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翁亭記—竹簡》

《醉翁亭記—竹簡》是一本由 本書編委會 編著,在 錦銹神州 出版的情感勵志,文采多樣的文學作品。

出版社:錦銹神州
作 者:本書編委會

介紹

《醉翁亭記—竹簡》是經多位專家遴選編纂而成,不僅權威,規範,科學,而且全面,系統,簡潔,實用.符合國情,《醉翁亭記—竹簡》具有一定前瞻性,《醉翁亭記—竹簡》使廣大企業儘快與國際化企業全面接軌,並迅速提高企業的水平!
竹簡溯源
金石之有聲,槌不擊不鳴,人雖有言,心不取出。“書寫”成為記錄人類所有文明的必然產物。但石碑、甲骨、鐘鼎的材質驗證求繁造,先賢囹圄文化傳承之苦。西周后期,有人妙得天啟,破竹為簡,串接成卷…………
竹簡,戰國至魏晉時代的書寫材料。是削製成的狹長竹片(也有木片,稱木簡),牘比簡寬厚,竹製稱竹牘,木製稱木牘。均用毛筆墨書。冊的長度,如寫詔書律令的長三尺(約67.5cm),抄寫經書的長二尺四寸(約56cm),民間寫書信的長一尺(約23cm),因此人們又稱信為“尺牘”。在湖南長沙、湖北荊州、山東臨沂和西北地區如敦煌、居延、武威等地都有過重要發現,其中居延出土過編綴成冊的東漢文書。
竹簡的橫空出世,使文字記載從此與舉步艱難永別,可以說記得刀與竹簡標識著書寫莊重的篆記得時代,也使得孔子老子的儒家道家思想及華夏文明得以傳承。中國造紙術的發明是全人類書寫載體的重大變革,文化傳播得以更快更廣泛的發展,竹簡逐漸淡出歷史,永埋黃土。
歷史的容顏果真飄然而逝?後人慾暏無緣?科技挽回了時光的流逝,失而復得竹簡文化印證了文字的發展演變,使浩若煙海的中華典籍返老還童。品味分寸,可見先賢心緒。我們拾起的不是文明碎片,而是整個民族文化的記憶!在喧囂的現代生活中,暫避凡塵,歸於自然,有山風明月相伴,玩索竹簡詩書,左右撫琴自娛,松菊相依,花鳥趨陪,寧靜淡聽到中真率自知。
歐陽修是我國北宋時的著名散文家和詩人,提到他,總忘不了他的《醉翁亭記》,他通過對優美的自然環境的描寫與當時的社會風氣的描寫,含蓄委婉地表現了貶官之後的特殊心境。
這篇散文中,有景物的描寫,人事的敘述,情感的抒發,而這三者又都生動地表現了歐陽修當時的特殊情懷。此篇佳作由元朝書法家趙孟書寫。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