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池》

《鹹池》是一種古樂曲,相傳為堯樂,也說為黃帝之樂,堯增修沿用。是一種表現宗教天神,歌頌的祭祀音樂。現已失傳。

《鹹池》古樂曲名。相傳為堯樂。一說為黃帝之樂,增修沿用,是一種宗教祭祀音樂。

簡介

《鹹池》古樂曲名。相傳為

《鹹池》《鹹池》劇照
堯樂。一說為黃帝之樂,堯增修沿用。

原始社會的音樂,一般只是反映人的生活與勞動過程,以及崇拜圖騰、天地的歌舞。這可能就是《呂氏春秋·仲夏紀》中所載:“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闕,一曰載民,二曰玄鳥,三曰逐水草,四曰奮五穀,五曰敬天常,六曰建帝功,七曰依地德,八曰總禽獸之極”。

原始社會的音樂,是完全順應於生活、生產勞動與自然規律的。到了後來,音樂的內容,由於社會的發展,不僅是表現人類生活與生產勞動,而且與政治、宗教、戰爭發生了關係。

所謂的六代樂舞,即《雲門》《鹹池》《大韶》《大夏》《大@①》《大武》,以及六小舞,都是表現宗教天神,以及歌頌的樂舞。《雲門》用於祭祀天神;《鹹池》祭地神;《大韶》祭四望;《大夏》祭山川;《大》祭周始祖姜嫄;《大武》祭祀周代先祖。

注釋

《大鹹》即《鹹池》,據《周禮註疏·卷二十二》鄭玄所注,我們可以首先認為《大鹹》當屬堯樂:“《大鹹》,《鹹池》,堯樂也。堯能殫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又有《禮記·樂記》:“《大章》,章之也。《鹹池》,備矣。《韶》,繼也。《夏》,大也。”《鹹池》居舜樂《大韶》之上,則應為堯或堯之前代樂舞。

而《禮記正義·卷三十八》則給出了更為深入的解釋,鄭玄註:“黃帝所作樂名也,堯增修而用之。鹹,皆也。池之言施也,言德之無不施也。《周禮》曰《大鹹》。”由此按照《周禮》《禮記》,《鹹池》本為黃帝樂名,至堯之時被增修採用,並沿用舊名,故而將《鹹池》歸於堯樂也是有依據的。“鹹池”二字,鹹作皆,池作施,極言布德之廣。

唐元稹《和李校書新題樂府·法曲》:“舜持乾羽苗革心,堯用《鹹池》鳳巢閣。”
清姚鼐《雨登岳陽樓》詩:“《鹹池》行復奏,倚待與誰聆。”
宋馬端臨《文獻通考》卷一百四十四·樂考十七:大鹹《大司樂》鄭註:“《大鹹》、《鹹池》,堯樂也。堯能殫均刑法以儀民,言其德無所不施。”
此外,《呂氏春秋·仲夏紀·古樂篇》更為詳細的記述了黃帝作《鹹池》的傳說:“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鹹池》。”

淵源

黃帝奏《鹹池》之年代
《呂氏春秋》記載:“昔黃帝令伶倫作為律……黃帝又命伶倫與榮援鑄十二鍾,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鹹池》。”而黃帝之樂《鹹池》與天象有關。《樂葉圖征》稱:“黃帝樂曰《鹹池》。《鹹池》,五車天關也。”五車天關均是天上的星宿。《史記》記載:“西宮鹹池,曰天五潢。五潢,五帝車舍。”《史記·正義》指出:“鹹池三星,在五車中,天潢南,魚鳥之所託也。”
然而,由於歲差效應的影響,仲春時“日在奎”只能發生在東周及其以後,在6000年以前是不可能的,那時是“日在畢觜之間”。唐初的李淳風就認為“日在奎”是依據秦歷改寫的(見《路史》羅苹注),《呂氏春秋》記載的“仲春之月,日在奎,昏弧中,旦建星中”就說明了這一點。筆者猜測黃帝奏《鹹池》時是“月在奎”,而在編寫《呂氏春秋》時有人依據當時流行的《月令》而將其改為“日在奎”。
如果黃帝奏《鹹池》時是“月在奎”,同時是仲春月乙卯日。在公元前4414年(黃帝即位之年)至公元前4314年(黃帝在位百年)之間進行計算和尋找,可以確定為公元前4403年4月25日(戊戌年四月廿六乙卯日)、公元前4346年4月26日(乙未年四月廿六乙卯日)和公元前4336年5月3日(乙巳年四月廿四乙卯日)三個日期。
由於多種文獻記載黃帝奏《鹹池》是在殺蚩尤之後,而在公元前4336年5月3日清晨時月亮又偏靠壁宿,因此筆者傾向認為,黃帝奏《鹹池》的日期是公元前4346年4月26日。該日恰好是節氣春分,為仲春之月的標誌,於是“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莊子》)。在仲春乙卯日的清晨,一彎殘月掛在奎宿的下方,天上的“鹹池”即五車星宿剛剛升出東方的地平線。於是黃帝將樂曲命名為《鹹池》,而“仲春乙卯”這個特殊的日子也就流傳下來了。
然而“月在奎”只是筆者的假設。若不是“月在奎”,則黃帝奏《鹹池》的年代就寬泛多了,數年內就會遇到一次“仲春月乙卯日”。而在公元前4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的時間段里,在仲春時節(即包含節氣春分之月)的清晨,均可看到“五車天關”等星宿從東方的地平線升起。

作品選

《鹹池》

作者:唐 元稹 

(《鹹池》,陶唐氏之樂歌也, 其義蓋稱堯德至大, 無不備全。凡二章, 章四句)

元化油油兮,孰知其然。
至德汩汩兮,順之以先。
元化浘浘兮,孰知其然。
至道泱泱兮,由之以全。


傳說

相傳黃帝有一個樂官叫做泠倫,是我國古代音律的發明者。黃帝讓他制定音律,他從大夏的西邊一直走道崑崙山北,才在山後發現了一種適宜於做律管的竹子,他採伐了一些筆直而且厚薄均勻的竹子,先做成一根根三寸九分長的管,將它吹出的聲音定為黃鐘律。然後按比例製作了十二根長短不同的管,帶到崑崙山下,根據鳳凰的叫聲來進行矯正。

據說,公鳳凰能叫出六種聲音,雌鳳凰能叫出另外六種聲音。這十二種聲音正好與他製作的十二根管子吹出的聲音相同。泠倫將十二樂律的奇數音叫做“律”,偶數各音叫做“呂”。和起來就叫做律呂。十二律正好是一個八度的音程。

接著泠倫又製作了是二口編鐘,使他們同宮、商、角、征、羽相配合。

這些完成以後,便於仲春二月乙卯的那一天,當太陽出現在奎方位的時候,由泠倫指揮,演出一場盛大的樂舞。樂舞的名字叫《鹹池》。

黃帝賜他以名為姓,稱為泠氏。泠又寫做冷。所以世世代代的掌管宮廷音樂的人稱為“伶人”。後來又成為演員的名稱。泠倫的後代子孫稱為泠氏,後來寫錯,誤傳為冷,成為冷氏。

研究

《雲門》的內容據說是歌頌黃帝創製萬物,團聚萬民,盛德就象天上的祥雲一般。又有人說:由於黃帝功德普照天下,天之所生,地之所載,世間萬物沒有不受到他的恩澤的,所以這個樂舞也叫《鹹池》,“鹹池”也就是“鹹施”。這些解釋肯定有後世儒家附會的成分。而從另一些傳說看,如《左傳·昭十七年》“昔者黃帝氏以雲紀,故為雲師而雲名。”黃帝是受天命治理天下時,天上有祥雲出現,所以以雲記事,以雲命官。

關於《鹹池》也有另一種說法,唐人司馬貞認為:鹹池是西宮星名,“主五穀,其星五者各有所職。”和農作物的豐歉有關。根據這些記載,可以構想這一樂舞原是黃帝族祭祀雲圖騰的一種圖騰舞,以後又用來謳歌黃帝的功德,作為祭祖和祈求豐收的祭祀舞蹈。

在中國,有關鐘聲的文獻記載很多,這些記載中的鐘聲大體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純粹的宗教祭祀儀式和準宗教的戰爭儀式等活動中的鐘聲。如《呂氏春秋·仲夏紀》曾記載:“黃帝又命伶倫與榮將,鑄十二鍾,以和五音,以施英韶;以仲春之月,乙卯之日,日在奎,始奏之,命之曰《鹹池》。”
《鹹池》是什麼呢?莊子在《天運》篇中記載有“帝張《鹹池》之樂於洞庭之野”。帝即黃帝,與《呂氏春秋》記載相同。《鹹池》給“北門成”的感受是“始聞之懼,復聞之怠,卒聞之而惑”。這形象地表明《鹹池》是一種宗教祭祀音樂,它帶給人的心理感受是恐懼、鬆弛和宗教性迷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