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唐

丁唐

6月,論文集《學習魯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記》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 1月,作《略論瞿秋白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初稿。 5月27日,巴金應丁景唐之約,為上海文藝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作《對默默無聞者的極大敬意》。

簡介

丁景唐丁景唐

丁唐 (1920~)筆名丁英、歌青春。浙江寧波人。中共黨員。畢業於上海光華大學中文系。1937年參加工作。歷任上海學生界救亡協會區幹事,《蜜蜂》文藝半月刊、《譯作文叢》等編輯,上海文藝青年聯誼會負責人,上海滬江大學中文系助教,中國福利基金會兒童福利站站長,中共上海市委宣傳部文藝處、宣傳處、新聞出版處處長,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長,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黨組書記,編審。中國民間文藝協會理事,上海作協第三、四屆理事,中國版協理事,上海版協副主席,上海編輯學會副會長等。獲中國作家協會參加抗日戰爭老作家紀念獎。1939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

八十紀年

丁景唐丁景唐

一九二零年(1歲)

丁景唐原籍浙江鎮海(今寧波市北侖區)江橋頭下新屋(村)。祖父一代棄農去上海南市開小茶館,父親丁良駿是成衣匠,母親胡彩庭為農家女,因家貧,父母隨親友闖關東,父任吉林殖邊銀行庶務。4月25日(農曆三月初七),誕生於松花江邊的吉林(現吉林市),族名、學名"訓堯"。

一九二三年(4歲)

殖邊銀行倒閉。父親失業,南歸鎮海鄉下。2月27日,妹妹——丁訓嫻降世,一家生活更為艱難。

一九二六年(7歲)

父親貧病去世,母親29歲,接著祖父也去世了。在上海受過中學教育的皚姑——父親的二妹丁瑞順(又名丁秀珍)在寧波國小教書,她把丁景唐帶到寧波,寄托在寧波教會辦的鼓樓幼稚園。不久,皚姑去武漢,投奔宋慶齡主持的婦女運動講習班。丁景唐回到了鎮海鄉下,和母親、外祖母生活在一起,受到兒歌、民謠、民間故事的薰陶。以後,在鎮海鄉下讀私塾和國小。

一九三一年(12歲)

1927年寧漢合流後,皚姑曾在福建漳州國小任教,以後回上海任國小教師。1931年夏,鄉下發大水,寡母托人把丁景唐帶到上海交給皚姑。從此,他依靠在基督教書店任職員的叔父(丁方良,又名丁繼昌)和姑姑(丁秀珍)為生,定居上海。

姑姑送丁景唐到她女友任校長的弄堂國小讀書。入學不久,傳來日本帝國主義炮轟瀋陽的"九·一八"事件訊息,對出生於松花江邊的丁景唐留下了民族屈辱的深刻烙痕。

一九三二年(13歲)

繼東北"九·一八"事件後,1月28日,日軍侵略我國的"一二八"淞滬戰爭爆發,尊孔國小停辦。丁景唐隨舅母和在舅舅家治病的母親逃難回寧波江東,賃屋泥瓦弄(今銀杏巷),以避戰禍。

5月,姑姑接丁景唐回上海遷居虹口狄思威路(今溧陽路)常樂里,入金陵公學讀國小四年級,喜讀《兒童世界》、《國小生文庫》。不久,年僅三十餘歲的母親不堪貧病交迫服毒自盡,丁景唐隨姑姑到鎮海鄉下奔喪,後又回上海。

一九三四年(15歲)

越級考入上海基督教青年會中學國中二年級讀書。1935年(16歲)課餘,閱讀昌叔和友人訂購的書刊,如《小說月報》、《語絲》、《創造季刊》、《創造月刊》、《中學生》、《新月》、《文學》等新文學雜誌。

以後,常去申報圖書館(後改名量才圖書館)、螞蟻圖書館借書,跑書店和舊書攤。大量閱讀創造社和左翼作家文學作品,開始閱讀《自修大學》、《大眾生活》、《讀書生活》,艾思奇的《哲學講話》(後改名《大眾哲學》),錢亦石的《中國怎樣降到半殖民地》等進步書刊和馬克思主義的啟蒙讀物,並對現代革命文獻資料、新文學圖書版本目錄發生了興趣。

一九三六年(17歲)

姑母和叔父把妹妹從鄉下接到上海,進國小讀書。

9月,丁景唐升入上海青年會中學讀高中。因未讀全國中六學期,學校示意叔父為丁景唐改名"景唐"。開始閱讀茅盾小說《蝕》和《創作的準備》。

一九三七年(18歲)

5月至7月,參加了當局規定的高中一年級和大學一年級學生在上海華漕涇"中正營"集中軍訓。

7月7日,原定8月底結業的集中軍訓,因蘆溝橋事變的發生,學生要求發槍械上前線抗日,當局為防止意外,軍訓於7月底提前結束。

8月12日,叔父和鄰舍小方帶了景唐兄妹等逃難到蘇州河南英租界。姑母設法為他們租了同孚路(今石門二路)新大沽路口新華里(今637弄)一家石庫門底層,老老小小群宿地鋪,過著難民生活。"八·一三"上海抗戰爆發。9月中旬,青年會中學恢復上課。

冬,參加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外圍組織上海學生界救亡協會(簡稱"學協"),任"學協"刊物《學生生活》的通訊員和發行員。

一九三八年(19歲)

春,改任"學協"的中學區幹事,聯繫青年會中學、華東聯中、浸會聯中、難童中學、立達學園、育英中學等"學協"小組開展抗日愛國活動,如讀書會、歌詠隊,辦壁報、募寒衣等等。

秋,和同學王韜(1921——1944,後為烈士)合辦一份公開發行、領有登記證的《蜜蜂》文藝半月刊,開始了文藝編輯生涯。

11月,"十月革命節"前,加入了中國共產黨,任青年會中學支部書記。

因黨的工作需要,《蜜蜂》於1938年11月、12月出版了兩期後停辦。回到校內開展民眾工作。

一九三九年(20歲)

1月,中共江蘇省委在丁景唐家(時遷小沙渡路草鞋浜一戶平房)舉辦了一期大中學生支部書記訓練班,由江蘇省委書記劉曉和陳修良主講。丁景唐參加了這期訓練班。

暑期中,上海基督教學生團體聯合會(簡稱"上海聯")假中西女中(今市三女中)舉辦中學夏令營,用金子、唐突、姚里的筆名以《中學夏令營雜零》為題,寫《迎著太陽》、《夕陽會》、《夜會》,發表在9月20日的"上海聯"刊物《聯聲》上。

秋,得姑母資助,考入東吳大學(抗戰時從蘇州遷滬),開展學生工作,編輯學生刊物《東吳團契》,並任東吳大學支部書記。

一九四零年(21歲)

12月1日,因某一突發事件,原擬撤退去抗日根據地,與同學王漢玉提前結婚。後因解除警號,留滬。王漢玉,浙江鎮海人,東吳大學學生團體鴻印團契主席。

冬,編輯上海基督教學生團體聯合會的刊物《聯聲》。至1941年9月該刊自動停刊止,用黎容光、芳丁、洛黎揚等筆名寫了六十餘篇各種體裁的文章。

一九四一年(22歲)

9月10日,《聯聲》自動停刊。在停刊號上發表一首一百幾十行的長詩《遠方》,寫民族的屈辱、苦難和追求,昭示中國人民將克服巨大的艱難,走向遠方,爭取民族解放勝利的信心。半個世紀後的今天,復旦大學教授、文藝評論家陳思和說:"在當時烏雲壓城的'孤島'環境下,無論從詩的深刻意向,還是藝術上的悲壯氣氛,都是一篇難得的好作品。"

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日軍侵占上海租界。在白色恐怖下,黨的領導進行了防止敵偽突然襲擊的思想教育,在組織上採取了措施,將一批暴露的中共黨員和積極分子撤退到抗日根據地。丁景唐受命堅持地下鬥爭,按照黨在敵占區的方針——"隱蔽精幹,長期埋伏,積蓄力量,以待時機",開展"勤業、勤學、交朋友"深入民眾的活動。

一九四二年(23歲)

9月,轉學滬江大學中文系三年級,開始了他的治學之路。寫了關於詩經、秋瑾、陸游、朱淑真等的論文和《論巴金作品的文法研究》。常去設在大學附近的原工部局圖書館看書。

在日軍全部占領上海期間,仍堅持在淪陷區做地下工作,負責學委系統的宣傳調研工作。根據黨的關於敵占區的工作方針,自己不能辦刊物,就組織原《海沫》、《中學生活》、《聯聲》的編輯幹部等向敵偽辦的刊物或商辦的刊物投稿,楔入敵人宣傳陣地,寫一些既不暴露又有內容的作品。

12月15日起,自《女聲》第一卷第八期至1945年7月第四卷第二期共發表作品56篇(首),其中詩26首、小說2篇、散文13篇、速寫1篇、論文8篇、雜文4篇、譯文2篇。用了:微萍、歌青春、樂未央、辛夕照、樂無恙、戈慶春、包不平、秦月、宗叔九種筆名。

一九四二年(24歲)

夏,中共中央華中局城工部田辛從解放區來滬,交待地下黨學委系統的丁景唐等負責組織油印並散發《評〈中國之命運〉》。這次突擊任務主要是以大同中學支部為主,還有華東聯中、大同大學幾位黨員出色地完成的。

至1945年間,還用丁英、歌青春、丁大心等筆名在《小說月報》、《譯作文叢·谷音》、《上海詩歌叢刊》、《飈》、《碧流文藝叢刊·九月的海上》、《莘莘月刊》等刊發表詩、散文、雜文和學術性文章。

一九四四年(25歲)

春夏之間,自光華大學中文系畢業。參加編輯《小說月報》工作,發起"大中學生徵文"和學生文藝獎金,發現和培養了不少文藝新人。

一九四五年(26歲)

2月,注意公開工作與秘密工作相結合,利用合法的社會關係團結積極分子,參與了中共地下黨員自辦兩份刊物。一份是由他聯繫的學生刊物《莘莘月刊》,由交通大學的地下黨員沈惠龍等負責,其活動後來被列為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上海黨史大事記之一。另一份是7月與文委系統黨員蕭岱、王楚良合辦的《譯作文叢》第一輯《谷音》。

4月,丁景唐從所寫的幾十首詩中選取了29首詩,編成詩集《星底夢》,自費用上海詩歌叢刊社名義出版。他在書的扉頁上寫下了幾行獻詞:僅以此冊獻給/皚姑昌叔/因為他們肩負起/先父先母/遺留的教養之恩。詩人蕭岱(戴何勿)化名"穆遜"、王楚良化名"祝無量"為《星底夢》作跋,他自己也寫了一篇《詩與民歌》的論文作為附錄。著名女詩人關露用"夢茵"筆名在《女聲》(第4卷第2期)寫的《讀了〈星底夢〉》中說:"在近來慘澹荒涼的這片詩領土中突然看見這本小小的冊子《星底夢》,好像在一片黑寂的大海里看見一隻有燈的漁船一樣。《星底夢》雖然裝訂很小,頁數很薄,但是仍然發生了'詩'的力量……好像漁船雖小,仍舊是一隻船,星星的光雖然不強,仍然能夠把宇宙照亮。"

暑期中,為基督教男女青年會合辦的暑期文學講座講課。

8月,抗日戰爭勝利,聯繫沈惠龍、袁鷹等編輯出版《新生代》。又,與郭明、陳給、董樂山、董鼎山等支持聖約翰大學畢業生張朝傑創辦《時代文藝》。

10月,指導、幫助聖約翰大學的黨員阮冠三(袁援)、成幼殊(金沙)、潘惠慈等創辦《時代學生》,配合了國統區學生開展的各種進步活動。該刊創刊後成為地下黨學委指導學生運動的刊物。出至十三期被迫停刊。三期後,交陳昌謙領導,丁景唐後分工負責開展文藝青年工作。

11月20日,撰寫為宋慶齡約請阿父夏莫洛夫編導的新型歌劇《孟姜女》義演而作的《關於孟姜女傳說的演變》(刊於同月26日《文匯報·世紀風》)。

本年,爭取聯華廣告圖書公司經理不再復刊《小說月報》,改出《文壇月報》。與王楚良、林淡秋商量,推薦魏金枝任主編,丁景唐負責具體編輯、印刷、校對。該刊較好地體現了文化統一戰線,上海作家與解放區、原大後方作家的廣泛合作。至1946年上半年出版三期後停刊。寫稿的作家,有夏尊魏金枝林淡秋蔣天佐王元化(函雨)、戈寶權楊朔周而復劉白羽、陳荒煤、艾蕪、沙汀、胡風、路翎等。

一九四六年(27歲)

2月10日,在編輯《文壇月報》的同時,負責主持,與郭明、廖臨、袁鷹、楊志誠(陸以真)等組織成立了上海文藝青年聯誼會,以廣泛團結文藝青年,培養文藝新人。成立大會在南京路勸工大樓工會俱樂部召開,文協的鄭振鐸、許傑、許廣平、趙景深、蔣天佐、葉以群、陳煙橋、朱維基出席會議,許廣平、許傑、趙景深代表文協講話。文藝青年聯誼會分小組活動,又曾舉辦文藝晚會三次,約請葉聖陶、郭沫若、茅盾、田漢講話。請戈寶權、胡風、袁水拍作文學講座。

18日,參加文協歡送老舍、曹禺赴美講學的集會。

2月,第二本書學術論文集《婦女與文學》由上海滬江書屋出版,署名"丁英"。該書收入十篇論文,研究詩經、六朝民歌、歌謠以及民間傳說中的婦女形象,還有幾篇是關於陸游、朱淑真、秋瑾等人的研究。書中的一篇《祥林嫂——魯迅作品中的女性研究之一》,經向雪聲越劇團編導南薇推薦,促使袁雪芬同意,將魯迅的小說《祝福》改編成越劇《祥林嫂》,由袁雪芬主演。該劇被譽為越劇界的一座紀程碑。

5月4日,文藝青年聯誼會刊物《文藝學習》創刊,袁鷹編輯,共出三期,至7月被迫停刊。丁景唐寫《上海青年聯誼會的誕生與成長》、《上海文壇漫步》、《上海詩壇漫步》,袁鷹、項伊寫小說,蘇金傘寫詩,史亭、茹荻寫雜文,趙自(小訶)寫回憶鄭定文等。葉聖陶、魏金枝、許傑、蔣天佐、戈寶權也撰文鼓勵。

6月,茅盾剛從重慶經香港到上海,文藝青年聯誼會借育才中學召開了一次歡迎會。以後,丁景唐、陸以真去大陸新村專訪茅盾。茅盾為文藝青年聯誼會題詞:"今天的文藝工作者,不能藉口於'我是用筆來服務於民主'而深居簡出,關門做'民主運動',他還應當走到民眾中間,參加人民的每一項爭民主爭自由的鬥爭。亦只有如此,他的生活方能自由,他的生活才是鬥爭的,而所謂'與人民緊密擁抱'雲者,亦不會變成一句毫無意義的咒語了。"(此件已捐贈上海"左聯"紀念館)

一九四七年(28歲)

4月,上級領導唐守愚緊急通知丁景唐,已被國民黨反動派列入黑名單,囑速離滬隱蔽。翌日離滬到江蘇嘉定,避居在嘉定養病的廖臨家中。廖家是嘉定名門之後,大院前五進被國民黨占為縣黨部和縣政府。最後小院三間留廖臨居住,是中共上海郊區的一個地下秘密聯絡點。

5月,由上海滬江書屋出版《怎樣收集民歌》。書後附有全國民歌書目,與薛汕、沙鷗、袁鷹、端木蕻良等41人組織民歌社及徵求民歌啟事。

夏,到岳父家鄉鎮海嶺里山下隱蔽,為在寧波、鎮海讀書的國中生補習英文,以作掩護。在浙東隱蔽時,廣泛蒐集歌謠和唱本,積累了一批民間文學資料。

11月中旬,岳父為他安排去香港、廣州謀職。他和夫人王漢玉一起南下香港、廣州,寄居香港一建築公司宿舍,以後又在廣州一家洋行里就業。流寓港穗時,就旅港見聞寫一航訊《香港的側面——1947年冬香港航訊》,12月20日寄給原來就職的上海聯華圖書公司出版的《茶話》,在第20期(1948年1月10日)上刊出,署名衛理。此文1999年被香港學者選入《國共內戰時期(1945——1949)香港文學資料選》(香港天地圖書有限公司出版)。為香港《華商報》、《周末報》和上海《婦女》月刊等寫稿和香港通訊,為寧波《時事公報》投寄從英文轉譯的法國作家左拉《三次戰爭的回憶》,被分期連載。

一九四八年(29歲)

春,洋行停業,回香港親友處閒居,作《香港的阻街女郎——1948年春香港通訊》,發表於1948年的上海《婦女》月刊,署名蕪菁。

夏,應滬江大學中文系主任朱維之老師之邀,自港穗返滬,任滬江大學中文系助教。回上海後與王楚良接上組織關係。因仍存在黑名單問題,停止參加校內和社會活動。閱讀《魯迅全集》和古典文學,編成了一本手抄的《浙東民歌》的集子。

聖誕節前夕,調至宋慶齡領導的中國福利基金會(五十年代改名中國福利會)任第三兒童福利站站長。

一九四九年(30歲)

年初,兼任上海臨時聯合救濟會兒童救濟小組負責人之一。春節後,住進西摩路(今陝西北路)369號宋慶齡老宅難童救濟站,和中國福利基金會的顧錦心等與難童們生活在一起,度過黎明前最黑暗的時光。

5月25日凌晨,丁景唐等和孩子們、教師們迎來了上海的解放。

解放之初,遣送流入上海的數十萬難民回鄉生產,被列為上海的重大任務之一。因工作需要,被任命兼任北四川路區、虹口區、閘北區遣送難民中心站站長。風雨無阻,夜以繼日,任務十分繁重,受到了鍛鍊。

冬,經夏衍、姚溱提名,擬將丁景唐調回宣傳工作崗位。組織部張承宗安排,由丁景唐負責整理全市社會福利團體黨員關係,物色繼任人選後,再到組織部報到。

一九五零年(31歲)

1月2日,丁景唐到中共中央華東局兼上海市委宣傳部正式報到。

3月後,華東局與上海市委分開建制後,歷任市委宣傳部科長、副處長,文藝處處長,宣傳處處長,新聞出版處處長(至1962年5月)。

10月,《浙東民歌》(未刊)內有一小部分被選入《南北方民謠選》(第一、二集),署名丁英,由(上海)新華書店華東總分店出版發行。

一九五一年(32歲)

春,上海魯迅紀念館開館,第一次瞻仰魯迅紀念館和魯迅故居。

一九五三年(34歲)

3月,第一次訪問紹興魯迅故居,偶於一舊書店購得《野草》初版本,回滬後送贈上海魯迅紀念館。以後陸續割愛相送,並立下一個心愿:倘在我的藏書、藏物中有上海魯迅紀念館沒有收藏的書刊等,我都要獻出來,以實踐"把魯迅的還給魯迅"的宏願。

夏,第一次到北京,宿中宣部豐盛胡同宿舍,參加為期兩個月的中直機關理論講座。其間,在琉璃廠舊書鋪購得一本延安出版的土紙本魯迅的《一件小事》,後捐贈上海魯迅紀念館。

一九五四年(35歲)

根據黨的文藝方針,開展上海工人業餘文藝活動,培養工人作家。曾為勞動報社、上海工人文化宮主講文藝問題,組織工廠的典型調查。12月,由(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怎樣開展工人業餘文藝活動》(與修孟千合編)。

經方行、王辛南介紹,認識瞿秋白夫人楊之華,得到她的支持幫助,有系統地從事瞿秋白的研究工作。

參與了解當時未統一組為上海圖書館的幾所各自建制的圖書館設施情況,考察了合眾圖書館(後改名歷史文獻圖書館)、鴻英圖書館(後改名報刊圖書館)、徐家匯藏書樓、上海市人民圖書館。

一九五五年(36歲)

6月,在《新觀察》發表《瞿秋白同志住在上海紫霞路的時候》一文,這是他根據當年掩護瞿秋白夫婦的謝旦如先生口述,與楊之華交談,並實地考察後寫的第一篇記載關於瞿秋白三十年代初在上海活動的文章。丁景唐的另一篇考證文章《從〈魯迅日記〉看魯迅和瞿秋白的友誼》,開闢了"魯迅與瞿秋白"的專題研究學科。

10月,瞿秋白犧牲20周年時,丁景唐編就《瞿秋白文學活動年表》和《有關瞿秋白同志及其著譯的參考資料目錄》。開始收集有關"左聯"的書刊。

一九五六年(37歲)

3月底至4月初,在石西民領導下,負責籌備上海市第一次出版會議,並起草報告。

10月,參加魯迅遷墓儀式。 

一九五八年(39歲)

1月,作《關於〈亂彈及其他〉的出版》(附錄《魯迅的一張"借書單"》)。

6月13日,出席宋慶齡舉辦的晚餐。

6月,論文集《學習魯迅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記》由(上海)新文藝出版社出版。

丁景唐策劃並參與規劃了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叢書(甲、乙種)"。

與此同時,丁景唐與方行、孔羅蓀主編《中國現代文藝資料叢刊》;與方行、葉以群主持修改上海魯迅紀念館陳列方案。為發揚革命文學傳統,和出版社的領導、編輯共同克服了種種困難和阻力,搶救、蒐集、保存、傳播、整理和研究中國現代革命文藝史料和作品。

中國福利會成立二十周年,為《兒童時代》作詩《我們的家》,回憶當年在宋慶齡領導下的上海第三兒童福利站的情景。

丁景唐丁景唐

一九五九年(40歲)

l月,經石西民批准,將與文操(方行)合編《瞿秋白著譯系年目錄》交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內部發行,印數2000冊。至10月,再版500冊。第一版被香港翻印。

5月,作《書評寫作的一個範例——讀瞿秋白對鄒韜奮編譯〈革命文豪高爾基〉的評介》。

一九六零年(41歲)

7月,上海市委宣傳部組織"報刊編輯訓練班"的學習,在華東政法學院(原聖約翰大學舊址)韜奮樓作"學習韜奮,繼承和發揚韜奮精神"的講話。

作《關於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成立大會的盟員名單》(載1962年5月上海文藝出版社《中國現代文藝資料叢刊》第一輯),初稿曾徵求夏衍、馮乃超、許幸之意見,作了一些修改和補充。

一九六一年(42歲)

本年5月至1966年,任上海市出版局副局長。建議並草擬了一份關於上海舊書店收購與出售革命歷史書刊的規定,其中一項,規定了革命書報應優先供應中央和上海革命紀念館,收購到魯迅的各種文物(手稿和書刊等)對口供應上海魯迅紀念館和北京魯迅博物館。這項政府機關發布的行政規定以及上海舊書店與上海魯迅紀念館之間的友好合作的關係,保證了不少珍貴文物充實和豐富上海魯迅紀念館的藏品。

受中央文化部出版局的委託,主持並組織上海各出版社編印《工農通俗文庫》。

7月,為紀念左聯五烈士英勇就義三十周年,丁景唐和瞿光熙合編《左聯五烈士研究資料編目》(中國現代文學史資料叢書[甲種]),由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曾為香港翻印。

12月下旬,受石西民和辭海編輯所委託,由李俊民、杭葦、丁景唐帶隊去全國徵求《辭海》(16卷本未定稿)的意見。丁景唐負責南方組,率上海市市委黨校、社會科學院、高等院校、出版社十三人去南昌、長沙、廣州、廈門、福州、杭州(五省六市)徵求意見。

12月30日,在廣州第一次訪見周揚、胡喬木等。一九六二年(43歲)1月初,在廣州第二次訪見周揚。周揚在談話中強調,《辭海》要有一個永久的機構。

上旬,在廈門大學徵求意見時,得悉彭柏山在教中國現代文學,邀請與與會者合影留念。又,曾看望在鼓浪嶼休養的郭化若、陳其五夫婦和周而復。

月底,在杭州徵求意見後,集體討論寫好小結,內含周揚兩次談話紀要等。回滬後,參與起草向中央修訂《辭海》的請示報告。

一九六三年(44歲)

8月,受上級委託,帶領出版局、文化局、電影局幹部組成農村文化工作調查組到青浦、松江調查研究,集體寫成一批調查材料,部分在上海市委黨刊發表。

一九六四年(45歲)

2月,從上海文藝出版社清理歷年檔案資料的上報材料中,發現有魯迅親筆簽名向北新書局領取稿費的一批收據和幾張魯迅的名片,通知出版社轉送上海魯迅紀念館保存。

一九六五年(46歲)

10月1日,出席文化部召開的各省市文化廳(局)長會議,參加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六周年天安門觀禮。

12月25日,中宣部來電,要丁景唐和辭海編輯所副主任魯平速赴京匯報《辭海》修訂稿工作。周揚主持會議,石西民、于光遠、林澗青、包之靜、關山復、楊述等聽取匯報、討論。周揚提出在《辭海》修訂後,組織全國學術力量續編文、史、哲、經四部大辭典等意見。

將家中收藏多年的一套美國著名學術雜誌《國家地理月刊》、自己曾參與編輯的上海基督教學生團體聯合會的刊物《聯聲》(1938——1941年)、日本和義大利友人贈書以及《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和馬列著作版本書等送贈上海圖書館。

一九六六年(47歲)

"文革"開始。被劃入"三十年代文藝黑線人物"和"走資派"的行列,被指斥為"為文藝黑線樹碑立傳",原定的整理、影印革命文藝史料計畫被迫取消。已印成的,有些也被毀之一炬。被輪番批鬥、抄家,備受凌辱。

一九六九年(50歲)

11月,被下放到奉賢新聞出版"五七幹校"服勞役,進行"斗、批、改"。

一九七五年(56歲)

下放"五七幹校"六年,9月底,被遣到上海人民出版社"七·二一"業餘學校工作。("文革"中,張春橋一夥為控制出版陣地,將出版局、出版社撤銷,合併為大一統的一個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七六年(57歲)

10月,萬民齊頌黨中央粉碎禍國殃民的"四人幫"。被安排與蒯斯曛、劉金等清理"文革"中的出版物。

一九七七年(58歲)

春,撰《中日兩國人民戰鬥友誼的豐碑——關於日譯〈中國小說集[阿Q正傳]——[國際無產階級文學選集]之一〉的史料介紹》。

一九七八年(59歲)

夏,出席在廈門大學召開的北京大學南京大學廈門大學等八校編寫《中國現代文學史》教材討論會,並作了發言。大家聲討林彪、江青兩個反革命集團的滔天罪行,討論了如何刷清其在現代文學史中的流毒,明確重新寫作現代文學史的意見。

10月,出席在廬山召開的全國少年兒童讀物出版物座談會。作《魯迅全集》出版四十周年紀念文,刊《廈門大學學報》。

11月初,腰傷臥床,驟聞中央台播放"小喇叭",激動不已,由感而寫《"小喇叭"又響啦!》,為老友魯兵編髮《小朋友》1979年第1期,是作者中斷詩作幾十年後的得意之作。

一九七九年(60歲)

1月,作《略論瞿秋白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初稿。

3月1日,陪戈寶權參觀上海魯迅紀念館座談後,同訪魯迅1931年避難的花園莊。

4月,與吳中傑結伴去西安,經洛陽在師專作關於現代文學史的報告。在西安召開的八省(區)十七所高等院校現代文學教材定稿及學術討論會上宣讀《略論瞿秋白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貢獻》,聽取與會者的意見後作了修改,發表于山東大學《文史哲》。

6月,看望鄭伯奇夫人,在鄭女兒陪同下晉謁鄭骨灰盒。又訪八路軍辦事處,去延安參觀訪問。

秋,應上海芭蕾舞團編導、演員之約,介紹魯迅《祝福》和紹興魯迅紀念館情況,寫信介紹編導、演員去紹興魯迅紀念館並體驗生活。他們根據《祝福》中祥林嫂的命運創作了獨幕舞劇《魂》,祥林嫂登上了芭蕾舞的藝壇。

為肅清江青反革命集團在"文革"中對瞿秋白的污衊,作《魯迅和瞿秋白的革命友誼》。

11月,參加全國第四次文代會。參加中國魯迅研究學會成立大會,選為理事。出席馮雪峰追悼會。與趙家璧訪老舍夫人胡挈青。訪葉聖陶、丁玲、蕭軍、徐雪寒、唐守愚、石西民。

本年出任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和黨組書記。後又任國際筆會上海中心會員、中國魯迅研究學會理事、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民間文藝協會理事和上海分會副主席、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理事、上海出版工作者協會副主席、上海編輯學會副會長。

一九八零年(61歲)

1月1日,作《關於〈中國左翼作家聯盟北平分盟的成立及其行動綱領和理論綱領〉說明》,記述了為找尋此綱領的經過。

3月2日,參觀"左聯文物史料展覽"。應陸詒約稿,作《多倫路上的若干文化史跡》。

秋至1981年初,入中共中央黨校學習,並參加當時尚在徵求各方面意見的《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草稿)的討論。

國慶日,偕夫人王漢玉和女兒丁言昭訪北京大學孫玉石,並在北大未名湖畔斯諾墓前留影。某日,又同往香山關露居處和朝內大街文化部宿舍看望關露。

10月的一個星期天下午,與友人包子衍、孔海珠同往茅盾寓所拜謁。臨別,丁景唐請求茅盾為他寫一首紀念瞿秋白的詩,作為永久的紀念,茅盾欣然允諾。以後,茅盾在病中寫了一首詩贈與丁景唐:"左翼文台兩領導,/瞿霜魯迅各千秋。/文章煙海待研證,/捷足何人踞上游。"現收入《茅盾全集》和《茅盾詩詞集》。

本年,為紀念"左聯"成立五十周年,以珍藏多年的瞿秋白編選並作序文的《魯迅雜感選集》初版毛邊本為母本,交上海文藝出版社影印出版。

一九八一年(62歲)

1月,為紀念左聯五烈士英勇就義五十周年,再版《左聯五烈士研究資料編目》增訂本。本書重新收集、整理、複製"文革"中弄丟的卡片,補充新的資料,校正初版本中的一些筆誤、印誤和錯漏。

3月,作《魯迅、瞿秋白與版畫藝術》,發表於《版畫藝術》第四輯(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81年10月出版)。

6月29日,應邀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宮作《回憶我的父親李大釗》讀書輔導報告。

7月,作《魯迅和瞿秋白友誼的豐碑——魯迅幫助出版瞿秋白著譯的經過》。

7月下旬——8月19日,與趙超構同往哈爾濱參加國家出版局和中國出版工作者協會舉辦的讀書班,游太陽島、黑龍江省烈士紀念館等。在王觀泉陪同下參觀了蕭紅被店主扣押、洪水圍困的東興順旅館和蕭紅、蕭軍的商市街25號住處。

8月,與陳長歌合作的《詩人殷夫的生平及其作品》由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11月,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劉伯承回憶錄》。這是在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首長和軍內外許多同志的關懷、支持下編輯出版的。

12月,隨以黃藥眠為團長,唐弢、柯靈、田仲濟、林煥平、王辛笛、樓棲、葉子銘、吳宏聰、理由、劉錫誠、萬寶慈參加的中國作家團出訪香港。在中文大學召開的"四十年代中國文學研討會"上宣讀《四十年代的上海魯迅研究工作》,王辛笛宣讀《試談四十年代上海新詩風貌》,其中也談到丁景唐的《星底夢》詩集。

一九八二年(63歲)

4月,為上海文藝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紀念,專程去北京、南京訪問葉聖陶、夏衍、周揚和匡亞明,約請他們題詞、撰寫紀念文章。應夏衍寫回憶錄之需,作《有關1931年龍華二十三烈士被捕犧牲等的五件史料》和《關於1923年日本關東大地震和"中國協濟日災義賑會"史料》寄夏衍參考。

5月,隨陳沂、陳修良張承宗等赴南京參加華東七省市黨史徵集工作會議。

5月的一個雨天,在民立中學參加該校校友殷夫烈士紀念碑揭幕儀式並致詞。又去上海圖書館查看"文革"中從陶亢德家中抄走的老舍《駱駝祥子》原稿,這是館長顧廷龍在清倉時冒險撿回的。經丁景唐逐頁鑑定,確認是老舍原稿,即致函老舍女兒舒濟和老舍夫人胡挈青,告知了四十六年前老舍創作的《駱駝祥子》原稿在上海重新發現的喜訊。不久,作《從老舍〈駱駝祥子〉原稿的重新發現談起》(刊《新文學史料》)1983年第4期),文中摘引了丁景唐信的內容。

5月27日,巴金應丁景唐之約,為上海文藝出版社成立三十周年作《對默默無聞者的極大敬意》。

6月1日,上海文藝出版社假上海文藝會堂舉行社慶三十周年紀念座談會。陳沂講話,黃宗英宣讀巴金的紀念文《對默默無聞者的極大敬意》,丁景唐作《上海文藝出版社成立三十年致詞》。

秋,應蘭州軍區蕭華將軍之邀,與編輯吳早文、吳金海赴蘭,共商蕭華將軍回憶錄《艱難年代》定稿。中秋佳節,參觀黃河劉家峽水庫和炳靈寺石窟。蕭華親自簽名贈予《長征畫集》。(1938年在上海由阿英主持風雨書屋用《西行漫畫》署蕭華之名出版。直到1961年經原作者黃鎮將軍鑒認,乃是他在長征時的漫畫。後來(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重印時,署名黃鎮,蕭華作序。)

12月,受上海市人民政府聘任為上海市高級科學技術、專業幹部、技術職稱評定委員會文學藝術專業(學科)評審組成員。

一九八三年(64歲)

在完成影印出版趙家璧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第一個十年10卷本之後,春,上海文藝出版社的重點工程《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破土動工。丁景唐任主編,趙家璧任顧問。組織力量編纂"大系"的第二個十年,親自在京滬訪問葉聖陶、夏衍、周揚、聶紺弩、吳組緗、艾青和巴金、於伶、師陀(盧焚)徵求意見,約巴金、夏衍、艾青等為各卷作序。共有20卷,一千數百萬字,是一項重大的文學出版工程。

4月1日,參加上海紀念孫冶方座談會。與張紀恩、於伶、陳修良、揚帆、王元化、洪澤、劉人壽等合影。

5月,花一年多時間,為上海中山故居二樓陳列的宋慶齡藏畫《第聶泊河水電站建設圖》進行考證,寫了鑑定書,得到了確認。後寫成《宋慶齡的一幅藏畫——兼談1936年蘇聯版畫展覽會贈魯迅的七幅版畫》,載上海魯迅紀念館館刊《上海魯迅研究》第一輯(1988年)。

6月1日,為《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撰寫總序事,與郝銘鑒專訪胡喬木。胡縱談第二個十年的現代文學(郝銘鑒記錄)。後丁景唐為紀念胡喬木,作《憶念胡喬木同志的三件事》,刊《新文學史料》。1999年,《胡喬木傳》編寫組將此次談話編入人民出版社同年9月出版的《胡喬木談文學藝術》,題為《中國新文學第二個十年》。

6月15日,與編輯吳早文謁望劉伯承。劉夫人汪榮華簽名贈與劉伯承照片一幅。

6月,與王保林合著《魯迅和瞿秋白合作雜文及其他》,作《寫在前面的話》和代序《魯迅和瞿秋白的革命友誼》及《後記》。此書1983年6月交稿,1986年10月排版,陝西人民出版社拖延至1993年5月出版,僅印500冊,送作者抵充稿酬。

一九八四年(65歲)

與陳長歌合編殷夫詩文總集《殷夫集》,丁玲作序,1984年2月浙江文藝出版社出版。

3月,偕夫人王漢玉訪問紹興魯迅紀念館、秋瑾故居和沈園。

8月,在哈爾濱召開、由王瑤主持的中國現代文學研究會上作《中國現代文學的一項重大工程——介紹〈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發言。

9月,為紀念瞿秋白烈士犧牲五十周年,由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瞿秋白研究文選》(丁景唐與陳鐵健、王關興、王鐵仙合集)。

12月21日,隨陳沂去潘漠華家鄉參加"紀念潘漠華烈士犧牲50周年紀念"會議,作《最大的敬意,深切的悼念——紀念潘漠華烈士犧牲五十周年》的發言,後被收入《潘漠華紀念集》。

一九八五年(66歲)

l月11日,出席紀念內山完造誕辰一百周年座談會,會後去內山墓敬獻花圈。

4月26日前後幾天,陪同日本友人尾崎秀樹參觀魯迅紀念館、景雲里、花園莊,並尋訪其兄國際反法西斯著名戰士尾崎秀實在滬住處等。

7月,王亞平等編選的《中國四十年代詩選》中收入《星底夢》詩四首。

一九八六年(67歲)

4月,丁景唐和郝銘鑒任文字編輯、陶雪華任美術編輯,與上海書店編輯部合作,由上海書店出版的《文藝日記》,內有巴金、朱光潛、艾青、王蒙等十三位作家的題詞和中外名畫十二幅。書末有附錄11種。

5月,(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出版的《袖珍詩叢:新詩鉤沉》,內有俞平伯、朱湘、梁宗岱、金克木、覃子豪、袁水拍、丁景唐等十人詩集,周良沛編選丁景唐的詩集《星底夢》再版本。

10月上旬,去寧波市參加巴人(王任叔)學術討論會,並去奉化大堰瞻望巴人故居和墓祭。

10月22日,蕭軍夫婦應上海魯迅紀念館之邀,回到別離半個世紀的上海。陪同謁魯迅墓、魯迅故居。23日,又陪同看望吳朗西夫婦,隨後到丁家作客,步行出後弄堂,看望拉都路(今襄陽南路)351號的1935年蕭軍、蕭紅舊居。1980年,蕭軍曾以舊居作《拉都路上幾春宵》一詩贈丁言昭。蕭軍返京後,又為丁景唐寫了一幅紀念魯迅逝世五十周年的字幅。

12月,為(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編選柔石小說散文選《為奴隸的母親》,並作《柔石小傳》。

一九八七年(68歲)

11月30日,日本的中國文學研究者太田進在日本大阪經濟大學中國文藝研究會上作《上海孤島文學之一面——詩人丁景唐》的學術報告(見1987年11月30日日本《中國文藝研究會會報》第72期)。

一九八八年(69歲)

10月,在丁言模陪同下,與錢穀融等去安徽潛山張恨水家鄉出席張恨水作品研討會。

一九八九年(70歲)

1月29日,在《解放日報》發表《新版〈瞿秋白文集〉的特色——為瞿秋白烈士九十誕辰而作》。

一九九零年(71歲)

2月,主編《中國現代著名編輯家編輯生涯》,並為該著作序和作《魯迅幫助編輯出版瞿秋白著譯記略》,由北京中國展望出版社出版。

3月2日,出席左聯成立六十周年紀念大會,並參加3月3、4日的學術討論會。

5月,為《孤島集》(王興華著,哈爾濱出版社1990年9月出版)作《上海"孤島"時期的一曲青春之歌》(代序)。

6月30日,參加"殷夫誕生八十周年紀念座談會",會上,將自己珍藏多年的一批有關左聯史料和茅盾1946年為上海文藝青年聯誼會題詞的手跡、蕭軍1986年書贈丁景唐的字幅等贈送給上海"左聯"紀念館。

8月29日,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分址(原中華學藝社舊址)接待日中藝術研究會三山陵、奈良和夫、瀧本泓之。敘談1935年全國木刻聯合展覽會在中華學藝社展出情況。此後,三山陵等多次來滬,互贈美術書刊。丁景唐以歷年收藏的夏子頤原拓《聞一多像》、戎戈原拓宋慶齡、魯迅等肖像,以及1933年出版的魯迅作序、麥綏萊勒木刻畫《一個人的受難》等相贈。

9月26日,為馬來西亞大學中文系教授吳天才《魯迅頌》作序《在魯迅精神的光照下——魯迅贊》。

一九九一年(72歲)

3月,應邀與上海"左聯"紀念館金笳等赴殷夫家鄉象山參加左聯五烈士之一殷夫八十誕辰紀念會,作大會發言。

4月,與歐陽文彬偕去蘇州參加葉聖陶學術研討會。

8月7日,日本著名學者丸山昇率日本中國30年代文學研究會江上幸子等訪滬,在上海魯迅紀念館座談,並多次通信,互贈著作。

7——8月,作《在偉大人格感召下的紀念——宋慶齡和魯迅的二三事》一文,載《民主》雜誌1991年10月號。後經補充修改重刊中國福利會會史資料通訊。

10月,赴南京大學參加茅盾學術研討會,10月10日訪戈寶權。10月中旬,與瞿興華(林勃)去桐鄉訪問茅盾故居和南潯嘉業堂藏書樓。

一九九二年(73歲)

5月,出席在江陰召開的劉半農學術研討會。訪劉半農、劉天華故居和徐霞客故居。又到無錫參觀張聞天紀念室。

主編的《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獲第六屆中國圖書獎一等獎。

上海文藝出版社的同仁們又於90年代初完成"大系"第3輯(1937——1949)20卷,90年代中期完成第4輯(1949——1976)20卷。丁景唐、趙家璧續任顧問。

獲國務院頒發有突出專業貢獻的證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一九九三年(74歲)3月,偕女兒丁言昭出席在湖南桃花源舉行的"丁玲文學創作國際研討會",與國內和日本、美國、菲律賓、新加坡以及祖國香港的代表進行學術討論。發言被收入《中國現當代文學一顆耀眼的巨星——丁玲文學創作國際研討會文集》,湖南文藝出版社1994年6月版。

11月6日,叔叔丁繼昌逝世,享年92歲。與夫人王漢玉合寫悼詞《向昌叔告別,為昌叔送行》。

一九九四年(75歲)

6月18日,常州市瞿秋白紀念館和瞿秋白研究會召開"丁氏父子瞿秋白研究學術報告會",由丁景唐和丁言模介紹學習體會。會後又與瞿秋白母校覓渡橋國小師生見面講話。
翌日,偕夫人和子女應邀去無錫參觀無錫革命博物館、王崑崙故居、聶耳紀念室。

一九九五年(76歲)

3月,在《書城》發表《懶尋舊夢二三事——憶念夏衍同志》。

5月,編選《陶晶孫選集》,夏衍作序(1994年11月),丁景唐寫《編後記》(1994年3月——4月25日),由人民文學出版社1995年5月出版。此後,經陶晶孫的親人介紹,與日本東方書店出版陶晶孫日文遺著《給日本的遺書》第三版作長跋的著名學者伊藤虎丸相互通信,交換著作。

6月,赴北京,參加瞿秋白就義六十周年紀念會及研討會。與楊國宇將軍、原八路軍一二九師老戰士劉備耕專程去八寶山烈士陵園晉謁瞿秋白、任弼時以及其他革命前輩墓。

7月,獲中國作家協會頒發的參加抗日戰爭老作家紀念牌。

10月10日——13日,參加在上海川沙召開的張聞天研究學術討論會,並參觀張聞天故居。

一九九六年(77歲)

6月18——20日,出席中國版協老委會上海座談會,作發言。

7月2日,出席上海市作家協會召開的"紀念茅盾誕辰100周年座談會",作發言。

本年,上海文藝出版社社長室同仁約丁景唐編訂六十年文集,丁自擬集名《猶戀風流紙墨香--海沫文談六十春》。

一九九七年(78歲)

12月17日,出席姜椿芳紀念會。

12月18日,出席陶晶孫百歲誕辰紀念會,發言《紀念陶晶孫先生百年誕辰》,後收入《陶晶孫百歲誕辰紀念集》,1998年12月(上海)百家出版社出版發行。

一九九八年(79歲)

12月,廣西教育出版社出版錢理群主編、吳曉東編選《中國淪陷區文學大系·詩歌卷》選入《星底夢》詩8首。

上海有線電視台《尋常人家》專題節目播放以丁景唐和自學成才的兒子丁言模為主體的記事。

一九九九年(80歲)

1月29日,與李良倬、高建國、丁言模相偕去常州市,出席紀念瞿秋白誕辰100周年、全國瞿秋白生平和思想研討會,並作大會發言。

本年,春秋兩次入華東醫院治病。

11月25日,為婉謝同志們擬為他祝賀八十誕辰,特寫一信面交前來看望的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孫顒,並請他轉告上級領導和版協、編輯學會等。信上說::"年紀大了,難免生病住院治療。1999年4——5月、10——11月,我因心臟病和胃出血兩次住院治療。承同志們關懷,感到溫暖與鼓勵。特致謝忱。10月25日,郝銘鑒、徐保衛、張小雲同志代表文藝出版社來華東醫院看我,談起2000年是我80歲誕辰,擬按慣例為我祝壽。我在感謝組織和同志們對我的關愛之外,我向他們並通過他們向局、社和版協、編輯學會表達我思考多年的一點心愿,希望不要為我舉行任何紀念的儀式(即使九十歲、百年之後,也不要為我舉行任何紀念儀式),讓我靜清地安度晚年。懇請組織和同志們理解我的心愿,給予認可。"

二零零零年(81歲)

l月至6月5日,為菡子五卷本文集作序《颯爽英姿 女性榮光》。

7月13日,續歷年多次向上海魯迅紀念館捐贈書刊、版畫、文獻等之後,在王觀泉魯秀珍夫婦陪同下,偕夫人王漢玉和親人去魯迅紀念館續贈書刊等,並以自書"丁景唐專庫"(列入"朝華文庫")題字面交該館常務副館長王錫榮等。

9月1日,自編六十年文集《猶戀風流紙墨香——海沫文談六十春》經斷斷續續四年的收集、整理、編選,告成,送交上海文藝出版社。

著作

著有詩集《星底夢》、《婦女與文學》,評論《學習魯訊和瞿秋白作品的札記》、《詩人殷夫及其作品》、《瞿秋白研究文選》(合作)等。

成就

《中國新文學大系(1927—1937)》(主編)獲中國第六屆圖書獎一等獎。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