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州觀野火》

王士禎曾評論呂溫說:“詩非所長,讚頌時有奇逸之氣。”本詩可證。野火並非好事,卻有滌穢驅毒,敬鄰助稼之功;辨蕭蘭,分玉石之能。百姓受益,值得讚頌。全詩充溢著“奇逸之氣。”

作品概況

作品名稱:道州觀野火

創作年代:唐代

作者:呂溫

作品體裁:五言古詩

作品原文

南風吹烈火,焰焰燒楚澤[1]。陽景當晝遲,陰天半夜赤。過處若彗掃,來時如電激。豈復辨蕭蘭,焉能分玉石。蟲蛇盡爍爛,虎兕[2]出奔迫。積穢皆盪除,和氣始融液。堯時既敬授,禹稼斯肇跡[3]。遍生合穎禾,大秀兩岐麥。家有京坻[4]詠,人無溝壑戚。乃悟焚如功,來歲終受益。

作品注釋

[1]楚澤:春秋時楚國的疆域南到洞底湖之南,這片疆域稱楚澤。詩中代指道州野火之處。

[2]兕(sì):古代犀牛一類的獸名,皮厚,可制甲。

[3]斯肇跡:儘快速生長起來的跡象。斯,通澌,盡。《呂氏春秋·報更》:“斯食之。”肇,敏捷,引申為快速。

[4]京坻(chí):即坻京。坻,水中高地;京,高丘。《詩經·小雅·甫田》:“曾孫之庚,如坻如京。”後因以形容豐年堆積如山的穀物。

作品賞析

王士禎曾評論呂溫說:“詩非所長,讚頌時有奇逸之氣。”該詩可證。這首詩讚頌的是野火。野火並非好事,卻有滌穢驅毒、敬鄰助稼,以及分辨蕭蘭和玉石的功能,從而使百姓受益。全詩充溢著“奇逸之氣”。

作者簡介

呂溫(772—811),字和叔,一字化光,河中(今山西永濟縣西)人,祖籍東平(今山東東平縣東)。初從陸質學《春秋》,從梁肅學文章。798年(貞元十四年)中進士,又登宏辭科。與韋執誼、柳宗元劉禹錫友善,尤為王叔文所器重,遷左拾遺。804年(貞元二十年),以待御史出使吐蕃,至806年(元年元年)還朝。因未參與“永貞革新”而免遭貶謫,得以升遷。808年(元和三年),因與宰相李吉甫不和,被貶為道州刺史,後調任衡州,很有政績。世稱呂衡州,卒於任上。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