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二八戰後

魯迅1932年“一·二八事變”後所作。作者後來說:“今年春適在火線下,目睹大戮,尤險,然竟得免,頗欲有所記敘,然而真所謂無從說起也”(1932年6月5日致臺靜農的信)。

作品原文

一二八戰後
戰雲暫斂殘春在,重炮清歌兩寂然。
我亦無詩送歸棹,但從心底祝平安。

創作背景

據《魯迅日記》載,該詩於1932年7月11日寫贈山本初枝,後收入《集外集拾遺》。
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軍隊進攻上海,戰爭爆發時,魯迅的家正在火線之下,屋裡中了四彈,十幾塊玻璃被打碎。直到2月6日,由友人的幫助,才離開險境。對戰爭中侵略者進行的血腥屠殺,魯迅極為憤慨。他後來說:“今年春適在火線下,目睹大戮,尤險,然竟得免,頗欲有所記敘,然而真所謂無從說起也”(1932年6月5日致臺靜農的信)
山本初枝,日本歌人。1916年隨丈夫來到中國,在內山書店經人介紹魚魯迅相識。山本初枝住在內山書店後面的千愛里,和魯迅住的拉摩斯公寓(今北川公寓)僅隔一百米左右。當時共同受到戰爭的驚嚇,有共同感受到戰爭的蕭條。魯迅看得很清楚,戰爭是日本軍國主義發動的,日本人民,包括僑居在中國的日本人民,也是戰爭的受害者。在這次戰爭中,魯迅一家和山本初枝一家是一次“共患難”的經歷,是值得紀念的。這場戰爭並沒有影響作者與山本初枝的友誼,在山本初枝回國時,魯迅即以此詩相送。山本初枝回國後,和魯迅繼續保持著通信的聯繫。

注釋賞析

戰雲暫斂殘春在。“戰雲”是指“一二八”戰爭。1932年1月28日,日本帝國主義軍隊進攻上海,當時駐紮在上海的國民黨十九路軍在全國人民抗日運動的影響下和上海人民一起,奮起抵抗,狠狠打擊了日本侵略軍。”暫斂“是指一二八戰爭時,由於當局錯誤的領導和指揮,十九路軍被迫撤退,5月5日國民黨政府滿足了帝國主義提出的侵略要求,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送滬停戰協定》。暫斂,表示暫時停止,類似的戰陣有可能隨時發生,說明魯迅對侵略者的本質看得很清楚。
重炮清歌兩寂然。寂然,指寂靜、蕭條。炮聲雖然寂然了,人民民眾還沉浸在戰禍的悲痛之中,不像往常那樣熱鬧了。魯迅當時的一封信中說:......一切如常,惟市面蕭條,四近房屋多殘破,店不開市,故購買食物,頗不便當耳。”這就是重炮清歌兩寂然的真實情況。魯迅之所以用清歌的寂然來表示市面的蕭條,是因為山本初枝是歌人,她是關心歌聲的。
我亦無詩送歸棹,但從心底祝平安。棹,長的船槳,這裡指船。1932年7月山本初枝和丈夫要離開中國返回日本。魯迅在知味觀設宴送別。魯迅7月11日的日記記有:“午後為山本初枝女士書一箋”即本詩。戰爭並沒有影響作者與山本初枝的友誼,反而增進了他們的友誼。現在山本初枝要回國了,魯迅衷心的寫詩祝她一路平安。魯迅寫了這首詩卻說“無詩”,這是自謙的說法,表示自己的詩算不上詩。

作者簡介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是20世紀中國重要的作家,新文化運動的領導人、左翼文化運動的支持者。魯迅的作品包括短篇小說、評論、散文、翻譯作品,對於五四運動以後的中國文學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