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女王號》

《非洲女王號》

Forester Huston 1972年,在墨西哥的約翰舉行了第五次婚禮,5年後,他的最後一次婚姻仍沒能擺脫破敗的宿命。

基本資料

《非洲女王號》《非洲女王號》
導演:
約翰·休斯頓 John Huston
編劇:
C.S. Forester .....(novel The African Queen)
詹姆斯·艾吉 James Agee .....(adaptation) &
約翰·休斯頓 John Huston .....(adaptation)
Peter Viertel .....uncredited
演員:
亨佛萊·鮑嘉 Humphrey Bogart .....Charlie Allnut
凱薩琳·赫本 Katharine Hepburn .....Rose Sayer
Robert Morley .....Rev. Samuel Sayer

影片類型:
愛情 /劇情 / 冒險 / 戰爭 / 喜劇
片長:
105 min
國家/地區:
美國 英國

劇情介紹

《非洲女王號》《非洲女王號》
故事背景是第一次世界大戰,亨佛萊鮑嘉飾演一名沿河賣貨的酗酒商人,凱薩琳赫本則飾演一名拘謹保守的修女,兩人因形勢所逼共乘載貨的小船逃難,後來還將其改裝成魚雷艇 突擊德軍的炮艦。因為個性南轅北轍,沿途兩人時常針鋒相對、互不相讓,但經歷此次共患難,他們驚訝地發覺自己竟然愛上對方。
約翰·休斯頓是一位以反叛和古怪著稱的偉大導演,9次被奧斯卡提名,曾摘得奧斯卡最佳導演和最佳劇本獎,其他獎項更是難窮其盡。

導演介紹

1906年8月5日,具有蘇格蘭和愛爾蘭血統的約翰·休斯頓出生在內華達的一個小鎮,據說這個小鎮是約翰的祖父在一次牌局中贏來的。他的父親就是日後成名的演員沃爾特·休斯頓,母親是報社記者,經常週遊各地尋找素材。約翰是家裡的獨生子,3歲時就開始和表演雜耍的父親登台獻藝。約翰

《非洲女王號》《非洲女王號》
7歲時,父母離婚了,他不得不輪流跟隨著父母。童年時的約翰體弱多病,曾因心臟病和腎病住進療養院。不過後來,不可思議的奇蹟發生了,14歲的約翰中途輟學,成長為一名天賦異稟的拳擊手,拿到加州業餘拳擊錦標賽輕量級冠軍,在25場比賽中贏得22場。

18歲時,約翰同中學時的戀人結婚,並開始登上百老匯舞台。可是天生野性十足的他很快放棄了婚姻和表演生活,去墨西哥另謀出路。很快,約翰成為騎兵部隊中的官員和專業騎手,同時偷偷編寫劇本。為了控制自己的流浪癖,約翰回到美國尋求報導工作,同時為很多報紙、雜誌創作短篇小說。1932年,約翰那顆不羈的心再次蠢蠢欲動,他動身前往倫敦和巴黎學習繪畫素描,曾幾何時,窮困潦倒的他變成了無家可歸的乞討者。

1933年,約翰再度回到美國,開始出演影片,並充分發揮了編劇才能,為華納兄弟公司創作了多個劇本。約翰的真正成功始於1941年的導演處女作《馬爾他之鷹》,該片不僅讓亨佛萊·鮑嘉成為了超級巨星,還廣受影評人和觀眾的肯定,即使在65年後,《馬爾他之鷹》仍不愧為最偉大的偵探片。

二戰期間,約翰以通信兵中尉的身份為美國政府拍攝了多部紀錄片,同時他的第二次婚姻也走到終點。1946年,約翰與出演《亂世佳人》的伊夫林·凱斯成婚,但兩人的家庭只維持了很短時間。同年,他將著名劇作家沙特的劇本《No Exit》搬上百老匯舞台,雖然票房失敗,卻贏得了紐約戲劇評論獎的最佳外語戲劇獎。

1948年,好萊塢的殊榮再次垂青於約翰,《浴血金沙》讓他拿到了奧斯卡最佳導演和劇本獎,參演本片的約翰的父親也拿到奧斯卡最佳男配角獎。約翰在片中扮演了一位遊客,此後他暫停表演長達10多年。

約翰迎來了全盛期,一批最優秀的美國電影也由此而生。另外,作為人權運動的熱情擁護者,他和其他人一起於1947年成立了“第一修正案委員會”,以同“非美活動調查委員會”進行堅決鬥爭。由於失望於好萊塢的黑名單扼殺了很多天才的藝術生涯,約翰同第四任妻子、芭蕾舞演員恩里卡一起移居愛爾蘭。1969年,恩里卡因車禍不幸喪生,約翰的第四次婚姻就此畫上句號。1972年,在墨西哥的約翰舉行了第五次婚禮,5年後,他的最後一次婚姻仍沒能擺脫破敗的宿命。

60年代,約翰重又回到台前,開始出演了大量影片,其中57歲時出演的《紅衣主教》為他贏得奧斯卡最佳男配角提名。同時,他的女兒安吉利卡·休斯頓也開始在父親的幫助下在表演上取得長足進步,並且終於憑1985年約翰執導的影片《現代教父》奪得奧斯卡最佳女配角獎。

80年代中後期的約翰雖然仍然佳作不斷,但因患有肺氣腫而逐漸力不從心,可他依然不知疲倦,經常一邊吸氧一邊工作。為了幫助兒子丹尼·休斯頓邁好導演生涯的第一步,身體虛弱的約翰堅持要為丹尼的《Mr.North》保駕護航,不料突發肺炎,在片場辭世,享年81歲。

演員介紹

《非洲女王號》《非洲女王號》
亨弗萊·鮑嘉,美國電影演員,1899年12月25日生於紐約市,父親是曼哈頓著名的外科醫生和圖書插畫家。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他在海軍服役,復員後到劇場做勤雜工。1920年開始登台表演,1922年在百老匯首次演出,三十年代演出的角色主要是青少年。亨弗萊·鮑嘉在1930年為好萊塢拍了他的第一部長故事片《惡魔與女性》,其後又為福克斯、環球、哥倫比亞等影片公司拍了幾部影片,不甚得志,遂返回舞台。1936年重返影壇,在《名士殉情記》一片中嶄露頭角,從1936年至1940年,又在二十八部影片中有過演出,大部分是扮演匪盜、流氓的角色,被譽為繼詹姆斯·賈克奈和愛德華·G·羅賓遜之後第三位出色的銀幕強盜,而他拍攝的這些影片也主要都是為華納兄弟影片公司所拍攝的。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最成功的影片是《寶石嶺》(1948)、《非洲皇后》(1951)、《叛艦凱恩號》(1954)等影片。《非洲皇后》一片使他獲得了1951年第二十四屆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並因《叛艦凱恩號》獲得1954年奧斯卡最佳男主角金像獎提名。亨弗萊·鮑嘉扮演的孤獨、低沉、相信自己、憤世嫉俗的銀幕形象,代表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後美國的迷惘的一代。但在他死後,他的銀幕形象卻又被六十年代的青年當成偶像,以影片回顧展等形式大加崇拜,一時形成“鮑嘉熱”。美國電影評論界有人認為,他是以有說服力的反英雄形象記載於電影史冊的。亨弗萊·鮑嘉一生共演出過八十多部影片,從1943年主演《卡薩布蘭卡》後,他多年來一直是好萊塢十大賣座明星之一。1956年完成了他最後一部影片《拳擊場黑幕》後,因食道癌去世。喬·海厄姆為他寫過傳記《鮑嘉》,1980年以這本書為片名,拍攝了亨弗萊·鮑嘉的傳記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