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戀花·散花樓送客》

《蝶戀花·散花樓送客》

這是一首送別詞。康熙十八年,容若摯友張見陽被任命為湖南江華縣令,容若為其送行,賦詞。

基本信息

原詞

城上清笳城下杵。秋盡離人,此際心偏苦。刀尺又催天又暮。一聲吹冷蒹葭浦。
把酒留君君不住。莫被寒雲,遮斷君行處。行宿黃茅山店路。夕陽村社迎神鼓。

注釋

杵:捶衣用的棒槌。搗衣聲。
刀尺:剪刀和尺。裁剪工具。
浦:水濱。
黃茅山店:荒村野店。

創作背景

納蘭性德所送之人是張見陽。張見陽字子敏,名純修,本為內務府包衣,進士及第後先授江華縣令,官至廬州知府。張見陽與納蘭結為異姓兄弟,是納蘭的知心故交。康熙十八年(1679年),納蘭性德的摯友張見陽被任命為湖南江華縣令,納蘭為其送行,並作此詞。
納蘭性德之於張見陽,並非泛泛之交。江華曾一度為吳世瑤所占據,清軍剛收復江華不久後張見陽即被派去任職。納蘭深知此時的江華戰火未息,民生艱難,且江華歷來是多民族交匯地區,衝突時有發生,張見陽所得並非美差。然而作為朋友,納蘭不斷勉勵張見陽要莫懼寒雲,要在滿目瘡痍中成就一番大業。他在與張見陽的書信中寫道:“古來名士多以百里起家者,願足下勿薄一官,他日循吏傳中,籍君姓名,增我光寵。”納蘭年輕時也有建功立業的宏圖大志,而他囿於皇宮中難以施展拳腳,便將自己的目標寄託於好友。
納蘭對張見陽不僅有著殷切的期望,也像兄弟一般深情地關懷著他。他曾作五律遺友人:“楚國連烽火,深知作吏難。吾憐張仲蔚,臨別勸加餐。”古時官員到各地赴任,往往要經歷一段時間的長途跋涉。縱使比不得昭君出塞、文成公主進藏,但翻山越嶺在所難免,“雞聲茅店月,人跡板橋霜”,箇中酸楚不需多言。而納蘭似對行宿黃茅山店這般羈旅生活有著別樣的期待。

作者簡介

納蘭性德納蘭性德
納蘭性德(1655-1685),滿族人,字容若,號楞伽山人,是清代最為著名的詞人之一。他的詩詞不但在清代詞壇享有很高的聲譽,在整個中國文學史上,也以“納蘭詞”在詞壇占有光采奪目的一席之地。他生活於滿漢融合的時期,其貴族家庭之興衰具有關聯於王朝國事的典型性。他雖侍從帝王,卻嚮往平淡的經歷。這一特殊的生活環境與背景,加之他個人的超逸才華,使其詩詞的創作呈現獨特的個性特徵和鮮明的藝術風格。流傳至今的“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等閒變卻故人心,卻道故人心易變……”這一富於意境的佳作,是其眾多的代表作之一。

詞牌簡介

又名《鵲踏枝》、《鳳棲梧》。唐教坊曲。《樂章集》、《張子野詞》併入“小石調”,《清真集》入“商調”。趙令畤有《商調蝶戀花》,聯章作《鼓子詞》,詠《會真記》事。雙調,六十字,上下片各四仄韻。

格律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
中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韻)。
中仄中平平仄仄(韻),中平中仄平平仄(韻)。

賞析

這是一首送別詞。其事是:康熙十八年,容若摯友張見陽被任命為湖南江華縣令,容若為其送行,賦詞。
秋天的離別從來最傷情,多愁善感的容若並不能倖免,於是上闋,他用的那些詞:“清笳”“刀尺”、“蒹葭浦”勾勒出的畫面都是寒意沉沉,使人心意飄搖,心緒黯然的。一聲聲淒冷的胡笳聲和搗衣聲使得長滿蘆葦的水濱更添清冷。這一切,正應了江淹那句著名的離別廣告語:“黯然消魂者,唯別而已。”
如果僅僅是這樣,這也不過是一首尋常的贈別詞,而且它有很多用典和化用,實在不能算好,幸好還有讓容若施展才氣推陳出新的下闋。“莫被寒雲,遮住君行處”本是極為蕭瑟之句,似是警醒,又是擔心。而下句“行宿黃茅山店路,夕陽村社迎神鼓。”又極為溫暖,是寬慰語。是含淚微笑之挑法。“行宿黃茅山店路”是苦中有樂,已顯豁達。“夕陽村社迎神鼓”一句,更別有野趣如風吹濃雲、猝然破開一片新天之意。農家風光如新陽嶄新艷美,想來讓人忍不住破顏一笑,悠然神往,不覺卸了離愁。
容若這詞,有涼涼古意。字裡行間驀然帶我回歸了好幾百年,不是清代,而是更遙遠的唐宋,那時的送別詩詞里獨有洒然壯美的境界裡。能在結尾翻轉全篇詞意而有突破,破而不毀。納蘭才力由此可見一斑。
“村社”是農村祭祀土地神的活動,在每年立春或立秋後的第五個戍日舉行。如紅樓里寶玉途經鄉村時對村居生活的好奇留戀一樣,“夕陽村社迎神鼓”這種尋常農家的恬淡熱鬧,又何嘗不是生在鐘鳴鼎食的容若追求和嚮往的呢?
門前若無南北路,此生可免別離情。天色將暮,宴席已闌。當真,留不住你了。然而也毋須強留。人生聚散各有因。人,若有必須要行的事,不如洒然上路。
你知,明日天涯,也必有我思憶追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