兵強將的“上戲軍團”,成為了創意策劃的主力軍。有意思的是,這些核心創意團隊成員一開會就發現,原來很多人都是上戲教師或校友。他們分別是:特效總設計師蔡國強、人物造型總設計師徐家華、燈光總設計師沙曉嵐;舞美設計主任韓立勛,燈光設計主任蕭麗河、王瑞國,舞美設計姜明會,化妝造型毛戈平,服裝創意策劃李銳丁,電腦藝術設計和場內焰火主管戴瑋等。其中,徐家華和姜明會是上戲教師,戴瑋還在讀研,其餘人都於上世紀80年代前後畢業於上戲舞美系。《中國文化報》為此發表專稿:“上戲軍團:設計視覺盛宴”。
在剛剛閉幕的2010年中國上海世博會上,“上戲軍團”同樣勇挑大樑、再顯身手。他們選派精兵強將支援世博會布展等任務,積極參與世博會開閉幕式的創意策劃,承接世博會大型演藝活動。在義大利國家館日時,還將學校與義大利合作演出的《六個尋找作者的劇中人》搬入園區演出。特別在知道中國館每天面臨巨大參觀人流排隊候場時間過長、急需暖場演出等內容緩解遊客壓力的情況下,學校挺身而出,主動承接了從7月1日起一直到10月30日中國館閉館的公益演出任務,演出一千多場,使遊客有良好的心態、愉悅的感受參觀中國館。新華社等媒體為此專門刊發了宣傳照片。上戲的經驗因此也聲名遠揚。2010年10月7日,作為2015年世博會的承辦城市,米蘭市市長莫拉蒂女士的目光不僅關註上海,也給予上戲服務世博的成績以充分肯定,她特意在米蘭小劇院院長陪同下出席上戲與該劇院共同演出劇目的新聞發布會,並希望兩國文化更多交流。
服務社會,既為和諧社會發展努力,也使師生精神和心靈得到升華。從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學校配合黨和政府的中心工作,積極創排了一些反映現實生活的主鏇律作品受到領導和社會各界的關注和好評,如:《徐虎師傅》、《共和國不會忘記》、《風鈴》、《我們的2010》等。兩屆中國校園戲劇節,上戲原創劇目不僅獲獎,而且作為演出製作的優秀組織單位也受到中國文聯、教育部和上海市政府表彰;在每年的上海市教師節主題活動中,上戲參加並承擔了大多數的節目演出和編導任務製作任務;汶川地震後,慰問和歌頌醫務人員抗震救災的晚會也由上戲唱主角;暑假了,大學生就在學校組織下到山區、到營區、到社區做志願者,進行文藝演出和培訓等工作。在關心外來務工子女的活動中,上戲學生辦起了農民工子女的暑期免費學藝培訓班……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導下,上戲學生黨員數目穩定上升,每年畢業積極報名到西部工作、積極自主創業、積極參軍服役的人數也出現了可喜變化。
對外合作:向“國際一流”目標邁進
上海戲劇學院正不斷提升國際藝術教育的交流層次,著力打造國際品牌。學校積極搭建平台,通過學術研討會、大師班、工作坊、國際文化藝術項目、聯合國創意論壇等活動,著力打造多個品牌:國際小劇場戲劇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亞太局、聯合國創意人才培訓中心以及各類高層次國際交流合作項目等。
早在1986年,上海戲劇學院就率先在上海舉辦了中國首屆莎士比亞戲劇節,由於組織充分、發動有序,各地參演劇目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其中尤以上戲參演劇目《泰特斯·安德羅尼克斯》最為壯觀和出色。可以說,上戲是中國乃至亞洲演出莎士比亞劇目最系統、最全面、最完美的單位。1998年,學院舉辦了首屆上海國際小劇場戲劇展演,匯集了7個國家12台戲,觀眾一萬人次。如今,三年一屆的小劇場戲劇展演已變成每兩年一屆,具備了品牌效應,是上海戲劇學院向國內外戲劇同行展示戲劇教育成果的重要平台,也是上海文化大都市的品牌之一。
2008年3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劇協亞太局在上海戲劇學院正式成立,同期舉行第一屆亞太區域戲劇院校校長會議。2009年6月,首屆亞太戲博會暨第五屆小劇場戲劇展演在學校舉行。來自亞太地區的13個國家和地區的16所高等戲劇院校及專業院團的代表參加,包括12台演出、主題工作坊、學術講座和校長論壇。同時第二次國際劇協亞太局校長會議召開,會議通過了今後五年活動計畫以及關於吸收五個新成員院校、建立亞太局網站和多邊、雙邊交流的決議。明年,上戲院長還將擔任世界戲劇院校聯盟輪值主席。
為了進一步發揮學校作為藝術創新孵化器的功能,從2008年起,先有舞蹈學院舉辦了舞蹈國際大師班;再有導演系與文化部藝術司合作,先後成功舉辦了話劇國際導演的美國大師班和英國大師班(明年還將舉辦俄羅斯大師班)。這些大師班的學員來自各地院團,都是單位工作的骨幹。緊張而有收穫的學習,對於他們的成長、對於他們的事業乃至對於他們的人生都產生著重要的影響。2009年,學校成功舉行了由教育部和俄羅斯教育署主辦的2009中國“俄語年”兩項活動——大學生俄羅斯作家作品戲劇節和《俄羅斯現代劇作選》出版首發式,贏得兩國外交官員的高度肯定和讚揚。
積極的對外交流合作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學校迄今已與26個國家和地區進行過交流合作,與十餘所藝術大學和劇院建立起校際關係,其中包括:美國耶魯大學、紐約大學,英國皇家戲劇學院,義大利歐洲劇院、羅馬藝術大學,俄羅斯聖彼得堡戲劇學院,紐西蘭國立戲劇學院,印度國立戲劇學院,日本武藏野美術大學以及台北藝術大學、香港演藝學院等。學校與這些世界著名的大學和劇院進行一系列校際交換、交流演出、短期進修、組團考察等活動。僅2009年一年,學校先後派出300多名師生出訪。其中參加國際合作科研項目14人次、國際戲劇節78人次、交流演出219人次,出訪涉及19個國家和地區,他們的表演與授課不斷為上戲贏得國際讚譽。此外,還有多位外國專家來學校授課、講座、舉行工作坊、指導排戲。
值得一提的是,2009年,學校還加入了美國歷史最久的戲劇刊物紐約《戲劇評論》的編輯聯盟,與普林斯頓大學、布朗大學、紐約大學共同編輯這個國際頂級的人類表演學旗艦刊物。在與國際名校合作編輯學術刊物這一點上,上戲已領先於國內其他大學以及國際上其他獨立的戲劇院校。
在這些高層次國際交流合作項目中,上戲以國際化的視角,吸收不同國家的民族文化和科技成果,逐漸成為向國內外同行展示戲劇教育成果的重要載體,這所具有65年歷史的藝術院校正煥發出勃勃生機,彰顯了時代風采。
面向未來:明天更輝煌
上海戲劇學院的發展,離不開黨和國家的關心,學院藝術人才的儲備離不開各級有關部門的鼓勵和支持。今年,上海市新聘17位文史館員,僅上戲一個學校就有四位榜上有名,他們分別是:著名戲劇戲曲學專家葉長海教授,著名美術家陳均德教授;著名校友、上海話劇藝術中心表演藝術家焦晃,著名校友、上海電影譯製廠表演藝術家曹雷。
社會的進步,人民生活的提高,對文化藝術的發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些要求也是對上戲的期望。上海戲劇學院院長韓生說:“上海戲劇學院在中國藝術教育的整體格局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藝術專業教育歷史積澱,二是上海城市文化背景支撐,三是綜合學科專業群的體系環境,這是上戲有別於其它藝術院校的最大特色。正如科技發展的巨大空間在於學科邊緣交叉,藝術的創新也需要不同藝術門類的交叉融合,綜合性是未來藝術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們已經初步具備演藝類綜合藝術學科群基礎以及從中專到博士後多梯度的人才培養鏈。今後將進一步鞏固這樣的基礎,進一步實現不同專業學科的相互支撐,優勢互補,到2020年基本建立國際一流的演藝綜合藝術教育體系。”他強調,“上戲始終堅持精英教育理念,在藝術考試熱潮中,學校基本保持了理性的辦學規模。我們會做出進一步努力,為學生創造良好的學習和實踐條件。更重要的是保持學院的引領地位,使學院走出去的人成為引領社會文化發展的藝術大家,在眾多藝術院校中形成層次上和結構上的錯位,引領創新,建立標準,保持上戲品牌的含金量。”
針對高科技發展和文化創意發展的趨勢,探索藝術與科技的結合、與產業的結合,上戲肩負著引領文化創新的使命和責任。對此,韓生表示:“目前已經趨於成熟的信息技術、網路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新興技術還遠遠沒有被藝術所利用。現在的情形與電影剛剛出現的時期很類似。電影最初是出現在遊樂場裡的,後來文學注入、戲劇注入、表演藝術注入,逐漸形成了電影藝術這一嶄新的藝術形式。今天的信息技術、網路技術、多媒體技術也正處於這樣一種階段,技術在發展,內容卻還沒有跟上,這就為我們創造了一個可以有所作為的空間。在可以預見的未來,藝術與科技的結合,戲劇與各類藝術的結合,很可能會產生一種新的藝術形式,至於叫什麼名字還很難說,但目前已經看到雛形了。未來戲劇將不止出現在舞台、劇場,也將出現在網路、手機上……這是一個可以探索的廣闊天地。”
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樓巍強調說:“上海戲劇學院65年創造的輝煌是一筆巨大的財富,她是我們的驕傲,更是我們的壓力和動力。我們不能坐享往日的輝煌,而要從今天開始,為未來服務。今天的上戲,正面臨著改革發展的大好機遇和嚴峻挑戰——這種機遇與挑戰都是前所未有的,如果不把握機遇,不聚焦我們的優勢,我們也就不能很好地應對挑戰。因此,我們要認清形勢喜人又逼人的深刻現實,科學判斷未來、找準發展定位、儘快實現目標。從弘揚大學文化、凝聚師生人心入手,著眼於青年、著眼於創新、著眼於體制機制的改革和突破,不辜負學校的先輩和前輩對我們的期望,不辜負黨和人民對我們的期望,要經過我們的奮鬥和犧牲,讓上海戲劇學院的明天更輝煌!”
2010年11月,由上海戲劇學院演出、獲上海市大學生科技創業基金會支持、反映大學生創業題材的音樂話劇《瞬間不是永恆》,獲第二屆中國校園戲劇節“優秀劇目獎”、“優秀編劇獎”兩個大獎。 佳奇
扶持和鼓勵原創使上戲永遠充滿朝氣——2010年3月,上海戲劇學院黨委書記樓巍、院長韓生等與原創大型芭蕾舞詩《四季》演出師生合影。 李治平

話劇

上海戲劇學院上海戲劇學院
話劇《文成公主》(1961年)
話劇《年青的一代》(1963年)
話劇《泰特斯·安德洛尼克斯》(1986年)
話劇《家》(1999年)
話劇《風鈴》(2005年)
京劇《楊門女將》(2008年)
豐富的想像、傑出的創意——北京奧運會開幕式29個騰空飛躍的腳印和鳥巢上空禮花盛開的五環,讓上戲校友蔡國強以及“上戲軍團”聲名遠揚。

校歌校訓

上戲校訓

培養人才的目標,我以為,首先應該注重人格的陶鑄,使每個戲劇青年都有健全的人格,是一個堂堂正正的“人”——愛民族,愛國家,辨是非,有情操的人。然後,他才有可能成為一個偉大的藝術家,所以本校的訓練的體系,不僅是授予學生戲劇的專門知識與技能,更重要的還是訓練他們如何做人。 ——熊佛西

上戲校歌

田漢(1947年作詞) 2010年修訂
大地重光,
江海浩蕩,
在東方巨港,
矗立著一座戲劇教育的巍峨殿堂。
人生的戲劇,
戲劇的人生,
人類的精神象那燦爛的明珠在這裡閃光。
我們是中華民族的善良兒女,
我們是人類靈魂的青年工匠。
腳踏實地,
沉著堅強,
團結合作,
奮發向上。
接受先輩的遺產,
學習國際的優良,
傾聽大地的呼聲,
投身社會的課堂。
人生的戲劇,
戲劇的人生,
人類的精神,
在這裡閃光,閃光。
明珠在這裡閃光,閃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