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棉布街

上棉布街

上棉布街即今解放路西南段,即曾家巷口至標準鍾一段。

名字演變

上棉布街即今解放路西南段,即曾家巷口至標準鍾一段。這條街在時名上棉布街,1933年,市政公報記載:為尊重孫中山總理遺教,實行和平博愛之旨趣起見,特將棉布街馬路,定名為和平路,以資紀念,而昭勸勉!1944年,在蔣經國任上改名為中正路;1949年8月31日,為紀念贛州8月14日解放,改名為解放路。

歷史

無疑,舊時,這是條行業街,一條以棉布為主的街市。在清代時,棉布是人類穿著的主要布料。至於綾羅綢緞,則是財主、官僚們所享有的奢侈物
記憶中,上個世紀七十年代,也還廣泛流通著棉布衣物。隨著化工業發達,有了化纖,有了的確涼,有了滌綸、錦綸、尼綸,有了時裝,有了時尚衣著,贛州人才開始從幾千年的土布中進化到現代服飾中來。有趣的是,贛州這個城市畢竟不同凡響,畢竟是個唐宋明清民國時的重要城市,接受新事物快捷得很,到了今天,不僅僅緊跟潮流,還與上海、廣州的服飾文化不差太遠。經常有外面城市朋友來到贛州,常常驚喜於贛州的時尚與文化的快捷。如今,被二十年前淘汰的棉布也作為時尚物,重新被服飾業推崇給崇尚流行的時髦男女。好比返樸歸真,人吃多了飼料魚肉與化肥菜果,便渴望綠色無污染的鄉村飯菜。所以,服裝界早有說法,大多款式與布料差不多每二十年要輪迴一次流行。而棉布的再度時興,恐怕不僅僅是一次輪迴,終究棉布溫暖了人類千百年,而且它柔軟貼身的感覺是那么的溫馨、美好。
新中國成立後,為了給城市建設一個時代性的標誌性建築,表達新中國贛州百姓的歡欣鼓舞,贛州標準鍾誕生了。這座建於1952年10月18日的塔樓,高六層、二十米,位於上棉布街與陽明路相交處。是當時乃至之後二、三十年里,贛州人最引以驕傲的“高樓”。雖然較之於慈雲塔,它顯得瘦弱低矮些,但在意識形態的年代,它是人們心中的新的聖物。關於這標準鍾,許多贛州人有些混淆,一直以為它的前身便是“精神堡壘”。事實上,精神堡壘位於府學前(孔子廟)與至聖路口交叉處,是抗戰時期為鼓動百姓抗戰情愫所建之高台,號稱“精神堡壘”,贛州人讀走了音,便成了“精精堡壘”,由當時座落其中的贛州女師附小的師生每日負責升旗。
時至今日,歷史快捷進步的步伐把城市的心臟都踹得作響之時,隨處瞭望,四面均是高樓大廈,這標準鍾哪裡還算得什麼景物與標誌性工程?然而,它存留著。因為,它存留著一段棉布街的熱鬧,存留著一段解放路的繁華,存留著當代百姓的一份情感。作為解放後的贛州城的標誌性工程,它還是可以說明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之前這三十年的風雲歷史之變幻的。所以,我們無須為它的命運擔憂,因為它要為當代史作見證。
當然,我們也無所謂它的最終存在與否,即使它消亡了,能夠說明贛州近代與當代歷史的景物也隨處可拾。當與它同時代的贛州人不在了,它的存在倒真顯得意義不大了。最少,它應該與時俱進,重塑其身,並賦予現代內涵。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