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分水戍》

《至分水戍》是唐代詩人駱賓王的詩詞之一。

作者

駱賓王

詩詞正文

行役忽離憂,復此愴分流。濺石回湍咽,縈叢曲澗幽。
陰岩常結晦,宿莽競含秋。況乃霜晨早,寒風入戍樓

作品鑑賞

這首詩以凝重、沉鬱的筆調描寫了分水嶺一帶陰晦、幽深的自然景色,表達了行役在外,遠離家鄉的淒涼、悲愴心情。詩中情景交融,用筆簡介。在押韻、對仗等方面已十分成熟,是一篇內容與形式高度統一的律詩。

“行役總離憂,復此愴分流。”行役,因服役或公務二跋涉在外;離,遭逢。句意為:行役在外總是令人心情憂傷,何況又正逢這引人悲愴的分水嶺。是人的悲哀源自於家人、親友的分離,孤身在外,無所依傍,因此顧影自憐,心生憂戚。此時面對分水嶺,那水流分道揚鑣之景,恰似詩人與家人的分別,於是觸景生情,惋嘆不已。“憂”、“愴”二字給全詩奠定了低沉、悲痛的基調。

“濺石回湍咽,縈叢曲澗幽。”句意為:水流為石所阻,濺起浪花,迴旋著、激盪著、嗚咽著,在盤繞、叢生的雜草的掩映下,曲折的澗水更顯幽深。水流迴旋、嗚咽正如詩人與家人分別時難分難捨,依戀萬分時的情景;曲澗為從草所覆之景正如詩人一路行來,歷盡艱辛的行程。這正是詩人面對“分流”而“愴”的原因。

“陰岩常結晦,宿莽競含秋。”晦,昏暗,暗昧;宿莽,草名,冬生不死。句意為:陰濕的石崖常凝結著晦暗的苔蘚,經冬不死的宿莽競相含納著寒涼的秋意。此聯進一步寫分水嶺周圍晦暗、莽蒼覺得環境,詩人對此感到前途仍將十分艱難、暗淡。

“況乃霜晨早,寒風入戍樓。”戍樓,邊防駐軍的瞭望樓。句意為:更何況此時正是秋天落霜的凌晨時分,寒冷的秋風正源源不斷地傾入戍樓里來。這股秋風不但“入戍樓”,而且還深入到詩人的心底,那襲人的寒意更使旅人感到仇怨無邊。如果說前六句的悲傷還是詩人自身主觀的感覺的話,那么這兩句所言之悲則是外界強加諸身,不容詩人抗拒的痛苦。各種悲涼之味顯得更為濃烈。

以自己自由的創作實踐完成五、七律詩正是“初唐四傑”對中華詩壇的重要貢獻之一。從這首詩即可明顯地看到身為四傑之一的駱賓王在這方面的努力。詩中,首聯寫心情,引領全文;頷、頸二聯宕開一筆,描寫景物,襯托感情,形式上對仗工整,平仄鮮明;尾聯呼應首聯,又是全文的一個升華。“流”、“幽”、“秋”、“樓”韻腳齊整。此詩無論是內容上,還是形式上都已具備了一首成熟律詩的風格。

作者簡介

駱賓王(約640—684以後)唐代詩人。婺州義烏(今屬浙江)人。七歲能詩,號稱“神童”。早年喪父,家境窮困。龍朔(唐高宗年號,公元661—663年)初,道王李元慶闢為府屬。後拜奉禮郎,曾從軍西域,又入蜀從征雲南。返京後,任武功主簿,轉明堂主簿,遷侍御史。被誣入獄,遇赦後出為臨海丞。為徐敬業草討武檄文,討武兵敗,逃亡不知所終。他與王勃楊炯盧照鄰以文詞齊名,世稱“王楊盧駱”,號為“初唐四傑”。其為五律,精工整煉,不在沈、宋之下,尤擅七言長歌,排比鋪陳,圓熟流轉,或被譽為“絕唱”。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