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脊》[紀錄片]

《龍脊》[紀錄片]
《龍脊》[紀錄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龍脊》是一次藝術走市場的新嘗試。它最初的創意和框架引起了眾多文化投資商的關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副主任潘琦、廣西區黨委宣傳部、文化廳、旅遊局有關領導和桂林市委、市政府領導更是高度重視,認為作為立體直感又形象生動地宣傳桂林旅遊文化的品牌,應納入桂林文化、旅遊產業中進行整體策劃和包裝。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龍脊》《龍脊》

片名:《龍脊》(紀錄片)

國家:中國

編導:陳曉卿

片長:32分鐘

時間:1994年

劇情簡介

《龍脊》《龍脊》

在1994年的紀錄片《龍脊》中,當時13歲的潘紀恩還是小寨國小5年級的學生。

潘紀恩的家在廣西壯族自治區龍勝山區一個叫龍脊的地方。龍脊現在已經是聞名遐邇的梯田風景區,但是風景並不能給在這裡生活了300多年的瑤族鄉民帶來富足。這裡自然環境惡劣,資源短缺,大山隔斷了他們與外界的聯繫,也隔斷了文明的輻射,任是如何折騰也無法擺脫“面朝黃土背朝天”似乎注定的命運。

9歲的一年級小學生潘能高,父母都不在了,他和11歲的姐姐潘能鳳同爺爺生活在一起。爺爺雖然是個文盲,但是知道讀書的重要性,節衣縮食也要供他讀書,再無能力支撐的姐姐只能輟學在家幫著做些家務。

像姐姐一樣的女孩子很多,同村的石梅珍和潘井妹半年前還是潘能高的同班同學,但是也都失學了。才10歲的女孩子在幹完活後還是喜歡到學校里,倚在門邊聽課,或者和同伴做遊戲。破陋的教室邊上傳來她們憂傷的歌聲:“妹不知,爺娘不送妹讀書,爺娘不送妹讀課,無有文章無有名……”

小寨國小隔年招生,共有4個班80多名學生,因為經濟原因,龍脊適齡但無法入學的孩子大約就有40多人。潘軍權和潘能高是最要好的朋友,兩人每天形影不離,學習成績不相上下,放牛的時候也一起背書。雖然是少年不識愁滋味,但是已經能夠感受到家裡的窘況。

潘紀恩比他們大一點,知道努力學習才能改變自己的命運,他是小寨國小唯一一個上晚自習的學生。他離開小寨,考上了鄉國小民族班。因為沒錢,不知道能否繼續上學,他就去白水坳礦區淘金,幾番辛苦只淘到些水銀。就在準備回家的最後一天,他淘到了一個小小的金塊,這讓他很開心。

希望工程給龍脊的小寨國小帶來了3萬塊錢,鄉親們也都出力出料,幫著重修了教室。21歲的代課老師黃翠鳳也很高興,她是全村唯一的漢族人,一個人教幾個年級的語文、算術和音樂。辛苦而收入菲薄的工作似乎並沒有磨滅她的淡定從容,也許是因為她從孩子們身上看到了他們改變命運的希望。

影評

《龍脊》《龍脊》

《龍脊》是一次藝術市場的新嘗試。它最初的創意和框架引起了眾多文化投資商的關注,廣西壯族自治區人大副主任潘琦、廣西區黨委宣傳部、文化廳、旅遊局有關領導和桂林市委、市政府領導更是高度重視,認為作為立體直感又形象生動地宣傳桂林旅遊文化的品牌,應納入桂林文化、旅遊產業中進行整體策劃和包裝。為此,在桂林市文化局具體組織實施,桂林市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河北帥康座椅有限責任公司和桂林市藝海文化信息諮詢公司的共同籌措下,成立了由桂林市旅遊股份有限公司控股的桂林市旅遊文化演藝有限公司,該公司運作的第一個項目就是《龍脊》。

《龍脊》的藝術定位是劇場實景藝術,因此總導演章東新在創作構思上強調兩大重點,一是在藝術呈現上突破既有的劇場藝術空間呈現樣式:即將桂林龍脊殊為獨特、古樸壯美的自然環境,集中、濃縮、整合、精飾之後,運用全新的視覺藝術製作觀念仿真地再造出劇場藝術呈現環境;將當地濃郁的民俗風情、情感狀態,用歌、舞、樂等多種藝術形式進行提煉與渲染,以現代劇場藝術審美方式,給予立體的、多層面的再現。二是在形式結構上追求內在人文精神的邏輯關係:即將生活在龍脊的各族群的生存勞作狀態、情感表達特質及人性精神品格,看似隨意實則有機的分三個大板塊及序幕、尾聲共五個部分構成主體結構框架,根據表現內容、演繹樣式的需要,注重時空環境、色彩氛圍的營造與變化,既著重於表現形式,又突出民族文化的深度內涵;既凸顯地域風格、民俗特色,又著力開掘有民族精神含量的人性品格。

《龍脊》從導演到舞美、服裝,均是近年來中國國內歷次重大文化活動湧現出來的新銳藝術才俊,他們注重藝術創新,力圖通過《龍脊》演出,從創作理念、呈現樣式及審美視角上,進行一次全新的嘗試;同時針對旅遊市場,強調雅俗共賞,帶給不同層面的觀眾以不同的審美感受與體驗。在劇場實景藝術的重心——劇場環境氛圍的營造上可謂煞費苦心,他們要讓觀眾一走進劇場便感受到已往任何劇場不同的實景感。

《龍脊》揭示了一種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勤勞勇敢的民族精神。同時,主創人員試圖傳達這樣一種文化理念:《龍脊》是一次國內劇場實景藝術的概念首創,是一首龍脊自然人文精神的頂禮謳歌,是一幕人與環境和諧對話的理想現實。在昨天晚上第二次合成排練前,導演章東新在接受記者採訪時說:“我們這台演出,就是要讓沒到過龍脊的人想親臨實地,到過龍脊的人覺得不虛此行”。

另據了解,將實景搬到劇場進行藝術化再現,是對劇場藝術的一次新突破。因此,《龍脊》作為一次劇場實景藝術概念的首創,將會引起國內文化藝術界側目;《龍脊》作為充分反映桂林當地旅遊文化特色、長期定點演出的旅遊文化品牌,將在桂林旅遊文化市場中開風氣之先;同時,《龍脊》作為桂林市政府主管部門以全新理念運作的文化產業項目,是整合文化、旅遊資源,取得雙贏的新嘗試,也將會為今後桂林文化產業的發展提供有益的嘗試和積累寶貴的經驗。

導演簡介

陳曉卿陳曉卿

陳曉卿1965年11月生於安徽,1986年畢業於北京廣播學院電視系攝影專業,同年被保送就讀該學院攝影專業碩士研究生 。1989年分配至中央電視台工作,擔任紀錄片欄目《地方台30分鐘》編輯 。1991年開始拍攝紀錄片 ,作品有:《孤島記事》(1991年完成, 30分鐘*1集),任編導攝影,被選送至法國坎城電視節參展 ;《遠在北京的家》(1993年完成, 30分鐘*2集)任編導,獲'93四川國際電視節大獎 ;《龍脊》(1994年完成, 30分鐘*2集)任編導、攝影,獲'95四川國際電視節特別獎 ;《南獅北獅》(1995年完成 ,30分鐘*1集)任編導 ;《大哥大 桑塔納 破小褂》(1998年完成, 50分鐘*1集)任編導 。1996年開始製作文獻紀錄片 ,作品有:《朱德》(50分鐘*6集)任總編導 ,《劉少奇》(25分鐘*12集) 任總編導 ,《百年中國》(35分鐘*52集) 任總編導 。目前任中央電視台《紀錄片》欄目製片人 。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