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軍

43軍

野戰軍中的“老大哥”。“攻堅老虎”名不虛傳。浴血頂住十萬兵。跨海征戰,猛虎化蛟龍。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是一支具有光榮革命歷史的英雄部隊,迫根溯源,其部隊的一支,乃是大革命時期“葉挺獨立團”的傳人。中國共產黨人獨立地組建軍隊、擁有武裝,始於紅軍時期。但是在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大革命後期,北伐戰爭中以共產黨員和共青團員為主的著名的 “葉挺獨立團”,實際上已經是由中國共產黨人掌握的第一支武裝力量。大革命失敗後,1927 年 8 月 1 日,“葉挺獨立團”參加了南昌起義。南 昌起義失敗後,這支隊伍由朱德、陳毅率領轉戰至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 秋收起義部隊會師,組成工農革命軍第四軍(後改稱紅四軍),朱德任軍長, 毛澤東任黨代表。隨後又經過幾次改編,於 1933 年 6 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 第一方面軍第一軍團第二師,下轄第四、第五、第六團。

基本信息

前身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 第四野戰軍第四十三軍:

紅二師成立後,先後參加了中央蘇區的五次反“圍剿”作戰。紅一方面軍開始二萬五千里長征時,紅二師作為長征部隊的前衛師之一,強渡 烏江, 智取遵義,飛奪滬定橋,突破天險臘子口,出色地完成了中央軍委賦予的開路任務。 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後,紅二師改編為 八路軍第——五師第三四三旅第六八五團,開赴 華北抗日前線,首戰平型關。 1938 年底,挺進蘇魯豫邊區, 改稱八路軍蘇魯豫支隊。 1940年8月編為八路軍第五縱隊第一支隊,挺進 蘇北,增援新四軍,實現了八路軍與新四軍的戰略大會師。同年10 月,改為 八路軍第——五師教導第一旅。1941 年 1 月, 皖南事變後,改為 新四軍第三師第七旅,擔任 華中機動作戰任務,轉戰於蘇北兩淮地區。

日本投降後,新四軍第三師奉命挺進東北,三師到達東北後,該師第七旅和來自 山東的八路軍第一師,就被東北人民自治軍總司令 林彪作為主力部 隊留在身邊。這兩支部隊都是八路軍——五師的老底子,曾任——五師師長 的林彪自然很了解它們的實力。尤其是七旅,更是林彪的“ 娘家”,紅軍初 始,他當連長時就是在這支部隊。不久,林彪指揮七旅和一師部隊,發起我軍進入東北後的第一個 殲滅戰——秀水河子戰鬥。通過實戰的考驗,林彪更堅信了自己的眼光。後來七旅和一師分別成為了 東北野戰軍的主力軍六縱和一縱的主力師。

四十三軍另一部的前身為七七事變後我黨領導的魯東、冀魯邊的抗日武 裝,後分別發展為清河軍區,冀魯邊軍區部隊(八路軍第一一五師教導第六 旅的基礎)。1944 年這兩個軍區部隊合併編為 渤海軍區。抗戰勝利後,以該 軍區直屬團和第二軍分區獨立團、第四軍分區兩個營以及第五軍分區一個營,編為山東解放軍第七師。 1945 年 10 月,在師長 楊國夫、政治委員徐 斌洲的率領下,向東北挺進;以渤海軍區第一、第三、第四軍分區各一部組 成三個團,由渤海軍區副政治委員 劉其人率領先進至 熱河灤平(今屬 河北), 編為熱河縱隊第一旅,參加 平泉戰鬥後也進入北滿。1946 年 3 月,山東解放軍第七師、熱河縱隊第一旅和冀熱遼軍區第十九旅三支部隊,在 哈爾濱以西 地區會合後,合編為 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原冀熱遼第十九旅、山東解放軍 第七師、熱河縱隊第一旅,依次編為該師所轄之第十九、第二十、第二十一旅。上述兩部進入東北後不久,先後參加了山海關保衛戰、秀水河子殲滅戰 和解放 長春之戰。1946 年4 月參加 四平保衛戰,給國民黨“五大主力”之一的新一軍以重大打擊。

1946 年 10 月,第三師第七旅與第七師合編為東北民主聯軍第六縱隊, 陳光任司令員(後 洪學智、黃永勝), 賴傳珠任政治委員(1947 年 8 月到職),楊國夫任副司令員(後 梁興初、曹里懷、 李作鵬),劉其人任副政治委員,閻捷三任參謀長(後 黃煒華、曹里懷、黃一平),徐斌洲任政治部主任(後 鄧飛)。原第三師第七旅改為第十六師, 王東保代師長(後由梁興初、李作鵬兼師長), 郭成柱任政治委員(後 張池明);原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第十 九旅與第二十旅合併為第十七師, 龍書金任師長,當時缺政治委員,1947 年7月徐斌洲調任;原東北民主聯軍第七師第二十一旅改為第十八師, 王兆相 任師長(後閻捷三), 陳德任政治委員(後 袁克服)。全縱隊2.3萬餘人。

1947年1月至3月中旬,北滿部隊一縱、二縱和六縱,為粉碎國民黨東 北“剿總”杜隸明的“先南滿,後北滿”戰略企圖,主動發起了 三下江南(松 花江以南)作戰,尋殲當面分散獨立之敵,以配合南滿三縱、四縱等部隊的 四保臨江作戰。在二下江南作戰中,六縱在東北民主聯軍炮兵一團、二團的 配屬下,發起了圍殲 德惠城敵軍的攻堅作戰。此次作戰,不僅是六縱的第一 次攻堅作戰,也是東北民主聯軍向國民黨軍據守的城市進行的第一次攻城作 戰。由於缺乏攻堅作戰經驗,這次攻堅戰失敗了。但是六縱卻有幸第一個親 身體驗了城市攻堅戰鬥,並從中總結了在攻堅作戰中,步炮、步但協同等一系列寶貴的攻堅作戰經驗。

1947年5月至翌年春,六縱先後參加了東北我軍夏季、秋季、冬季三次攻勢作戰,其中在第一次 四平攻堅戰中,六縱十六師初顯神威。 當時,主攻四平城是由第一、第三、第七縱隊擔任,六縱本是擔負南面打援任務的。但東總鑒於六縱十六師打過德惠攻堅戰,便將其單獨調來,作為攻城預備隊,並歸攻城總指揮一縱司令 李天佑直接指揮。6 月 14 日,四平 攻堅戰正式打響。兩天后,由於一縱一師、二師傷亡較大,李天佑遂命令十七師投入戰鬥,接替一師和二師的進攻陣地。龍書金接領任務後,便一改一縱的打法。一縱部隊是以一個團打一條街,十七師則以一個營打一條街,並且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發揚大膽穿插和孤膽作戰精神,展開火力與敵在巷戰中拼搏爭奪,逐房逐街地前進。各戰鬥分隊都組建了火力組、突擊組、爆破組和支援組。四個小組密切配合,將敵守軍的鋼筋水泥工事一個個拿下,後續部隊則依次跟進。 19日便打到了敵核心陣地跟前,將敵第七十一軍軍部包圍起來。

總攻發起前,李天佑總指揮來到十六師指揮所。12時正,龍書金下達了攻擊命令,北面的第五十一團從東北角向西南打,第四十九團從西北角向 東南打。炸藥一車車運上來,又一包包送到目標上——這便是十七師發明的重疊爆破。李天佑司令員看到敵工事被炸得滿天飛,興奮他說:“你們部隊好厲害呀!”不到二個小時,敵核心陣地即被十七師1營3連攻破,生俘敵七十一軍 特務團團長 陳明信以下近 2000 人。

四平攻堅戰是東北民主聯軍發起的第一次大規模城市攻堅戰。後雖因援敵到來而未最終攻克,但卻鍛鍊了部隊的攻堅能力。林彪也正是通過十七師攻打四平的作戰經驗,總結出了“四組一隊”的攻堅戰術。六縱十七師通過德惠攻堅戰和四平攻堅戰的鍛鍊,成為了東北民主聯軍諸師中攻堅能力最強的部隊,並且榮獲了“攻堅老虎”的美稱。至今四野的老人們還常談起“林彪三調十七師”的故事:一是四平,二 是錦州,三是 天津。都是作為攻堅預備隊,即在最關鍵的時刻和最關鍵的部位,才把這隻“攻堅老虎”放出去。

1948年1月,六縱改稱東北人民解放軍第六縱隊。

1948年5月,六縱與十二縱和六個獨立師,擔負進攻和圍困長春的任務。9 月12 日, 遼瀋戰役發起後,六縱十七師師長龍書金、政委徐斌洲,突然接 到東野總部直接發來的電報,令十七師“迅速前進到錦州以北葛王碑地區, 具體宿營位置由三縱指定,並歸三縱指揮,參加攻錦”。於是,全師乘坐八 列火車,浩浩蕩蕩地向 遼西平原開進。

10 月上旬,十七師部隊到達 阜新。深知錦州對東北全局重要性的龍書金和徐斌洲,唯恐來晚了撈不到仗打,一下火車,便懷著急切的心情跑到野戰軍總部匯報情況,請求任務。林彪、 羅榮桓、劉亞樓等首長一起接見了他們。 林彪首先向他們交待了任務:“你們十七師是‘攻堅老虎’,過去打四平時, 槁了縱深爆破,打巷戰有經驗。這次你們攻打 錦州市內,一定要搞掉 范漢傑 的指揮所和第六兵團指揮機關。”隨後,羅榮桓政委再次詳細他講解了攻打 錦州的重要意義,劉亞樓參謀長則代表野戰軍總部命令十七師為攻錦總預備隊,立即開往錦州,接受三縱司令員 韓先楚指揮,準備投入東野有史以來最大的攻堅作戰。

此時,三縱、七縱、八縱和九縱經過十餘天的激戰,已經徹底肅清了錦州外圍據點。最後的總攻,已近在眼前。 在三縱指揮所里,經數夜指揮已熬紅了雙眼的韓先楚司令員,指著牆上的地圖向龍、徐二人交待道:“敵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和第六兵團部之間的鐵路局,是錦州的心臟。待攻城部隊一打開突破口,你們這隻‘攻堅老虎’就要不顧一切地猛撲進去,把它逮住!”10 月 14 日清晨,總攻錦州的 炮擊開始了。整個錦州城立時陷入硝煙火海之中,大地在劇烈地顫動,敵人一座座碉堡被轟得粉碎。這是東北野戰軍迄今為止規模最大的一次炮擊,轟擊了足足1 個半小時。炮聲剛停,嘹亮的衝鋒號聚然而起,突擊隊的戰士們 從交通壕里一躍而出,向突破口衝去。龍書金站在韓先楚身旁,同時手擎望遠鏡,觀看著三縱的先頭部隊潮水般地擁進了城垣突破口。他焦急地請示道:“韓司令,突破口撕開了,該我們的了!”

得到批准後,十七師先頭部隊四十九團在團長 趙浩然的指揮下,如同離弦的箭、脫疆的馬,飛速向錦州城裡衝去。該團的先頭突擊隊三營,乘敵混亂之機,猛打猛衝,向神社之東的大同街、 康德街發展,並迅速逼近了鐵路。 鐵路南邊的敵人,憑藉著幾列火車車廂的掩護和鐵路局守敵的 火力支援,拚死頑抗。三營七連奮勇衝殺,與敵反覆爭奪,只用了 20 分鐘即殲敵近 500 人,攻下 20 余個地堡。為了迅速插向敵人縱深,四十九團又把下一步的尖刀任務交給了三營八連。趙團長嚴肅地對八連 指戰員們說道:“上級把我們從 吉林調到這裡來, 就是要我們勇猛地穿插分割敵人,我們可不能給攻堅老虎的臉上抹黑。”八連馬副連長斬釘截鐵地回答道:“團長,請放心吧!插不到鐵路南邊 就不回來見你!”說罷率領著部隊就沖了上去。在九連的協助下,八連相繼攻占了大樓十 余座,在鐵路南開闢出一條 500 余米寬的走廊,為團主力的繼續攻擊打開了 通道。戰後,八連以其突出的表現,榮獲了“猛虎尖刀連”的光榮稱號。

四十九團通過鐵路後,發展異常迅速,戰至下午 6 時 40 分,已將鐵路警 察署的守敵全部解決。隨即又向錦州敵守備的心臟——鐵路局發起進攻。鐵路局是一座鋼筋水泥築成的大樓,四周用沙包壘起一圈圈臨時性的掩 體工事,為鐵路南敵人的一個大支撐點。奪取了它,就將直接威脅到敵東北 “剿總”錦州指揮所和第六兵團部。擔任主攻的二營部隊,在機槍和六○炮 的掩護下,從四面向大樓發起衝擊。六連爆破組摸黑從視窗推進一個幾十斤 重的炸藥包,霎時間,火光四射,響聲震天,嚇得樓里的敵人四處亂竄。二 營趁勢發起衝擊,僅用 30 分鐘,就將 600 名守敵全部殲滅,並且繳獲了大量 的坦克、榴彈炮、汽車等軍用物資。當東總得知十七師已將鐵路局這一戰略要點拿下後,立即發來了電報嘉獎:部隊投入縱深,發展迅速。望發揚‘攻堅老虎’的巷戰威力,爭取 錦州戰役全部勝利。

此時,十七師第五十一團也在團長趙月光、政委 王奇的率領下,以風卷 殘雲之勢連續攻占了錦州車站,競技場等地。隨後,龍書金又命令五十團一 營向東南發展,直插敵東北“剿總”錦州指揮所附近的紡紗廠和被服廠。經 二小時激戰,殲敵千餘名,迫使敵東北“剿總”副司令范漢傑等,龜縮到錦 州 老城躲了起來。四十九團在拔掉了神社和鐵路局兩顆釘子後,又乘勝擴大 戰果,與第五十一團一部繼續向西南攻擊,先後占領郵政管理局、 錦州銀行 等重要敵據點,俘敵 1500 餘人。戰鬥中,四十九團年僅 20 多歲的楊政委身 先士卒,不幸壯烈犧牲。全團戰士高喊著為政委報仇的口號,奮勇殺敵,在 兄弟部隊的配下,最終將國民黨暫編第五十師和第八十八師全殲。第五十一團也於早晨 6 時 30 分,與兄弟部隊一起,攻占了國民黨軍第六兵團司令部。 在整個 錦州攻堅戰中,十七師共斃傷俘敵 1 萬餘人,繳獲輕重機槍 300 多挺,各種火炮 50 多門,坦克 3 輛,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勝利地完成了總部首長交給的攻堅任務。錦州攻堅戰,六縱十七師再顯神威。 東北軍區司令部對十七師的評價是:該部隊歷史不算老,戰鬥作風頑強,進步快,善於夜戰及村落戰鬥,戰士勇猛,長於使用爆破,攻堅力最頑強,為東北野戰部隊中攻堅力量最頑強之部隊。

就在十七師浴血錦州大打攻堅戰之時,六縱的主力(十六師和十八師) 則在不停地進行著 運動戰。它們先是在 彰武西北地區,與企圖援錦的廖耀湘兵團 周鏇,誘敵北進,使之不能西援;10 月 15 日錦州攻克後,東野總部鑒 於長春守敵有向 瀋陽突圍的跡象,又令六縱即刻東返通 江口(法庫以東),協同北面我軍殲滅突圍之敵。當六縱正兼程向東江口急進途中,長春因守敵 之第六十軍起義而獲解放,東野總部又令六縱停止前進,原地待命。接電後,六縱黨委的五名常委(司令員黃永勝、政治委員賴傳珠、副司 令員楊國夫、參謀長黃一平、政治部主任鄧飛)討論了戰局的發展,一致認 為:錦州之攻克、長春之解放,使東北戰場上的形勢發生了急劇變化。我軍 攻克錦州的部隊,必將回師殲滅廖耀湘兵團。但我軍主力到達之前,廖兵團很有可能向 營口或瀋陽撤退。因此,六縱的任務,很可能由原來的拖住敵人 變為阻擊敵人。於是,他們主動令部隊作好了充分的戰鬥準備。後來戰局的 發展,果然證實了他們的分析和判斷。

攻錦戰役即將結束時,林彪再次將目光轉向了廖耀湘兵團。不過這次盯 住廖耀湘,可不是怕它拚命援錦,而是怕它跑回瀋陽。 10 月 6 日,林彪根 據廖耀湘兵團繼續西進的行動,向中央軍委建議,決心誘敵深入,在遼西地 區打大殲滅戰,聚殲廖兵團!廖耀湘兵團幾乎匯聚了東北國民黨軍的全部精 銳。殲滅了廖兵團,等於解決了東北作戰問題的大半。19 日,中央軍委復電 批准了東野的作戰計畫——就地聚殲廖耀湘兵團於野戰之中,堵住廖耀湘兵 團東逃瀋陽任務,就落到了正位於該兵團側後的六縱身上。東野總部隨即發 出了一系列命令:命令第六縱隊以強行軍從彰武方向迅速插到 新民以西地 區,堅決堵死廖耀湘東逃之路;命令原在正面阻擊廖敵的五縱和十縱實施正 面攻擊,緊緊抓住廖兵團;命令剛剛結束攻錦的部隊,不顧傷亡和疲勞,星 夜兼程趕往作戰地域,務必合圍廖耀湘兵團。一切布置就緒後,林彪最擔心的就是六縱隊能否截斷廖耀湘的逃路了。 因為這十幾萬國民黨精銳部隊,一旦逃回瀋陽,要再想聚殲,這仗可就要難 打得多了。六縱指揮員們當即進行了認真研究。東野總部電報中指出的“全局的關鍵,在於能否徹底切斷敵人的退路”這句話,尤使他們感到肩上擔子的重大。 能夠領受這一關鍵任務,固然說明野司首長對六縱的充分信任。但以手頭僅 有的兩個師,前後左右又沒有友鄰部隊,卻要堵住包括兩個“王牌軍”在內 的十幾萬敵軍的拚死突圍,又談何容易。加之又是平原作戰,有利於敵軍充 分發揮炮兵、裝甲兵的優勢,這一場阻擊仗必將是空前地險惡。但軍令如山,容不得半點遲疑。更何況六縱是東野的主力,主力就要有主力的樣子,就要為人所不能為之事。縱隊首長決心:兩個師由北向南並肩 以強行軍速度前進,並作好 遭遇戰的一切準備,一旦與敵遭遇,必須不顧一 切搶占 有利地形,堅決完成堵截敵人退路的任務。縱隊政委賴傳珠帶領作戰 組隨第十六師指揮所行進,以便及時指揮作戰。

據當時給林彪當秘書的譚雲鵬同志回憶說:接到六縱已向指定位置出發的電報後,一天一夜過去了,但是擔負關鍵重任的六縱卻再無音訊。六縱究竟進至到何處?東逃的廖耀湘兵團到底截住沒有?總部是一概不知。林彪和劉亞樓當時真火了。這是自己在林彪身邊工作多年來,第一次見他發這么大的火。 林彪、劉亞樓不停地問我:“有訊息沒有?”他們著急的心情可想而知。他們兩個說著說著火了起來,林彪平素是很能沉得住氣的,這時也生氣了,吊下了臉子,說:“這個黃永勝,簡直是亂彈琴嘛,怎么一點訊息也沒有呢?要是讓廖耀湘跑了,一定要嚴加處理!”劉亞樓同志火氣更大,他瞪著眼睛,加大了嗓門說:“要是讓廖耀湘跑了,非槍斃不可!”10 月 24 日凌晨,總部終於收到了黃永勝的電報,報告六縱先頭部隊第十六師已先期 占領了新民以西的厲家窩鋪車站。就在防禦工事尚未構築完畢之時,廖耀湘兵團的先頭部 隊已蜂擁而至,拚命向瀋陽方向逃竄。戰鬥打得異常殘酷,十六師傷亡頗大。但此刻,後續部隊第十八師也已趕到,並進入了防禦陣地。黃永勝還表示,為了堵住廖兵團的退路, 六縱將不惜一切代價和任何犧牲,堅守到至最後一人,以保證兄弟部隊到達後圍殲廖耀湘兵團。直到這時,林彪和劉亞樓才算鬆了口氣。黃永勝在電報中還解釋說,他們之所以未同總部聯絡,主要是怕把廖耀湘放跑了。在這一天一夜中,六縱全部強行軍,並且為了加快行軍過度,途中又乾脆命令指戰員把行李和乾糧袋通通扔掉,只攜帶槍枝彈藥,實行超強度急行軍,其間不少戰士都累得吐了血。部隊20 多小時沒敢休息片刻。埋鍋造飯的時間 都沒有,因此根本沒有時間架電台與總部聯絡!

東野總部,上至司令員和參謀長,下至普通工作人員,無不為六縱的全局觀念和頑強作風,大加嘆、拍手叫好。當天上午,劉亞樓來到林彪屋裡,兩人說說笑笑,興奮之情,溢於言表。六縱為聚殲東北國民黨軍主力廖耀湘兵團立了大功,林彪和劉亞樓便再也不提要槍斃黃永勝的事了,轉而討論起廖兵團殲滅後,何時進入瀋陽的問題。10 月26 日 下午,六縱接到東總電示:東野主力兵團已向 黑山、大虎山東南地 區及新立屯全面出擊。在大部隊到達之前,六縱必須堅決死守陣地,堵住逃敵。 面臨被圍殲惡運的廖兵團,為奪路而逃,發起了拚死的衝擊。黃昏,第四十八團一連的張家窩棚陣地不幸失守。這一失守,直接威脅著通往 台安公 路要點的崔家崗子陣地,六縱防禦全線即有被敵軍突破的危險。在這萬分危 急的時刻,四十八團主力火速趕到並迅速占領了朱家窩棚、崔家窩棚一帶。經整夜激戰,粉碎了敵軍無數次的衝擊,斃敵無數,並生俘 200 餘人,再次 粉碎了敵人強行突圍的企圖。六縱果敢迅速的行動和勇猛頑強的阻擊,為最後全殲廖耀湘兵團,鋪平了勝利的道路。

27日凌晨4時許,一直在遠處轟鳴的槍炮聲已越來越近。六縱首長判定, 是各兄弟縱隊正向廖耀湘兵團實施穿插分割,當即果斷決定:兩個師除留一部分兵力堅守陣地外,各師、團主力皆可視當面情況,不失時機地全線出擊, 以獲取更大的戰果。各部接令後,立時全線出擊,在 炮火支援下,橫衝直殺, 打得敵人潰不成軍,斃俘敵軍無數。此時,參加錦州攻堅作戰的六縱十七師也火速趕到,在朱家窩棚一帶,又殲滅了一部分敵軍。 遼西會戰終於勝利結束。包括新一軍、新六軍兩支“王牌軍”在內的國民黨東北主力廖耀湘兵團,終被全殲。六縱為此次會戰立下了大功。其中十六師更為勇猛,戰後受到了東北野戰軍司令部的通令嘉獎。在遼西會戰中,六縱總計殲敵3萬餘人,並生俘了廖耀湘兵團參謀長 楊昆、新三軍參謀長 李定陸、第五十四師師 長寧邦偉等將級軍官若干名。再加 上錦州戰役,六縱在整個遼瀋戰役中共殲敵 3.6 萬餘人;繳獲長短槍 14647 支,各種自動步槍 2303 支,輕重機槍 1287 挺,各類火炮 444 門。

六縱堅守的厲家窩棚一帶,成為了遼西會戰取勝的關鍵之地。六縱在此 陣亡了 2000 余名指戰員。解放後,黑山縣人民政府在厲家窩棚建立了一座遼 西戰役 紀念塔,以紀念在戰鬥中英勇犧牲的烈士們。

1948年11 1日,按照中央軍委關於統一全軍編制及部隊番號的命令,六縱改稱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第四十三軍,隸屬第四野戰軍建制。

概況

43軍共 6.3 萬人。由 洪學智任軍長,賴傳珠任政治委員,楊國夫、李作鵬任副軍長,劉其人任副政委, 雷震任參謀長,鄧飛任政治部主任。下轄四個步兵師和一個炮兵團。第十六師改稱為第一二七師,李作鵬兼師長,張池明任師政治委員; 第十七師改稱第一二八師,龍書金任師長,徐斌洲任政治委員;第十八師改 稱第一二九師,閻捷三任師長,袁克服任政治委員。原東北軍區獨立第六師 調歸第四十三軍建制,改稱第一五六師, 鄧克明任師長、 鍾人仿任政治委員。

主要戰績

平津戰役

1948年11月下旬,第四十三軍入關參加平津戰役。當時,四野決心集中5個軍22個師共34萬人,強攻天津。第四十三軍的任務是位於 香河、通 縣以西地區構築工事,嚴防 北平之敵南逃。

1949年1月1日,四野首長再次電令“攻堅老虎”第一二八師趕赴天津, 參加攻堅作戰。8 日,又電令該師為天津攻堅戰總預備隊。1 月14 日 10 時,天津總攻打響。當各突擊集團從東、西、南三路突進 天津市區後,一二八師即奉命從西南,緊隨擔任主攻的第三十八軍進入市區 作戰,該師以第三八二團及師屬炮兵為前鋒,第三八三、三八四團緊隨其後, 勇猛攻擊。至當日下午 2 時,第一二八師共殲敵 8400 餘人。“攻堅老虎”再 顯神威。

渡江戰役

中國人民 解放軍第二、第三野戰軍結束 淮海戰役後,奉中央軍委之命, 即開始準備橫渡 長江天塹。但當時 白崇禧集團在大別山地區尚有五六個軍, 位於計畫從九江以東 渡江的二野和三野部隊側後,構成重大威脅。2 月 4 日, 二野政委 鄧小平、三野司令員兼政委陳毅,聯名致電中央軍委,建議第四野戰軍在休整期間,抽派一部兵力先行南下,進至 武漢附近,鉗制白崇禧兵團, 以配合大軍渡江作戰。中央軍委批准了他們的建議。於是 1949 年 2 月下旬,四十三軍和四十軍奉命組成四野先遣兵團南下,並歸第二野戰軍指揮。4 月初,先遣兵團進至 武漢以北黃安(今 紅安)地區。4 月 21 日,四十二軍又向武漢外圍之敵展開 進擊,先後占領宋埠、廣濟、 浠水、黃陂等地,直接威逼武漢,鉗制了白崇禧集團,使之無暇東顧,從而有力地策應了第二、第三野戰軍渡江作戰。5 月 14 日,四十三軍從 團風至田家鎮段渡過長江,解放了鄂南,贛北廣大地區,殲敵 4000 餘人,並為 第四野戰軍主力南下開闢了前進道路。渡江戰役結束後,第一五六師奉命調歸 江西軍區建制,進駐 南昌。7 月,四十三軍又參加了 湘贛戰役,隨後在江西 宜春地區進行兩個月的休整。

兩廣追擊戰

1949年9月中旬,四十三軍繼續南進,翻越梅嶺關,進軍 廣東。10月14日, 會同兄弟部隊解放華南最大的城市 廣州。11 月中旬,四十三軍奉命由廣州隱蔽西進,參加 廣西追擊戰。為堅決貫徹 毛主席制定的大迂迴、大包圍,將白 崇禧集團殲滅在廣西境內的作戰計畫,第四十三軍在歷時 36 天、行程 2000 余公里的連續作戰中,發揚勇猛頑強的戰鬥作風,先在 北流將敵第十一兵團 部殲滅,斃敵兵團副司令官 胡若愚,繼又以迅速果敢的動作急襲 博白,殲敵 第三兵團指揮所,俘敵華中軍政長官公署副長官兼第三兵團司令官 張淦,打 亂了敵軍的指揮系統,截斷了敵軍的退路,為全殲白崇禧集團造成了有利的 態勢。在整個戰役中,四十三軍共殲敵 3,4 萬餘人,受到了第四野軍首長的嘉獎。

解放海南島

1949年12月9日,在 廣西戰役即將結束前夕,四十三軍接到四野首長的電令:除以一個師參加追擊敵人外,其餘兩個師開赴 雷州半島,與四十軍一起參加解放海南島的作戰。

華中、華南大陸解放後,在湘粵桂戰役中漏網的部分殘敵逃往海南島, 加上島上原有的 陳濟棠部共有五個軍,海軍艦艇 50 余艘,空軍飛機 55 架, 特種兵及地方團各一部,共約 10 萬人,統由 瓊崖保全司令兼防衛總司令 薛岳指揮。守島敵軍仰仗海峽寬闊及海空軍組成的立體防線,企圖長期固守,並與 台灣、舟山、金門、 萬山等島嶼,構成一條封鎖大陸的鎖鏈,並期望將海南島作為日後反攻大陸的跳板。 此時,四十三軍和四十軍已調歸四野第十五兵團建制。兵團司令員 鄧華正式接受了指揮解放海南島的任務。四十三軍軍長洪學智已升任第十五兵團 副司令員兼參謀長,政委賴傳珠升任兵團政委,李作鵬升任四十三軍軍長,政治委員張池明,副軍長龍書金。1950 年2月1 日至 2 日,由中共華南分局第一書記、廣東軍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葉劍英主持,召開了由第十五兵團、四十三軍、四十軍及 瓊崖縱隊首長參加的廣州會議。會議決定採取“積極偷渡、分批小渡與最後強行登入相結合”的戰 役指導方針,即首先以小部隊分批偷渡,加強島上力量,爾後以主力在瓊崖縱隊及先期登入的部隊的策應下強行登入。

此時正在蘇聯訪問的毛澤東主席,亦十分關註解放海南島的作戰。當他 得知上述指導方針和實施計畫後,立即回電:“同意四十三軍以一個團先行渡海,其他部隊陸續分批尋機渡海。”並說:“此種辦法如有效,即可能提早解放海南島。”

3月5日和10日,四十軍和四十三軍各一個加強營,先後向海南島發起首批偷渡,並均取得成功,與瓊崖縱隊勝利會合。3 月底,四十軍一個加強團 2937 名勇士;四十三軍一個加強團 3733 名勇士,分別乘坐木帆船偷渡成功。兩軍先後渡過的 9 個加強營,再加上瓊崖縱隊,已有一個師的兵力,使 得島上接應力量已大大加強。據此,兵團決定於4 月中旬集中兩個軍主力,舉行大規模的渡海登入作戰。4 月16 日 19 時 30 分,第四十軍六個團在十五兵團副司令員兼四十軍軍長韓先楚的率領下,第四十三軍二個團在副軍長龍書金的率領下,分乘500 多艘木帆船和少量機帆船,從雷州半島向海南島駛去。

“遇到敵艦,要橫下一條心,打!木船即使被打壞,抱著木頭我們也要游到海南島登入!”兵團前指司令員鄧華向渡海大軍下達的這個最後動員令, 此刻早已化作了 2 萬餘名勇士的決心。就在這天夜晚,薛岳也向部下發出了 密電:“今晚北面共軍電台活動頻繁,各據點務必注意,不可輕心。”深夜 23 時許,渡海大軍船隊與敵艦交火。我軍除以裝有 57 戰防炮和山炮的土炮艇與敵艦展開激戰外,主力船隊則冒著敵人的炮火破浪前進。我軍 土炮艇不僅掩護了主力船隊橫渡海峽,而且擊沉敵艦一艘,擊傷敵艦兩艘。 在與敵 旗艦“太平號”戰鬥中,還將敵海軍第二艦隊司令 王恩華當場擊斃。 經過徹夜海戰和奮進,我渡海大軍終於在 17 日凌晨 3 時至 7 時,突破敵 人所謂的“立體防線”分別在海南島正面臨高角、博鋪港、雷公島、玉抱港、才芳嶺一線強行登入。 強渡大軍登入並與接應部隊會師後,開始向海南島縱深發展。17 日晚,薛岳將戰役機動部隊總計五個半師,全部調往四十二軍兩個團的登入地區,企圖乘我立足未穩、兩軍登入部隊尚未靠攏之際,一舉將該部壓縮、圍殲於 濱海地區。四十三軍的將士們在敵我力量極為懸殊的情況下,在黃竹、美亭、 風門嶺一線,與敵展開了空前慘烈的拼殺。此時,四十三軍部隊雖已將敵兩個團包圍在黃竹、美亭,但敵五個半師的援軍也已相繼趕來,又對四十三軍部隊實施了反包圍,致使處於兩面作戰的困難境地。

鄧華一面命令四十三軍部隊克服一切困難,拚死拖住敵人,一面急令四十軍登入部隊戰勝疲勞,迅速向四十三軍作戰地域靠攏,合力圍殲敵軍。四十三軍的將士們愈戰愈勇,激戰至 21 日 17 時,已將被圍之敵一個團部五個 連全殲。據守在風門嶺的三八一團第一連,連續擊退了敵軍五個營輪番發起的13次衝鋒,全連到最後只剩下13 名傷員,但依然堅守著陣地。

21日17時,韓先楚率領四十軍進至美亭東西兩則,與四十三軍形成對敵合圍態勢。22 日,兩軍協同,擊破敵人一個軍和兩個師的抵抗,殲其一部,同時全殲美亭突圍之敵。

24日1時至4時,四十二軍後續的五個團也先後順利登入,進一步加強了攻擊力量。

20日。當四十三軍正處於兩面作戰,腹背受敵之時,薛岳一心以為占絕 對優勢的國軍必勝無疑。他不僅放出了“共軍一二八師師長被擊斃,共軍指日可殲”的謊言,而且搭好了會台,就準備召開慶功會了。但我軍美亭決戰 的大勝,卻徹底打碎了這位頑固反共分子的如意算盤。薛岳唯恐再遭全軍復 沒的下場,忙於 22 日下達了總撤退的命令。

為追殲逃敵,四十三軍奉命分兩路進行追擊。一二八師經 文昌、嘉積、 萬寧、陵水向 榆林追擊;24 日在榮山廠、花場港登入的一二九師主力及第一二七師第三八○團,以 澄邁、那大向八所港急進;一二七師主力留置海口市 擔任警備。此次追擊戰比之廣西戰役中的大包抄更為困難和激烈。部隊平均每日休息時間不到四小時。一二八師在追擊中,於安仁市、樹德頭各殲敵一 部,後又在新村港殲敵主力數千人。 29 日,該師以一晝夜作戰四次,前進90 公里的速度進至榆林、 三亞地區,在四十一軍一部的配合下,殲滅未及登艦逃竄之敵數千人。一二九師主力和一二七師之三八○團,六晝夜向南猛插300 余公里,於 5 月1 日趕到指定地點,並全殲敵第二八六師,俘敵 3500 余 人,斃傷、溺敵千餘人,繳獲敵艦一艘。至此,海南島全部解放。 海南島戰役共殲敵 3.3 萬餘人,其餘大部從海上逃走。其中四十三軍殲敵 1.3 萬餘人。 海南島戰役,我軍首創以木帆船橫渡海峽,打敗了敵方的鋼鐵軍艦及“立體防線”的戰爭奇蹟。四十三軍再次以輝煌的戰績,證實了自己是一支無堅不摧的鋼鐵部隊。

第四十三軍在全國解放戰爭中,從 1945 年 11 月保衛山海關 打響東北解放戰爭第一槍起,到 1951 年 8 月結束剿匪任務止,從東北 松花江轉戰至海南島,歷經主要戰鬥百餘次,殲敵 18 萬餘人,其中俘敵近 14萬名,並湧現出“渡海先鋒營”、“英雄連”、“鋼鐵連”等眾多英雄單位和以 劉梅村、魯湘雲、蒲恩紹、 王玉山為代表的一大批英雄模範人物。在近六年的作戰中,全軍傷亡3.2 萬餘人,其中有 7000 余名指戰員為 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

解放後

1952年7月5日,第四十三軍與 海南軍區合併為海南軍區兼第四十三軍。10月,第四十四軍第一三二師調歸第四十三軍建制。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