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潭村

三潭村

位於刁坊鎮南部,5個自然村,以曾姓居多。村民歷來以農為主。2006年統計,全村25個村民小組675戶,總人口2810多人,素以種植水稻為主。

基本信息

一、區域概況

三潭村位於刁坊鎮南部,東鄰寧江河,南鄰坭陂柑子村,西鄰橫江、河鄭村,北鄰河塘樹。轄三圳人民大廈(上下一心)長益、堪振、廣昌、農翻、上雙、上店、樓下、老屋、上新屋、大塘、潭背、黃金壩、下新、店裡、下老屋、潭唇、下聯、豆唇、五珍圍(移民房)等5個自然村,村民除個別姓劉外,大部份以曾姓居多。全村有1340多畝水田,旱地300多畝,魚塘150多畝。村民歷來以農為主。2006年統計,全村25個村民小組675戶,總人口2810多人,人均收入3800多元。村委會位於興將公路旁三潭國小附近,距鎮政府2公里多。1954—1958年為三潭鄉、1958—1984年為三潭大隊,1984—1987年為三潭鄉,1999年4月改為村民委員會,1989年改為管理區,1999年4月依法由村民選舉產生第一屆村民委員會,現已是第四屆。

村容村容

二、經濟情況

素以種植水稻為主、冬種蠶豆、雪豆、小麥、可一年三熟,路邊、壩地種花生、黃豆、甘薯等經濟作物有甘蔗、黃麻、紅麻、蔬菜等。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深翻改土,開溝引水,平整耕地,推廣良種、糧食產量得於提高,改革開放後,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農民的種田積極性空前提高,科學種田,推廣雜優良種,實行塑盤拋秧、科學肥水管理、及時防治病蟲害,水稻產量大幅增長、實現了噸良田,其他作物生產也得到長足的發展。

農戶在種植水稻的同時,普遍有家庭副業和養豬、牛、羊、雞、鴨、鵝等禽畜,不少家庭從事泥水、木匠、做豆腐工藝等副業。上世紀60年代,大隊辦起了糧食加工廠、榨油廠、汽缸床廠、豆腐養豬場等。成為當時集體的主要經濟來源。如今,村級企業因種種原因雖已停辦,但全村已有一批私營企業家、個體工商戶、運輸專業戶和從事服務行業的各種人才,湧現了不少百萬元戶、千萬元戶、全村外出務工、經商人員占總勞動力的50%左右。

三、招商引資

三潭村將招商引資作為經濟工作的重點,充分發揮人文、區域、交通等三大優勢,立足本村電力充足,勞動力和農產品資源豐富等有利條件,多渠道招商引資,以優質高效的服務吸引外資,福樂機磚廠、廣東新豐盛有機種植有限公司蔬菜基地先後落戶三潭,為三潭解決了不少就業門路和創造了財富。

四、各項建設

1、根治寧江:解放前,三潭由於地處低洼,寧江河堤經常缺口,村民流離失所。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多年的根治,從根本上解決了寧江河堤的洪澇災害。上世紀七十年代,掀起轟轟烈烈的寧江移河工程,2006年上級部門又撥款330多萬元,對險移進行加固工程,從而解除了寧江河堤的穩患,造福於人民。

2、農田水利建設:解放前,由於三潭地處低洼,加上寧江河堤的缺口,三潭是易澇易旱,出了名的窮村,村民只能靠織布、打魚為生,青壯年被迫過番求生。解放後在黨和政府的領導下,修水庫,建山塘,開溝引水,積極開展水利建設,全村共開挖了100多條排灌溝,大大地改變了耕作條件,使300多畝長期受浸的低壟田變成了高產田。1974—1976年間,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掀起了農田基本建設的新高潮,發動廣大民眾,組織專業隊伍,長期奮戰,成為“平如鏡直如線”的示範耕作區。2000—2002年,在上級黨委政府的幫助下,採取上面撥一點,農戶出一點的辦法,集資300多萬元,搞了三面光的水利工程,3500多米。2007年又投資10萬元,用機械進行清溝渠1500多米,從根本上解決了易澇易旱的狀況,保證了農業生產的穩產、高產。

3、道路:全村有主村道10公里,以前都是泥土路,坑坑窪窪、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車輛行人極不方便。行路難成為民眾生產、生活上最大的問題,上世紀90年代,在上級部門的大力幫扶下,掀起鄉村道路水泥硬底化的建設高潮,充分發揮在外鄉賢積極關心家鄉建設的熱情,由印尼華僑沐彬先生捐資70多萬元,興建由刁坊道班至坭陂交界的水泥硬底公路,從而帶動鄉村道路水泥硬底化建設的高潮,發動在外鄉賢,結合當地條件集資興建了10多公里的鄉道、屋道。同時,在興將公路的三潭村由沐彬先生捐資10萬元興建一座門樓,使三潭村內的公路、村道、屋道更顯得溜直、平坦,一棟棟農家院落,一座座樓房,更顯得改革開放以來,三潭鄉村變化的美好前程,路通財通給三潭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4、學校:村裡的國小,由於是磚瓦校舍,已成危房,影響師生的安全,在鎮黨委、政府的關心下,2006年村支部發動在外鄉賢,動員港、澳洲僑胞漢欽先生捐資45萬元興建漢欽教學樓,使三潭國小校舍煥然一新,從而告別了磚瓦結構的土木危房。在完善學校的同時,村支部同時重視農村文化生活的發展。由香港同胞佛林先生捐資興建100多平方的二層老人協會,活躍了農村文化生活。

5、計畫生育:貫徹落實基本國策,落實重點下移,堅持做好人口與計畫生育工作,推廣“三為主、三結全”落實包戶責任制,2007年出生人。出生率%。計畫生育率%。

五、名勝古蹟

坐落在下潭的佰公亭,有2000多年的歷史,上世紀90年代由印尼華僑沐彬先生捐資及本村熱心人士捐資重修、香火極旺,不少村民及外村後裔、信眾前來拜祭、祈求、保佑平安。

六、歷任領導

書記:曾洪祥(三(2)1952年—1974年;曾標仁(曾屋)1951年—1971年;曾岳中(豆唇)1974年—2008年4月;曾偉廉(五珍圍)2008年5月起任——副書記:曾振清(樓下)1974年—1986年;曾鳴(雙順)1986年—2002年;曾偉廉(五珍圍)2002年—2008年4月;曾美蘭(勘振)2008年5月起任——

七、名人鄉賢

曾沐彬,印尼泗水神龍塑膠公司董事長。
曾福泉,澳洲華僑。曾漢欽,澳洲華僑。曾志強,北京建築。(總工程師);曾煥朋,美國製衣廠。(廠長);曾子平,興寧市黨史辦主任。曾慶新,深圳市龍崗鎮興平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總經理。曾祥文,廣東省郵電研究所副所長。曾柏忠,原興寧市法制局局長。曾佛林,香港;曾召文,興寧市交通局長。曾清祥,原長嶺公社黨委書記。曾君祥,海南中坤農場黨委書記。曾偉新,乳源第一中學校長。曾谷文,解放軍某部軍級幹部。曾志文,原勝青公社黨委書記。曾耀輝,北京大學教授。曾仕妹,珠海農業局長。曾道妹,連平醫院院長。曾慶堯,雲南林科院高級工程師。曾裕祥,興寧市人事局副局長。曾志勇,解放某部空軍團級幹部。曾煥雄,湖北省軍區司令。曾煥祥,興寧市檢察院副檢察長。

八、今日三潭

全村有黨員人。村幹部5人,黨支部書記、村委主任曾偉廉,副書記曾美蘭、村委副主任,村委委員:村計育專乾。村兩委幹部繼續在鎮黨委、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和鎮駐村幹部的指導下,組織帶領全村幹部民眾團結一致,上下一心,群策群力,充分的發揮本村優勢,引導廣大村民種好田,充分利用靠近梅河高速公路、興將公路、國防公路、廣梅汕鐵路的交通便利條件,利用充足的人力資源,人文優勢,大力發展招商引資,發展壯大農村經濟,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早日奔康致富貢獻一份力量[1]。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