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內刊

企業內刊

中國的企業內部自辦的報型或刊型讀物(統稱為企業報刊或企業內刊)。我國企業報刊的發展雖然數量上不斷上升,而實際上卻質量參差不齊,稱得上優秀的企業報刊在其總量中只占很小的比重。

簡介

1企業內刊
企業內刊是企業文化承載的載體,是企業文化的外化表現形式,也是企業信息上通下達的溝通渠道和輿論宣傳陣地。現在很多企業都出版自己的內刊,但如何最大化的發揮內刊的作用,從而更有效的為企業文化建設服務,並不是每一個企業內刊人所明析的。
企業內刊,顧名思義,就是一個企業的內部刊物,不具有正式刊號的內部交流刊物,或為報紙,或為雜誌,或為周報,或為月刊、半月刊、雙月刊等等不一而足。有的企業內刊重於對外宣傳,有的則重於對內教化,但始終一點是明確的,那就是為企業文化服務。
企業內刊就是企業自己設計印刷、宣傳推廣企業理念和文化的報刊或書刊,稱之為企業報刊或企業內刊。它是企業文化的一種表現形式,也是企業與員工交流的一個視窗,好的企業內刊有股凝聚力,能讓不同的人心向一處,齊力協力為企業開創美好的明天。
企業內刊也是企業信息上通下達的溝通渠道和輿論宣傳陣地。現在很多企業都出版自己的內刊,但如何最大化的發揮內刊的作用,從而更有效的為企業文化建設服務,並不是每一個企業內刊人所明析的。

功能作用

1、傳播企業理念。建立並傳播企業的經營理念、價值理念、管理理念等是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任務,在這個過程中,充分溝通顯得尤為重要,而企業內刊是企業實現對內對外溝通的有效手段,在企業內刊的采編途徑中,通過訪談、挖掘,深化,員工對企業核心理念的認識在精神層面得到充分交流,內心情感得到反映,思想得到溝通。在企業內刊的傳播過程中,社會形象和員工風采得到充分展示,從而增強了員工的自信心和對企業的自毫感與責任感,最佳化了企業發展環境。企業內刊旗幟鮮明地唱響企業追求什麼,倡導什麼,做什麼,反對什麼的主鏇律,能夠使企業理念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形成企業員工的群體性心理,在員工中發揮輿論導向的作用。
2、服務企業發展。企業的發展戰略,描述了企業未來的發展方向,反映了企業的總體規劃。企業內刊的任務就是充分發揮宣傳陣地和企業喉舌的功能,迅速及時將企業的年度戰略、長遠戰略傳遞給廣大員工,更方便貫徹落實,企業內刊可以圍繞企業發展戰略,精心組織版面和文章內容,有針對性地開展宣傳報導,全方位,多方面調動一切有利因素和積極力量,發揮整體協同效應,既宣講清楚形勢和任務,更著眼於督促提高執行力。
3、弘揚模範人物。先進典型、模範人物是企業的英雄,他們思想水平較高、業務技能突出、愛崗敬業,是企業先進文化外化於行的生動體現。企業內刊可以精心設計採訪、深入基層進行調查研究,擴大先進典型宣傳的覆蓋面,宣傳好先進人物,可以運用典型的示範作用和精神力量教育人、引導人、鼓舞人,可以沉澱企業的精神力量,樹立起工作實踐需要、員工普遍關注,並且值得學習的榜樣。
4、記錄企業成長。企業的創業歷史、發展歷史本身就是企業的無形資產,企業內刊充當著記載企業歷史的角色,在宣傳報導的同時,也完成了對企業歷史檔案的記錄。一部完整的企業內刊資料,便是一部齊全的企業發展的歷史檔案,是企業奮進、崛起、戰勝困難的生動見證,也是企業精神代代相傳,並不斷沉澱的縮影,企業內刊既有原始資料,又是提煉企業文化的寶庫。

文字傳播

其實,在國際上,企業報刊早已有自己的科學的價值認知的理論體系——即公共關係學術體系。我們可以看到,在所有的公共關係學教材中,都是把企業的內部刊物歸類於公共關係實務操作的“文字傳播”運作。但遺憾的是,在我國卻很少有人沿著這一理論思路去對企業報刊的價值實質進行深入發掘。
已開發國家企業報刊強大的社會影響力說明,企業報刊的功用價值和發展空間是巨大的,然而我們自己並沒有以準確的視點去透析它和感悟它。讓企業報刊走出中國式評價體系的誤區,與國際公關學術接軌,回歸其經營服務工具角色;與企業的品牌經營融為一體,才能使其真正成為推動企業健康發展的一面獵獵戰旗!

經營服務工具

把企業報刊作為“經營服務工具”,這是區別於新聞傳播理論體系的“輿論服務工具”與企業文化理論體系的“文化表現工具”的公關理論體系的科學定位。企業報刊的運作實踐表明,企業報刊不是新聞傳播的另類‘傳聲筒’,也不是企業辦文化,更不是企業裝點門面的‘飾品’;“企業報刊絕對不是企業文化的表象,它的價值實質是企業經營者藉助文本的傳播力,按照自己的思想去影響和協調企業內外目標群體關係,以達到管理和經營的完善,同時為實現本企業的經營戰略規劃和發展目標願景聚集更旺的人氣。”
以上論點“反叛性”地對我國企業報刊傳統的價值認定作了重新修正,正是這一原則性的觀念“修正”,使我國的企業報刊的運營看到了無限燦爛的光明前景。

戰略性

企業內刊建設應具有戰略性。對一個企業來說,優秀企業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企業長期建設的結果,作為為企業文化服務的企業內刊,它的戰略是根據企業文化的長期建設戰略而制定,因此也具備企業文化戰略的一些特點,比如長期性、連貫性等等。現在有很多企業內刊人並不能站在戰略的高度去建設企業內刊,策劃的很復選題和活動都是具有短期功利性的,這一期做一個生產專題,下一期做一個市場專題,再下一期做個特別活動專題,漫無目的性辦一期是一期,所以常常會出現企業內刊人找不到題材做,而挖空心思閉門造車編專題的可笑現象。所以也常常會出現有的內刊人做上幾年企業內刊就大叫突破不了,再做就是重複了的現象。正確的方法是根據企業文化戰略制定企業內刊的長期戰略,根據戰略就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做什麼專題,什麼時候什麼專題不可做,每一期內刊之間都有一個連貫和發展性的內在因素在裡面,保持辦刊的長期性和連貫性。始終要讓自己站到企業文化戰略的高度上去衡量,去觀察,去思考。

功能和表現

企業內刊的建設和發展在每個不同時期具有不同的功能和表現,企業文化是長期提煉的結果,這個結果的形成也是企業內刊長期有計畫、有階段、有層次長期服務的結果。在企業文化形成階段,企業內刊就要用正確的思想去引導,去武裝、去強化,去訓導教育,讓企業的每一個員工大腦中建立這個概念、這個意識。在企業文化發展階段,企業內刊就要利用企業內刊去貫徹、去落實,去鞏固,讓企業文化不斷完善和持續改進。企業內刊在企業文化戰略的不同發展階段的任務和工作重點都是不一樣的。
所以,企業內刊的工作人員不僅應該明白,做這個活動,策劃這一期選題究竟對企業文化建設有沒有作用,有多大作用,而且更要明白,你所做的工作是否和企業文化戰略相協調相適應,要努力把握一個度,做到不要超前也不要拖後。
企業內刊具有記錄功能,因此一些企業內刊人“有聞必錄”,熱衷於報導企業中發生的新聞和活動,單純的把企業內刊當成一個留聲機,傳聲筒,把企業內刊看成死的東西,忽視發揮企業內刊的主觀能動性。
如今在企業中,甚至在社會上,都有唯文化論泛濫的傾向,很多企業文化工作者把企業文化的內涵予以壓縮,然後把外延無限放大,大到可以容納一切, 萬事萬物皆文化的地步,
由此導致企業文化建設泛文化論的產生,風牛馬不相及的也要生搬硬套到企業文化上,牽強附會,以致企業內刊建設輕重不分,中心不明,盲打誤撞,偏離了企業內刊的正常軌道。

媒介資源

企業內刊是企業自己所掌握的媒介資源,用以傳播自己的意志和決心,從這一點上來說,它缺少監督和有效控制,只能憑藉單位內部內刊人做好這方面的把握。
如何有效發揮企業內刊在企業文化建設中的作用,正確的企業文化建設戰略是基礎,是前提,一個企業的企業文化如果是雜亂無序的,那么企業內刊必然也是如此。如果企業的企業文化有一個正確的發展脈絡和具體的發展戰略、方案,那么企業內刊建設也就有綱可依,有據可循。除此之外,企業內刊工作者還需要始終保持清醒的頭腦,時刻站在企業文化戰略發展的高度上,深刻理解企業內刊的定位和功能,只有這樣,企業內刊才能永葆“青春活力”,企業文化建設才會如虎添翼,經久不衰。
目前,企業內刊已經出現了內刊外包的趨勢。定眾傳播成為衝擊傳統內刊的重要方式。定眾傳播,或者叫定眾出版,其刊物不僅覆蓋原來內刊的內容。更針對自己的客戶。在中國,定眾出版已經逐漸火爆起來。

發展史

一位社會學家曾說,整部人類史其實就是一部媒體發展史,那么,企業內刊從一張張單頁快報的內部通訊發展到現在成為既有一定專業性又頗具品位,並逐漸引起人們關注的財經類雜誌,也算是一支獨特的聲音了。過了咿呀學語階段的企業內刊在不斷地成長,或許需要質疑,需要炒作,需要扶持,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對企業內刊的過去、現狀做一番真正冷靜地審視和回顧。

三個階段

企業內刊的出現與一批民營企業的誕生和成長是分不開的。

始於80年代的經濟體制改革,給以往羞於言利的中國人帶來了迅猛衝擊,“下海”一詞的流行便可見一斑。許多人放棄養尊處優的體制保障,開始了民營經濟的“混沌”的創業歷程:四川的劉氏兄弟去農村養鵪鶉,開創了希望集團的事業;四通的段永基開始在北京中關村創業;瀋陽的7個大學生東挪西湊籌集了3萬元開辦了“瀋陽工業技術開發公司”,後來發展成為東宇集團……企業的初創使一些企業內刊也有了雛形:《四通人》、《希望飼料》(《希望集團報》的前身)、《瀋陽市工業技術開發公司通訊》(《東宇經緯》前身)……不過那時它們實在稱不上“刊”,多是以單頁快報的形式出現,印刷和內容編排都不是很講究,倒有些像放大了“傳單”。

儘管企業內刊的確切源頭已無從考證,但這個階段不能不提及《四通人》。1986年,第一台四通印表機問世,四通開始建立了全國銷售服務網。家業越來越大,《四通人》應運而出。《四通人》以它四通人講四通事的風格使當時的很多企業萌生了創辦內刊的念頭。

到了1992年,鄧小平南巡講話和黨的十四大召開,壓抑已久的民營企業釋放出了巨大的熱情,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企業發展速度確實是驚人的,許多企業每年幾十倍幾百倍的速度成長,信息的溝通顯得愈發的重要。於是,一批企業巨人的誕生也造就出一批出色的企業刊物:《萬科周刊》(現更名為《萬科》)、《寶安風》、《聯想》、《南方測繪》、《萬通報》、《海爾人》、《三九周報》……

但是到了1997、1998年,一些民營企業遇到了一次大地震,這次大地震的震源來自企業自身的發展速度,人才結構失衡,創新不利,資金的浪費……同時,另外一些未受到重創的民營企業也不得不解決自身向何處發展的問題:產權變局,股份制改造,民營上市,兼併控股……企業內刊也不可能不受到影響,如劉氏兄弟分家後,《希望集團報》就改名為《新希望》。

如今,一些經得起市場摔打的企業日益朝著規範化的方向發展,企業內刊也隨同走入了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這也使後起的不少企業辦的內刊有了很高的起點。可以說,企業內刊有今天成就有當時特定歷史條件造就的巧合,也是中國綿久的文化傳統中崇尚的著書立說、文以載道的精神使然。

十幾年的歷程並不算長。企業內刊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發展歷程,並以其對企業管理的微觀研究和企業風貌的整體反映已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一種新的媒體。

兩大尷尬

提到企業內刊,作為企業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有兩個“尷尬”。一是企業內刊不過是決策者附庸風雅的“做秀”舉動,是新聞傳播的另類‘傳聲筒’,是企業裝點門面的‘飾品’;二是企業內刊處於被“包養”的境地,不產生實際利潤卻無限投入在其中。
目前在我國,許多社會公眾對企業報刊的了解和認知,都是從傳統的新聞傳播和企業文化的視角去獲得感性體驗,這樣就導致人們把企業報刊只當作公共媒體資訊補充的配角和豐富企業員工業餘生活的文化園地,因而許多人對其不屑一顧,認為企業報刊不能登大雅之堂;而這種觀念影響到企業,也就導致許多企業創辦內部報刊只是決策者附庸風雅的“做秀”舉動,缺乏戰略性的遠見規劃。

四大現狀

企業內刊如何走出“小報”的陰影企業內刊如何走出“小報”的陰影
一、地產企業內刊異軍突起,文化界有了“企業新軍”。

自上世紀90年代初開始,企業的文化建設釋放出了巨大的熱情,迎來了一個高速發展的時期。這個時期的企業發展速度迅猛,不少企業每年以幾十倍甚至幾百倍的速度增長。因此,市場信息的溝通和企業文化(品牌)建設顯得愈發的重要。於是,市場的發展也造就出一批出色的企業刊物,如在地產界久負盛名和影響力的《萬科》(原名《萬科周刊》)、《金地》、《華潤臵地》、《SOHO中國》、《華遠地產》、《華新國際》、《萬通報》、《世聯地產評論》等等。

在這個階段,企業內刊和企業同速快步“增肥”。很多內刊五六年內改版五六回,印刷質量不斷地提高,開本不斷地加大,發行範圍也越來越廣。在逐漸得到外界認可的同時,也培養了一批內刊人。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視窗,在市場經濟環境下培育了優秀的企業文化和企業報刊,造就了千餘種企業報刊的宏大陣容。深圳企業報刊群體的互動性、思維的前瞻性、利用科技手段的先驅性,對全國企業報刊的發展有著積極的借鑑和推動作用。

近幾年來,隨著企業文化的進步,企業內刊的創辦和發展日益受到企業的重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共有企業自己創辦的非贏利性“企業內刊”12000多種,總印刷量達1000萬份左右。如果按每種每年的成本支出(含人工)40萬元(保守估計),那么中國內刊一年的經營成本在48億元以上,其中房企內刊約占20%,每年總投入超過10億元。全國內刊數量每年還在以25%左右的速度遞增。企業內刊由於數量多,內容豐富,時效性、針對性強,內刊客群範圍不斷擴大並呈現了多樣性,即有市場信息類、綜合類,也有專業的研究類,還有注重文藝類等等,內刊的影響力在不斷擴大,被文化界稱為“企業文化新軍”,已經引起社會有關方面的廣泛關注。企業辦報刊蔚然成風,構築了一道亮麗風景線。應該說,這標誌著中國企業在宣傳方式上已趨於成熟。

二、定位是企業內刊的軟肋。

企業內刊的一個重要內容是構建和宣揚企業文化。事實也證明,發展企業就必然要致力於企業文化的研究與構建。張瑞敏把海爾的成功歸為兩個方面:內有文化,外有市場。企業文化的造就在海爾成功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是其競爭力絕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因此,企業文化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完善,其作用也日益顯得重要起來。

作為企業文化的重要載體,企業報刊的作用日漸突出,已成為許多企業發展和品牌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辦刊過程中,我們也見到不少內刊在辦刊上處於“游離”狀態,一些內刊實際上充當了企業老闆或經營者的耳目和喉舌。內刊怎么辦?北京萬科地產副總經理、《生活在萬科》總編周昆說,在萬科,內刊有幾個“不”:不以老闆為最大的讀者,內刊要有獨立的人格和目的;不以營利為目的,內刊一定是要有自己的資金來源;內刊應該是做刊物的人、客戶、各合作單位等各方面的聲音和精神的總承,並且很本色地反映出來,不應該有絕對的所謂的領導喉舌的作用。他認為,內刊是服務更多的界面,不要認定讀者是某一種人,內刊的讀者應該是無窮的,所以不要假定讀者群,但一定要把刊物做得足夠好;其次是辦一份兼容的讀物。世聯地產董事長陳勁松則認為,企業內刊要么對內或對外,或對內對外各發一種,既對內又對外的內刊肯定是行不通的。有關專家指出,辦刊物是要辦給別人看還是自己看(事實上很多是給別人看)。當刊物辦給別人看,這個“別人”當然包括企業老總,讓老總說好是很重要。但是,刊物不能僅僅為使老總滿意而辦。聰明的老總當然懂得,一個內刊如果只宣傳本企業甚至只宣傳老總本人,這刊物在企業內外都不會有多大的影響。所以辦內刊同樣需要視野開闊,觀念創新,內容豐富生動而具有可讀性,這才能在企業內外產生較大的影響,而企業及老總本人也隨之得到有效的宣傳。

三、成為企業“邊緣人”,內刊人渴望重視和理解。

現在大凡做得好的企業,都辦有企業內刊,一時間,這種被市場稱為“企業文化新軍”的內刊現象引起了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與這種現象相比,內刊人則頗有些微詞。據了解,在很多企業,從事內刊采編工作的員工都不被看做與管理、銷售、開發人員一樣的“一線”員工,而被看做是後勤服務的輔助人員,用內刊人自己的話講是“企業邊緣人”。這“邊緣”心態不僅體現在公司領導與員工心裡,而且在報刊管理架構上也體現得淋漓盡致。因此,不少企業的內刊人是依附於企業行政後勤部門,從業人員也非專職,僅有少數大企業才建立獨立的編輯部門,才有專職的采編人員。由於“邊緣”處境,不少內刊人的工資、福利待遇明顯偏低,在晉級加薪上也明顯比其他人員慢。企業內刊是在企業發展到一定階段或在企業領導層的思想主旨下產生的。內刊人在企業中的地位、作用也因企業的不同而不同,從而影響到內刊在發揮其功能上產生了不同的效果。事實證明,企業內刊對於增強企業競爭力和企業文化建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少內刊人幾乎是傾注了所有的感情,投入了全部的身心,始終站在企業的最前沿,客觀評價、認真總結、深刻反思,做到傳企業之聲,擔社會之責,成功塑造了企業形象,辦出了一份思想性和可讀性較強的內刊。但是,不少內刊人正處於“無奈”狀態,一邊是想為企業實實在在做些什麼,卻總是游離在企業之外,成為“企業邊緣人”;一邊想證明自己在企業中存在的價值,卻總是際遇不佳。一些內刊人在同筆者交流時表示,他們不願總處在一種可有可無的配角境地,更不願自怨自棄,而是希望得到企業及企業領導層更多的理解和重視。

四、平衡點不易把握。

曾有人把企業內刊比喻成是老闆在一個叫文化的後花園裡包養的二奶,環肥燕瘦均取決於主人的口味而非環燕本人。其實,這正可以看出企業內刊的稟性:企業內刊是附屬物。也就是說它是企業發展的產物,是一個企業老闆文化品味的風向標,是老闆才、情、識的綜合體現,老闆和內刊深深地疊印在一起,老闆的個人意志和個人魅力業已成為內刊的一道風景。所以企業內刊無法擺脫企業發展跌宕起伏的影響:在企業處於上升階段,思考問題較為務實,內刊內容的編排上反思的調子居多,文章多以細微之處見精神,而當企業發展到了要“比拼內力”的時候,不難發現內刊文章中有觀點有新意的少了,框框多了,堆砌的多了,缺乏了直接和敏銳,“再沒有一張白紙時期的興奮和激動”,可說話口氣卻越來越大,越來越空,儘管印刷裝幀依然精美。企業使內刊人身處企業敏感地帶,企業要使之成為企業內部思索與探索極為積極和活躍群體,其良苦用心就是不想讓企業內刊僅僅是“安分守己”地做一種簡單意義上的喉舌作用。企業是希望從一派鼓舞士氣之詞以外,獲得關於企業生產、經營與研發的前衛性的見解,以及對存在的弊端做出揭露與批評。

但內刊人則頗有些處於一種“欲說還休,欲罷不能”的尷尬境地:企業內刊是在企業領導層的思想主旨與內刊人實際操作這兩種不盡相同的情況下產生的。內刊人在挖掘刊物思想深度,表達出編輯部獨特聲音的時候,很容易陷入兩難抉擇的境地,即應該報導,卻又不能報導——某些言論將牽連到企業中的各種利益群體而與之產生牴觸。於是越是想尋求突破,越是強調創新的內刊人,反倒越覺得這種良好的願望成了一種美麗的羈絆,畏首畏腳的有些躊躇不前了。所以,把企業內刊比做二奶,雖尖酸些,卻也不無道理。關鍵是怎樣調整這種狀況,使企業內刊在現今和今後承載起更大的督查作用和責任,怎樣在放言與惟命是從之間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平衡點,使自己並不困惑地與企業達到思想統一與步調一致,是企業內刊內容上的出路所在,也是內刊人尋求更高突破所應解決的一個重大問題。

四大趨勢

第一,形式電子化:在現有內刊中,電子版已占28%,這種比例正在不斷上漲。
比如,金地集團的《金地》雜誌採取紙質內刊與電子內刊雙軌制,萬通集團的《風馬牛》電子雜誌實現對紙質內刊的全取代。電子內刊一般採用“文字+圖形+聲音”的形式,可支持瀏覽者在“圖形版“、“聲音版”、“條目式”和“PDF版”四種版式間自由切換,其最大的好處是互動性強,能適應多重閱讀習慣,同時,電子內刊以網際網路為平台,更具傳播性、快捷性、廣泛性和延續性,也減少了發行成本。
第二,稿源多元化:很多企業內刊的稿源不僅有公司員工、內部通訊員,還有行業專家學者、外部客戶等特約撰稿人。
深圳能源集團在2007年開始明確提出“內刊不唱‘卡拉OK’”,實行內刊外向,以“大能源”概念看能源,目前《深圳能源》有2/3內容對外徵稿,受到讀者普遍好評。
第三,影響主流化:隨著企業內刊對社會、經濟干預意識的逐步增強,影響力正在不斷擴大,大有由“小眾”讀物躍升為主流的趨勢。
比如:創辦於1992年3月、引領地產界內刊潮流的《萬科周刊》最初的出發點僅僅是把總部的聲音準確地傳達到一線,但是,它獲得了最為主流的媒體從業人員的高度評價,在某一階段的影響力甚至大過公開媒體。創刊於2002年6月的《SOHO小報》,以“地產企業內刊中的一個異數”形象出現,曾獲《新周刊》頒授「年度小眾讀物」獎,有數萬本印量,比許多主流市場媒體真實發行量都大;而且“網羅了許多中國當代有想法、有思想的人來寫文章”,每期都集中了一些有份量的思想和言論,已完全變成一份精英文化圈刊物,成為影響地產界的風向標。
第四,內刊外包化:據統計,國外企業內刊外包比例達80%。內刊外包分為部分外包、整體外包、投資性的合作經營三種。
目前中國內刊市場存在分散經營、各自為政的客觀現象,企業內部許多文化管理者的內刊建設工作力不從心,於是越來越多的企業內刊的整體策劃、內容采編、設計製作等方面紛紛選擇外包給專業機構運作。整體外包則涵蓋了上述內容,甚至包括廣告經營和發行工作;投資性的合作經營則匯集“品牌價值主張”相近的企業,聯合出版一本市場刊物。目前,一些成熟的內刊承包商,已經把外包服務領域擴大到發行管理、讀者關係管理、廣告資源整合,以及事件行銷等層面。

企業內刊的未來

企業內刊建設應具有戰略性。對一個企業來說,優秀企業文化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是企業長期建設的結果,作為為企業文化服務的企業內刊,它的戰略是根據企業文化的長期建設戰略而制定,因此也具備企業文化戰略的一些特點,比如長期性、連貫性等等。現在有很多企業內刊人並不能站在戰略的高度去建設企業內刊,策劃的很復選題和活動都是具有短期功利性的,這一期做一個生產專題,下一期做一個市場專題,再下一期做個特別活動專題,漫無目的性辦一期是一期,所以常常會出現企業內刊人找不到題材做,而挖空心思閉門造車編專題的可笑現象。所以也常常會出現有的內刊人做上幾年企業內刊就大叫突破不了,再做就是重複了的現象。正確的方法是根據企業文化戰略制定企業內刊的長期戰略,根據戰略就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做什麼專題,什麼時候什麼專題不可做,每一期內刊之間都有一個連貫和發展性的內在因素在裡面,保持辦刊的長期性和連貫性。始終要讓自己站到企業文化戰略的高度上去衡量,去觀察,去思考。
現在的企業,已經不局限於把企業內刊讓公司員工去做了,閉門造車做出來的刊物,無外乎是本企業的員工手冊。缺乏創新,脫離市場。內刊外包,現在是一種發展趨勢,交由專業的出版物公司來策劃,推廣。企業文化塑造方面更是先人一步。
專業的為企業量身定做比較符合市場需要的企業內刊執行機構現在並不多,快印美是家比較專業的定向出版物執行機構。也是第一家提出內刊外包理論的機構。
一本好的有影響力的企業刊物,不僅僅傳播於企業內部。它應該具有價值宣導、品牌傳播、業務推廣、客戶互動等幾大功能作用。發行的方式:明確目標讀者,通過紙媒和網路等載體定向發行。發行一般可分縱向(某個行業)或橫向(某個階層)兩個方向。執行的關鍵:要做到出版發行的有效性,尤其是要做到客戶認可、同行讚賞的刊物,必須有專業的團隊去策劃執行。

關鍵字解讀

內刊外包
從人力資源服務、會計稅務服務到IT,越來越多的企業把非核心業務外包,從而騰出寶貴的人力物力發展核心業務。近期快速發展的企業內刊業務,各單位主管也在外包還是自己做的選擇中撓頭。
回到我們的主題,企業內刊是自己做還是外包給專業公司做?主張自己做的人,認為內刊是企業輿論陣地,外包公司怎么能像我們自己一樣了解自己的企業?主張外包的人則認為,正因為企業內刊如此重要,才更需要借用外力讓企業文化得到更好的提升和專業傳播,而不受制於“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清華大學90周年校慶時做了一部電視專題片,從撰稿到製作都是外包給非清華“血統”的專業人士。記得他們當時開玩笑,“清華人,誰敢寫清華啊!”這部外包方完成的專題片在多個電視台播放,每年清華新生入學教育必看,受到廣泛好評。
當然,要不要外包內刊采編和製作業務,有方方面面需要考慮的事項,總結起來無非如下:
節省費用——特別是所在行業整體薪酬較高的企業,例如金融類、資源類、高端服務類企業等,把業務外包給專業公司,有利於降低管理成本。
提升品質——把內刊業務外包給專業公司將大大提升內刊品質。通過外包,甲方公司可以選擇全國最專業的內刊采編製作團隊。如果服務不滿意,可以及時更換承包商,而不必擔心提升品質可能帶來的員工管理等內部問題。
風險管理——對於某些行業,出版物的風險管理由第三者出面處理,會減緩對企業的直接壓力。
伸縮性——內刊業務外包會更具靈活性,可以根據契約靈活增減頁碼或改變出版頻次,甚至終止出版,而不必擔心由此帶來的管理上的麻煩。
專業服務——外包方帶來的專業服務水準是很難通過內部員工培訓達到的,即便能達到同樣的水準,公司花掉的時間和承擔的員工管理成本也不得不考慮。
如果給內刊的采編製作外包做一個定義,大概可以這樣寫:“從戰略的高度考慮使用專業采編、設計、製作外部資源來替代本公司員工承擔的工作,從而減少非核心業務對公司資源的占用,最佳化資源管理。”
內刊代培師
近幾年來,隨著企業文化的進步,企業內刊的創辦和發展日益受到企業的重視,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國內共有企業自己創辦的非贏利性“企業內刊”12000多種,總印刷量達1000萬份左右。由於企業缺乏專業的內刊創辦人員,部分企業還不打算將內刊外包,於是一些區別於內刊講師的內刊代培師應運而生,代培師一般具有深厚的媒體經驗和品牌傳播經驗,他們會深入企業帶領內刊部門運營1-3月。據內刊代培師鐵木介紹,代培師相比一些講座,更加直觀和有效,代培師可以手把手地教,直到內刊或會刊出版水平達到一定水準位置,比起請幾個媒體專家講幾堂課要收穫的多,此外代培師一般會有品牌傳播實戰經驗,這對於企業來說,內刊的發展必須要內外兼備,自吹自擂的時代已經過去。
據了解,聘請內刊代培師的一般為大型國企和行業協會,因為國企和協會更注重代培師的媒體從業經驗,這些企業 和協會的內刊閱讀群體廣泛,不乏主管領導和主管單位,在選題策劃、報導角度方面要求要更專業,更穩妥。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