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

《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

《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 - 作品鑑賞這是一首山水詩,顏錢塘:指錢塘縣令顏某,不詳其名。古人習慣以地名稱該地行政長官。錢塘:舊縣名,唐時縣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錢塘門內。樟亭:在錢塘縣城外的一個觀潮亭子,今已不存。


作品信息

【名稱】《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
【年代】盛唐
【作者】孟浩然
【體裁】五言律詩

作品原文

與顏錢塘登樟亭望潮作
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
府中連騎出,江上待潮觀。
照日秋雲迥,浮天渤澥寬。
驚濤來似雪,一坐凜生寒。

作品注釋

⑴迥(jiǒng):遠。
⑵渤澥(xiè):大海。

作品鑑賞

這是一首山水詩,顏錢塘:指錢塘縣令顏某,不詳其名。古人習慣以地名稱該地行政長官。錢塘:舊縣名,唐時縣治在今浙江杭州市錢塘門內。樟亭:在錢塘縣城外的一個觀潮亭子,今已不存。
“百里聞雷震,鳴弦暫輟彈”。未見江潮,先聞其聲。潮聲巨大,猶如雷震,並且震動百里。首句五個字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氣勢。詩的起句先聲奪人,很有力量。次句,句意是描述縣令暫停公務前往觀潮,字面上卻以“鳴弦輟彈”出之,巧妙地造成以弦聲反襯潮聲,使人感到在江潮的巨大聲勢下,弦聲喑啞了。這句暗用孔子弟子寵子賤任單公縣縣令時,鳴琴不下堂而把縣城治理好的典故,稱讚顏錢塘善理政。三、四句寫縣衙門內連騎湧出,急速趕到江岸上觀潮,進一步渲染氣氛。五、六句“照日秋雲迥,浮天渤澥寬”,描繪錢塘江潮到來的壯麗景象。但詩人仍不是直接寫潮,而用日光、秋雲、天空、大海烘托。上句以秋雲迥襯托江潮遠遠而來,下句借浮天渤澥反映潮的浩闊,充分地表現出大潮澎湃動盪的偉力。到了第七句,“驚濤來似雪”,才正面描繪江潮湧來,噴雪濺珠,令人驚心動魄。但立刻又以“一坐凜生寒”收束全篇,戛然而止。“凜生寒”呼應著“來似雪”,從觀潮人的觸覺感受來寫,尤為奇警,使讀者也感到江潮撲面而來,凜然生寒。
這首詩層層渲染,句句緊湊,結構嚴密,造成逼人的氣勢。孟浩然的山水田園詩,藝術風格基調是清迥沖淡。但正如古人所說,他的詩“沖淡中有壯逸之氣”(《唐音癸簽》引《吟譜》語)。一部分作品,“精力渾健,俯視一切,正不可徒以清言目之”(潘德輿《養一齋詩話》。)這首詩就是屬於意境雄闊的。比起作者描繪洞庭湖的名句“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望洞庭湖贈張丞相》)來,雄壯稍遜,但通篇寫江潮奇景,一意貫之,不象那首前半寫湖景,後半意在乾謁。因此,從全篇結構的嚴整和意境的自然渾成來看,卻勝於那一首。
一般觀潮詩往往只極力描寫大潮的雄偉壯麗,而這首詩從人和潮兩方面來寫。寫人主要寫聽潮,寫出觀,寫待潮,寫觀潮,寫觀感,寫出了觀潮的全過程。寫潮用了一虛筆一實筆:虛是“百里聞雷震”,從聽的角度寫潮聲;實是“鷺濤來似雪”,正面寫大潮的雄奇偉麗。詩一張一弛,張弛有度,在雄渾壯美中顯出從容瀟灑的氣韻。用“雷震”起調,先是一張。二句接著是言“輟”,一弛。三句言“出”,又是一張。四句言“待”,又是一弛。五六兩句仿佛與潮無關,完全宕開去,是最大限度的弛。七八句將全詩推向最高潮,是最大限度的張。古人說,一張一弛,文武之道。其實也合作詩之道。這首詩利用張弛的原理,高低的變化,寫得波瀾起伏,動人心魄。《吟譜》說孟浩然詩“沖淡中有壯逸之氣”。而這首詩以雄健壯麗為主,可以說它是壯逸中有沖淡之氣。

作者簡介

孟浩然
孟浩然出生於公元689年(武后永昌元年)。是唐代
孟浩然像孟浩然像
一位不甘隱居,卻以隱居終老的詩人。壯年時曾往吳越漫遊,後又赴長安謀求官職,但以「當路無人」,只好還歸故園。開元二十八年(七四零)詩人王昌齡游襄陽,和他相聚甚歡,但此時孟浩然背上正生毒瘡,據說就是因為「食鮮疾動」,終於病故,年五十二歲。
孟浩然的一生,徘徊於求官與歸隱的矛盾之中,直到碰了釘子才了結了求官的願望。他雖然隱居林下,但仍與當時達官顯官如張九齡等有往還,和詩人王維、李白、王昌齡也有酬唱。
孟浩然的詩已擺脫了初唐應制,詠物的狹窄境界,更多地抒寫了個人的懷抱,給開元詩壇帶來了新鮮氣息,並得到時人的傾慕。李白稱頌他「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杜甫禮讚他「清詩句句盡堪傳」。可見他在當時即享有盛名。他死後不到十年,詩集便兩經編定,並送上「秘府」保存。現有《孟浩然集》。
他40歲時,游長安,應進士舉不第。曾在太學賦詩,名動公卿,一座傾服,為之擱筆。他和王維交誼甚篤。傳說王維曾私邀入內署,適逢玄宗至,浩然驚避床下。王維不敢隱瞞,據實奏聞,玄宗命出見。浩然自誦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句,玄宗不悅,說:"卿不求仕,而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放歸襄陽。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之勝。開元二十二年(734),韓朝宗為襄州刺史,約孟浩然一同到長安,為他延譽。但他不慕榮名,至期竟失約不赴,終於無成。開元二十五年,張九齡為荊州長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公元740年(開元二十八年),王昌齡游襄陽,訪孟浩然,相見甚歡。適浩然背上長了毒瘡,醫治將愈,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逝世。
孟浩然容像
孟浩然生當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頓失意,以隱士終身。他是個潔身自好的人,不樂於趨承逢迎。他耿介不隨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為同時和後世所傾慕。李白稱讚他"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讚嘆說:"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贈孟浩然》)。王士源在《孟浩然集序》里,說他"骨貌淑清,風神散朗;救患釋紛,以立義表;灌蔬藝竹,以全高尚"。王維曾畫他的像於郢州亭子裡,題曰:"浩然亭"。後人因尊崇他,不願直呼其名,改作"孟亭",成為當地的名勝古蹟。可見他在古代詩人中的盛名。王維、李白、王昌齡都是他的好友,杜甫等人也與他關係甚好。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