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詩瑪》詩歌

概述

撒尼族民間敘事長詩。1953年5月,雲南省人民文工團深入到撒尼族人聚集的路南縣圭山區進行發掘工作,歷時三個月,蒐集到《阿詩瑪》的異文傳說二十種。後由公劉、黃鐵、劉知勇、劉綺等對異文進行了整理、潤色,於1954年發表。1959年,李廣田在這個基礎上作了加工,並寫序文,於1960年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長詩《阿詩瑪》塑造了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阿詩瑪和聰明、勇敢的阿黑這兩個撒尼族青年的典型形象,富於浪漫主義色彩。
《阿詩瑪》使用口傳詩體語言,講述或演唱阿詩瑪的故事。阿詩瑪不屈不撓地同強權勢力作鬥爭的故事,揭示了光明終將代替黑暗、善美終將代替醜惡、自由終將代替壓迫與禁錮的人類理想,反映了彝族撒尼人"斷得彎不得"的民族性格和民族精神。《阿詩瑪》被撒尼人稱為"我們民族的歌",阿詩瑪的傳說已經成為撒尼人日常生活、婚喪禮節以及其它風俗習慣的一部分,在人民中間廣為傳唱。其藝術魅力隨時間的沖刷而彌久愈新,不減光芒,成為我國百民族文學百花園中一塊璀璨的瑰寶,蜚聲世界文壇。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