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電影》

《看電影》

《看電影》前身是1983年作為峨眉電影製片廠內部發行刊物創刊的《電影作品》,1999年11月,改名為《看電影》並開始向全國發行,成為從學刊轉變為大眾雜誌的成功代表。

基本信息

基本信息

《看電影》封面《看電影》封面

外文名:movieview

主管主辦:峨眉電影製片廠

編輯出版:看電影編輯部

總編輯:鄧家慧

策劃指導:老軻 三木

副總編輯:趙紅 阿郎

ISSN:1671-2374

單期定價:普通版12.8元/午夜場16元

發行日期:每月5日、20日、30日

簡介

1999 年 11 月,《看電影》(原名《 LOOK 看電影》)靠翻譯外刊起家,這本以介紹歐美電影為主的雜誌很快在影迷圈中贏得了不錯的口碑。 2001年6月《 LOOK 看電影》刊登啟事,正式更名《看電影》,將出版周期改為半月,從原來的64 版變為72 版。而今,《新電影》早已銷聲匿跡,《世界電影之窗》剛剛起步,空留下《電影世界》《環球銀幕》與《看電影》分庭抗禮。而《看電影》的影響力卻為另外兩家雜誌所遠遠不及。

發展歷史

《看電影》是以學刊轉型的雜誌的成功代表。其前身是電影理論雜誌《電影作品》,原刊物極具藝術性和風格,但是也由於太小眾,幾年前開始“變臉”,利用封面設計巧妙淡化“作品”二字,凸顯“看電影”,內容上迎合、滿足DVD碟友的需求,以國外最新的碟片資訊、超級碟蟲的影評、鮮艷清晰的海報和劇照,幫助碟友淘碟、讀碟、品碟。與廣大影迷形成了十分良好的交流。

該雜誌由四川峨影廠為出版方,在哈爾濱出刊,雜誌社現在搬到了上海,在北京、上海、香港、洛杉磯、柏林、巴黎、首爾都設有工作站,該雜誌經常能採訪到電影界重量級的人物和重要的電影事件。

宗旨

《看電影》雜誌的宗旨是:提高影片質量,繁榮電影文學創作,活躍電影評論,普及電影文化,交流國內外電影信息。該雜誌以其獨特的風格、圖文並茂的報導方式,強調影評視角的客觀與冷靜,為讀者提供最新的電影報導,成為我國電影雜誌中的佼佼者,被譽為“中國影迷第一刊”。

封面

《看電影》《看電影》

1、封面故事類型
《看電影》的封面故事大致可分為影片類、總結類、活動類、人物類等,其中,以影片介紹占較大比例,其次為總結類。
影片類:主要根據電影界內的熱點,選取當下熱門的電影——正在拍攝或已經上映的,但重點是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能夠吸引讀者的注意。如401期《南京南京》(2009年07期),《南京南京》於2009年4月22日上映,但該影片早在拍攝階段就已經被各種花邊新聞、影片涉及的歷史問題和對歷史的思考等而炒得沸沸揚揚,當時許多媒體都作了跟進報導,該影片在上映前早已吸引了眾多的眼球。而2009年4月上半期,《看電影》選擇《南京南京》作為封面故事,一方面切合了當時的電影熱點,既滿足了固有讀者的探知欲求,另一方面又借《南京南京》的名氣來吸引潛在讀者,可謂一舉兩得。影片介紹是《看電影》主要的封面故事類型。
總結類:《看電影》封面故事的第二種主要類型是總結性專題。在一些特殊的時間,例如中國電影一百周年、香港電影十年等,其中,年初或年末的年度性總結專題占多數。如394期(2009年01期)的《清算2008—2009》。這一期的封面故事主要總結2008年全年電影屆的事件,包括影片。
活動類:主要是關於電影界的各種活動或正在舉行的電影盛事,如國內外各種電影節、影展或者電影獎。如398期(2009年05期)的《奧斯卡最佳男主角》,封面故事主要是介紹第81屆奧斯卡電影節。
人物類:如207期(2003年4月下)《張國榮的故事》。2003年4月1日,張國榮逝世,引起界內轟動,當時,許多媒體紛紛推出了有關張國榮的紀念專題,《看電影》也是,在4月下推出了《張國榮的故事》,以一系列有關張國榮的文章,包括他的生平、電影,並連載了他的傳記,20多頁的篇幅,濃墨重彩的展現了張國榮的一生。該期的專題贏得了不錯的口碑,成為《看電影》封面故事人物專題中的經典。
2、封面故事的報導篇幅
封面故事往往也是《看電影》特別報導中的一個重要欄目,它一般是雜誌中占頁面篇幅最大的一個欄目。封面故事的報導主要以圖片單元+文章單元構成。根據封面故事的重要和影響力程度,封面故事的報導篇幅也會有所不同。例如:第437期《湯唯色月滿軒尼詩》,以8頁的主要文章和2頁的純圖片,篇幅較小。而第441期,封面故事是馮小剛新作《唐山大地震》,雜誌用了12頁的圖片(劇照)、20頁的文章大篇幅展開報導,篇幅占據了整本雜誌的四分之一。
另外《看電影》也存在多期雜誌報導同一影片的現象。例如,對於《十月圍城》的報導:408期以《十月圍城》做封面故事,423期更推出十月圍城系列封面,出現同一期雜誌有不同的封面。該系列主要是介紹圍城義士的人物造型、演員飾演的角色,如甄子丹飾演的賭徒沈重陽
 3、時效性與顯著性
《看電影》一向注重於對電影的新聞性報導,強調時效性。封面故事的報導更是體現了其時效性的特點,封面故事往往是搶先對影片或者活動進行報導。例如416期《國大業》,該影片在2009年9月17號首映,影片早在拍攝階段就已經受到眾多關注。《看電影》該期的封面故事與電影首映時間配合緊密、恰倒好處——《看電影》在2009年9月上推出了這一期的封面故事,剛好搶在電影上映的前兩天。
另外,封面故事的顯著性也是《看電影》的一大特點。例如441期《唐山大地震》(2010年5月下),該影片從2009年開拍,2010年4月15日舉行首款預告片發布會,公映時間為7月28日(後改為7月22日),在此期間,各種報導不斷。該電影被譽為是2010年暑期檔最受期待的華語大片,《看電影》自然不會放過如此重要的報導題材。

內容

《看電影》以新片報導、專題策劃和影評見長。 而其新片報導則以好萊塢和國產大片為主。在這一點上,《看電影》沒有走出中國電影雜誌的怪圈 —— 對好萊塢大片和國產大片的關注度很高,而對小成本電影和紀錄片的關注卻很少。定位為 “ 中國影迷第一刊 ” 的《看電影》希望它的刊物受到多數買電影雜誌讀者的歡迎,而顯然大片的受歡迎程度更高,這就必然導致其文章關注的往往是熱點的電影、熱點的問題。此外,大片也更加方便取到一些質量高的圖片,這樣的圖文配置會更加吸引讀者。

對於這一點,業內人士是不無憂慮的,香港《電影雙周刊》編輯阿木就認為: “ 我覺得沒有真正自己的電影雜誌,我們的電影雜誌偏向於介紹海外的電影,對於國內每年的兩三百部電影,則缺乏足夠的關注。而且,很多資訊也並非第一手的資訊,而是通過翻譯等手段用的第二手資訊。 ” 但這並不影響《看電影》 “ 中國影迷第一刊 ” 的位置。 專題策劃通常以一點切入對相關影片進行盤點, 《看電影》創刊七年,難免會遇到炒冷飯的問題。 2002 年到 2004 年之間,《看電影》做了很多非常精彩的專題,但 2005 年以來的專題則缺少了當年的精彩。

“ 做專題,一般會有一個源頭,比如說根據某部電影,或者說某個導演某個事件而引出一個相關的專題。比如說,年年香港有杜琪峯的電影,年年好萊塢有恐怖片戰爭片,年年大陸有所謂的武俠大片,還做不做專題呢?而如果做,就難免會有炒冷飯的嫌疑,而如果不做,可能會讓雜誌的內容顯得相對的單調。而且,類似的一個專題,比如說兩年前做的相當的完整,現在又重新做,就很難超越兩年前的做法。所以,想避免炒冷飯和空洞的內容,是比較難以取得平衡的。 ” 關注電影雜誌多年的木丕桑這樣看。
2002 年 2 月周黎明開始在《看電影》撰寫影評專欄,主攻歐美電影。之後《看電影》的影評人隊伍不斷擴大,每個影評人各有側重:范小青評韓國電影,羅展鳳評電影音樂 …… 影評人專欄和《看電影》另外的影評欄目“ 審片室 ” 都相對理性和克制,而由潔塵、賽人、衛西諦《電影世界》撰寫的影評則更偏重於個人感受。

特點

《看電影》《看電影》

從“小資”到“大眾”的蛻變。在大部分影迷讀者心目中,《看電影》 “ 中國影迷第一刊 ” 的地位似乎一直都沒有被撼動。然而《看電影》和影迷的關係變化得卻頗為微妙。至今,尚有一部分影迷讀者對尚可、賽人時代的《看電影》念念不忘。尚可、賽人、達馬和舟自橫等人曾同為《看電影》主筆。這些居住在天地街 66 號,整天拉著窗簾看電影的人曾為《看電影》寫過不少個性十足的文章。這些文章被收入《看電影》的影評專欄 “ 天地街 66 號 ” 。

每期的 “ 天地街 ” 以一個主題切入,對相關影片進行評析。所評的影片也頗為 “ 小資 ” :歐洲電影《洛麗塔》、《筋疲力盡》,俄羅斯電影,西班牙電影。所占版面也多於現在的 “ 天地街 ” 。同樣小資的欄目 “ 人文歐洲 ” 創立於 2002 年 1 月。以介紹歐洲經典影片和使悶片更透明的“ 人文歐洲 ” 中出現了“ 懷念伯格曼” 、“10 分鐘,年華怎樣老去” 、“戈達爾” 等專題。

定位

《看電影》的定位也有變化,但並非那么的明顯,需要一點時間才能看出來,主要也是從開始的比較的小資越來越偏向於現在的大眾 —— 大眾也並非不好,這裡只是說明定位的問題。 ” 阿木這樣評價《看電影》定位的變化。而《看電影》定位的變化與讀者口味的變化有關。 “ 這兩年(電影雜誌讀者)關注的口味更多是在‘ 大眾 ’ 式的大片當中了。 ” 《看電影》後更加關注好萊塢和國產大片,迎合了新影迷的口味,而經過 “ 天地街 ” 、“ 人文歐洲 ” 、 “ 巨匠 ” 等欄目的口味培養,部分老影迷的口味已難以改變。尚可、賽人、達馬入主 2002 年 3 月上市的《新電影》分流了這部分影迷讀者。《新電影》承繼了《看電影》個性化的文字和精彩的專題。《新電影》的稿件多出自尚可、賽人等原《看電影》主筆之手,更加揮灑自如。《新電影》也策划過如 “ 霍亂時期的愛情 ” (2003 年5 月號時非典肆虐)、“ 戰爭撫摸的瞬間”( 2003 年4 月號時伊拉克戰爭)等精彩專題。
2005 年 1 月《看電影》 增刊《午夜場》 。正如《午夜場》創刊時的《上道》一文中寫道: “ 午夜場是鐵桿影迷最扎堆的電影場次,代表著影迷對一部電影最為苛刻,也是最為準確的評判,同時也代表著更為精細的胃口。 ” 《午夜場》中 “ 拉片室 ” 對鏡頭的解析和對經典影片的解讀也很對成熟影迷的胃口。而 2006 年,則通過對零散的欄目進行整合,正式形成 “ 電影手冊 ” 大板塊。裡面涵蓋了經典禮拜,人文歐洲等欄目,以適應 “ 成熟影迷 ” 的需求。

與影迷、讀者的關係

影迷和電影雜誌的關係相對而言要比一般雜誌和讀者的互動關係更為緊密,“ 法國電影雜誌的繁榮就跟影迷有關” ,《銀幕內外 DVD 》的一位編輯這樣評價,“ 而電影在五六十年代的法國也跟電影雜誌有關,當時,很多電影方面的有志之士致力於真正的影評人的影評,主要是客觀的影評,且很多時候比較的有深度,創辦《電影手冊》等電影雜誌,促使了這時代的電影繁榮的發展” 。
2001年《看電影》改版之時曾就是否刊登廣告一事徵求讀者意見。顯然,《看電影》已不能只靠賣發行生存了,但雜誌封一上的廣告卻多多少少破壞了封面的完整性。一方面網路資訊的發達分流了部分讀者,另一方面電影雜誌的同質化也是導致發行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與《看電影》同類的電影雜誌如偏重於歐美電影的《電影世界》、《環球銀幕畫刊》、《新電影》、《世界電影之窗》,以介紹國內電影為主的《大眾電影》,圍繞DVD的《 DVD 導刊》、《 DVD 評介》和《銀幕內外 DVD 》等近年來越來越呈現出同質化的傾向,這種擠獨木橋的做法很可能兩敗俱傷。

現狀與展望

相關採訪

1、有影迷評論說“《看電影》的介紹太超前”,你怎么看?現在資訊這么發達,電影雜誌做“新聞性”的內容還適合嗎?
其實無論是《看電影》還是《電影世界》還是我們的《銀幕內外DVD》雜誌等,都有著相當一部分的內容是介紹即將上映的電影的;而像我們做的香港《電影雙周刊》,有些特殊,因為除了正刊還有兩本副刊,在正刊中一般是介紹最近上映的影片,而副刊則介紹新片方面的資訊(以及DVD的發行資訊)。新聞性的電影資訊往往是來自於英文網站,尤其是官方網站,我覺得,對於讀者了解一部電影來說,還是比較重要的,而這也有利於新片的推廣。

2、網上已經出現了很多個性的影評,電影雜誌應該怎樣應對?影迷究竟需要怎樣的影評?
現在的DVD發展特別快,所以很多沒有在電影院上映的影片都可以買到DVD,而且,作為觀眾而言,他們看完一部電影可能會有很多東西積在心裡要表達出來,所以也會有不少的富有個性的影評。另一方面,現在網路很發達,寫好的文章,可以通過很迅速的方式就馬上在網路上發表了。
而我覺得對於電影雜誌來說,重要的是堅持了自己的定位,在這定位中逐漸的增加一些富有個性的影評,而影評的質量也是一個關鍵。
至於影迷需要怎樣的影評,這個是要看個人的喜好的。而我覺得一個很重要的方面是,影評要寫的有理有據的,這樣才能說服讀者,才能讓讀者有共鳴。
3、國內很多電影雜誌對好萊塢大片和國產大片的關注度很高,對小成本電影和紀錄片關注卻很少,是什麼原因?
這主要是跟兩個原因原因有關吧。首先是雜誌的定位,像《看電影》,它的定位在於“中國影迷第一刊”,它希望它的刊物是受到多數的買電影雜誌的讀者的歡迎的,所以它們的文章所關注的也往往是熱點的電影熱點的問題,而大片的受歡迎的程度更加高一些。此外,大片也更加方便取到一些質量高的圖片,這樣的圖文配置更加吸引讀者,如這幾年對於《無極》、《滿城盡帶黃金甲》等片的介紹,《看電影》的文章質量也是最高,雖然說有些對方吹捧的過於誇張。
另一方面的緣故是讀者。因為資訊的發達,但大片常常是這些發達的資訊中的重點,所以他們在無形中也會更加的關注大片。
於是,兩者之間形成了一個循環,甚至有時候是一個怪圈。
其實,有些小成本的電影和記錄片,如果媒體關注的多,也可能會成為“黑馬”的,今年暑假檔期的《瘋狂的石頭》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開始上映時很少人關注,但是經過媒體的每周的高強度推薦報導,票房一度步步上升。
4、香港和台灣的電影雜誌是什麼情況?有評論說香港的電影雜誌“蝕多賺少”,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港台的電影雜誌哪家辦的比較好?台灣的《世界電影》、香港的《電影雙周刊》和其他雜誌你怎么看?
其實我基本上沒有關注過台灣的《世界電影》雜誌,所以也沒有辦法談這個。
而香港的,我也是關注《電影雙周刊》,至於香港同類的雜誌,好像沒有聽說了,現在香港發達的是八卦性的媒體,而不是這種比較嚴肅的電影雜誌。但至於其經營情況的“蝕多賺少”,大概也跟現在網路資訊的高度發達的衝擊有關吧。
5、有評論說台灣有的電影雜誌做的態度嚴肅認真而又不失樸實,你怎么看?
台灣的電影雜誌沒有看過,但是看過台灣出版的一系列的書籍“電影館”,確實,這套書做的很好,多層次的介紹了國外電影,且以翻譯原文為主。香港《電影雙周刊》、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等也會每年的出版一些電影方面的書籍,尤其是評論學會的書,寫的很專業且敢於面對很多的實質問題。
6、《看電影》是否過於嚴謹失去了“看電影”的樂趣?
我覺得並沒有失去太多的“看電影”的樂趣。我是2000年9月開始買《看電影》的,並在學校圖書館閱讀了之前的那一年左右的雜誌,並買了相關的《電影世界》、《電影文學》、《電影評介》等雜誌看。那時候的雜誌,偏向於內容介紹和相關的專題,但專題的質量不是很高。03年左右這類電影雜誌的專題很好的將知識性、娛樂性結合在一起,如那時候《看電影》所做的關於“俠”的專題,如《電影世界》做的關於“畢業”的專題等。
我個人覺得不能太完整或者太娛樂的解構了影片的劇情,這樣雖然說增多了“看電影”的樂趣,但卻減少了看電影的樂趣,因為,你已經事先都了解電影的故事甚至細節,會減少你對電影的期待等。
7、現在中國的電影雜誌發行情況如何?為什麼?
具體的發行數字,我並不是很了解,因為我主要是撰稿的,我不大關心發行的具體數字。但有一個偏向在於,這類的電影雜誌在發行上走著下坡路,一方面是因為網路資訊的發達,另一方面,讀者的口味也越來越多樣化,而使得難以調和難以適應一本雜誌符合那么多讀者的要求。
8、電影雜誌應不應該有自己的立場?甚至責任和理念?國內的電影雜誌做的如何?
我覺得應該有自己的立場,但這方面好像國內的雜誌做的不是特別好,尤其是《看電影》、《電影世界》這類娛樂性的電影雜誌(而《電影藝術》、《當代電影》這類的學術性的雜誌相對好一些)。這也跟讀者的喜好的變化有關吧,畢竟,它們是要看著讀者的喜好來發展來改變來生存的。
9、國內的電影雜誌的定位清晰嗎?
學術性的電影雜誌,定位還是很清晰的;至於娛樂性的,定位比較的籠統,甚至多變,如《電影世界》,這幾年改版了不少次,風格定位也有所變化;而《看電影》的定位也有變化,但並非那么的明顯,需要一點時間才能看出來,主要也是從開始的比較的小資越來越偏向於現在的大眾——大眾也並非不好,這裡只是說明定位的問題。
10、有些影迷很懷念上個世紀的《大眾電影》、《上影畫報》、《電影故事》、《中國銀幕》、《電影畫報》,覺得那才叫真正的原創電影雜誌,是真正的中國電影雜誌,你怎么看?現在國內有沒有真正自己的電影雜誌?
我記得八十年代我們家還訂閱過《大眾電影》,大學時代我在圖書館看《上影畫報》、《電影畫報》,自己買《電影故事》,甚至還買了《中國銀幕》的創刊號。可能是個人的看法口味不同吧,我並不覺得這些就是“真正的原創的電影雜誌”,雖然說很多的資料都是一手的資料。
至於現在,我覺得更加沒有真正自己的電影雜誌,因為,我們的電影雜誌偏向於介紹海外的電影,對於國內每年的兩三百部電影,則缺乏足夠的關注。而且,很多資訊也並非第一手的資訊,而是通過翻譯等手段用的第二手資訊了。
11、影迷需要怎樣的電影雜誌?
各個影迷有著自己的影評興趣,而需要不同的電影雜誌,這之中並沒有一個固定的說法的。
12、影迷需要培養嗎?法國電影雜誌的繁榮與影迷有關嗎?中國電影雜誌成熟嗎?為什麼?
中國的影迷部分逐漸成熟,但大部分還沒有成熟,他們很多時候都是跟著媒體走,而媒體,常常在電影上映前誇誇電影的優點在哪裡,即使已經看過電影也會視而不見。
法國電影雜誌的繁榮跟影迷有關,而電影在五六十年代的法國也跟電影雜誌有關,當時,很多電影方面的有志之士致力於真正的影評人的影評(主要是客觀的影評,且很多時候比較的有深度),創辦《電影手冊》等電影雜誌,促使了這時代的電影繁榮的發展。
13、電影雜誌的讀者這幾年的口味有變化嗎?
我覺得是有一定變化的,一個明顯的變化在於從“小資”到“大眾”的變化。2001年左右,“小資”是一個很流行的詞語,特別是在城市中,而看影碟的,一般都是這些城市中的人。我記得我那時候跟人談電影,別人開口閉口就是歐洲的電影大師,讓我覺得自己的知識很淺薄,因為他們所說的,我幾乎都沒有看過,儘管那時候我一年看大約一千部影片,以香港的為主。
這兩年關注的口味更多是在“大眾”式的大片當中了。
14、《看電影》這幾年的專題做的如何?有讀者說“很多都是重複之前的”,電影雜誌應該如何避免炒冷飯和空洞的內容?
2002年到2004年之間,《看電影》做了很多非常之精彩的專題(《電影世界》也是這樣),但05年以來缺少了當年的精彩專題了。
而做專題,一般會有一個源頭,比如說根據某部電影,或者說某個導演某個事件而引出一個相關的專題。比如說,年年香港有杜琪峯的電影,年年好萊塢有恐怖片戰爭片,年年大陸有所謂的武俠大片,還做不做專題呢?而如果做,就難免會有炒冷飯的嫌疑,而如果不做,可能會讓雜誌的內容顯得相對的單調。
而且,類似的一個專題,比如說兩年前做的相當的完整,現在又重新做,就很難超越兩年前的做法。
所以,想避免炒冷飯和空洞的內容,是比較難以取得平衡的。
15、《看電影》一部份主筆分流至《新電影》對《看電影》有影響嗎?《新電影》失敗的原因是什麼?
有影響,《新電影》創辦於2002年的3月份,其中部分編輯就是從《看電影》中過來的,一方面,聚集了一些的人氣,另一方面,《新電影》主要是介紹華語電影,而《看電影》側重於好萊塢,《電影世界》在這兩者之間,這三個電影雜誌當時取得了一種平衡,在03年的時候。
但03、04年也是網路高速發展的時期,電腦越來越普及,上網也越來越方便,網上的資訊更新也越來越及時,而分流了很大一部分讀者。
至於《新電影》,我並不覺得它的停刊是失敗,它在創辦的兩三年時間中留下不少的優秀專題(這些專題在停刊前曾結集出版過好幾期),而停刊是因為經濟等緣故。

評價

不足之處

《看電影》的不足首先在於,它的寫作群過於固定,專業寫手的姿態太濃,很多時候就象作者在用文字包裝電影,雜誌可以接近並借鑑網路文化,但是一定要高於網路文化,因為網路的自由性是為了讓更多的個人得到表述,而雜誌則是要能夠代表大家,讓每個人都能找到自己需要的東西。周黎明是時下網路上十分受推崇的專業影評人,他的優勢在於對電影有很清醒的判斷力和縝密的邏輯思維能力,而不是因為他有很強的文字水平。一個好的影評人應該首先是在技術上懂電影,對影片的結構和拍攝背景有足夠的認識,而不是忙於抒發自己看電影的感受,當然,適當的與讀者產生共鳴也是允許的,但不能濫情。

其次,好萊塢電影比例過大。筆者個人認為,香港電影與華語電影至少應該占到電影雜誌的50%,這裡有一個文化導向和認同問題。儘管香港電影藝術性較差,但是有著穩定的觀眾群,且產量高,更重要的是,和大陸依託於同一文化背景也更為容易接受,這其中當然也包括台灣電影和中國本土電影。我不是要固執的抵制歐美文化,而是因為流行文化有一個積累和推廣過程,一個成功的傳媒,要有輿論導向和創造流行的能力,而不是要追隨風潮,內地的電影有很大的潛力,

香港電影依託於內地市場再加上原有的積累,絕對有很多工作可以做。我們看到法國的《電影手冊》和日本的《電影旬報》在本國電影發展中的視窗作用,現在韓國也在追隨歐美模式,相比較而言,中國在這方面有些落後,《看電影》在年終連個華語電影十佳都沒搞出來,卻每期不厭其煩的登別人的評選,不得不讓人懷疑它的能力和遠見卓識方面的欠缺。至少可以搞一個自己的評選,或者依託網路來和《大眾電影》的官方形式分庭抗禮,形成傳統和權威性,否則,只能和一般娛樂雜誌相當,泯然眾人矣

第三,結構上太過於鬆散,貪多求全,重點不突出,常有譁眾取寵之嫌。這是《看電影》雜誌最不能讓人接受的地方。既象一個剪貼薄,又象是一塊油畫板,圖片多,版塊碎,文字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可看性和雜誌的嚴謹程度。《電影雙周刊》最值得《看電影》借鑑的地方,就是它對刊物整體結構上的把握,以一本嚴謹的專業電影刊物而言,要想每期面面俱到幾乎是不可能,我第一次看到《電影雙周刊》的一期是重點介紹《爆裂刑警》,他的第一個雙開頁是《爆裂刑警》的海報,然後在雜誌中重點介紹了吳鎮宇,以及對演職員的訪問和幕後的拍攝手記,

我在此之前從來沒有看過這部電影,但這部電影和雜誌立刻就給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電影終歸是一門影象的藝術,雜誌也不是博覽會,越是專業的讀者通過閱讀一本雜誌所能產生興趣的電影越少,而《看電影》每期苦心積慮搞出的專題很多時候影響了閱讀情緒,圖片多表面上看起來很花哨,但反而失去了力度,況且一本電影刊物如果辦成好萊塢影星博覽會實在有失大家風範。一本刊物重點介紹的影片倘以十部為準的話,其中兩部應該是大家熟知的經典,四部應該是大家試圖去了解的,而其餘的四部才可以是完全陌生的。影星不能超越電影本身這是最重要的,每個影迷都有心中認為最好的電影,都希望權威的雜誌能夠很好的介紹他,就象IMDB的百佳,《看電影》如果每期能夠重點介紹其中的兩三部,比大家在一百個評選上看到它的名字要好的多。

總評

《看電影》為旬刊,全銅版紙彩色印刷,品牌廣告連篇累牘,在報攤上暢銷,被譽為“中國影迷第一刊”。每月發行的三本刊物中,兩本普通版,每月5日和15日發行,12.8元/本;一本看電影午夜場,每月30日發行,16元/本,集中推出電影的各類專題。

總體來說,《看電影》是份很大眾也很出色的電影雜誌。

相關信息

電影雜誌的內容還可以擴展

2001年《看電影》改版之時曾就是否刊登廣告一事徵求讀者意見。顯然,《看電影》已不能只靠賣發行生存了,但雜誌封一上的廣告卻多多少少破壞了封面的完整性。一方面網路資訊的發達分流了部分讀者,另一方面電影雜誌的同質化也是導致發行量下降的主要原因。與《看電影》同類的電影雜誌如偏重於歐美電影的《電影世界》、《環球銀幕畫刊》、《新電影》、《世界電影之窗》,以介紹國內電影為主的《大眾電影》,圍繞DVD的《DVD導刊》、《DVD評介》和《銀幕內外DVD》等近年來越來越呈現出同質化的傾向,這種擠獨木橋的做法很可能兩敗俱傷。

其實電影雜誌的內容還可以進行擴展。為《午夜場》撰寫專欄的彭怡平在《電影巴黎》一書中寫道:“法國至今仍在發行的電影雜誌有幾十種,通過這些主題與風格不同的電影雜誌,可見法國電影學人並不將電影評論限於電影文學性的探討,也旁及電影的技術、市場分析、歷史研究、劇本寫作、電影美學與種族文化性別等不同面向,以多元化的主題與觸角來擴展讀者對電影的視野……”

電影期刊雜誌薈萃

電影,也稱映畫。是由活動照相術和幻燈放映術結合發展起來的一種現代藝術。本期任務將盤點以電影新片報導、專題策劃和影評見長的一種期刊、雜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