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話中國人》

《閒話中國人》

中國人見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見面握手擁抱,因為中國人“內向”,西方人“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握別人手;內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

基本信息

故事簡介

閒話中國人閒話中國人
中國的神就不同。造人的是女媧娘娘,而且並不單造一男一女,一造就是一大群。造出來以後,老太太就樂呵呵地看著他們生育繁衍,自己躺在雲裡霧裡安享那天倫之樂。至於吃飯的問題,則留給另一位“準神”去解決。這位“準神”就是伏羲。伏羲究竟是人還是神,不大說得清楚,大約是半人半神吧!但可以肯定他是一個廚子,或者曾經當過廚子,要不就是“司務長 ”。伏羲又叫庖犧。庖就是庖廚,犧就是犧牲。主管庖廚和犧牲的,不是紅案就是白案。史書上說他“教民漁獵畜牧”,說了歸齊也就是解決了大家的吃飯問題,自然功莫大焉。於是這個“伙頭軍”和“大師傅”的地位便越弄越高,弄到最後,就連造人的女媧,也居然成了他的太太,甚至還有說伏羲和女媧由兄妹而夫妻者。這就不能不說是把“飲食”看得比“男女”還重要了。 我們知道,神的職能無非是滿足人的需要。有什麼樣的人和人的文化,就有什麼樣的神。古希臘奧林帕斯山上的“諸神”們平時都幹些什麼呢?也就是打情罵俏尋歡作樂捎帶著爭風吃醋罷了。中國的神、神王或先聖就辛苦得多。比如伏羲要發明捕鳥獸的網和捕魚的罟,神農則要發明種地的耜和耒。反正得想辦法讓老百姓把肚子吃飽,老百姓才會尊你為神為聖。這就叫“ 民以食為天”。 世界上還有比天大的嗎?沒有。中國人既然以食為天,則“悠悠萬事,唯此為大”,甚至“普天之下,莫非一吃”。 難怪中國人要把什麼都看成吃,說成吃了。 泛食主義 的確,中國文化有一種“泛食主義”傾向。 首先,人就是“口”,叫人口。人口有時候也叫人丁。或者男人叫丁,女人叫口。但不管女人男人,也都可以叫人口。人既然是口,謀生也就叫“ 餬口”,職業和工作也就是“飯碗”。乾什麼工作,就叫吃什麼飯。修鞋補鍋是吃手藝飯,說書賣唱是吃開口飯,當教書匠是吃粉筆灰,出租房屋是吃瓦片兒。總之,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如果自己不謀生,靠積蓄過日子,就叫“吃老本”,粵語叫“食谷種”。老本總有“吃”完的一天,就叫“坐吃山空”。
 

編輯推薦

中國人見面鞠躬作揖,西方人見面握手擁抱,因為中國人“內向”,西方人“外向”。外向,所以伸出手握別人手;內向,所以伸出手握自己的手。這就正如中國人吃飯用筷子夾,是向內用力;西方人吃飯用叉子戳,是向外用力。一向外,一向內,故西方文化的象徵物是“十字架”,中國文化的象徵物是“太極圖”。

內容簡介

《閒話中國人》《閒話中國人》

飲食、穿衣、單位、家庭、人情、面子……是人們生活中最基本的內容。惟其是最基本的,人們對這些時時處處可見的現象,也就習以為常,乃至麻木不仁了;極少有人去深究為什麼是這樣,它與中國文化是怎樣的關係?
《閒話中國人》的作者易中天,卻獨具匠心,在對中西文化的研究中,從中國幾千年文化的積澱里,對這些生活現象進行了系統的研究,從具體到抽象,從抽象到具體,努力發掘著文化的核心,給予理論的闡述,指出這一切之所以是“這一個”而不是“那一個”,在於中國文化的核心是“群體意識”。它由近及遠,於細緻中闡發了中國文化的要旨。

該書特點

該書特點之一,是用“閒筆”來寫“正書”。這是研究中國文化的著作,但卻不像一般專著那么抽象,那么理論化,那么枯燥。全書講述老百姓(當然不只是老百姓)的事情,態度閒適,讀起來輕鬆愉快,而又深刻地切中要害,令人常有“還真是那么回事”的感慨。
該書特點之二,是深入淺出。在對林林總總的生活現象進行剖析時,或詮釋字詞,或引經據典,從本義到廣義,從現象到本質,像與你聊天般地娓娓道來,揭示出這些現象深刻的社會性。

作者簡介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期從事文學、藝術、美學、心理學、人類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著有《〈文心雕龍〉美學思想論稿》、《藝術人類學》、《黃與藍的交響——中西美學比較論》(與鄧曉芒合作)等著作。近年撰寫出版了“易中天隨筆體學術著作•中國文化系列”四種:《閒話中國人》、《中國的男人和女人》、《讀城記》和《品人錄》。

目錄

閒話《閒話中國人》(代序)李樹林
引言
第一章飲食
一民主食為天
二生命與血緣
三請客吃飯這謎
四煙、酒、茶
第二章服飾
一文明與野蠻
二道德與禮儀
三非凡意義
四時尚問題
第三章面子
一命之所系
二面子丟失之後

易中天處世及系列作品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從事文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其主講的“漢代人物風雲”、“易中天品三國”系列首播即獲熱評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