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刊物]

《解放》[刊物]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解放》刊物是中共中央公開發行的政治理論機關刊物。起初為周刊,後為不定期刊。張聞天任主編(1941年中央檔案上稱“負總責”),是為適應當時“鞏固國內和平、爭取民主權利、實現對日抗戰”的新形勢而創刊的,是張聞天投入精力最多、影響最大的一個刊物。到1941年8月終刊共出版134期,發表他(署名洛甫)的文章24篇。毛澤東的《論持久戰》、《論新階段》、《新民主主義論》等名著也都是首先在這裡發表,隨即由解放社出版了單行本。

簡介

《解放》[刊物] 《解放》[刊物]

1937年4月24日,中共中央機關刊物――《解放》周刊在延安藍家坪創刊。《解放》周刊辟有時評、論著、翻譯、通訊、文藝等專欄,中央領導同志毛澤東張聞天朱德周恩來博古等都在該刊上發表文章。作為中國共產黨的政治理論刊物,《解放》周刊積極宣傳中國共產黨的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理論和策略,宣傳和普及馬克思列寧主義理論,起到了黨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歷史發展

《解放》創刊之初,面臨著中國共產黨為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奮鬥的任務,此時它的宣傳中心是爭取千百萬民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為此,它在第1卷第2、4期上刊發了毛澤東的《中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在目前階段的任務》和《為爭取千百萬民眾進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而鬥爭》等文章,全面分析了當前形勢,提出了中國共產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任務。1937年7月8日,“七七事變”爆發的第二天,《解放》第10期即將出版,拼版後在封二加頁全文刊登了《中國共產黨為日軍進攻盧溝橋通電》,呼籲“只有全民族實行抗戰,才是我們的出路”。此後,《解放》連續報導和評論“七七事變”後中國戰局的進展,發表支持國民黨二十九軍抗日和敦促國民黨當局下決心抗戰的文章。1937年8月,中共中央在洛川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討論制定全民族抗戰的方針,確定黨的任務及各項政策。會議通過了三個檔案:《中共中央關於目前形勢與黨的任務的決定》《為動員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而鬥爭》《中國共產黨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解放》第15期全文刊登了這三個檔案,動員全國一切力量爭取抗戰勝利。

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後,八路軍新四軍在華北的廣大地區和大江南北展開游擊戰爭,不斷壯大隊伍,開闢新的根據地,也積累了許多戰鬥經驗。對此,《解放》刊發了鄧小平的《艱苦奮鬥中的冀南》、賀龍的《一二〇師抗戰兩年來的總結》、左權的《論堅持華北抗戰》、陸定一的《晉察冀邊區粉碎敵人進攻中的幾個重要經驗》、張鼎丞的《新四軍在抗戰烽火中成長著》、關向應的《論堅持冀中平原游擊戰爭》等文章。這些文章從不同側面反映了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抗日游擊隊的發展壯大,記載了抗日戰爭中我軍的戰略戰術的創新和成功實踐,極大地提高了廣大民眾對抗戰勝利的信心。此外,《解放》還刊登了各抗日根據地領導人介紹根據地情況和總結各方面工作經驗的文章,使廣大愛國民眾對抗日根據地的各項建設有了較充分的了解,促進了根據地各項事業的發展。

《解放》是在黨中央和毛澤東等中央領導的親自指導和支持下創辦的。對於每個時期的宣傳要點,毛澤東都親自過問,重要的社論、評論和文章都親自審閱。從第17期起,毛澤東為《解放》題寫了刊名。為紀念抗日戰爭一周年,毛澤東為《解放》寫了封面題詞:“堅持抗戰,堅持統一戰線,堅持持久戰,最後勝利必然是中國的。”毛澤東發表在《解放》上的署名文章就有29篇,著名的《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論新階段》《新民主主義論》等重要文獻,揭示了抗日戰爭發展的過程和規律,指出了奪取抗戰勝利的主要力量,揭示了無產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規律,為全黨和全國人民指明了前進的方向,極大地推動了中國革命的勝利發展。

為了加強黨的思想教育,《解放》開闢了“黨內教育”專欄,由中央領導同志講授黨的基本知識,進行怎樣做一個合格黨員的教育。劉少奇《論共產黨員的修養》、陳雲《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張聞天《論待人接物問題》等,在黨員教育和黨的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對黨的優良作風和傳統的形成產生過重大影響。

《解放》還組織翻譯和刊登了許多馬列原著的有關內容,介紹理論學習的方法,成為宣傳和普及馬列主義的重要陣地,為提高全黨的理論水平做出了可貴的努力。

停刊

1941年9月31日,為了集中力量辦好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解放》周刊停辦,共出版了134期。作為抗日戰爭中中國共產黨公開出版的政治理論刊物,《解放》為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