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問》[紀錄片]

《水問》[紀錄片]
《水問》[紀錄片]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水問》整部作品共360分鐘,分為八集播出,分別從危機、飲水、生態、利用、分配、治理、節水、文明等八個方面回答有關水的問題。

基本信息

簡介

“關注水環境、關注水污染”新聞周將推出大型紀錄作品《水問》,這是我國第一部全面真實反映國內水資源整體狀況的電視紀錄片。

《水問》也是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繼《故宮》、《敦煌》等大型紀錄片製作之後轉向現實題材創作的全新探索,製作周期長達兩年。由於關注的是現實社會熱點問題,攝製組面對來自創作手段和社會理解等各方面的困難,走遍大江南北,在雪山、高原、沙漠和城市,用鏡頭記錄了中國最缺水地區人們的生活,展現了城市生活中的節水困境,批露了觸目驚心的湖泊、河流污染調查結果,訪問了中國乃至世界一流的水問題專家,分析了水危機出現的深層次原因,推薦了符合科學發展觀的用水管水理念,並試圖尋找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人水和諧的發展道路。

《水問》整部作品共360分鐘,分為八集播出,分別從危機、飲水、生態、利用、分配、治理、節水、文明等八個方面回答有關水的問題。

《水問》在拍攝過程中得到了中國一流水問題專家以及部分國際水問題專家的全力支持,他們對作品所揭示問題的深度和廣度給予了相當高的評價,認為《水問》不僅能夠起到喚醒民眾資源危機意識的作用,也能夠為政府決策、社會發展提供相當水準的資料參照。

《水問》的八問

一問,危機何時到來?

當我們潛入藍藻叢生的滇池底部,我們要去尋找消失已久的栲栳魚,要在湖底的淤泥中尋找到究竟什麼污染了我們的湖水?當我們在海河岸邊一次又一次見證了打井隊尋找水源的失敗經歷時,我們想知道那些地下幾百米的水究竟到哪裡去了?

如果世界人均水資源是一滿杯水的話,中國的人均水資源不過僅僅是一個杯底;而且由於時空分布極不均勻,在華北等人口聚集的地區,我們的人均水資源量甚至低於以色列、中東等地區;更何況到2020年中國的人口將接近15億、我們的工業化、城市化正以世界前所未有的速度快速發展……

危機不是即將到來,而是已經從四面八方悄悄開始。

二問,飲水能否安全?

那是一種美麗的水生植物,它比人類早幾萬年來到地球上,在生物學家眼裡,它是一個環境是否存在生命的跡象——藍藻:在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江南水鄉,它突然成為了萬惡之源。“開寶馬、喝髒水”是我們選擇的生活方式嗎?

喝上乾淨的水,這是人類最古老的生存願望,這一願望創造了許多奇蹟:自來水的發明、城市的誕生……但是,在一個先天飲水條件有缺陷、經濟發展不均衡,甚至快速工業化的國家,喝上乾淨的水,要面對種種複雜的困難,更何況自來水就一定乾淨嗎?

在尋找潔淨水的過程中,今天的人類既要克服自然障礙,又要克服文明障礙……

三問,生靈是否安寧?

在富裕的南方,幾十萬人,一夜之間就可能沒有水喝;在淮河岸邊,一場污水過後,所有河蟹養殖戶徹底破產;在發展的北方,河流的生命幾乎絕跡;長江的河道里,人們花費上百萬元,只是為了尋找到一種名叫白鰭豚的水生魚類;“太湖美”、“汾河清”這樣的歌曲在全國的水污染地圖面前顯得滑稽、尷尬。從北到南,七大流域正在面臨水污染危機崩潰的邊緣。

水是寬容的,因為這種寬容才產生了生命,也因為這種寬容,它容納了這個世界所有骯髒的東西。中國的工業文明發展濃縮了西方兩百年的時間,作為代價,中國的河流與湖泊也濃縮了西方兩百年的污染史。利益驅動、制度缺失、道德淪喪,對比農耕文明,對比泰晤士河的治理,讓中國的江河湖泊重新變清究竟什麼最重要?

水生態環境的狀況是一面鏡子,能夠清晰的照出一個人、一個民族、全人類的道德與良心。

四問,江河如何安瀾?

在青海民和縣喇家村,我們可以看到幾千年前的洪水為我們留下的慘痛記憶;而在開封城外幾十公里外,懸在幾百萬人口上方的黃河,又讓我們不斷地思考洪水的出路。

在全球,每年死於江河洪災的人數約占各種自然災害死亡總人數的四分之三;而在中國,受北方黃河成為懸河影響和在南方受長江季節性洪水威脅的地域有全國一半的人口,流與堵、放與治,究竟能不能根治水患?中國目前的防洪工程幾乎已到極限,放眼世界又有哪些方法可以借鑑?技術主義也好,自然主義也好,江河治理的背後都體現著不同的時代精神,都配合著具體時期的發展要求,江河洪水治理的根本或許是對人水關係的再一次調整。

居安思危,回顧千年治水歷程,解析水患癥結,思考江河治理方略。

五問,水究竟屬於誰?

每年夏天,在漳河兩岸甚至會增派武警來保護水源;在河西走廊,黑河分水自古以來留下了許多驚心動魄的故事;在中東,甚至一桶水就可以換來一顆子彈……

水不夠用,人們就會去搶水,當搶水危及到了生命,人們就會想辦法去分水。無論是漳河兩岸的省長們,還是湖北農民用水協會的代表們;無論是鄂爾多斯的企業家,還是西班牙的水法官,在談判、博弈的過程當中逐漸明白:政府主導、市場調節、民主談判、法制約束,最終不僅是在落實平等的水權,而且也是在落實平等的人權。不僅人與人、國與國之間要分水,而且人類與河流、與湖泊、與地下水之間也要分水,因為我們都是地球生態系統的一部分。

即將被分配的水是人類理性的一面鏡子。

六問,大國水網有多遠?

幾千年前,秦始皇靠修建了鄭國渠和靈渠,調配水資源,完成了一統中國的大業;十年前,沙烏地阿拉伯的王子希望把一座南極冰山運回缺水的國家,但是一過赤道,冰山就在大海里融化了……

到底可不可以把水從富足的地方搬運到缺水的地區呢?那些缺水的地區是不是已經接近缺水的底限?今天的調水和過去相比究竟有哪些不一樣?調水究竟是大國的夢想,還是不得已而為之的無奈?調水應該是對貪婪的彌補,還是對貧窮的補償呢?

新世紀之初,中國以小心謹慎的態度在編織一個充滿夢想的水網。  

七問,節水難在何處?

在城市裡,拉動任何一個抽水馬桶,寧夏缺水地區一家人一星期的生活用水就全部被衝到了下水道;在缺水的寧夏、甘肅,各個地區都在爭上高耗水的工業項目;以節水技術、節水制度、節水道德聞名於世的以色列,人均水資源量竟然比我國許多地方都要多……水很貴,一瓶礦泉水的價格甚至比97號汽油還要貴兩倍;水幾乎無價,在炎熱的夏天,奧運工地的工人們,一天要在水龍頭下衝上三四回澡。

中國人並不缺乏節水的歷史、節水的意識和節水的技術。坎兒井、北海團城這些古老的節水設施已經使用了幾千年,那么我們缺什麼呢?對一戶農民、一個企業、一個地區而言,當節水比浪費水還花錢的時候,為什麼要節水?對你的鄰居、你的下游來講,多用水僅僅是不道德的時候,為什麼要節水?

節水不僅是我們面對生存危機不得已的選擇,也是考驗我們這個民族道德與制度建設能力的一次機會。

八問,水的答案在哪裡?

黃河源頭有千湖之縣美譽的瑪多要搬遷了,原因是沒有水;太湖之濱的大款要搬走了,原因是水髒了;世界第四大淡水湖——鹹海,已經消失了一半;我們兒時記憶中的河流幾乎全部乾枯了――我們的祖先是否想像過我們今天的遭遇?

人類的文明誕生在大河兩岸,蘇美爾人的崛起就是因為找到了與水和諧相處的方式;但是,蘇美爾文明的消亡,也正是由於對水的利用過度。兩百多年以前,人類發明了蒸汽機——一種利用水循環的機器,它推動著我們到達了今天的文明程度:我們生活在地球歷史中最美好的時期,但是我們是不是忘記了水可以誕生文明,也可以毀滅文明?

面對水,如果我們不能夠找到新的文明方式,我們還能在地球上走多遠?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