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

碎,全唐詩校:“一作素。 貪,全唐詩校:“一作貧。 17、子:姜少府。

基本信息

【作品名稱】《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
【創作年代】盛唐
【作者姓名】杜甫
【文學體裁】七言古詩

作品原文

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
姜侯設膾當嚴冬,昨日今日皆天風。
河凍未漁不易得,鑿冰恐侵河伯宮。
饔人受魚鮫人手,洗魚磨刀魚眼紅。
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
偏勸腹腴愧年少,軟炊香飯緣老翁。
落砧何曾白紙濕,放箸未覺金盤空。
新歡便飽姜侯德,清觴異味情屢極。
東歸貪路自覺難,欲別上馬身無力。
可憐為人好心事,於我見子真顏色。
不恨我衰子貴時,悵望且為今相憶。

作品注釋

1、閿鄉:唐縣名,在今河南靈寶縣西北。少府:縣尉的別稱。膾:細切的魚肉。
2、天風:大風。
3、河凍未漁:全唐詩校:“一作河凍取魚,一作黃河美魚,一作黃河冰魚,一作黃河味魚。”
4、河伯:傳說中的河神。姓馮名夷,華陰潼鄉人,浴於河中溺死,遂為河伯。參見《史記·滑稽列傳》正義。
5、饔人:廚師。紋人:此指漁夫。
6、魚眼紅:魚鮮則眼紅。
7、無聲細下:形容刀工之精。碎雪:喻魚肉之白嫩。碎,全唐詩校:“一作素。”
8、觜春蔥:形容魚嘴部分鮮美而質脆。
9、偏:特意。腹腴:魚肚上的軟肉。愧年少:傷己之老,故愧於少年。
10、飯:全唐詩校:“一作粳。”
11、砧:菜板。何曾白紙濕:切魚不洗,放置紙上以防發滑,故云。
12、放箸:猶言痛吃。
13、新歡:新朋友。飽:飽受。
14、清觴異味:即美酒佳肴。
15、東歸:東去洛陽。因洛陽為故鄉,故云“歸”。貪路:急於趕路。貪,全唐詩校:“一作貧。”
16、身無力:言不忍分別。
17、子:姜少府。真顏色:真心實意。

創作背景

《閿鄉姜七少府設膾戲贈長歌》的作者是杜甫,被選入《全唐詩》的第217卷第25首。這首詩是杜甫於公元758年(唐肅宗乾元元年)冬自華州赴東都途中作。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嘗自稱少陵野老。舉進士不第,曾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是唐代最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宋以後被尊為“詩聖”,與李白並稱“李杜”。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窮苦人民寄予深切同情,內容深刻。許多優秀作品,顯示了唐代由盛轉衰的歷史過程,因被稱為“詩史”。在藝術上,善於運用各種詩歌形式,尤長於律詩;風格多樣,而以沉鬱為主;語言精煉,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存詩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