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嵕山

三嵕山

三嵕山位於屯留縣城西北25千米處,為余吾鎮屬地。位於北緯36°27′,東徑113°46′,海拔高度1226米,年平均氣溫9.12℃,自然風景獨特,名勝古蹟甚多。東依白晉鐵路和晉升太公路,可直達并州;南瞰余吾古鎮,乃“三晉通衢”;北與襄垣為鄰;西偎崇山峻岭。三峰鼎峙,一名麟山,一名靈山,一名徐陵山,按“數峰並峙曰”,三嵕山即三峰所聚之意,故名“三嵕山”。其主峰在東,即麟山,為叢嶺迭峰之首。

基本介紹

《淮南子》記載:“堯使羿射九烏(按九烏,火鴉,即太陽)於三嵕之山,

三嵕山三嵕山蓮花塔
殺九嬰於凶水之上,繳大風(惡鳥名)於青丘之澤。就是說,當時十日並出,禾苗焦死,草木盡枯。堯就命后羿射下了九個太陽,射殺猛獸長蛇,為民除害,從此萬民復生,玉海義和,天下太平.因為三嵕山有這樣的傳奇故事,所以自唐代開始山上修建廟宇。宋朝“額封羿神,為靈貺王”,賜建三嵕大廟。

之後,歷代帝王都有重建和擴建,計有:先師廟、金禪廟、唐王廟、喜神廟、關帝廟、黑虎神廟等。其中三嵕廟矗立主峰,規模宏偉,精工細刻,雕樑畫棟,十分壯觀,為宋趙佶崇寧元年(公元1102年)欽賜束建。三嵕山之陽,有清泉一注,匯成三嵕水,每逢春夏乾旱,祈雨輒應。每年農曆五月初一和七月初七兩次香菸盛會。晉、冀、魯、豫、陝數省市的善男信女,朝山進香的絡繹不絕,雲集三嵕,磐聲不斷,金鐘長鳴,敬唱大戲,祈雨還願,盛況非常,歷代不衰。戰爭年代廟宇已毀,只有蓮花塔一座巍然屹立,為三嵕山之象徵。

建國後,三嵕山重建成新房,為縣營林場駐地。每逢春秋,幹部、學生、民眾上山植樹育林,山上已造林2000餘畝。陰山盡松柏,溝坡滿榆槐,遍地碧翠,三峰插斗翠,秀塔繞彩雲,不減當年古樸,又增現代風光。三嵕山成為一個集旅遊、避暑、農業生態旅遊,革命傳統教育、歷史教育於一體的旅遊景點。

歷史淵源

曾征戰在屯留的三嵕山下,討伐過夏朝的夏桀。此事最早就見於《竹書紀年》的記載:夏·帝桀31年,“夏師敗績,桀出三朡,商師征三朡”。這裡的“朡”同“嵕”,“三朡”即屯留的三嵕山。

三嵕山后羿射日雕塑

《明一統志》云:“三嵕山,在屯留縣西北35里。”《大清一統志》說:“《唐書·地理志》屯留縣有三嵕山。”按《說文》,峰聚之山曰嵕,今屯留有三嵕山,言三峰聚也……舊志謂即古三嵕國;引《書序》:湯伐三嵕為證”。

雖也有一些注家認為,“三朡”為山東之定陶縣;但屯留之“三嵕”,也為歷代注家聊備一說之選。據史載:湯伐桀,先“征夏邑”,後“戰於鳴條”;夏邑即安邑,鳴條在安邑附近,都在今山西省運城的夏縣附近。夏桀在夏縣戰敗後,不可能馬上出奔到遙遠的山東,先出奔到了上黨之屯留,也在情理之中;且更具有慌不擇路、就近藏身的地理邏輯依據。這表明,屯留三嵕山,早在《竹書紀年》里,就已進入了人們的歷史視野。

景點概覽

三主峰

屯留三嵕山與山西省內的其它許多名山相比不算高峻,但其氣勢確實不凡。其主峰海拔1266米,名為麟山,三廟就建於其上;麟山西北約600米處為靈山,古時建有佛寺,現佛寺中的蓮花塔仍基本完整,其它建築物則僅剩遺址;靈山的西南方約500餘米處稱徐陵山,至今在其樹木叢中仍可時時見到原有建築物被毀後的殘磚剩瓦。所謂三嵕山,事實上即由以上三個山峰相互組成。

三嵕山關帝廟

三嵕山八景

三嵕山成“品”字型布局,古時記載這裡松柏茂密,山谷中泉水遍布,有三水出於其中,而實際現在三嵕山的森林植被也仍然十分可觀。屯留縣古八景中有所謂“三山煙雨”,講的即是此山之景。據方誌記載,不但三嵕山為屯留縣的古代八景之一,而且三嵕山同時又曾有過自己山內的八景之說。三嵕山中的古八景即為:寶塔凌雲、松林舞鶴、靈泉水鏡、石壁晴嵐、東村曉鍾、西崖晚翠、山樓煙雨和古字槐蔭等。

三嵕山廟宇

三嵕山中的麟山、靈山、徐陵山相互之間距離幾乎相等,彼此之間自古至今路相通,來往非常方便。三個山峰的面積加起來總計六七平方公里。給人的感覺很宏闊。就在這樣一個空間裡,歷史上曾經存在過一個很龐大的寺廟群。除了已知麟山頂上的靈貺王廟和靈山頂上的佛寺外,其它的廟宇則還有先師廟金蟬廟唐王廟喜神廟黑虎廟關帝廟等等,幾達10餘處。

三峰得名由來

三嵕山上三個山峰各自名稱的來歷,靈山與麟山顯然與歷史上祭祀神靈過程中人們企求吉祥的傳統心理有著直接關係,唯徐陵山的得名要特殊些。根據考證,商周之際時今屯留縣西北部一帶曾居住過赤狄中的“留吁氏”和“徐吾氏”兩個部落。到春秋時留吁氏與徐吾氏兩部落相繼為晉國所滅,而改稱為“純留”和“余吾”。再到西漢時,置上黨郡,郡中即有屯留與余吾兩縣。今屯留縣仍有余吾鎮地名,即其歷史孑遺。據此求索,三嵕山中的“徐陵山”亦當與遠古時的“徐吾氏”有著某種淵源。

傳說故事

三嵕山羿

屯留縣三嵕山相傳是羿射九烏的地方。《古今圖書集成·職方典》:“三嵕山,一名靈山,一名麟山,在(屯留)縣西北三十五里,三峰高峻,為縣偉觀.相傳羿射九烏之所。” 《潞安府志·卷四·山川》 :“三嵕山,在(屯留)縣西北四十五里,遞高三十里,周三十餘里,三峰巍峻,一名徐陵山,一名麟山,一名靈山.相傳羿射九烏之所。”

堯時的射官羿所射九日的三山,古人講是在屯留縣的三嵕山,至少是在唐代的時候,屯留縣的三嵕山已很出名。《新唐書·地理志》中講“屯留,有三山”。而在北宋徽宗崇寧年間(公元1102年到1106年)時,傳說中射九日的羿已經被敕封為“靈貺王”神,朝廷有司每年的農曆六月初六日都要派官員來到屯留縣的三嵕山舉行祭祀活動。靈貺王在當地民間被格外尊崇,人們有時稱它為三神廟或乾脆叫它為老爺廟。

三嵕山三嵕山

山巔有廟,宋崇寧間(1102年——1106)三嵕山封“顯應侯”,賜額“靈貺”,每年六月六日有司致祭;明洪武三年(1370)改稱“三嵕山之神”,敕有司春秋二仲、季夏致祭。泰岱豫洛等鄰地異土之眾,也於此時長途跋涉,絡繹不絕,前來祭祀。古人有詩讚三嵕山曰:“羅列諸峰峙遠空,霏微煙雨仰三嵕。屋台似聳前朝鉞,仙掌疑擎昔日弓”。

古來民俗認為“三嵕山之神”能致雨司雹,禱祀靈驗,故長治及緊鄰的山東、河南地區多立有祭祀羿神的祠廟。長治市現存主要的祠廟有城區邱村護國靈貺王廟、北石槽三嵕廟;長治縣司馬鄉辛莊三嵕廟、郝家莊鄉安城村三嵕廟、北呈鄉北張村三嵕廟;壺關縣黃家川鄉南羊護村三嵕廟;長子縣宋村鄉王郭村三嵕廟、常張鄉大中漢村三嵕廟、南郭村鄉崇仁村三嵕廟、色頭鎮琚村護國靈貺王廟、大堡頭鄉兩水村三嵕廟、張店鄉瓦張村三嵕廟;平順縣西溝鄉流泉溝村三嵕廟、北社鄉北社村三嵕廟等。

戰爭故事

三嵕山上黨關,最早見於《漢書·地理志》:“上黨郡,有上黨關。”光緒《山西通志》說得比較詳細:“其在屯留境者,曰盤秀山,亦即方山,俗名摩訶嶺,上黨關在其間,其陽藍水所源,其陰則絳水所源也。”

三嵕山上黨戰役中,八路軍攻克屯留城關

據光緒《屯留縣誌》和新編《屯留縣誌》記載:明朝崇禎年間,農民軍紫金梁從陝西東進,曾在上黨關與官軍發生過一次激戰。清鹹豐三年,林鳳祥、李開芳等由平陽攻入摩訶嶺及良馬、豐宜緒鎮,在三嵕山這裡也曾與清軍展開激戰。清同治六年12月,捻軍渡河東竄平絳,居民聞警逃避,郡守葉桂芬等督率兵勇建寨山隘,極力防堵,俾捻軍終未竄入。

三嵕山與上黨戰役

1945年9月下旬,晉、冀、魯、豫軍區司令員劉伯承、政委鄧小平率部解放襄垣、屯留、潞城、壺關、長子五縣之後,於10月初在老爺山截擊了閆錫山派其第七集團軍司令彭毓斌和炮兵司令胡三餘所率領的三個軍八個師,共22000餘人的增援上黨部隊。激戰四天三夜將敵全部殲俘,為贏得上黨戰役的最後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於1965年,老爺山戰鬥遺址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因為三嵕山在屯留、襄垣一帶民間歷來都習慣被叫作“老爺山”,故一提起上黨戰役中的老爺山,人們無不知曉,講三嵕山這個名字,反而沒有幾個人能夠知道了。屯留縣上蓮鄉節慶寫對聯,曾有如下一幅。聯曰:三陳戰三山威名鎮四海,萬民征百壑碩果澤九州。上聯中所謂“三陳”,是指陳賡陳錫聯與陳再道三位將軍,這當然是上黨戰役了;至於下聯的內容,則是在說如今的三嵕山一帶,已經成為水果之鄉。其中上蓮鄉的核桃已成為國內外市場上搶手的熱門貨。

相關詞條

山西名山漫話(二)

山西山地廣闊,且其中名山尤多。清光緒年間延聘名儒王軒、楊篤、楊深秀等編纂的《山西通志》中即曾說過:“晉,古稱負險用武之國,左太行,右大河,南連孟、懷,北通朔漠。其間名山大川,縱橫條貫,磅礴數千里,周回十餘郡,言形勝者,必首及焉。”在山西這塊古老土地上,名山文化不但歷史悠久,而且類型豐富多彩。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