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

這是一首題贊詩,也是一首山水詩。作為一首題贊詩,詩人深情讚美了一位虔誠的和尚,也有以寄託詩人自己的隱逸情懷。作為一首山水詩,詩人以清詞麗句,素描淡抹,寫出了一幀詩意濃厚的山林晚晴圖。空林一屋,遠峰近壑,晚霞披灑,空翠迷濛,自然幽雅,風光閒適,別有一種生意,引人入勝,詩作至今仍為精品。

作品原文

題大禹寺義公禪房⑴
義公習禪寂⑵,結宇依空林⑶。
戶外一峰秀,階前眾壑深⑷。
夕陽連雨足⑸,空翠落庭陰⑹。
看取蓮花淨⑺,應知不染心⑻。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⑴大禹寺:寺名,在今浙江紹興會稽山上。義公:指名字中有一“義”字的僧人。禪房:僧人居住的房屋。
⑵禪寂:即梵文禪那的音義合譯,亦簡稱“禪”。為佛教基本修證之法,即寂靜思慮之意。寂:一作“處”。
⑶結宇:建舍。宇,屋檐,代指房屋,這裡指禪房。一作“構”。空林:空寂的山林。
⑷眾:一作“群”。壑(hè):溝壑。
⑸雨足:雨腳,指像線一樣一串串密密連線的雨點。
⑹空翠:明淨的翠綠色。
⑺蓮花:為佛家語,佛教以蓮花為最潔,其梵語音譯為“優缽羅”。亦指《蓮花經》。
⑻不染心:心地不為塵念所染。

白話譯文

韻譯
義公在大禹寺中參禪修靜,禪房就依傍在空寂的山林。
窗外見一座孤峰峭拔聳立,台階前道道山谷縱橫幽深。
雨剛停夕陽便散發出光彩,庭院裡滿處都是青翠綠陰。
看蓮花出污泥卻依然潔淨,才知義公一塵不染的心境。
散譯
義公在寂靜的地方參禪,因而把屋宇建在深山老林中。禪房外,孤峰聳立;台階前,溝水清淺。久雨初停,夕陽返照,綠樹的陰影散落在幽暗的庭院中。看到池中的蓮花如此清純潔淨,我才明白義公的心境就像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

創作背景

這首詩作於孟浩然漫遊吳越時。佛教在唐代極為盛行,而唐代詩人和僧人的關係,也是十分密切的。因此,許多詩人都有題贈寺院僧人的詩篇,這首詩即是作者游大禹寺義公禪房後的題贈之作。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這是一首題贊詩,也是一首山水詩。
首聯“義公習禪寂,結宇依空林”,“禪寂”用佛家語,佛教徒坐禪入定,思惟寂靜,所謂“一心禪寂,攝諸亂惡”(《維摩詰經》)。義公為了“習禪寂”,在空寂的山裡修築禪房,描寫禪房的幽寂。起句看似平淡,但詩人以“習禪”和“空林”相對應,便構成了一種“深林人不知”的空寂境界,描繪出了義公坐禪的環境背景,為全詩寫景勾畫了一個總背景,也為中間兩聯描寫禪房前景作了有力的鋪墊。
頷聯“戶外一峰秀,階前群壑深”著意表現禪房位置的高深。門外孤峰高聳,階前深壑縱橫。人到此地,瞻仰高峰,注目深壑,自有一種斷絕塵想的意緒,神往物外的志趣。這裡“一峰秀”是遠景,“群壑深”是近景。從位置上來說,義公禪房俯視群壑,遙對遠峰,足見其高;而階前群壑起伏,連綿縱橫,又見禪房之深。這二句詩,景物交疊,氣象森閎,雄奇壯觀,層次感十分強烈。前兩聯描繪高僧禪房位置、禪房庭前的自然環境,通過環境的清雅脫俗、悠遠深邃襯托出義公清高的志趣。
頸聯“夕陽照雨足,空翠落庭陰”描寫雨後空山清幽之景。當雨過天睛之際,夕陽徐下時分,天宇方沐,山巒清靜,晚霞夕嵐,相映絢爛。翠綠的山影靜靜地投印在庭院中,陰幽空靈,清爽怡人。這二句從動的方面描寫禪院清淨爽潔,與前兩句從靜的方面描寫禪院的幽寂高深相結合。雖以寫景為主,但景中有人。這時,空翠的水氣飄落,禪房庭上,和潤陰涼,人立其間,更見出風姿情采。這一聯,詩人抓住一了雨後高僧隱居環境的特點,進一步由景色環境的描寫烘托義公脫離凡間、超於塵世的胸襟和情懷。無一字讚美高僧卻字字飽含尊敬和讚美之情,明是寫景實是贊人;明是贊景實是贊人。
尾聯“看取蓮花淨,方知不染心”巧用佛教的比喻讚美禪師虛空高爽的禪心。義公選取了這樣美妙的山水環境來修築禪房,可見他有佛眼般清靜的境界,方知他懷有蓮花一樣纖塵不染的襟懷。“蓮花”因其出淤泥而不染的品性,歷來被佛教視作聖花,而“不染心”,活用禪宗六祖慧能的偈語:“心是菩提樹,身為明鏡台。明鏡本清淨,何處染塵埃。”這末尾二句,巧妙地點破了寫景的用意。
孟浩然生性自然不羈,為人耿介,志在隱逸。這首詩通過描寫高僧修行的環境來讚美高僧清淨純潔的心胸。也寄託著自己對隱逸生活的嚮往之情。全詩以突出“清淨”為主,由景清寫到心淨,層層遞進,相互照應,筆致疏淡,意境清遠,淡人心魄。此詩用語明朗輕快,詞采清雅秀麗,可以看做能夠充分表現孟浩然詩歌藝術特點的代表作品之一。

名家評價

明·李攀龍《唐詩訓解》:秀語可餐。
清·王夫之《唐詩評選》:五、六為襄陽絕唱,必如此乃耐吟詠。一結入套,依然山人本色。
清·玉遮《唐詩選》:盡禪門清淨況味。
清·吳煊《唐賢三昧集箋注》:二聯俱妙。(“廣外”四句)
清·張謙宜《繭齋詩談》:“夕陽連雨足,空翠落庭陰”:惟其“連雨”是以“空翠”欲落,形對待而意側注。
清·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中四寫景清真。
清·張文蓀《唐賢清雅集》:森秀是襄陽本色。魂魄語(“空翠”句)。
清·劉文蔚《唐詩合選詳解》:前贊義公禪房,後贊義公禪心,總從空際設色。

作者

孟浩然孟浩然
孟浩然(689——740),唐代著名詩人。本名不詳(一說名浩),字浩然,世稱“孟襄陽”,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以寫田園山水詩為主。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曾隱居鹿門山,四十歲時遊歷長安,參加進士科考落榜。他在太學賦詩的時候,名動公卿,滿座為之傾倒。後因寫詩引起唐玄宗不悅而被放歸襄陽,於是漫遊吳越一帶,遊覽名山勝水。734年(開元二十二年),襄州刺史韓朝宗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準備向朝廷舉薦他,但他不慕名利,到期竟然失約不赴,終究還是沒有成就功名。孟浩然生活在盛唐時期,早年曾有遠大的抱負,但在政治上困頓失意,終生過著隱士的生活。他潔身自好,不樂於趨附權貴,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當時和後世所傾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