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閨怨》

《閨怨》

《閨怨》是唐朝詩人王昌齡的詩作。他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這首《閨怨》和《長信秋詞》等宮怨詩,都是素負盛譽之作。這首詩抓住閨中少婦盛裝登樓欣賞美好春光時心頭突然激起思夫之情這一瞬間心理變化,細膩而生動地刻畫出了這位女主人公被離愁別緒所困擾時的愁姿怨態,含蓄地表達了夫婦朝夕相愛勝似追求世俗功名利祿的思想。

基本信息

詩詞原文

(圖)《閨怨》《閨怨》

閨中少婦不知愁,春日凝妝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色,悔教夫婿覓封侯。

王昌齡詩《閨怨 》(黃仲金 書)王昌齡詩《閨怨 》(黃仲金 書)

詩詞注釋

(圖)《閨怨》《閨怨》

1. 閨:一般指少女或少婦。古人“閨怨”之作,一般是寫少女的青春寂寞,或少婦的離別相思之情。
2. 不知愁:又作“不曾愁”
3. 凝妝:盛妝
4. 陌頭:意謂大路上。
5. 覓封侯:指從軍遠征,謀求建功立業,封官受爵。

韻譯:
閨閣中的少婦,從來不知憂愁;春來細心打扮,獨自登上翠樓。
忽見陌頭楊柳新綠,心裡難受;呵,悔不該叫夫君去覓取封侯。

詩詞簡析

(圖)《閨怨》《閨怨》

王昌齡的一系列宮閨怨詩中《閨怨》尤為突出。詩題為《閨怨》,起筆卻寫道:“閨中少婦不知愁”,緊接著第二句又寫出這位不知愁的少婦,如何在春光明媚的日子裡“凝妝”登樓遠眺的情景。於是,一個有些天真和嬌憨之氣的少婦形象躍然紙上。閨中少婦果真不知愁嗎?當然不是。讀過全詩之後我們知道,這是一位丈夫遠征他鄉,自己獨守空房的少婦,即使在唐朝封建禮教尚不嚴格束縛婦女的時代,她平日裡也是不能隨便出門的。

第三句是全詩的關鍵,稱為“詩眼”。這位少婦所見,不過尋常之楊柳,作者何以稱之為“忽見”?其實,詩句的關鍵是見到楊柳後忽然觸發的聯想和心理變化。楊柳在古代人的心目中,不僅僅是“春色”的代替物,同時,它又是友人別離時相贈的禮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贈的習俗。因為那迷茫和朦朧的楊花柳絮和人的離愁別緒有著某種內在的相似。

故少婦見到春風拂動下的楊柳,一定會聯想很多。她會想到平日裡的夫妻恩愛,想到與丈夫惜別時的深情,想到自己的美好年華在孤寂中一年年消逝,而眼前這大好春光卻無人與她共賞……或許她還會聯想到,丈夫戍守的邊關,不知是黃沙漫漫,還是和家鄉一樣楊柳青青呢?

在這一瞬間的聯想之後,少婦心中那沉積已久的幽怨、離愁和遺憾便一下子強烈起來,變得一發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覓封侯”便成為自然流淌出的情感。說到“忽見”,楊柳色顯然只是觸發少婦情感變化的一個媒介,一個外因。如果沒有她平時感情的積蓄,她的希冀與無奈,她的哀怨與幽愁,楊柳是不會如此強烈地觸動她“悔”的情感的。故曰少婦的情感變化看似突然,實則並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這首閨怨詩、描寫了上流貴婦賞春時心理的變化。王昌齡善於用七絕細膩而含蓄地描寫宮閨女子的心理狀態及其微妙變化。詩的首句,與題意相反,寫她“不知愁”:天真浪漫,富有幻想;二句寫她登樓賞春:帶有幼稚無知,成熟稍晚的憨態;三句急轉,寫忽見柳色而勾起情思:柳樹又綠,夫君未歸,時光流逝,春情易失;四句寫她的省悟:悔恨當初慫恿“夫婿覓封侯”的過錯。詩無刻意寫怨愁,但怨之深,愁之重,已裸露無餘。

(圖)《閨怨》《閨怨》

王昌齡極善言情。如果說李白的詩如奔瀉的瀑布,那么王昌齡的詩則如蜿蜒流淌的溪流。他以精煉的語言、新穎獨特的構思,含蓄委婉的筆法,留給人們悠長的藝術享受。詩貴曲而忌直,一覽無餘不是好詩。王昌齡的這首七絕含蓄、曲折,深得其妙。通篇敘別情而不著別字,言離愁而無愁字,寫法極經濟,意韻極深婉,可以說以最少的文字容納了最多的語意。

短篇小說往往截取生活中的一個橫斷面,加以集中表現,使讀者從這個橫斷面中窺見全豹。絕句在這一點上有些類似短篇小說。這首詩正是抓住閨中少婦心理發生微妙變化的剎那,作了集中的描寫,使讀者從突變聯想到漸進,從一剎那窺見全過程。這就很耐人尋味。此詩流傳廣泛,膾炙人口,其特色可以歸納為兩點:一是有來歷,二是有新意。

說它有來歷。主要是指“閨怨”是一種傳統題材。梁代何遜有《閨怨》詩二首,抒發閨人“枕前雙淚滴”和“獨對後園花’’的孤獨感傷,唐代貞觀(627—649)初,“以賦著稱的謝偃, 《全唐詩》收其詩四首,其中一首題作《樂府新歌應教》,其詩云:“青樓綺閣已含春,凝妝艷粉復如神。細細輕裙全漏影,離離薄扇詎障塵。樽中酒色恆宜滿,曲里歌聲不厭新。紫燕欲飛先繞棟。黃鶯始咔即嬌人。撩亂垂絲昏柳陌,參差濃葉暗桑津。上客莫畏斜光晚,自有西園明月輪。”很明顯,王昌齡的這首《閨怨》,化用了謝詩的某些語句。武則天的《蘇氏織錦回文記》曰:“錦字網文,盛見傳寫,是近代閨怨之宗旨,屬文之士鹹龜鏡焉。”(《全唐文》九七)所謂“織錦回文”和“錦字回文”是同一典故,出自《晉書·竇滔妻蘇氏傳》,其事指前秦秦州刺史竇滔被徙流沙:其妻蘇蕙(字若蘭)思之,織錦為回文鏇圖詩以贈滔,可宛轉循環以讀之,詞甚悽惋。“龜鏡”就是借鑑,王昌齡的《閨怨》詩雖然不是直接“傳寫”竇滔妻之事,但它表現了“少婦”的空閨寂寞和對丈夫的思念。“不知愁”與第三句的“忽見”相照應,為下文的突兀轉折作鋪墊,構思新巧,對比強烈,有相反相成之效。

簡評

(圖)《閨怨》《閨怨》

第一,是審美內容上的出新。在《詩經》中,每每以昆蟲和植物來觸發離人的悲心,但一般沒有更深的含義,而這裡的少婦看到陌頭楊柳返青,不僅勾起她對丈夫的思念,更後悔不該叫他去外出求取功名。不言而喻,在這個少婦看來,“楊柳色”比“覓封侯”更值得留戀,更有追求的價值。這裡不僅包含著作者對功名富貴的輕視以及對美好時光和青春年華的珍惜,其審美內容也是新穎的,甚至可以說是進步的。

從思想意義上說,這首詩的價值主要是由第四句體現的,而此句的重點是“覓封侯”三字,這與初唐“屬文之士”所“龜鏡”的“閨怨之宗旨”,則是相通的。 在王昌齡現存的一百八十餘首詩中,絕句約占一半,人稱可與李白“爭勝毫釐,俱是神品。”王世貞《藝苑卮言》)如果說這一首堪稱“神品”的話,那么其“神”主要表現在一個新字上。

第二,是作者獨出心裁。首句“不知愁”(《全唐詩》作“不曾愁”),《唐詩三百首》編者於此三字旁註作:“偏先著此三字,返起下文。”其實不僅是這三個字,詩的前二句與“閨怨”的題意相反,著重寫少婦的真稚心態和愛美字。許多選本把這三個字釋作“從軍”或“良人辛苦戎事”(《唐詩品匯》卷四七)等。這樣解釋雖然不能說錯,但卻有以偏概全之嫌。從軍、征戎固然可以求取功名,而求取功名的途徑又並非僅此一端。所以我認為“覓封侯”當與“覓舉”的意思大致相同。《新唐書·薛登傳》上疏云:“方今舉公尤乖其本。明詔方下,固已驅馳府寺之廷,出入王公之第,陳篇希恩,奏記誓報。故俗號舉人皆稱覓舉。”在此詩中,“覓封侯”,是泛指外出求取功名,可以是從軍,也可以指尋求其他功名。

作者介紹

(圖)《閨怨》《閨怨》

王昌齡(690-756)字少伯,漢族。盛唐著名邊塞詩人,後人譽為“七絕聖手”。世稱王龍標,有“詩家夫子王遼寧”之稱。王昌齡的籍貫,有太原、京兆兩說。《舊唐書》本傳雲王昌齡為京兆(即唐西京長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大概是因為他在《別李浦之京》詩中說:“故園今在霸陵西”,又有《霸上閒居》之作。唐代許多山西詩人因為洛陽、長安為當時文化中心,多游洛陽、長安,有的甚至多年住於京城,不能因為居住在京城便說他們為京城人。《河嶽英靈集》為唐人殷番所編著的唐人詩集,載王昌齡為太原人,《唐才子傳》也認為王昌齡為太原人。

他家境比較貧寒,開元十五年進士及第,授秘書省校書郎(官汜水尉校書郎),後貶龍標尉,世稱王龍標。開元二十二年(734年),王昌齡選博學宏詞科,超絕群倫,於是改任汜水縣尉,再遷為江寧丞。開元二十八年(740 年)王昌齡北歸,游襄陽,訪著名詩人孟浩然。孟浩然患疽病,快痊癒了,兩人見面後非常高興,孟浩然由於喝酒過多而病復發,竟因此而死,在這時期,王昌齡又結識了大詩人李白,有《巴陵送李十二》詩,還有<<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與孟浩然李白這樣當時第一流的詩人相見,對王昌齡來說,自是一大樂事,可惜與孟浩然一見,竟成永訣,與李白相見,又都在貶途。當時李白正流放夜郎。

開元二十八年(740年)冬,王昌齡離京赴江寧丞任,此時已與名詩人岑參相識,岑參有《送王大昌齡赴江寧》詩,王昌齡也有詩留別。途經洛陽時,又與綦毋潛、李頎等詩人郊遊,也都有詩。

王昌齡作為一代詩傑,流傳下來的資料卻很少。除了上文所說貶嶺南外,還曾遭過貶,具體時間和原因也不太清楚,有人認為在天寶六載秋。《詹才子傳》說他“晚途不謹小節,謗議沸騰,兩竄遐荒”。《河嶽英靈集》說他“再歷遐荒”,《舊唐書》本傳也說他“不護細行,屢見貶斥”,被貶為龍標尉。更為可悲可嘆的是,王昌齡後來連龍標尉這樣一小小的職務也沒能保住,離任而去,迂迴至亳州,竟為刺史閭丘曉所殺。 《唐才子傳》載:王昌齡“以刀火之際歸鄉里,為刺史閭丘曉所忌而殺。後張鎬按軍河南,曉衍期,將戮之,辭以親老,乞恕,鎬曰:‘王昌齡之親欲與誰養乎?’曉大漸沮。”一向同情詩人的張鎬終替王昌齡報了仇。

王昌齡是盛唐詩壇一著名詩人,當時即名重一時,被稱為“詩家天子王江寧”。因為詩名早著,所以與當時名詩人交遊頗多,交誼很深,除上文談到與李白、孟浩然的交遊外,還同高適、綦毋潛、李頎、岑參、王之渙、王維、儲光羲、常建等都有交誼。他因數次被貶,在荒僻的嶺南和湘西生活過,也曾來往於經濟較為發達的中原和東南地區,並曾遠赴西北邊地,甚至可能去過碎葉(在今吉爾吉斯斯坦)一帶。因他有豐富的生活經歷和廣泛的交遊,對他的詩歌創作大有好處。王昌齡擅長七言絕句,被後世稱為七絕聖手。如《出塞》詩:“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慨嘆守將無能,意境開闊,感情深沉,有縱橫古今的氣魄,確實為古代詩歌中的珍品,被譽為唐人七絕的壓卷之作。又如《從軍行》等,也都為膾炙人口的名作。反映宮女們不幸遭遇的《長信秋詞》、《西宮春怨》等,格調哀怨,意境超群,抒寫思婦情懷和少女天真的《閨怨》、《採蓮曲》等,文筆細膩生動,清新優美。送別之作《芙蓉樓送辛漸》同樣為千古名作。沈德潛《唐詩別裁》說:“龍標絕句,深情幽怨,意旨微茫,令人測之無端,玩之無盡。”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