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重城

三重城

三重城,新和縣玉奇喀特鄉南面,有一片2000多畝的鹽鹼地,鹽鹼地上有數道隆起的環形土梁。據說,從高處看這塊空地,這些土梁宛如一個完整的“回”字,“回”字內心則有一個奇特的凸起部位。故曰,三重城或“衙門”。

基本信息

神秘玉印

先鋒農場又稱草湖農場或草湖。先鋒農場最早是一片野草叢生的下潮地,1966年春天,240名上海支邊青年來到這裡,先鋒農場由此成立。第二年,這批上海支邊青年集體返回上海,先鋒農場恢復了寧靜。不久,幾戶漢族居民相繼落戶草湖。20世紀80年代以後,草湖漸漸發展成了一個以漢族為主的村莊。

水井之謎

三重城東西長1.4公里,南北寬約800米,總面積2000多畝。整個遺址從外向內,分布著三道環繞相接的土梁——古城牆,三重城之名由此而來。

當地農民開始墾荒這片土地,城內土包、古建築大多被夷為平地,加上鹽鹼、雨水、風沙的侵蝕,幾十年間,一座規模龐大的古城只剩下了三道明顯的環形土梁。2005年前後,新和縣清理古城內開墾的土地,由此,三重城的保護有了章法可循。
古城核心區域,也就是“回”字的中心,有一口古井,1999年以前,古井殘存深度還有兩米左右。我來到古井所在地時,歷史上的古井已經變成一片平坦的鹽鹼窪地。
古井西面靠近城牆部位,有一道長方形的淺坑,這個坑是當年黃文弼等人考察該城,發掘之後留下的。李崇之印和漢歸義羌長印就出自這個部位。當地民間一直流傳著古井內埋藏有黃金寶藏的傳說。這個傳說吸引了民間探寶者,若干年前,經常有探寶者打古井的主意,但是,挖了半天,除了挖出一些井壁古磚之外,沒有聽說誰發現了傳說中的古井寶藏。

衙門主人

20世紀80年代初期,新和縣編修史志期間,相關人員在三重城一帶做民間調查,其中,有兩個維吾爾族老人說,過去,三重城是“衙門”。這個說法是兩個老人從他們的祖輩那裡,口口相傳知道的。從現有資料,三重城為漢代西域屯墾重要的城市之一。城內出土的李崇之印則是西漢最後一任都護府李崇的私印。李崇印的出土,表明三重城即為西漢西域都護府府治所在地。

公元前60年,西域都護府首任都護鄭吉率領中原士卒,以及當地百姓開始在西域大規模屯墾。漢代在西域的屯田活動,將中原先進的人工灌溉和犁耕技術帶到了這裡,一些中原蔬菜如韭菜、蔥等也隨著屯田活動,在西域傳播開來。

公元16年王莽派遣五威將王俊、新任都護李崇、新任戊已校尉郭欽率大軍入西域,龜茲王丞德積極配合,與莎車兩國共同出兵七千隨軍征討。王俊分兵數路入焉耆,焉耆王詐降,王俊不知是計,冒險進入,中了埋伏全軍覆滅。西漢最後一任都護李崇收拾漢軍殘部退守龜茲,堅守八年戰死。
兩漢時期是當時世界上一段偉大的歷史,漢高祖劉邦至漢景帝劉啟時期的漢朝,經濟實力緩慢上升,成為東方第一大帝國,與西羅馬並稱兩大帝國。漢武帝時期,大漢帝國已經成為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之一,匈奴帝國戰敗而向西狼狽逃竄。中亞和西域各大國也都聞而懼之。張騫出使西域首次開闢了著名的絲綢之路,開通了東西方貿易的通道,中國從此成為世界貿易體系的中心。漢朝聲威遠播,仰慕天朝大國的外族,由此開始稱呼中國人為“漢人”,而漢朝人也樂意這樣稱呼自己,“漢”從此成為華夏民族的名字。

古城迷霧

三重城

公元73年,東漢政府為了抗擊匈奴侵擾,恢復西漢以來對西域的管理,保護西域各族的生命財產,派大將竇憲從河西走廊出關進擊匈奴,當時投筆從戎的班超作為假司馬隨軍出征。班超以其過人的膽識和智慧,僅率36人,出蒲類(今哈密),平鄯善(今皮山),聯合西域天山南路諸國兵力,勝月氏、降溫宿(今阿克蘇),收龜茲。東漢永平十七年(公元74年),東漢置西域都護府於吐魯番,先是派大將陳睦為首任都護,陳睦赴焉耆平叛被殺,東漢政府又設西域都護府於龜茲它乾城,任班超為都護,後又派任尚、段禧為都護,趙博為騎都尉,均居龜茲它乾城。它乾城遂成為東漢時期整個西域軍事和行政的中心,其中班超任都護的時間最長。
班超在西域縱橫幾十年,為東漢開發西域立下汗馬功勞,公元95年,和帝下詔封班超為定遠侯。東漢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班超已至七旬,鬚髮皆白,離杖不能行走,他於龜茲它乾城都護治所上書東漢朝廷,告老還鄉。

1928年,黃文弼在新和一帶考察時,三重城城牆還十分高大,城內還保存有一些建築遺址。後來,黃文弼在距離三重城不遠的沙漠當中發現了一個漢代遺址,並且發現了大量漢代錢幣等文物,據此,黃文弼認為這裡即為班超所建的它乾城。近年來,有學者經過仔細研究認為,從城市規模以及歷史資料上來看,它乾城很可能就是現在的三重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