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羅馬諾之戰》

《聖羅馬諾之戰》描繪的是佛羅倫斯與鄰邦的一次戰鬥場面,從畫面效果看,畫家並不在意於戰鬥本身情節,而著意於畫中人物和環境道具的複雜透視關係處理,由於畫家孤立地從研究透視關係出發,因此忽略了人物的生動性,以致使畫中人喪失了真實感,整個畫中形象顯得刻板、生硬缺乏生活氣息。

基本信息

《聖羅馬諾之戰》聖羅馬諾之戰
【名稱】聖羅馬諾之戰
【類別】油畫
【年代】作於1455年
【作者】烏切羅
【規格】約183×320厘米
【屬地】義大利

作品簡介

《聖羅馬諾之戰》是烏切洛58歲時的作品,描繪的是佛羅倫斯與鄰邦的一次戰鬥場面,從畫面效果看,畫家並不在意於戰鬥本身情節,而著意於畫中人物環境道具的複雜透視關係處理,由於畫家孤立地從研究透視關係出發,因此忽略了人物的生動性,以致使畫中人喪失了真實感,整個畫中形象顯得刻板、生硬缺乏生活氣息。

文藝復興時期畫家引進科學塑造藝術形象,作為一種技法研究是不可避免的,烏切洛的作品對後世畫家透視畫法有重要意義。

作品賞析

《聖羅馬諾之戰》的內容並不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它是佛羅倫斯市與鄰邦進行的一種區域性戰爭的一個場面。畫家借這個題材是要表現他所鑽研的複雜的透視關係,如圖右側兩騎兵交戰時的前後距離,地上丟盔落槍的透視位置,畫面左側集中的騎馬人物前後關係,倒在地上的戰士的透視縮短形象,背景與近景之間的透視距離,以至連戰士的長矛的不同角度都一一被他作為透視的研究對象。類似《聖羅馬諾之戰》的畫他一共畫了三幅,其中有的以長槍的傾斜度來展示透視關係,有的從馬的後臀蹶起與其身子的透視比例作了深刻的描摹,目的盡在追求透視法。當然,這樣孤立地研究透視,勢必忽視了形象的生動性,以致畫面的真實感都喪失了。形象顯得刻板、生硬,人物缺乏立體感。

這種實驗所造成的缺陷,是當時探索繪畫技法所不可避免的。理論總是從實踐中來的,但它要經過反覆的失敗過程,專求形體與空間透視的精確,勢必忽略了人物運動的連續性,結果是舍本求末。這些只能在進一步完善解剖知識、色彩學知識的情況下求得解決。但烏切羅的繪畫實驗,對於後世畫家重視繪畫的透視學是有一定意義的。繪畫技法的改進正是在這些前人的失敗基礎上達到的。

背景說明

:《聖羅馬諾之戰》《聖羅馬諾之戰》

這一幅畫《聖羅馬諾之戰》的作者,是馬薩卓的學生、繼他之後的另一佛羅倫斯藝術大師烏切羅(1397~1475)。
烏切羅注重寫生,善於鑽研透視的學問。為了更好地表現真實,他幾乎窮畢生的精力研究當時還未有人系統深入鑽研的透視學,這種孜孜不倦的鑽研精神在同時代畫家中,他是最突出的。但是,烏切羅的局限性是,他一味孤立地研究在二度平面如何表現立體空間與人物的遠近關係,而且象對待數學那樣,進行繁瑣的測量計算。他常常徹夜不眠地鑽研透視觀察人與物在與觀者的視線呈不同角度時,應呈現何種狀態。他逐個地測量透視的縮短線條。家裡人勸他該休息了,他卻回答:“啊!這種透視法真讓人迷惑不解!”
烏切羅的三幅《聖羅馬諾之戰》,集中在1455—1460年間完成,這一幅是他實驗的首幅作品,約183×320厘米,另一幅(一長槍桿戳地,右側一匹馬的後腿蹶起)有182×323厘米,均作於板上。此幅畫現藏於倫敦國立畫廊,其餘分藏於佛羅倫斯烏菲齊博物館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