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

《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是唐代詩人杜甫寫的一首詩。

作品原文

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⑴
姜侯設膾當嚴冬,昨日今日皆天風⑵。
河凍未漁不易得⑶,鑿冰恐侵河伯宮⑷。
饔人受魚鮫人手⑸,洗魚磨刀魚眼紅⑹。
無聲細下飛碎雪⑺,有骨已剁觜春蔥⑻。
偏勸腹腴愧年少⑼,軟炊香飯緣老翁⑽。
落砧何曾白紙濕⑾,放箸未覺金盤空⑿。
新歡便飽姜侯德⒀,清觴異味情屢極⒁。
東歸貪路自覺難⒂,欲別上馬身無力⒃。
可憐為人好心事,於我見子真顏色⒄。
不恨我衰子貴時,悵望且為今相憶。

作品注釋

⑴閿鄉:唐縣名,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北。少府:縣尉的別稱。膾:細切的魚肉。
⑵天風:大風。
⑶河凍未漁:全唐詩校:“一作河凍取魚,一作黃河美魚,一作黃河冰魚,一作黃河味魚。”
⑷河伯:傳說中的河神。姓馮名夷,華陰潼鄉人,浴於河中溺死,遂為河伯。參見《史記·滑稽列傳》正義。
⑸饔人:廚師。紋人:此指漁夫。
⑹魚眼紅:魚鮮則眼紅。
⑺無聲細下:形容刀工之精。碎雪:喻魚肉之白嫩。碎,全唐詩校:“一作素。”
⑻觜春蔥:形容魚嘴部分鮮美而質脆。
⑼偏:特意。腹腴:魚肚上的軟肉。愧年少:傷己之老,故愧於少年。
⑽飯:全唐詩校:“一作粳。”
⑾砧:菜板。何曾白紙濕:切魚不洗,放置紙上以防發滑,故云。
⑿放箸:猶言痛吃。
⒀新歡:新朋友。飽:飽受。
⒁清觴異味:即美酒佳肴。
⒂東歸:東去洛陽。因洛陽為故鄉,故云“歸”。貪路:急於趕路。貪,全唐詩校:“一作貧。”
⒃身無力:言不忍分別。
⒄子:姜少府。真顏色:真心實意。

創作背景

《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的作者是杜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7卷第25首。這首詩是杜甫於公元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冬自華州赴東都途中作。

作品鑑賞

此詩起二句點出主人、事由、時令、天候。三句言取魚,而“魚不易得”,正見主人情重,拋開一筆,文勢便見起伏。饔人四句,由受魚到洗魚到鱠魚,只四句二十八字,而生動已極。偏勸四句寫宴筵,見主人細意厚情,放箸句則言己亦無有拘束。後便轉寫感佩之意。
此篇意在姜侯,而非鱠戲,故於鱠戲之描寫只“無聲細下”二句。多言便贅。而從取魚到宴筵,文字卻占大半,不如此則又不能見姜侯之德也。可與《病後過王倚飲贈歌》參看。
浦起龍註:王倚、姜侯,俱當公失意時能加敬禮,故可嘉。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