刁坊

刁坊

刁坊位於廣東省,興寧五個工業園之一。

基本信息

概況

寧江穿過刁坊腹地,把其分為東西兩片,靠近寧江兩岸,地勢稍低,土地肥沃。寧江自西北向東南順流而下,穿過鎮內八個村;城東灌溝和東溝流經大橋片的七個村;西溝和萬米截洪溝以西向東連線寧江。東鄰坭陂,西接福興,南連五華轉水水寨兩鎮,北靠寧新。地處東經115°44’;北緯24°5’。南北長約12公里,東西最大寬度9公里,總面積58.01平方公里,東西最大寬度9公里。地勢西高東低,西南面屬丘陵山嶺,山脈走向以西向南傾斜。耕地28518畝,其中水旱田17487畝。圩鎮緊靠寧江,居於中心,集散方便。2004年,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30058萬元,農業總產值6029萬元,財政預算內收入146.29萬元,農村年人均純收入3800元,鄉鎮企業總產值20500萬元,上交國家稅金400萬元。 刁坊向來英才輩出,有比較知名的革命烈士盧驚濤、賴頌祺、廖鳴歐、盧福茂等,同時湧現出李振等有名的將領和一批卓有成就的文化、教育、科學、軍事、文藝等方面的優秀人才,他們為祖國作出了貢獻,為家鄉贏得了榮譽。
刁坊地圖:如圖。

歷史

刁坊鎮,還稱刁坊圩,刁坊圩別名“刁高鋪”,亦稱“刁崗鋪”,刁坊在明初就設有圩場,六百年前,此地有“刁、高”兩姓居住,並設有店鋪和染布坊一間,因此稱“刁高鋪”,又因“高”與“崗”諧音,故又稱“刁崗鋪”。後來高姓他遷,就把姓刁的“刁”字與染布坊的“坊”字合併為“刁坊”,因此得名並一直沿用至今。刁姓人家在刁坊鎮不遠的新坪塘村刁成美屋。是一個家族,現大部分族人已在外,僅少數還駐留。
刁坊歷史悠久,早在明清時(公元1368—1644年)就有廂村和廂保區劃,民國時(公元1922年)建刁坊區,區名亦由刁坊圩而得,先後與城鎮、坭陂、大橋分合,疆域幾經擴大和縮小,區名亦隨之多次變換。區署先後設在刁坊區當鋪、興寧河唇街、東嶽宮的竹蓮庵、坭陂圩鎮、廖鳴歐新屋,終至刁坊圩當鋪,後經擴建發展沿用到現在。
建國初刁坊屬坭陂區,1951年10月,刁坊獨立成為興寧縣第十四區,有12個鄉。1978年分為刁坊、大橋兩個公社,共25個大隊。1983年11月刁坊公社、大橋公社合併成立刁坊區公所。1984年4月,恢復鄉村建制,全區16個鄉,43個村民委員會,一個圩鎮。1987年1月6日刁坊區公所更名為刁坊鎮人民政府,轄25個村委會和一個圩鎮居委會。2004年11月調整鄉鎮區域,將向陽、墨池兩村併入福興街道辦事處,12月,撤桐坪村併入鄭江村,行政村撤併後,轄22個村和一個居委會。

人口狀況

刁坊鎮人口全是操客家語系的漢族。建國前的1947年,改名為寧江鄉,總戶數5415戶,總人口24366人。建國後人口增長迅速,據2005年末年報統計,總戶數9378戶,總人口39698人,其中農業人口36588人,占92%。
刁坊鎮在外的華僑、港澳台同胞約有5000多人。華僑主要分布在泰國、印尼、越南、新加坡、馬來西亞、美國、法國、加拿大等國家。他們向來熱愛祖國,熱愛家鄉,特別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他們捐資建校、修築道路橋樑、為各項公益事業作出了許多貢獻。

氣候狀況

刁坊鎮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夏長冬短,光照充足,氣溫較高,雨量豐富,植物生長條件優越,一年三熟,四季宜耕。主要災害性氣候是:二、三月低溫陰雨和倒春寒或春旱,五、六月間的龍舟水,九月末至十月上、中旬出現的寒露風,這些都直接影響農作物的生產。

水文狀況

寧江自西北向東南順流而下,穿過鎮內八個村;城東灌溝和東溝流經大橋片的七個村;西溝和萬米截洪溝以西向東連線寧江。

土壤類型

刁坊山區六個村和部份靠近山麓的村是花崗岩赤紅土壤,平原主要紫色土壤,丘陵下部坡度平緩,大部份被開墾種植花生、黃豆、木薯等經濟作物,也有部份經水改後逐步變為泥肉田,坡腳及谷地則被開墾為水稻田,在地勢平緩沿河的地區經水改後,逐漸成為旱澇保收、穩產高產的泥水稻田。

礦產資源

刁坊鎮礦產資源較為豐富,初步勘查有鈾礦、鐵礦、鈷鈔等,主要分布在貴峰、黃沙、長段等村。

農業

建國前,刁坊的農業生產比較落後,當時水利設施較差,自然災害頻繁,耕作技術粗糙,肥料農藥缺乏,農業生產很不穩定,寧江兩岸農田經常失收。人們長年累月以耕織為活,從未得到溫飽。
建國後,農業基礎建設取得很大成效,在全鎮範圍有了一江(寧江)三溝(東溝、西溝、萬米截洪溝)五庫(長段、坪塘、九秦坑、芋坑、打石坑水庫),基本上解決了洪澇旱患。耕種的科學水平不斷提高,農林牧漁各業生產均有較大的發展,特別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經濟快速發展,人民的溫飽問題得到解決,正逐步走上小康之路。

工業

建國前,刁坊有織布、草蓆、爆石、磚瓦窯廠、小五金、木、鐵器等傳統手工業,其中,織布業較旺,是老百姓從事的主要副業,成為主要的經濟來源。
建國後,在原有的工業基礎上,充分發揮地方優勢,全鎮工業發展迅速,到2005年統計,全鎮企業有粵興公司、三金電站、寧江造紙廠、光威造紙廠、齊昌工藝廠、大橋布廠、大橋工藝廠、陶瓷廠、五金工藝廠、刁坊布廠、農械廠、金穗酒廠、皇朝家私廠、興飛染織廠、羅壩工藝廠、順德家具廠等。

交通

解放前,交通條件較差。
解放後,開通了興城至刁坊的興刁公路,從此,刁坊鎮告別了沒有公路的歷史。改革開放以後,交通條件大大改善,先後修築了刁坭公路、廣梅汕鐵路、興將公路、梅河高速公路、國防公路,加上鋪至各村的水泥硬底化村道,構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極大地便利了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1973年興建的橫跨寧江東西兩岸的刁坊橋,現因年久失修變成危橋,後被拆除。在刁坊鎮黨委政府的籌劃下,2005年12月19日開始動工興建新的刁坊大橋,2006年6月建成通車,這必將更加有力地推動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

電信

解放前沒有通訊設備。隨著時代前進,科學的發展,成立了刁坊電信支局,現有主機房一座,3個接入網接入機房,圩鎮、鄉村有電話7013戶,寬頻網240戶。

文化教育

刁坊文化教育事業向來比較發達,素有“文化之鄉”的美稱。早在清朝時期,刁坊第一間官培國小在圩鎮創辦,從此各鄉村也紛紛創辦新學,至1943年,有中國小23間,中小學生2200人,其中中學一間,約有學生300人。建國後,教育事業迅速發展,至2005年,全鎮共有中國小校19間,人數增至4030人,其中中學一間,完小18間,適齡兒童入學率達99.8%以上,現有中國小教師413人,另有幼稚園(含學前班)18班,幼兒教師18人,在學兒童168人。這些學校為“四化”建設培育了很多人才。
建國前,刁坊文化事業有一定的基礎。建國後,文化設施逐步增加,建有鎮辦影劇院、文化站、卡拉OK歌舞廳。省政府撥給鎮文化站價值7萬元的文化建設器材,充分發揮其功能。《刁坊文藝》刊物年年出版,為培育文化藝術人才提供良好的園地,民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22個村都辦有文化室、老年活動中心。

科技

建國前,科技事業較為落後,特別是農業科學技術幾乎是空白。
建國後,科技事業發展較快,目前,鎮內有農業技術推廣站、農機站、林業站、計畫生育技術指導站、科普協會等組織。

衛生

建國前,刁坊衛生醫療事業比較落後,只不過有一些民間醫生,私人診所和藥鋪。
解放後,醫療衛生事業發展較快,現有衛生院一間,醫務人員71人,分設在農村的醫療站10個,基本醫療設備齊全,各村個體辦的醫療站34個,共40人,婦幼保健、計畫生育設施齊全,能夠治療常見疾病,保證手術質量,農村人口參加合作醫療保障的人數達百分之五十以上。

體育事業

建國後,體育事業得到很大發展,各學校基本設有中小型足球場和籃球場等體育設施。

廣播電視

建國前,有線廣播電視是空白。現有廣播電視站1個,有線電視網逐步形成擴大,至2005年止,已發展有線電視2250戶。

特色產品

瑤崗毛瓜,刁潭果蔗,黃沙嶂粬,早在建國前就遠近聞名暢銷各地。沙口陶器廠創建於公元1805年,已有200年的歷史,現在品種多樣,遠銷各地。竹器是刁坊現代工藝產品,花樣多,質量好,遠銷東南亞各國,深受外商歡迎。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