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盆地》

《胭脂盆地》

本書一改簡媜往日作品的風格,在眾多詼諧得有些浮誇的句子裡,隱藏著深沉的哀思,使流於表面的趣語掩飾了藏在骨子裡的悲慟。

基本信息

看點

簡媜其散文別具一格,可謂是女作家中的“異數”,洗盡鉛華,獨具慧眼,以卓越細筆,描繪人間生活情態,常有惕然驚心的刻畫,令人如在盛夏平添一種寒意也。其雖為女性,但其文卻有著男性作家所不及之大氣。

這位女性作家從現實生活中汲取題材,對人生和生命作不懈的求索,顯示了與現實精神並存的理性精神的力度。簡媜以散文知名,其文字曾經入選海內外多種文學選本,獲得過台灣島內三大散文獎。簡媜的散文頗具古典文學的素養,傳統浪漫的情懷,而又帶著現代主義的虛無思想及後現代的解構觀。

內容簡介

封面封面

“若我看倦了風景、走累了路,你是否願意變成酒色石頭,讓我把餘生靠一靠。”

台北有一種詭異的胭脂體味,仿佛一塊混合各式花精的香膏,無意間掉入發皺的廢池塘,慢慢在雨淋日曬中舒放,活起來,雲騰騰地蒸出妖霧,學會俘虜路人,讓他們在狂野與守舊之間受苦、在混沌與清明中輪迴、痴戀與遺忘里纏縛、在神聖與庸俗的夾縫喘息、背棄與歸航間躑躅、在絕望與憧憬中不斷匍匐。

處紅塵自有俗世的修持法,以自己的生存體驗作為觀照台北人生活現象的契機,使得簡媜獲得了《胭脂盆地》里極其獨特的洞察角度。書中記錄了一個尚未根治飄泊宿疾的中年靈魂“我”在名為“台北”城市裡的見習生涯。

從這本書開始,簡媜將關注的焦點從早年抒發個人經驗的內省,轉向近年對城鄉差距、浮世人情的觀察。

作者簡介

簡媜,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當代散文名家。著有《水問》《女兒紅》《只緣身在此山中》《微暈的樹林》等。她下筆一貫搖曳恣縱,言人之所不能言,自成風格,其血色旺盛過人,卻始終維持著一種從容的學院氣息。曾獲吳魯芹散文獎、台灣中國時報文學獎首獎等,是《台灣文學經典》最年輕的入選者,也是台灣文壇最無爭議的實力派女作家。

寫作背景

這是第十本散文集,大量記錄了台北盆地;或者應該說,記錄一個尚未根治漂泊宿疾的中年靈魂“我”在名為“台北”城市裡的見習生涯。這樣說的目的,為了畫蛇添足地指出收入這本書的故事,或多或少糅合虛構與紀實的成分。在散文里,主述者“我”的敘述意志一向被作者貫徹得很徹底,這本書不例外,但比諸往例,“我”顯然開始不規則地形變起來,時而換裝改調變成罹患憂慮雜症的老頭,時而是異想天開寫信給至聖先師的家庭主婦,時而規規矩矩地說一些浮世人情。

虛構與紀實,或許這就是台北給我的一貫印象,她常常真實到讓我覺得那是個龐大的虛構。在台北過日子,需要具備萍水相逢、當下即是的修養。譬如你剛喜歡上一家餐館,下次去已是柏青哥遊樂廣場;譬如剛記住一對新婚夫婦的電話,下次通話對方宣布已“分居中”;譬如剛打聽到朋友任職的公司,打電話去獲知“剛離職”。這一次與下一次的時間間隔有多久?對現代台北人而言,可能十秒,可能二十年。置身台北,我們必須開發的不是記憶能力,而是遺忘的速度。

也因此,在散文世界裡自行歸入抒情族裔的我,以流幻筆墨描述時常擦出虛幻冷煙的城市時,不免雙重逸走。我鮮少記錄可以與報紙、新聞相印證的流年大事,我迷戀的是長年處於基層的小市民生活圈,他們的一生跟改造社會的巨大力量沾不上關係,卻任勞任怨地活著,被決定著。每年清明節一定去掃墓、按時匯款給大陸親人、忍受塞車之苦上下班、煩惱的時候到行天宮抽籤、怪自己不會賺錢所以買不起房子或一天做三份工作為了房屋貸款。他們死的時候有法師或道士誦經。

《天堂旅客》、《轉口》、《面紙》、《阿美跟她的牙刷》、《給孔子的一封信》、《遲來的名字》……都是在這種迷戀的背景下寫的。我樂於用抒情的文字保留他們的容顏與情感,他們的艱難與慈愛。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