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湘

三湘

三湘是湖南別稱,關於“三湘”一般有下面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是指:湘水發源地與灕水合流後稱“灕湘”,中游與瀟水合流後稱“瀟湘”,下游與蒸水合流後稱“蒸湘”,故名“三湘”。第二種說法是指:湘鄉為“下湘”,湘潭為“中湘”,湘陰為“上湘”,合稱“三湘”。第三種說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泛指湖南全省。出自陳毅《嶽麓山頂眺望》詩:“ 嶽麓山 頭任我行, 三湘眼底絕風神。”

基本信息

詳細解釋

一般說法

1.湖南 湘鄉湘陰(或 湘源 ),合稱 三湘 。

【出處】:見《太平寰宇記·江南西道十四·全州》。但古人詩文中的 三湘 ,多泛指 湘江 流域及 洞庭湖 地區。 唐 李白 《江夏使君叔席上贈史郎中》詩:“昔放 三湘 去,今還萬死餘。”

【示例】:清 吳偉業 《送聖符弟之任蘄水丞》詩之四:“廿載流移復, 三湘 轉運長。”

2.指 沅湘 、 瀟湘、 資湘 。

【出處】:晉 陶潛 《贈長沙公族祖》詩:“遙遙三 湘 ,滔滔九江。” 陶澍 集註:“ 湘水 發源會 瀟水 ,謂之 瀟湘 ;及至 洞庭 陵子口 ,會 資江 謂之 資湘 ;又北與 沅水 會於湖中,謂之 沅湘 。”

【示例】:明 徐楨卿 《送盛斯征赴長沙》詩:“蠻中瘴遠三 湘 水,江畔春逢十月花。”

3.指 湖南 。

【出處】:陳毅 《嶽麓山頂眺望》詩:“ 嶽麓山 頭任我行, 三湘 眼底絕風神。”

其他說法

“三湘”是湖南省的別稱。

“三湘四水”一詞對中國人來說是非常熟悉的,無論是媒體還是人們在日常交流中,都愛用“三湘四水”來代指湖南。

不過對“三湘四水”一詞也有很多種提法與解釋。“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資江、沅江、澧水四條河流,這基本取得了共識,但對“三湘”一詞的理解卻各有不同。

據考證,“瀟湘”一詞始於漢代。《山海經·中山徑》言湘水“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於江淵。澧沅之風,交瀟湘之淵”。到唐代中期,“瀟湘”不單意指湘水,而是被詩人們衍化為地域名稱。而自宋代以來,人們就多以“三湘”代指湖南。

據《水經注》稱:“湘水出零陵始安縣陽海山”。廣西北部地區,在漢代屬零陵郡管轄,始安縣即現在廣西的興安縣。陽海山現稱陽朔山,陽朔山立有一塊“湘漓分派”大石碑,湘水向東北流去,灕水向西北流去,這是湘漓二水的分水嶺,人們通稱“灕湘”。湘水蜿蜒流入湖南零陵,與發源於九疑山的瀟水匯合後向北奔流,這一段為湘水中游,稱“瀟湘”。瀟湘二水滾滾流到衡陽,與蒸水合流,為湘水的下游,稱“蒸湘”。從而將“灕湘”、 “瀟湘”、“蒸湘”統稱“三湘”。這裡暫且不論灕水並未流入湖南境內,但這種說法的明顯缺陷是沒有涵蓋湘西北大片土地。

第二種說法將湘潭、湘鄉、湘陰,合稱三湘。但湘潭、湘鄉、湘陰分布在湘北、湘中,也無法概括湖南全省。

第三種說法將“三湘”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區的總稱。雖然這種說法比前兩種說法涵蓋的地域範圍要廣,但又把湘中、湘東遺漏了,因此也不能概括湖南全省。

第四種是瀟湘、資湘、沅湘之謂“三湘”。此說是因為灕水南流入注珠江,不屬湘江水系;而蒸水短小,還不如耒水、洣水、舂水、淥水、漣水,所以去掉漓、蒸二湘,留下瀟湘。又因湘水北流至湘陰北之臨資口匯合資水,故叫資湘。再湘水北流至岳陽縣西中州匯合沅江主洪道而稱沅湘。湖南“四水”其中就包括資水和沅水,且沅水則在漢壽以東的目平湖匯合澧水,故瀟湘、資湘和沅湘的“三湘”說,真正包括湘、資、沅、澧“四水”的所有流域地區。

那么“三湘”一詞究竟最早出現在什麼時候呢?有人認為:“‘三湘’一詞最早見於唐宋之問的《晚泊湘江》:五嶺悽惶客,三湘憔悴顏。”(袁建光:《湘江源流考》,《湖南城市學院學報》第25卷第3期,2004年5月)其實,早在六朝時期,“三湘”一詞便大量出現在文人墨客的詩文中。如晉宋時期著名文人陶潛(365—427)就在《贈長沙公族祖並序》中云:“伊余雲遘,在長忘同。笑言未久,逝焉西東。遙遙三湘,滔滔九江。山川阻遠,行李時通。”晉宋之際顏延之(384—456)撰《始安郡還都與張湘州登巴陵城樓作》詩云:“江漢分楚望,衡巫奠南服。三湘淪洞庭,七澤藹荊牧。……”北周庚信(513—581)撰《周柱國大將軍紇弘神道碑》云:“既而三湘遼遠,時遭鵬入。五溪卑濕,或見鳶飛。”《周大將軍聞嘉公柳遐墓誌》云:“直以五溪遼遠,馬伏波之思歸;三湘卑濕,賈長沙之不願。”南朝陳徐陵(507—583)撰《為貞陽侯與太尉王僧辯書》云:“重以三湘放命,七國連從”。《陳文帝哀策文》云:“三湘九派,沴氣雲昏。”“三湘”一詞還出現在帝王的詔令中,如南朝宋孝武帝(430—464)《校獵歷陽大赦詔》云:“禮橫四海,威震八荒。方巡三湘而奠衡岳,次九江而檢雲岱。”南朝陳武帝(503—559)《尚書下討周迪符》云:“西結三湘,南通五嶺。衡廣勘定,既安反側。”此外,這一語詞也屢見於正史如南朝梁沈約(441—513)所撰之《宋書》中。

不過還有一種本人比較贊同而又少見的說法,那就是用“三湘”作為“瀟湘”、“蒸湘”、“沅湘”的簡稱。

眾所周知“沅水”流經湘西地區,在常德德山注入洞庭湖,而湘水流經長沙、湘陰後注入洞庭湖,因同一歸屬地,故稱“沅湘”。屈原在投江前作的《懷沙》里說:“浩浩沅湘,分流汨兮。修路幽蔽,道遠忽兮。”在《離騷》里也說:“濟沅湘以南征兮,就重華而陳詞。”唐代戴叔倫也有“沅湘流不盡,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風起,蕭蕭楓樹林。”的詩句流傳在世。由此可見在古時就已有“沅湘”之稱。

而灕水並未流入湖南境內,並且灕水與湘水既不同源也不同水系,灕江發源於興安的貓兒山,向南流入珠江,屬於珠江水系。湘江發源於桂林東面的海洋山,向北流入湖南,屬於長江水系。因灕江水量小,但水位高,湘江水量大,但水位低,兩條江落差有32米。為了將湘江水引入灕江,修建了一條人工運河——靈渠來合流,然後將水通過北渠注入湘江,通過南渠注入灕江。才有了灕湘合流之說。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