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的一躍: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

《艱難的一躍: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

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易中天先生根據麥迪遜制憲會議記錄改寫而成的《艱難的一躍: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一書 文采飛揚,雅俗共賞,對於廣大普通讀者了解美利堅合眾國制憲的過程,還是有些裨益的。

基本信息

簡介

法律人士或者關心中國法治進程的人,無不對美國憲法心懷敬意。美國憲法的出現究竟是人性與自由的勝利,還是利益力量左右的結果?這是一個需要回答、卻又不必認真計較答案的問題。因為在很多人看來,美國憲法也許是政治家充滿智慧而體面的“合謀”,也許是人性中自私自利的徹底釋放,也許是以上諸種情況的結合。但是無論我們———這些後來人怎樣想像,想要了解美國憲法以及由憲法支撐的美國的制度倫理和價值體系,都必須從美國憲法誕生的時刻說起。必須追根溯源,才能稍微觸摸到事情的本質。《艱難的一躍——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為我們提供了一個了解、參透美國憲法誕生過程的平台。這不僅是一部法律的書,也是一部歷史的書,更是一部文化的書。書中精彩刺激的場景使我的想像遊走到了那個充滿期冀與困惑的時代,那個熱情洋溢、奔放跳脫的時代。 

《艱難的一躍: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
《艱難的一躍:美國憲法的誕生和我們的反思》

美國憲法可以說產生於一場精心策劃的“陰謀”。獨立戰爭之後的“美利堅合眾國”不過是一個各自為政的殖民地的鬆散聯盟。1787年5月,為解決聯盟面臨的諸多問題,各邦決定召開臨時會議,修改邦聯條例。在各邦議會代表陸續到達之後,麥迪遜、華盛頓、漢密爾頓等制憲積極分子臨時提出動議(其實早有預謀),提議制定聯邦憲法。這使為修改邦聯條例而來的各邦代表措手不及,也使他們大為惱火。但大多數代表“不願一事無成”的想法和務實的態度幫助了制憲分子,也使代表們能夠坐到談判桌前,以政治家的姿態進行一場艱難的看起來前景渺茫的談判。這是制憲分子的勝利,也是美國的勝利。談判意味著平等,意味著言論自由,意味著各方利益能夠得到充分的保障。制憲會議的整個過程洋溢著政治家談判的精神,無論是制憲分子,還是反對派,以及旁觀者,都可以自由辯論,充分表達他們的觀點。
由於代表們成份複雜,觀點分歧,利益不同,導致他們對任何一個議題都很難達成一致意見。經常是一個代表提出方案,另一個代表就馬上強烈反對,或者另起爐灶,提出新的方案,或者滔滔不絕,討價還價。幸虧有德高望重而富有智慧的班傑明•富蘭克林多次居中調停,也幸虧大多數代表不是那么“堅守理想”和政治主張,認識到“能做到最不壞,就是最好”。很多人包括積極制憲分子麥迪遜、威爾遜意識到必須從原來的陣地讓步,才能產生看法較為一致的憲法,否則,只能是分裂或戰爭。但是讓步又不能是無原則的讓步,妥協是為了實現最高目的和堅持最高原則。只有這樣,美國憲法才能在一次次討論和修改中不斷完善,不斷接近“政治真理”。美國憲法經過了569次投票表決才最終制定出來,可謂一波三折,好事多磨。可以說,民主決策機制是制憲會議能繼續進行而沒有中途夭折的基礎,也是美國憲法得以永葆生命力和活力的重要因素。正如邱吉爾所說,民主可能不是最優的制度,卻是迄今為止我們發現的最不壞的制度。
美國憲法自1787年制定,歷二百多年幾乎沒有什麼改動,只是根據社會的發展增加了27條憲法修正案,不能說這不是一個奇蹟。[1]

易中天處世及系列作品

易中天,1947年生,湖南長沙人,1981年畢業於武漢大學,獲文學碩士學位並留校任教。現任廈門大學人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他長期從事文學、美學、歷史學等多學科和跨學科研究,央視《百家講壇》“開壇論道”的學者,其主講的“漢代人物風雲”、“易中天品三國”系列首播即獲熱評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